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密議(下)

鄧名離開敘州前安排李星漢留守成都,負責訓練部隊;同時讓任堂去奉節報信,由他自行斟酌怎樣向文安之彙報咒水之難。任堂無可奈何地上路了,背地裡還嘀咕爲何要讓自己負責去報告這個壞消息,已經兩年半了,奉節從鄧名手下收到的從來都是好消息。

穆譚也與任堂同行。周培公似乎要和鄧名談什麼事,已經派了密使到達奉節,鄧名分身乏術無法親自去見周培公的密使,就讓穆譚代勞。用鄧明的話說,那就是穆譚比較善於談判,而且和兩江官員的關係也不錯。

“到了奉節,我們倆一起和督師說咒水這件事。”乘船的時候,任堂滿懷希望地對穆譚說。

“不,提督說了這個事是你負責的。”在人前的時候,穆譚和任堂已經開始用鄧名的爵位和軍階稱呼他,但私下交談時,還習慣性地用老稱呼,不止任堂和穆譚,四川的同秀才們也是一樣。

穆譚把頭搖得如同撥浪鼓:“我笨嘴拙舌,不會說話的。”

“誰說的?”任堂憤然反駁道:“提督都說了你善於談判。”

“唉,”說起這個任務穆譚也是一肚子的牢騷:“什麼善於談判,明明是臭名昭著,現在連都府都有人對流言信以爲真了,偏偏我還不能說我收下的禮物都被提督拿走了。”

“不是還給你剩了些麼?”

“我背了多大的惡名啊,那一點點津貼算什麼啊……再說,我完全是爲提督效力,不然誰肯爲了那麼一點錢自毀名聲啊?”

兩人向鄧名要求加薪的提議遭到了否決,鄧名錶示很理解他們的難處,所以給他們招聘幕僚的權利,而招募來的幕僚和參謀政府會發給工資。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恨不得讓官員一個人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怎麼捨得給他們多發工資?後來朝廷也意識到實際的工作超出了官員的個人能力,一個知縣要負責司法、教諭、稅務等工作,需要好幾個師爺協助他。但官府認爲這些幕僚是官員私人的助手,朝廷沒有理由承擔他們的費用——無論貪污、收儀金或是其他什麼灰色收入,反正由官員自己解決,朝廷不會掏錢幫官員養人。

而結果就是這些人確實成爲了官員的私人助手,如同親兵拴在將領的效忠鏈上一樣,師爺也拴在了他們的東家身上。或許親密程度沒有將領和親兵那麼牢固,但當東家和朝廷的利益發生衝突時,這些人都會毫不猶豫地站在東家一邊,哪怕幫東家策劃投敵也是義不容辭。

因此鄧名決定把這個關係改一改,任堂和穆譚這兩個人還好辦,只要成立一個參謀機構就行了;但這兩個人的要求提醒了他,鄧名臨走前制定了一個大方針,那就是包括知府在內,他們如果需要幕僚的話,可以列一份需求名單,然後像志願兵一樣簽署兩、三年的短期僱傭合同,幕僚的薪水一律列入官府的開支——鄧名把這些人稱爲臨時工。

在鄧名看來,僱傭這種臨時工有許多好處,他們屬於官府的人,拿着官府給的薪金,上下級的關係會鬆散一些。好比知縣固然會向知府拍馬屁,但肯定不會像幕僚那麼死心塌地。不過鄧名也知道,對於舊的主人、幕僚關係,這種改變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還很難說。

最大的問題就是審覈到底需要僱傭多少幕僚。以前都是官員自己僱,他們肯定不養一批光吃飯不幹活的閒人;現在由官府出錢,搞不好就會有人拿這個職位送人情,安插親戚朋友——尤其是成都和敘州的兩位知府,他們既有權決定僱傭的人選和數量,又掌握撥款的權利……所以鄧名暫時只定了一個大方針而沒有具體措施,他打算在路上慢慢琢磨如何制衡。

到了奉節之後,任堂和穆譚發現這裡的大人物遠比他們想象的要多得多。夷陵的劉體純、巴東的黨守素,連以前和鄧名相當疏遠的施州王光興也來了。既然劉體純來奉節了,那李來亨自然不能動,不過他也派了一個副將和劉體純一起來;而且據劉體純所說,郝搖旗也正在趕來的路上。郝搖旗和賀珍達成協議,讓賀珍負責指揮漢水流域的明軍,而他抽空來奉節參加委員會的會議。

咒水之難讓文安之的心情很不好,本來因爲重慶大勝而一片歡騰的奉節也因此陷入了沉寂。不過夔東衆將的反應並不是這麼強烈,他們在文安之面前顯得非常沉痛,但在文安之離開委員會後,大家的話題馬上就轉到了他們更關心的問題上。

劉體純認真地再次確認:“左都督肯定不會來了,對吧?”

“是的。”任堂答道,他全神貫注地等着劉體純向他說明爲何奉節會聚集這麼多重要人物,他看到周開荒也是一臉嚴肅。

“嗯。”劉體純臉上明顯地露出失望之色。

“這件事和剿鄧總理有關。”

劉體純的話讓任堂又楞了一下,他當然知道剿鄧總理是周培公,不過有必要在明軍的會議上對敵人用敬稱麼?

“這位就是周布政使的密使,”劉體純把一個富商打扮的中年人介紹給任堂和穆譚:“他是和我們一起來的。”

周培公的使者向川西衆人行禮,然後開始介紹長江中下游的情況。據密使所說,明軍走了之後,兩江的經濟形勢急劇惡化,而蔣國柱和張朝都束手無策。

賦稅積欠是明朝的常態,在崇禎朝以前,明朝對於積欠常常進行減免,即使實行了考成法以後,一般收到七成的稅賦就視爲合格。但考成法是一件威力巨大的武器,當崇禎朝把清理積欠和考成合格掛鉤後,官員們爲了自己的前途就拼命地徵稅,導致大批農民家破人亡。而滿清入關以後,繼續清理積欠。不過滿清主要針對比較富裕的江南而不是已經破敗的北方;而且清廷一直注意對災禍地區實行減免,再加上滿清的武力威脅和用屠刀建立起來的兇惡名聲,清廷得到了大量的賦稅,但卻沒有引起大規模的起義。

到順治朝後期,爲了維持洪承疇的五千裡防線,清廷對兩江和湖廣的考成一直是以十分爲合格,也就是說不管中途有多少損耗,不管用什麼辦法,官府一定要拿到足額的賦稅。這種嚴厲的考成使得東南百姓的負擔大增,平民一年到頭辛苦地勞作,卻沒有絲毫的結餘。至於底層的佃戶更是悲慘,田租平均已經高達產出的六成。

順治十六年,在萬曆年曾高達每畝數十兩的南京田價就只有十兩了,蘇州則不到十兩。農民被沉重的賦稅壓得喘不過氣來,自耕農的負擔漸漸向軍屯士兵看齊,而佃戶基本已經與軍屯無異——沒有人願意花錢去扮演軍屯屯兵的角色,當買地無利可圖時,田價就隨着不斷地下降。

鄭成功和鄧名兩次攻打江南,而福建、四川各條戰線上的開支依舊浩大,這讓滿清政府必須堅持以前的賦稅政策。現在兩江的小地主也開始破產,他們爲了完稅不得不借貸,然後賣地償還,這導致田價繼續走低。

在種地難以養活自己後,農民的購買能力也越來越低,越來越捨不得購買布匹,過年做衣服都捨不得購買商家的產品,而是完全依賴妻女的紡織,這讓兩江的經濟作物區也開始萎縮。簡而言之,滿清爲了繼續把戰爭打下去而全力壓榨東南數省的百姓,導致東南的財力到了枯竭的地步。

“今年秋收過後,又有很多人出售田地,而願意購買的人非常少。江寧周圍的水田,現在花個五兩銀子就可以買下一畝,如果買得多,三、四兩也不是不行。”周培公的密使說道。

田價已經賤到這個地步,地主和佃戶都不可能再購置農具,不可能增添牲口,可想而知明年的產量會繼續降低。更多的人要靠借高利貸來償付賦稅,然後不得不想盡辦法拋售土地還賬——偏偏還沒有多少人肯接手。就算是對經濟原理一竅不通的兩江官員,也知道這意味着離經濟崩潰越來越近。

如果放在從前,蔣國柱和張朝不會有絲毫的猶豫,那就是繼續按照朝廷的命令收稅,如果發生民變就出動軍隊鎮壓——反正他們只是流官,民生根本無法與朝廷的權威相提並論。但現在蔣國柱和張朝都有了別樣的心思,他們也和吳三桂一樣,不能對民生凋敝熟視無睹了,無法一味橫徵暴斂下去。

只是北京的稅賦任務依舊要完成,今年他們不是戰區,沒有減免賦稅的藉口。

“周布政使的打算是什麼?要我們攻打兩江嗎?”穆譚聽完後立刻問道。

“是的,原本希望鄧提督能夠去江南轉悠一圈,至少爲幾個府爭取下來明年的免稅。不過這次我們實在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餉了。”

“不給我們糧餉,那我們爲什麼要去?難道要我們自己帶糧食嗎?”任堂頓時怒形於色。雖然川西早有攻打江南的計劃,但這個時候要是不憤怒地嚷上兩聲,怎麼讓對方知道自己的難處呢?

而穆譚沒有立刻叫苦,他偷偷看了劉體純一眼,覺得大概周培公那邊還有什麼名堂。

第37節 干涉(下)第39節 都府第14節 彈盡(上)第48節 專利(下)第8節 戰備(上)第47節 贖買(下)第22節 尖兵第18節 恐怖(上)第56節 推銷(上)第9節 問話(下)第16節 鹽業第36節 施琅第39節 都府第38節 整訓(下)第46節 戰備(下)第47節 贖買(上)第46節 計劃第35節 請客(上)第13節 天明(上)第35節 請客(上)第25節 印象第3節 壓力(上)第60節 人心(上)第55節 混戰第59節 安撫第14節 亂戰(下)第18節 恐怖(上)第40節 困境第25節 壓力(下)第38節 買賣(下)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8節 登陸(下)第40節 印象(上)第13節 攻守第49節 擴張(下)第5節 重整(下)第36節 否決第6節 戰俘第29節 統一(下)第30節 變化(下)第40節 困境第43節 風向(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3節 靖難(上)第42節 反擊第25節 投奔(上)第27節 合作(下)第35節 表態第46節 計劃第51節 詐敗第8節 紛亂第39節 王佐(下)第43節 挫折第41節 遭遇(下)第43節 續戰(下)第64節 平息(上)第25節 駭浪(下)第32節 血戰(上)第17節 調查第19節 帝國第46節 戰備(上)第43節 風向(上)第46節 證券(上)第46節 掃蕩第33節 搜索第7節 演變(上)第13節 天明(下)第22節 突破(下)第56節 待遇(上)第19節 跋扈(上)第48節 打賭第46節 戰備(下)第5節 重整(上)第5節 密信第26節 佈防第58節 戰書第40節 印象(上)第48節 失誤第56節 宣戰(上)第47節 贖買(上)第58節 斷後(上)第51節 夢想(中)第59節 黃雀(下)第57節 夜戰(上)第12節 徵稅第15節 出降(下)第58節 斷後(上)第21節 煙霧(下)第58節 接觸(上)第30節 新年第1節 誤會(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2節 爭奪(下)第39節 衝突(下)第32節 奉節第29節 統一(下)第54節 權變(下)
第37節 干涉(下)第39節 都府第14節 彈盡(上)第48節 專利(下)第8節 戰備(上)第47節 贖買(下)第22節 尖兵第18節 恐怖(上)第56節 推銷(上)第9節 問話(下)第16節 鹽業第36節 施琅第39節 都府第38節 整訓(下)第46節 戰備(下)第47節 贖買(上)第46節 計劃第35節 請客(上)第13節 天明(上)第35節 請客(上)第25節 印象第3節 壓力(上)第60節 人心(上)第55節 混戰第59節 安撫第14節 亂戰(下)第18節 恐怖(上)第40節 困境第25節 壓力(下)第38節 買賣(下)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8節 登陸(下)第40節 印象(上)第13節 攻守第49節 擴張(下)第5節 重整(下)第36節 否決第6節 戰俘第29節 統一(下)第30節 變化(下)第40節 困境第43節 風向(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3節 靖難(上)第42節 反擊第25節 投奔(上)第27節 合作(下)第35節 表態第46節 計劃第51節 詐敗第8節 紛亂第39節 王佐(下)第43節 挫折第41節 遭遇(下)第43節 續戰(下)第64節 平息(上)第25節 駭浪(下)第32節 血戰(上)第17節 調查第19節 帝國第46節 戰備(上)第43節 風向(上)第46節 證券(上)第46節 掃蕩第33節 搜索第7節 演變(上)第13節 天明(下)第22節 突破(下)第56節 待遇(上)第19節 跋扈(上)第48節 打賭第46節 戰備(下)第5節 重整(上)第5節 密信第26節 佈防第58節 戰書第40節 印象(上)第48節 失誤第56節 宣戰(上)第47節 贖買(上)第58節 斷後(上)第51節 夢想(中)第59節 黃雀(下)第57節 夜戰(上)第12節 徵稅第15節 出降(下)第58節 斷後(上)第21節 煙霧(下)第58節 接觸(上)第30節 新年第1節 誤會(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2節 爭奪(下)第39節 衝突(下)第32節 奉節第29節 統一(下)第54節 權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