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 投奔(上)

最近一段時間,舟山島上變得人滿爲患,張煌言竭力擴建的碼頭旁,到處都是百姓臨時搭建的窩棚。在窩棚的周圍,還有一些倉庫,這些倉庫雖然簡陋,但其中儲存的貨物並不便宜,大部分都是明軍在兩江購買的瓷器等土產,還有昂貴的絲綢和白銀。

住在港口附近的很多百姓都是剛從浙江沿海地區接來舟山的。沿海的大批百姓無論如何都無法擺脫離開家鄉的命運,就是不跟明軍走,也要服從清廷的禁海令遷往內陸,而這些人在內地沒有熟人、沒有土地和船隻。一聽說到了明軍這邊能有口飯吃,許多人就心甘情願地踏上了背井離鄉之路,對百姓來說,四川到底有多麼遠他們根本沒有概念。

除了百姓以外,還有一些異國的客商。滿清開始禁海後,澳門能夠獲得的貨物急劇下降,澳門葡萄牙當局雖然依舊錶示支持清廷,但也默許商人以個人身分前往中國東南尋找商機。跟着葡萄牙商人一起來的還有幾個英國人,他們一見到張煌言後,就向大明兵部尚書恭賀大明延平郡王在臺灣取得的勝利。

現在英國和荷蘭的關係不好,而是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英國也成立了自己的東印度公司打算與荷蘭的東印度公司競爭。而且這些英國商人還剛剛得到消息,明朝的勢力已經侵入了緬甸地區,暹羅看起來也傾向明軍,越南保持態度曖昧的中立——直到目前爲止,看起來明軍依舊是印度支那地區(中南半島)的優勢一方。不管將來明清戰爭的勝負如何,英國人決心抓住眼下的機會和明軍做生意——如果不是滿清的禁海令,澳門的英國商人還下不了這樣的決心,可澳門獲得的貨物連葡萄牙商人都滿足不了,那英國商人看不出巴結清廷能夠有什麼益處。

張煌言也是從這些英國人口中才得知鄭成功剛剛完成了驅逐在臺荷蘭人的大業,英國人比延平郡王的報捷使者還要先一步抵達舟山。爲了取信於明軍並打擊競爭對手,英國人還告訴張煌言,西班牙人對明軍態度正在轉壞,得知明軍正在進攻臺灣的時候,馬尼拉的西班牙人就開始緊張,擔憂明軍會進一步向菲律賓地區進軍。

英國人送上的賀詞和情報對明軍來說都沒有什麼軍事價值,不過確實爲他們贏得了張煌言的好感,張煌言派人帶領這些商人去舟山的各個倉庫參觀,選購他們需要的貨物。

這次明軍從沿海地區帶回了二十多萬男丁和差不多數量的壯婦,跟着這些青壯一起前來舟山的還有老人和孩子。張煌言和任堂、周開荒討論過幾次,他們都認爲最終明軍大概能得到五十萬以上的男女青壯,以及超過二十萬的老幼。即使人還沒有到齊,這麼大批的人口就把明軍的機動能力再次卡死了。現在川軍和浙軍已經基本從大陸上撤出,就像重慶之戰後一樣,因爲船隻無論如何也不敷所需,失去機動力的明軍被釘在舟山、崇明等幾個據點無法動彈。

“等把人口都轉運到崇明後,若是北京沒有派出大隊虜師來增援兩江的話,我們就把老幼裝船,讓軍隊保護着男女青壯步行返回上游……”任堂向張煌言說着他的想法:“水陸並進,大概八個月後我們就能返回四川,至少也到了湖北夔東軍境內了。”

“船隻都用來運輸百姓,糧秣你打算如何籌集?”張煌言問道。

“已經和剿鄧總理衙門談過,我們付銀子預先購買糧食,儲備起來供大軍所用,這樣就不會出現劫掠地方的行爲了;我們這次不是賣給剿鄧總理衙門一大堆船麼?也可以用來幫助運輸百姓和糧食……”

正說話間,有衛兵報告又有一批外國人登陸求見,這批人都是日本人,爲首的看上去好像是個中國人。

相對英國、葡萄牙人,張煌言無疑對日本人的印象更好,因爲日本一直是鄭成功的商業夥伴,而且張煌言還有一位老朋友專門負責對日本的外交工作。爲首的中國人踏入舟山的尚書衙門後,張煌言驚喜地發現正是他朝思暮想的老友,赴日求援的朱之瑜(朱舜水)。

“蒼水兄,多年不見了,想不到舟山已有如此氣象,真是了不起啊。”朱之瑜登陸以後就發現舟山完全不是他印象中的那般凋弊,而是朝氣勃勃,港口外的風帆一眼望不到邊,碼頭上也是川流不息的人羣。

“哈哈,舜水兄過獎了。”張煌言大笑起來,看到今天的舟山氣象,他心裡也頗有得意。可惜這裡的百姓大部分都是暫住,最後還是要跟着川軍返回上游,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張煌言靠一個舟山可養活不了這麼多人口。

朱之瑜把跟着他一起來的幾個日本人都介紹給張煌言,他們全都是德川幕府的人或是幕府親藩的藩士。說起這麼多年的日本之行,朱之瑜也是一聲長嘆:“我在外奔波十年,沒有能討來一兵一卒與滿虜交戰,沒能爲延平和蒼水兄分憂,真是慚愧啊。”

在明清戰爭中,越南雖然提供物資並允許明軍招募越南人當兵,但從來沒有正式出兵助戰過,緬甸更不必說,而朝鮮甚至在爲清廷提供火銃手。暹羅和日本則都有過正式的決議,要直接出兵協助明軍作戰。在鄧名的前世,暹羅剛剛做出出兵的計劃,永曆就被緬甸人送給吳三桂了,隨後李定國身亡,暹羅的計劃也就此作罷。而日本由於朱之瑜的奔走和鄭成功的人脈,早先就有了出兵助戰的決議。

說起日本那場失敗的出兵行動,朱之瑜此時還是非常惋惜。他在日本大聲疾呼,稱滿清入關就是又一場蒙古來襲,很多日本藩主和重臣都接受了這個觀點,認爲如果不支援明朝的話,滿清有可能會像蒙古一樣嘗試入侵日本——上次蒙古的入侵就導致了鎌倉幕府的倒臺,德川幕府並無意重蹈覆轍。

上次鄭成功出兵的時候,德川幕府就打算進行協助,但日本軍隊出海後遭遇了颱風,被吹了個七零八落,據說還淹死了不少人。等鄭成功退兵後,日本重新評估明清戰爭,認爲南明經歷了三王內訌後已經是必敗的局面,即使日本出兵也不可能幫助鄭成功扭轉局面,因此就拒絕了朱之瑜的繼續求援。

當高郵湖一戰的結果傳到日本後,德川幕府感覺戰爭好像又出現轉折,這次就派出使者跟着朱之瑜來舟山,打算重新評估南明是否值得支援——支援南明必然會觸怒清廷,如果南明毫無希望的話,德川幕府當然不會賭上日本的安全。

聽說這幾個日本人是代表德川幕府來和明軍接洽之後,張煌言也彬彬有禮地向他們拱手抱拳:“貴國高義,本官甚是感激。”

明朝士人對德川幕府的印象普遍不錯,當年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導致中國耗費巨資來與豐臣軍交戰,大批軍人客死異域。聽說豐臣政權被德川幕府消滅後,不少中國的士人都覺得出了一口惡氣,也算是跳樑小醜的報應。而且德川幕府大興文教,從中國購買儒家經典教化日本國民,這也給中國士人不錯的印象,認爲這又是一個仰慕中國文化、提倡漢學的政權。

“我們並不需要幕府出兵。”幾個日本使者說了一會兒,任堂就聽明白德川幕府對明清戰爭的前景十分憂慮,日本才過了些年太平日子,生怕會把自己捲進一場可怕的全面戰爭中:“只要德川幕府允許我們的商船前去交易便可。”

迄今爲止,明軍和日本之間的貿易一直是鄭家壟斷的,現在舟山感覺有些不方便了,也希望能夠開闢一條與日本貿易的航線,把內地的貨物運到日本換取大量的白銀。

張煌言知道任堂這是替自己說的,猶豫了一下,也沒有表示反對。

這個要求被德川幕府的使者一口答應了下來:“敝國的鎖國策是爲了防備海盜,既然貿易可以幫助中國獲得軍費,將軍會很高興能夠幫上中國一點兒忙的。”

日本使者表示,舟山貨船獲得進入日本港口的許可不會是什麼大麻煩,他們基本都可以替德川將軍答應下此事。

在幾個日本人走後,朱之瑜就當着張煌言的面誇獎任堂道:“任將軍年輕有爲,我已經聽說你和李將軍在杭州大敗滿虜一事了。”

“全是將士用命。”任堂趕快謙虛道。

同樣參戰的周開荒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朱之瑜又接着說道:“我不打算再回日本了,我打算去成都助保國公一臂之力,不知道蒼水兄覺得如何?”

“太好了!”張煌言先是一愕,接着就欣喜地說道:“舜水兄當速速前去,你可不知道保國公在成都已經鬧成什麼樣了。”

“鬧成什麼樣了?”朱之瑜有些糊塗地反問道。

第51節 保衛(下)第14節 應對第27節 得兼第44節 條約(下)第35節 請客(上)第45節 處置第25節 投奔(上)第57節 信件第60節 算盤(下)第6節 密議(上)第9節 海權第2節 軟硬(上)第42節 反擊第33節 問策(下)第38節 整訓(下)第5節 密信第2節 軟硬(上)第32節 意外第14節 肉票第29節 解圍(下)第42節 剃髮第13節 試探(上)第31節 側擊第60節 戰俘第20節 康熙(下)第1節 失憶第29節 搏鬥(上)第12節 圍困(上)第59節 議款(上)第30節 威壓(上)第57節 分贓(下)第3節 說服第58節 遺孤第45節 南下第36節 施琅第47節 贖買(上)第50節 動向(下)第46節 脫逃(下)第5節 協作(下)第35節 會面(上)第53節 霸氣(上)第14節 亂戰(下)第44節 條約(上)第3節 上風第7節 變臉(下)第26節 佈防第37節 干涉(下)第16節 示威第13節 勇氣(上)第6節 親征(上)第46節 計劃第42節 說客第41節 占卜第5節 潤滑第24節 川西第18節 登陸(上)第23節 瓷器第1節 代售第28節 盟軍(上)第27節 飲血第51節 詐敗第58節 斷後(上)第50節 誤判(上)第6節 事變(下)第1節 轉運第40節 擁立第10節 負責(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1節 側擊第22節 風起(下)第56節 離去第5節 退兵第36節 分攤(上)第29節 解圍(上)第35節 進軍第54節 授權第40節 入寇(上)第7節 變臉(上)第5節 放棄(下)第36節 宿命(下)第69節 忠臣(上)第58節 斷後(下)第34節 晉王(上)第56節 待遇(下)第20節 康熙(下)第43節 挫折第3節 信號(下)第56節 推銷(上)第27節 得兼第2節 賞罰第2節 VIP第15節 軍心第47節 證據(上)第28節 人心第37節 等待(上)第16節 鹽業第55節 敵意第58節 同盟(下)第47節 證據(上)第51節 晚宴
第51節 保衛(下)第14節 應對第27節 得兼第44節 條約(下)第35節 請客(上)第45節 處置第25節 投奔(上)第57節 信件第60節 算盤(下)第6節 密議(上)第9節 海權第2節 軟硬(上)第42節 反擊第33節 問策(下)第38節 整訓(下)第5節 密信第2節 軟硬(上)第32節 意外第14節 肉票第29節 解圍(下)第42節 剃髮第13節 試探(上)第31節 側擊第60節 戰俘第20節 康熙(下)第1節 失憶第29節 搏鬥(上)第12節 圍困(上)第59節 議款(上)第30節 威壓(上)第57節 分贓(下)第3節 說服第58節 遺孤第45節 南下第36節 施琅第47節 贖買(上)第50節 動向(下)第46節 脫逃(下)第5節 協作(下)第35節 會面(上)第53節 霸氣(上)第14節 亂戰(下)第44節 條約(上)第3節 上風第7節 變臉(下)第26節 佈防第37節 干涉(下)第16節 示威第13節 勇氣(上)第6節 親征(上)第46節 計劃第42節 說客第41節 占卜第5節 潤滑第24節 川西第18節 登陸(上)第23節 瓷器第1節 代售第28節 盟軍(上)第27節 飲血第51節 詐敗第58節 斷後(上)第50節 誤判(上)第6節 事變(下)第1節 轉運第40節 擁立第10節 負責(下)第36節 方向(上)第31節 側擊第22節 風起(下)第56節 離去第5節 退兵第36節 分攤(上)第29節 解圍(上)第35節 進軍第54節 授權第40節 入寇(上)第7節 變臉(上)第5節 放棄(下)第36節 宿命(下)第69節 忠臣(上)第58節 斷後(下)第34節 晉王(上)第56節 待遇(下)第20節 康熙(下)第43節 挫折第3節 信號(下)第56節 推銷(上)第27節 得兼第2節 賞罰第2節 VIP第15節 軍心第47節 證據(上)第28節 人心第37節 等待(上)第16節 鹽業第55節 敵意第58節 同盟(下)第47節 證據(上)第51節 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