第42節 剃髮

和越西關的嚮導分開後,鄧名這一隊人默默趕路,半天沒有人說話。很久以後鄧名打破了沉寂,發出一聲長嘆:“在奉節的時候,文督師和我講起烈皇的舊事。督師說有一位大臣到山西監軍……”鄧名掃了周開荒一眼:“爲了抵抗闖王的進攻,他登上城樓想要督促士兵作戰,可是發現沒有人開炮,也沒有人去裝填火藥,這位大臣非常生氣,就親自動手給大炮填上火藥,可是當他想要開炮的時候,周圍的士兵紛紛把他拉住,說什麼也不讓他把大炮點燃。”

聽到這裡,不僅是李星漢等川軍士兵,就連三個闖營出身的人也發出嘆息聲,川西的士氣比川東要差很多,越西等地的哨所也和成都一樣,完全沒有備戰的意思,好像已經認命等死了。

“這位大臣回到衙門自裁,臨死前他上表給烈皇,請求烈皇一定要收拾人心。”鄧名說到這裡就停了下來,一邊前行一邊低頭想着心事。

“如何收拾人心?”等了一會兒,李星漢見鄧名沒有繼續講下去的意思,就追問了一句。

“他不知道,他只知道一定要找到收拾人心的辦法,烈皇顯然也沒有找到。”鄧名停頓了一下,對周圍的同伴說道:“現在這個難題是我們的了,川西軍無鬥志,將無戰心,我們要怎麼收拾人心呢?”

瀘沽地處偏僻,根本沒有多少漢民,明軍的哨所也只起到一個驛站的作用。這裡雖然十幾年來征戰不斷,但似乎離四川行都司很遙遠,和在越西一樣,鄧名一行走進那個草棚子般的哨所以後纔看見守衛。瀘沽的十幾個守衛士兵此時正在吃飯,看到罕見的大隊騎士突然擁進門,全都驚呆了。

“我們奉文督師之命去建昌,”領頭的李星漢跳下馬,走到距離他最近的那個守衛面前。後者愣愣地瞪着眼睛,嘴裡塞滿了食物都忘記嚥下去了。李星漢叫道:“我們需要嚮導,快!快!”

在李星漢的連聲催促下,這些衛兵彷彿才清醒過來,一個個趕快把嘴裡的食物都吞下去,過來給鄧名等人牽馬。

“你們是文督師派來的?”一個衛兵給周開荒牽馬的時候又問了一句。

“是啊。”周開荒答道,剛纔已經說得那麼清楚了,他不明白這個士兵怎麼還要再問。

“哦。”那個衛兵的眉頭皺了起來,嘴脣動了動,像是有話想說但猶豫着沒說出口,握着馬繮的手反覆幾次鬆開又攥緊,站在原地想了想,又看了看周開荒。

“你這廝,竟敢隱瞞軍情!”守衛的遲疑之色被周開荒看在眼裡,他毫不猶豫地暴跳起來,一把揪住守衛的領子,大吼道:“好膽!”

口中喝罵的同時,周開荒早把佩劍拔了出來,架在那個哨兵的脖子上。吼聲響起時,鄧名和另外十八個人都沒看清楚周開荒發生了什麼事,不過一聽到拔劍的聲音,都不假思索地迅即抽出武器,一轉眼間哨所裡滿是刀劍的寒光和厲聲的恫嚇。

鄧名緊握長劍,環顧了院子裡一圈,瀘沽的哨兵沒有一個人來得及拔出武器。周開荒罵聲響起時這些人都愕然地向事發地點張望,還有一兩個近旁的人似乎想去勸解,但他倆剛略略動了動身子,立刻就被鄧名的衛士用武器指着,逼他們全體都跪在地上。

“屋裡還有人嗎?”鄧名問一個被制服的瀘沽哨兵,那個人此時臉色蒼白,背後的衛士把架在他後頸上的刀微微用力壓了一下,那個人連忙搖頭,由於動作過猛,後頸的皮膚一下子就劃破了。

李星漢帶着三個衛士衝進哨所的屋裡,其餘人仍控制着外面的這些瀘沽守衛。

過了一會兒,李星漢帶着人從屋內出來,他們很仔細地搜查過了哨所的每一個角落,他向鄧名報告道:“裡面沒有人了。”

看起來這個哨所的守衛確實十分大意,沒有任何戒備地盡數在外面吃飯。鄧名點點頭,把自己手中的武器收了起來,轉身看着周開荒:“怎麼回事?”

“他們說話不盡不實……”周開荒說,他發現瀘沽的守衛神色慌張、欲言又止,最後下結論道:“他們包藏禍心,請先生明察。”

“冤枉……”聽到周開荒的話後,馬上就有人開始喊冤。

“住口!”衛士吳三在剛纔事發時背對着周開荒,聽到罵聲響起時他還沒確定是語言糾紛還是緊急情況,但一聽到金屬聲後他二話不說就把自己面前的這個瀘沽守衛打翻,反扭着他的胳膊把他按在地上不能動彈,聽這個士兵張口喊冤,吳三手中一緊,阻斷了他的話。

其他想出聲的人也都被衛士們制止,院內恢復寂靜後,吳三就向鄧名請示道:“鄧先生,卑職以爲要把他們分開問話,第一個說實話的赦免,餘下的皆斬不饒!”

吳三倒不覺得瀘沽的守衛對自己這些人有什麼企圖,因爲對方完全沒有防備,看起來就是普通的哨所看守,沒見過什麼陣仗,比起一般的營兵都遠遠不如。只要恐嚇一下,大概就能夠把這些的哨所衛兵嚇破膽了,再問話的時候也會老老實實地交代。

哨所裡的十幾個守衛以前都是農夫,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也沒有殺過人,聽到吳三的話後大聲喊冤和討饒的都有,但只說了半句就被制止,儘管這些人看上去沒有城府,但鄧名的衛隊也不會給他們對口供的機會。

在前往建昌的一路上,鄧名在休息的時候多次組織大家進行緊急情況的應對演練,訓練內容來自他看過的各種電影、電視和書籍,有故事也有紀實,這些半真半假的東西鄧名統統拿出來和衛士們分享,然後通過不斷練習逐漸達到配合默契。

比如吳三說的幾句話,以及嚴格控制俘虜不讓他們有任何機會串供,都是他們演練過的審訊策略。吳三說完後,鄧名深吸一口氣,大聲對院子裡的人宣佈道:“不必如此麻煩,武三!”

“卑職在。”那個和吳三姓名接近的衛士高聲應道,他手中沒有俘虜,現在正警惕地站在人羣外圍。

“一會兒你數三,”鄧名特意放慢了語速,以便院子裡每一個俘虜都能聽清:“從一開始,你慢慢地數到三,在三這個字出口的時候,所有的人都要說出你們所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搶先說話的人,斬!數到三還不說話的,斬!如果有人說出實話,那些說不知道的人,斬!”

說完規矩後,武三就開始數數。

“一,”

“二,”武三儘量做出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同時觀察着瀘沽守衛們戰競競的表情。

“三……”他狠狠地吼道。

武三話音剛落,院子裡就響起雜亂的喊聲:

“建昌要投降!”

“慶陽被抓!”

“建昌要我們跟着他們一起投降!”

哨所士兵全不顧脖子上架着刀,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嘶喊。

本來看見瀘沽哨所這副鬆懈的樣子,鄧名不認爲會有很意外的消息,他還覺得周開荒可能誤會這些守衛了——才進哨所一、兩分鐘,就是看出破綻也不會有這麼快吧?卻不想居然聽到這麼驚人的壞消息。

鄧名等人到達樂山的時候,建昌使者已經到達重慶,他們提出的要求被清軍六百里加急送去保寧,李國英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並命令重慶把這個消息以最快的速度發向建昌,催促狄三喜馬上投降,免得夜長夢多。鄧名這隊人比較多,前來建昌選擇了比較安全的道路,而從重慶出發的信使完全沒有顧忌,他們對路況十分熟悉,沒走峨嵋山這一條路——這條路雖然是明軍控制但是山路崎嶇難行,信使拿着兩軍的關防直接從明、清兩軍混雜的地區穿過,沿着長江直達敘州,然後不顧跑死馬的危險拼命趕路,沿着大道迅速趕到建昌。

正當鄧名等人翻越大雪山的時候,狄三喜就已經從馮雙禮手中接過兵權,寫了一封給吳三桂的降書,把它和慶陽王的金印一起給昆明送去,同時下令通知建昌周圍的駐軍,要他們一起投降或是自行離開建昌附近。

瀘沽哨所裡的守衛士兵接到建昌方面來的通告後,一直沒有拿定主意投降或是拒絕。這個哨所裡並沒有什麼見多識廣的人,士兵都是本鄉方圓百里內的住戶,四川變幻莫測的局面他們誰也看不明白,商量不出辦法,也只好靜觀其變。他們既沒有向雪山的另一邊通報,也沒有向建昌表示會跟着統一行動,今天看見明軍進來後也習慣性地繼續接待。

聽到建昌要投降這麼一件大事,鄧名的衛士們人人臉上變色。既然建昌已經開始號召周圍哨所投降,那就說明投降派已經穩穩控制了建昌的部隊,鄧名去了不但起不到安定人心的作用,而且還是自動給清廷送上門。

“這些傢伙,竟然企圖對我們隱瞞,他們肯定也打定主意投降了,留不得了。”周開荒手裡又緊了緊,向鄧名請示是不是動手殺人。

瀘沽的衛兵有一半已經嚇得發不出聲音,剩下能說出話的人都在拼命地喊冤,說他們真的還沒有投降,也絕沒有投降或是隱瞞的意思。其實他們確實也是被冤枉了,當這一隊陌生人走進來的時候,瀘沽的衛兵並不認識他們,直到現在連名字都沒有問過,關防也沒有檢查過,怎麼可能立刻向他們彙報建昌的變故?誰又能想到鄧名的衛士一個個都抱着寧可信其有的警惕之心,稍微有點疑心立刻就發難拿人。

對此鄧名的衛士們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換成自己,也絕不會對一羣剛見到的陌生人說起這種重要消息。不過他們一路辛苦地趕來,眼看到了建昌城下卻發現白跑一趟,若不趕快離開還會有危險。眼前的麻煩和建昌投降帶來的嚴重後果加在一起,這些衛士就遷怒於瀘沽的守衛,有好幾個衛士都附和周開荒的意見。

鄧名琢磨了一下,就讓這些人站起來,聚攏在一起,他先是安撫道:“你們既然知道了這麼重大的消息,爲什麼不立刻報給成都?按軍法你們都該處死,不過念在你們是初犯,這次就免了。”

不等崗哨守衛們們表示感謝,鄧名又接着問道:“剛纔有人說,建昌那裡把慶陽王綁了?”

“是啊,將軍。”瀘沽的衛兵也不知道鄧名是誰,見他是這隊人的領袖就稱他爲將軍:“聽說是狄將軍……狄三喜背叛了慶陽王,已經把王爺綁起來了,要帶着建昌向韃子投降。”

“嗯。”鄧名點點頭,繼續問了幾句,見這些小兵確實不知道什麼更重要的情報,就下令把他們鎖到後面的屋子裡。

“這麼說,狄三喜肯定會向吳三桂投降。”鄧名對自己的部下說。建昌距離雲南不遠,從建昌到昆明比到保寧近得多,路也好走得多。

“要是建昌投降,雲南的官兵就都困在南邊了,”這些天來鄧名把建昌的重要性和部下們講了一遍又一遍,所以馬上就有人接茬道:“晉王,還有其他各路將軍,都無法來四川和我們會師了。”

雲南明軍將沒有機會進入川西平原,只能呆在沒有人煙、沒有出產的窮山僻壤或是異域他鄉,在這種絕望的形勢下,目前還在抵抗的其他明軍也會很快生出投降的心思。

“是的,我們不能坐視不管。”鄧名毫不猶豫地說道“我們還是要去建昌。”

衛士們沒有人出言反對,而是一起注視着鄧名,他們覺得已經不需要用言語反對了。按照瀘沽哨所士兵所說,馮雙禮已經被關起來甚至可能已經被送去昆明,叛軍已經控制了局勢,明軍只有二十個人,面對建昌的幾千軍隊,除了送死似乎再沒第二種可能。

“投降的是狄三喜,不是慶陽。”鄧名說。瀘沽哨所的消息非常有限,一問三不知,人們理所應當地會認爲建昌是發生火併,馮雙禮被叛徒奪取兵權:“不是慶陽本人投降,這還算好。只是一個部將帶頭投降,就算他控制住建昌也不會十分穩固,慶陽治軍多年,在軍中怎麼會沒有一點威信?好像慶陽沒有馬上被害,說不定現在還在建昌城裡,你們覺得這說明什麼?”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議了起來,在周開荒看來這根本不是什麼好事:“說明狄賊根本不怕他,若是擔心慶陽在軍中還有威信,怎麼會不害了慶陽?”

鄧名搖頭道:“這支軍隊是慶陽一手拉起來的,跟着慶陽已經十幾年了,你說慶陽在軍中沒有威信,這話你自己信嗎?”

周開荒歪着頭想了想,發現自己確實不信。

“所以這就說明狄三喜根本不敢殺他,”鄧名給大家分析道:“說明建昌忠於慶陽的士兵還很多,狄三喜靠威脅慶陽的性命來脅迫全軍,讓忠於慶陽的官兵投鼠忌器,我們只要進去抓住狄三喜,然後逼他把慶陽放出來就行了。我們不是二十人對三千人,我們只要對付狄三喜和他的衛兵就夠了。”

衛士們都覺得鄧名說的有道理,剛剛消沉下去的士氣一下子又高漲起來,畢竟大家這麼辛苦纔來到這裡,誰都不甘心在距離建昌如此近的距離上眼看着前功盡棄。

“事不宜遲,我們今晚在這裡休息,明天一早就出發,免得走漏了消息。”鄧名下令把瀘沽的衛兵先關起來,但不要傷害了他們性命,接着就把剃刀拿了出來:“大家今晚把辮子頭髮剃了吧,明天就說我們是從重慶來的,奉了川陝總督李國英的命令,建昌離保寧那麼遠,狄三喜肯定不會和李國英聯繫,他摸不清我們底細。”

雖然知道必須如此,但看着鄧名手裡的剃刀,衛士們一個個還是神色複雜,鄧名微笑着問道:“諸君爲國連腦袋都不要了,還在乎一時沒有頭髮嗎?”

“在乎!”周開荒大聲答道,不過他也不再猶豫:“這帳等到了建昌要好好和狄賊算一算。”

“明天鄧先生打算怎麼說?”大家開始剃頭的時候,李星漢問道:“我們該怎麼和狄賊解釋我們會突然來建昌。”

“我們什麼也不說,就讓狄三喜自己去猜吧。”鄧名根據自己被誤認爲宗室的經驗,要取信於人的關鍵不是自己說的多麼逼真,而是不讓人看出明顯的破綻。鄧名總結正因爲自己堅決不承認是宗室,沒有必要說清出身世細節,反倒讓別人不會一下子發現自己真的不是宗室:“狄三喜可能會猜吳三桂通知了李國英。”

“這麼快麼?”李星漢還是有些缺乏信心。

“或許是飛鴿傳書。”鄧名笑道。

“昆明和保寧之間有飛鴿傳書麼?”不少衛士都出聲詢問,周開荒也跟着質疑:“就算有,爲什麼吳三桂會這麼着急地通知李國英這件事?”

“這就是狄三喜的要考慮的事情,”鄧名哈哈笑起來:“我又不會說是飛鴿傳書,說了他就會和你們一樣開始懷疑,我只說我是奉命從重慶而來就夠了,讓狄三喜自己去琢磨吳三桂如何和爲何要通知李國英吧。”

“那我們是什麼時候接到命令的呢。”

“他應該沒有機會問這個問題。”鄧名冷笑了一聲。

……

建昌縣衙,一個衛兵跑進來向狄三喜報告有一隊清兵抵達城下,爲首的人是個保寧千總,自稱從重慶而來,與他一起來的還有十九個隨從,都是一色清軍制服,看上去這隊人至少一人雙馬。

“李國……總督這麼急忙地派人來建昌做什麼?”狄三喜一下子懵了,李國英給他的回信上根本沒提到過這件事:“他們都說什麼了?”

“他們什麼也不說,說要見了您再說。”傳令兵答道:“那個千總把腰牌給卑職看了下。”

“腰牌呢。”狄三喜問道。

“收回去了,卑職也不認識啊。”傳令兵訴苦道:“爲此還被那千總罵了一頓,說我看不懂還要看是不是皮癢了。”

狄三喜聽的心裡有氣,不過現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李國英的回信雖然客氣,但下面的清兵在他們這些投降者面前肯定會趾高氣揚,狄三喜想通了這點就把自己的怒氣壓了下去:“帶他們來見我。”

不一會兒,這隊清兵就來到建昌縣衙,進城一路上這隊清兵耀武揚威,下巴都翹到了天上,現在城內的軍隊還沒有剃頭,戰兵們也還穿着明軍軍裝,看到這隊清兵後都站到路邊,默默地看着他們。

“你就是狄三喜嗎?”鄧名大步走進縣衙,一臉的驕橫:“川陝總督命建昌所有兵馬立刻啓程去重慶,還要把全部的糧食都帶去。”

按理說對方應該自報家門然後上來行禮,說到底對方只是一個小小千總,狄三喜卻是將軍,見對方一點禮數都沒有,狄三喜剛剛壓下去的怒火一下子又騰起來了,縣衙裡他的衛士們也人人面露怒容,不少人都發出冷哼聲。

鄧名揚着下巴,用蔑視的目光掃視這發出聲音的縣衙衛兵,直到把每一個逼得垂下目光後才又重新打量狄三喜:“你的這些衛兵,可是想對我不利嗎?”

狄三喜又驚又怒,他從來沒有想到對方竟然能無禮到這種程度,不過看對方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狄三喜硬生生嚥下這口惡氣,客氣地問道:“貴使如何稱呼?”

“我就是李名。”鄧名大大咧咧地說道,隨機反問道:“現在你知道川陝總督爲什麼讓我來了吧?”

狄三喜根本不知道李名是誰,不過見對方如此驕傲地自稱,猜測多半是李國英的心腹,說不定還是義子之類,只有在心裡暗歎一聲投降的事真不是人乾的:“原來是李千總,久仰。”

“既然知道我是誰了,還不召集衆將,趕快動身去重慶?”鄧名不耐煩地說道:“建昌的壯丁,糧食,總督統統都要。”

“可是平西王已經下令我們把壯丁和糧食運去昆明,”狄三喜搬出吳三桂的命令後,很想嘲笑一下對方只是個千總,但最後還是沒這麼做:“平西王派了一位旗官前來,已經在路上了,大概明後日就能到,李千總可以去與他說。”說完狄三喜就對衛兵下令:“送李千總去休息。”

“胡說,這是四川地界,”鄧名一聽到這句話就大叫起來,搶上前去重重在狄三喜的桌面上一拍:“你怎麼敢不聽川陝總督的命令!”

見一個小小千總如此狂妄,狄三喜的衛士們再也忍不住,紛紛上前呵斥鄧名,鄧名見狀大叫一聲:“你這廝要幹什麼?”

聽到這聲叫喊後,鄧名等在外面的衛士們也呼嚕一聲涌進屋,嘩啦啦都是拔劍的聲音,同時周開荒還大喊大叫着:“保衛千總!”

狄三喜院子裡的衛兵見狀也跟着進來,他們同樣也做出了戰鬥的姿態。

“沒事,沒事。”狄三喜緩和了口氣,示意那幾個與鄧名拉扯的衛士退下,還斥退了跟進來的衛兵:“都看什麼?回去!”

鄧名擺擺手,周開荒等人也收起武器退後,見狀狄三喜堂前的士兵就退出們去,而鄧名的衛士則沒有立刻出去。

“這是總督大人的公文。”鄧名把一封信摔在狄三喜桌面上,信封上的印章是他自己刻的,內容是他自己寫的。以鄧名想來狄三喜肯定沒機會見過李國英的印信:“召集你的部下,當着我的面向他們宣讀命令,否則我就據實上報給川陝總督大人。”

直到目前爲止,鄧名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計劃內,如果對方再給自己一點面子,做個樣子把他手下的親信軍官都召集來宣讀李國英的命令,那鄧名的目的就全部達到了。

但鄧名看到狄三喜低頭看了看那封信上的印章後,沒有撕開而是擡頭瞥了自己一樣,眼神中露出一絲疑惑——沒錯,鄧名確信是疑惑。

“李千總是什麼時候接到命令的?”狄三喜問道。

“動手!”鄧名用一聲大喝來回答他的問題。

筆者按,週末沒雙更,今天更新小七千字吧。

第23節 波瀾(上)第59節 黃雀(下)第50節 追擊(下)第23節 臨陣第25節 駭浪(上)第44節 遊騎(上)第23節 代理(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9節 一騎第31節 側擊第47節 約戰第9節 穴攻第2節 軟硬(上)第27節 反攻第6節 疑惑第60節 爭奪(上)第6節 密議(上)第12節 圍困(上)第21節 煙霧(下)第8節 升級(下)第54節 險境第49節 昆明第23節 波瀾(上)第49節 副手(上)第31節 佯攻(上)第54節 權變(下)第58節 斷後(下)第23節 江防第44節 遊騎(上)第40節 泥潭(上)第52節 登陸(下)第42節 剃髮第21節 風起(上)第49節 敗像第1節 精明(上)第17節 調查第11節 攔截第10節 鎖喉(上)第57節 夜戰(下)第30節 威壓(上)第41節 爭奪(下)第25節 捷報第21節 根基第11節 攔截第47節 矛盾第36節 宿命(上)第2節 默契第10節 麻將第38節 整訓(下)第44節 中介第19節 軍功第48節 打賭第13節 提督第36節 方向(上)第45節 顏面第26節 告狀第8節 進軍第20節 相逢第8節 矛盾第5節 密信第63節 黃雀(下)第1節 失憶第4節 國民(下)第42節 中立(上)第54節 投機(下)第41節 占卜第39節 衝突(上)第16節 龍騎(上)第23節 臨陣第14節 亂戰(下)第29節 機密第22節 突破(下)第26節 反覆第36節 宿命(上)第40節 入寇(下)第6節 勇士第30節 成長(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5節 相識(下)第9節 授權(下)第22節 退讓(上)第25節 駭浪(下)第41節 爭奪(下)第23節 波瀾(上)第21節 受降第3節 君臣第24節 川西第54節 迂迴第27節 圍攻(中)第63節 黃雀(下)第69節 忠臣(上)第26節 觀感第19節 忠心(下)第15節 出降(上)第40節 印象(下)第3節 君臣第50節 債券(下)第58節 遺孤第14節 初捷第36節 分攤(上)
第23節 波瀾(上)第59節 黃雀(下)第50節 追擊(下)第23節 臨陣第25節 駭浪(上)第44節 遊騎(上)第23節 代理(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9節 一騎第31節 側擊第47節 約戰第9節 穴攻第2節 軟硬(上)第27節 反攻第6節 疑惑第60節 爭奪(上)第6節 密議(上)第12節 圍困(上)第21節 煙霧(下)第8節 升級(下)第54節 險境第49節 昆明第23節 波瀾(上)第49節 副手(上)第31節 佯攻(上)第54節 權變(下)第58節 斷後(下)第23節 江防第44節 遊騎(上)第40節 泥潭(上)第52節 登陸(下)第42節 剃髮第21節 風起(上)第49節 敗像第1節 精明(上)第17節 調查第11節 攔截第10節 鎖喉(上)第57節 夜戰(下)第30節 威壓(上)第41節 爭奪(下)第25節 捷報第21節 根基第11節 攔截第47節 矛盾第36節 宿命(上)第2節 默契第10節 麻將第38節 整訓(下)第44節 中介第19節 軍功第48節 打賭第13節 提督第36節 方向(上)第45節 顏面第26節 告狀第8節 進軍第20節 相逢第8節 矛盾第5節 密信第63節 黃雀(下)第1節 失憶第4節 國民(下)第42節 中立(上)第54節 投機(下)第41節 占卜第39節 衝突(上)第16節 龍騎(上)第23節 臨陣第14節 亂戰(下)第29節 機密第22節 突破(下)第26節 反覆第36節 宿命(上)第40節 入寇(下)第6節 勇士第30節 成長(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5節 相識(下)第9節 授權(下)第22節 退讓(上)第25節 駭浪(下)第41節 爭奪(下)第23節 波瀾(上)第21節 受降第3節 君臣第24節 川西第54節 迂迴第27節 圍攻(中)第63節 黃雀(下)第69節 忠臣(上)第26節 觀感第19節 忠心(下)第15節 出降(上)第40節 印象(下)第3節 君臣第50節 債券(下)第58節 遺孤第14節 初捷第36節 分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