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節 戰俘

關於交換俘虜的程序,郎廷佐和樑化鳳是存在分歧的,郎廷佐希望秘密地完成,而樑化鳳則主張公開進行。

在郎廷佐和鄧名商議好的劇本里,兩江總督絕對不是被交換回去的——這使郎廷佐感到太屈辱,而是被樑化鳳從明軍營中“劫走”。所以郎廷佐希望所有的交易都不爲人所知,以免導致他將來的神奇脫險也會被聯想到“交易”上去。樑化鳳在這個劇本里受益,所以他最開始也支持秘密地進行交易,但很快樑化鳳就發現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他沒有辦法神不知鬼不覺地把大量的閩軍俘虜放出城。

樑化鳳吸收管效忠的經驗教訓,對滿洲兵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不但從來不讓同行的滿洲兵將打頭陣,而且告誡部下把最好的坐騎讓給滿洲大兵。聽說鄧名手中有幾十個滿洲兵將後,樑化鳳就一直在琢磨着如何把他們好生地換回來,藉此贏得滿洲八旗子弟更大的好感——如果交換是秘密進行的,樑化鳳怎麼趁機吹噓自己的功績呢?而且這些滿洲人活着回來後,秘密也不可能守得住。

按照原劇本,樑化鳳贏得的是英勇的名聲,與向滿洲大兵展示赤膽忠心相比,樑化鳳覺得後者的價值更高。因此,樑化鳳不但公開宣佈要進行俘虜交換,還搞得滿城風雨,鬧得南京城裡盡人皆知。

南京城內的滿城現在只有兩千多戶滿洲家庭,經過鎮江之戰,南京的滿洲八旗損失了數千旗丁,好多家庭就此男人死絕,其餘很多家庭也都僅存一個男丁而已。南京滿城的圈子並不大,旗人們平日擡頭不見低頭見,被鄧名抓住的滿人雖然不多,但城內的滿人都認識他們,若是他們回不來的話,又會有幾十個家庭就此男丁死得一個不剩。

正是因爲如此,當樑化鳳開始吹風要交換俘虜時,就有大批的滿人登門拜訪——這個情況放在清末一點兒也不稀奇,但在清初順治年間,樑化鳳頓時有一種面子大如山的感覺。首先來拜訪的是那些牽掛丈夫的妻子,或是爲她最後一個兒子而來的老母。不過很快就有男性旗人扛不住人情,也前來樑化鳳營中,爲他七大姑、八大姨的小兒子討要一個交換名額。

這麼多旗人求到自己頭上,當然讓樑化鳳喜不自禁。就在不久前,他把部下最好的坐騎親自牽到滿洲大兵面前時,對方也不會道謝一聲,而是帶着理所應當的表情接過繮繩,鼻孔朝天地翻身上馬。不過有喜就有憂,被鄧名俘虜的五十多個滿人都有親朋前來索要名額,樑化鳳誰也得罪不起,一份短短的十人名單寫了又撕、撕了又寫,折騰了兩天仍然確定不下來。

樑化鳳不敢自己指定人員名單,但是也找不到合適的人幫忙出主意。本來江寧駐防八旗提督管效忠是一個很好的人選,但現在此人在南京的滿城中已經是過街老鼠,人人都恨不得咬他兩塊肉下來,樑化鳳絕對不肯把這個贏得人情的機會送給他。另外一個合適的人選就是兩江總督郎廷佐,同樣身爲漢軍旗人,而且地位崇高,但是郎廷佐目前住在明軍營中溝通不易,而且兩江總督也不願意在自己身份微妙的時候趟渾水,所以斷然拒絕了樑化鳳的要求,僅僅手書“樑提督便宜行事”七個大字作爲回覆。

樑化鳳又遲疑不決了一天,城外的鄧名實在等得忍無可忍,派使者去追問到底意欲何爲?

樑化鳳無奈地告訴使者,已經恭請滿城賜給自己首批交換人員的名單,目前確定了五個人。因爲現在滿城羣龍無首,而且事關親人性命,城內爭吵不休,樂觀地估計還要再有一天才能見分曉。

聽使者回報後,鄧名當即下令把五十個滿洲兵俘虜都拉出來,五個人一組抓鬮,十分鐘後擬好交換人員名單送去南京,告訴城內不必再議,就以這個名單爲準,明日上午交換俘虜。

確定時間表後,鄧名就將此事通知了郎廷佐,並邀請對方明日在明軍陣中參觀,監督交換俘虜的情況,藉此向郎廷佐證實自己言出必行。

郎廷佐欣然接受了鄧名的邀請,並要鄧名提供各種化妝用品,以免別人認出他的真實面目,最後還特意囑咐道:“老夫一定要被樑化鳳救走。”

“只要福建官兵都平安無事地回來,郎總督的願望一定可以實現。”鄧名再次向他保證。

第二天鄧名首先釋放了二百綠營士兵,這些士兵本來他也不打算殺害,以交換的名義釋放還可以節省二百兩銀子,但這些士兵並不被南京允許入城,因爲清軍擔心有明軍的人混雜其間。這時樑化鳳也已經把一百多名骨瘦如柴的閩軍帶出城門,解開他們身上的繩索後,就讓他們自行返回明軍營地。

今天距離交換俘虜最近的甕城城樓上,密密麻麻站着好幾百名旗兵,一個個都眼巴巴地看着明軍的動靜,生怕鄧名會食言反悔。不過鄧名並沒有任何毀約的意思,當他看到遠處的清兵開始給明軍解開繩索時,就下令把十名旗人放歸。

這十個旗人默默地走回南京城門前時,城上的族人都懷着複雜的心情看着他們:他們是後金與明朝作戰以來,首批被活着釋放的旗人俘虜,以往無論任何一支明軍,只要抓到旗人就毫不猶豫地斬首。正知道投降也沒有活路,滿洲旗人在戰場上都會殊死抵抗,這次被俘的這些旗人都是或是因爲事發突然,或是力盡被擒,沒有一個是主動投降的。但鄧名同樣沒有沒有虐待他們,而是給他們和其他俘虜一樣的飲食。

一早就等在城門前的樑化鳳,帶着親衛滿面堆笑地迎上來,對着這幾個俘虜就是一陣噓寒問暖。可惜鄧名不再近旁,沒機會親眼目睹樑化鳳的殷勤,不然他一定會覺得對方是扮演抗日電影裡僞軍的好材料,要是樑化鳳懂得喊兩聲“太君”,那就更加完美了。

被釋放的閩軍戰俘哆哆嗦嗦地蹭到明軍的陣地前,也不知道自己會受到什麼樣的待遇,鄧名看到不少福建士兵向自己望過來的時候,眼神中還帶着不安和畏懼。

“諸位壯士受苦了,”鄧名大步迎上前去,向他們抱拳行禮:“在下江南提督鄧名。”

這些日子來南京城內幾乎人人都會談到城外的鄧名,這些福建士兵就算以前不知道,現在也都很清楚鄧名的身份,見到鄧名給他們行禮後,本來就是普通小兵的閩軍紛紛跪下磕頭。還有幾個用痛悔的口氣喊道:“小人貪生怕死,罪該萬死。”

“壯士何處此言?”雖然有些人的口音非常怪,但有一兩個人的話鄧名還是聽懂了,他急忙把一個趴在自己面前痛哭流涕的士兵扶起來。

馬上就有大批的明軍輔兵從鄧名背後涌出來,把這些受盡折磨的明軍俘虜都攙扶起來,他們還帶着擔架,讓那些明顯體力不支的福建士兵躺上去,然後擡着他們回營。

這些明軍的輔兵大都是最近來投軍的附近男丁,自從明軍紮營南京城下後,不但周圍有大批的人來投軍,安慶那邊都報告有不少壯丁自薦軍門,想參加明軍當兵吃糧。鄧名讓李來亨進行過認真篩選,儘量挑那些單身漢留下,此外還有一些是被清軍禍害的家破人亡的百姓,這些士兵對故土不那麼留戀,即使明軍撤回湖廣也可以把他們一起帶走。

鄧名早已經傳令全軍,要以最大的熱情來歡迎這些俘虜,當輔兵帶着這些被釋放的戰俘返回營中更衣吃飯時,兩邊的明軍紛紛向他們發出歡呼。這和以往的慣例完全不同,一般情況下,被俘的士兵都會受到鄙視,認爲他們是軟骨頭,是苟且偷生的膽小鬼。但鄧名卻認爲這並非好習慣,在交換俘虜前他就對李來亨和張煌言解釋道:“勝敗乃兵家常事,當情況危急的時候,我們到底是應該鼓勵士兵逃跑還是鼓勵他們堅定地抵抗呢?顯然我們不能鼓勵逃跑,不然就可以錯失很多反敗爲勝的機會。而如果士兵堅決抵抗,那他們力盡被俘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很多。我以爲,我們應該讓士兵不以被俘爲恥,而以臨陣脫逃爲恥;而且還應該讓士兵們明白,我們會盡力拯救那些落入敵手的同袍,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得以平安返回。”

鄧名的隆重禮遇顯然讓延平藩的士兵很不適應,他們都感到內心有愧,極力想制止周圍人送來的敬意。不過他們的企圖沒有得逞,當這些士兵進入營房躺下休息後,等待多時的郎中就開始檢查他們的傷勢,鄧名還帶着衛士再次前來慰問。

慰問結束後,鄧名對營地外的明軍士兵又發表了一個簡短的演說:“我一直認爲,當面對強敵時,最重要是手中的兵器,因爲這能爲我們爭取勝利;但當失敗不可避免時,最重要的則是諸君的性命。現在韃虜已經佔領了中國的大半,絕大多數人都已經被迫屈服,只有不多的熱血男兒仍奮戰不休,你們就是這爲數不多的壯士中的一員。人死不能復生,假如,我是說假如遭遇到了失敗,我希望諸君勇敢地戰鬥在最後,你們的奮鬥可能會讓更多的同袍得以脫險。隨後,諸君就應該盡全力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不要輕率地丟棄它,更不要因爲求生而感到羞愧,因爲諸君已經奮戰過了,應該理直氣壯地活下去。只要你們還活着,我們就還有機會重逢。”

說完後鄧名就從衆人前消失,士兵們對鄧名的背影行着注目禮,老兵都感覺這似乎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統帥,而新兵則議論紛紛,今天的場面和鄧名剛纔的講話,對他們來說也是巨大的顛覆。就連化妝前來旁觀的郎廷佐,也覺得發生的事情相當不可思議,等他從明軍口中得知鄧名的演說內容後,郎廷佐忍不住在心裡自問道:“等我回到南京的時候,會受到這樣熱烈的歡迎麼?”

交換俘虜的行爲也讓南京城內的清軍有了新的想法,以前他們認爲明軍隨時可能會發動進攻,但既然鄧名願意交換俘虜,那就說明他實力有限,不太可能攻下南京,不然鄧名又何必多此一舉?

不僅清軍有這樣的想法,遠在北京的順治皇帝也感覺自己對東南的形勢越來越看不懂了,不久前鄭成功攻入長江的時候,南京一天幾封快報送到北京,反覆哀求清廷速發援軍,一而再、再而三地宣稱南京朝不保夕。但十幾天前鄧名打到南京城下後,一開始雖然來過幾封告急的信件,但隨後無論是管效忠還是蔣國柱,都表示朝廷不必急着派援軍來,也沒有必要催促達素統帥的首批援軍日夜兼程。

而後達素也發回奏章,說他接到南京的消息,稱長江清軍水師覆滅,無力保證他平安渡過長江,讓他不要全速南下而是自行設法收集船隻。雖然南京方面說的好像很有道理,但明顯他們根本不盼着援軍及早抵達,這讓順治感到大惑不解。

隨着時間的推移,東南形勢一日劣似一日,三天前北京接到的最新報告稱,馬逢知潛逃回軍中,煽動部下叛亂,現在吳淞府已經落入馬逢知之手,好像他還有向常州府進軍的徵兆。雖然鄧名的兵力不如鄭成功那麼強大,但東南清軍也遠比之前虛弱,算順治怎麼看局面都要比鄭成功退兵前更危急。但南京城的判斷好像與順治完全不同,管效忠和蔣國柱依然在唱高調,說他們有守住南京的絕對信心,看到奏章後順治又急又氣,拍案叫道:“他們哪裡來的信心?”

前天樑化鳳的奏章也到了御前,自稱已經帶領精兵強將進入南京防守,他也加入了蔣國柱和管效忠的大合唱,聲稱南京固若金湯、跳樑小醜鄧名絕對奈何他們不得;同樣宣稱達素的援兵不用着急趕路,完全可以慢慢走,如果真的一定要過長江,不妨先去增援常州,鎮壓馬逢知的叛亂——樑化鳳同樣自稱有絕對的信心守住南京。

看到這封奏章後,順治徹底懵了,他把兵力算了一遍又一遍,說什麼也想不通:明明形勢這麼險惡,這南京城裡的人怎麼就一個比一個底氣足呢?

在這個問題上,鰲拜同樣幫不上任何的忙,派去的是援軍啊,是去給南京守軍幫忙而不是找麻煩的,怎麼一個個都拼命地往外推呢?順治已經下旨說只要保住南京就對管效忠和蔣國柱既往不咎,鰲拜覺得他們應該能夠明白輕重,也應該清楚朝廷斷然不會在明軍退兵前讓達素找他們的麻煩……不過,算了,鰲拜可以認爲這兩個人突發白癡,膽子已經嚇破了,所以說什麼也不願意達素到南京;但樑化鳳,他應該沒什麼可擔心的啊,爲什麼也這麼有“信心”,難道南京形勢真的一片大好麼?

今天管效忠又有一封奏章送到,稱他打算像耍鄭成功一樣地耍鄧名,再玩一次詐降,奏章末尾管效忠還不忘繼續顯示信心,說南京一切都好,要朝廷不必擔憂。順治一看就火了:你不是有信心麼?有信心詐降幹什麼?詐降難道不是爲了拖延時間麼?可你又說不要援軍快點趕去,那拖延時間又有什麼用?

同時送來的還有樑化鳳的奏章,他先吹噓一番南京的堅固防守,然後就開始爲管效忠的詐降計劃唱讚歌,還說他定下計謀,要和鄧名交換俘虜,利用這個來麻痹鄧名。

“他們都瘋了麼?”順治把奏章扔給鰲拜:“樑化鳳說可以用閩軍俘虜和銀子把被俘的人換回來,說鄧名沒有殺旗人——他會不殺麼?就算不殺,難道換俘虜就能讓對方相信江寧想投降?”

“是不是他們想付贖城費?這時在找藉口。”索尼猜測道:“要是能夠用銀子收買闖賊,拖延時間也不失爲一個好辦法。”

“但如果闖賊能攻下南京,他們不會要贖城費,打下江寧不都是他們的了?如果闖賊打不下將江寧,爲什麼要給贖城費?”鰲拜一臉的不解,用手狠狠地在自己的光腦殼上撓了幾下,但也沒能把思路和靈感給撓出來:“而且若是爲了拖延時間,他們爲什麼不催促援軍?”

在北京胡思亂想的時候,樑化鳳正積極籌備第二次交換俘虜工作,第一次交換成功後,不少南京官員也摻乎進來了,他們也有親戚或是心腹被俘,希望能夠一起要回來。十個被放回來的滿人雖然不多,但見到他們平安進城後,剩下四十個俘虜的親屬也生出了希望,全力在城中活動,要促成下一次的俘虜交換行動。

但現在南京城裡的閩軍俘虜已經不多了,大部分延平藩的普通士兵都被清軍斬首,除了那特別走運的一百人外,剩下的還有幾十名福建軍官,因爲清軍覺得還可能從他們口中獲得一些鄭成功的情報,所以纔沒有將他們處死,而和甘輝、餘新他們一起關在大牢裡。

“鄧名說這些人能換二十個旗人,外加一百個我們指定的綠營官兵。”樑化鳳今天帶着一羣旗人找上門來,拍着桌子對蔣國柱喊道:“巡撫大人同意嗎?”

“這都是海逆的頭目,說不定還能他們口裡挖出些東西來呢。”蔣國柱覺得這買賣不合算,而且軍官不同小兵,價值要大得多。

但旗人們不幹,對他們來說這些人無論官兵都是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建佬,若是救不出城外的旗人,好幾個家庭就要絕後了,那些哭哭啼啼的家屬讓整個滿城的旗人都有兔死狐悲之感:“這都是樑提督抓回來的,樑提督都同意放,樑提督已經說了朝廷怪罪他一人承擔,蔣巡撫爲何一定要從中作梗?”

好不容易送走了樑化鳳後,蔣國柱對聞訊趕來管效忠發牢騷道:“樑化鳳已經佔到上風了,剛纔他嚷嚷說要把餘新他們一起放了,滿洲大兵們還跟着叫好。他還說什麼若是鄧名不同意,還可以加錢贖人,就是一人給個一萬兩也不是不行,這狗賊,他難道不知道若是給了闖賊錢,闖賊就會用銀子招兵買馬,給朝廷製造更大的麻煩麼?”

管效忠沉默良久,緩緩說道:“爲了對付我們,郎廷佐和樑化鳳已經不顧一切了,但如果聽任他們這樣賣國下去,遲早鄧名會徹底不管我們,和他們一起把所有的罪名栽倒我們頭上。”

……

吃着南京送來的大米,張煌言突然對鄧名下首的穆潭說道:“這都是你教給提督的吧?”

穆潭連忙擺手道:“這和卑職有什麼關係?”

“這明明就是延平的招數。”張煌言哼了一聲,他對鄧名敲詐勒索南京不是很看得慣,覺得有失朝廷體統,行徑類似綁匪,但他也知道攻下南京很難,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救出閩軍俘虜,所以也只好聽之任之。

“延平郡王也這麼幹過麼?”聞言鄧名好奇地問道。

“是啊。”張煌言說道,鄭芝龍投降滿清後,雖然鄭成功堅決不投降,但軍隊人心浮動,不少人都和滿清眉來眼去,還有很多將領帶着部下和輜重投靠清廷,那時是鄭成功最危險的一段時間。

爲了爭取整頓軍隊的時間,鄭成功就積極與滿清展開談判,談判期間他藉口投降在即,就讓滿清負責鄭軍的軍餉,並趁機領軍在清軍控制區徵集糧草,招募士兵。一等到清廷答應了鄭成功提出的招安條件,他就馬上翻臉,重新與清軍交戰;取勝後鄭成功馬上會重新提出談判條件,與清廷展開新一輪的招安會談,同時再次進入清廷領地徵兵、徵糧。一度搞得清廷地方官苦不堪言,紛紛上書要求清廷馬上滿足鄭成功的要求,儘快招安鄭成功以減輕地方負擔。

靠着一次次的招安談判,鄭成功渡過了最危險的時期,重建了因爲他父親投降而頻臨解體的軍隊。

“原來延平郡王還有這樣的往事啊。”鄧名聽完後大笑起來。

“終歸有失朝廷體統。”張煌言連連搖頭嘆息。

大家正歡笑的時候,一個傳令兵進營,在鄧名耳邊低聲說了幾句。

確認了一遍消息後,鄧名就把張煌言和李來亨叫道一個無人的小營帳,對二人說道:“剛剛營來了延平藩的一位使者,他帶來了延平郡王的口信——延平郡王本人正在向南京趕來。”

第58節 戰書第5節 隔閡第3節 說服第57節 夜戰(上)第4節 推薦(上)第15節 雙贏第22節 突破(上)第27節 圍攻(中)第29節 搏鬥(下)第51節 詐敗第43節 續戰(下)第51節 緊俏第41節 爭奪(下)第2節 軟硬(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6節 否決第9節 買路第33節 通牒第39節 衝突(上)第31節 血戰(下)第50節 挫折第24節 川西第23節 瓷器第39節 嚮導(上)第22節 反正第51節 求戰(下)第52節 登陸(上)第11節 實驗第57節 分贓(上)第58節 接觸(下)第41節 遭遇(上)第15節 相識(下)第60節 爭奪(下)第1節 精明(下)第64節 平息(上)第48節 提案第19節 感慨(下)第23節 臨陣第17節 挖坑第46節 證券(上)第46節 接觸第33節 搜索第23節 代理(上)第53節 慘痛(上)第12節 軍旗第44節 退意第56節 離去第6節 戰俘第42節 說客第32節 突圍第7節 變臉(下)第41節 失控(下)第3節 信號(上)第35節 表態第36節 分攤(上)第49節 坦承第35節 表態第29節 功名第56節 待遇(上)第57節 觀感(上)第59節 黃雀(下)第48節 打賭第3節 壓力(下)第12節 調整(上)第23節 江防第58節 接觸(上)第3節 說服第13節 勇氣(上)第33節 搜索第1節 交換第30節 大敵(下)第57節 強弱第54節 授權第68節 混亂(下)第11節 兩全(下)第27節 圍攻(上)第4節 國民(下)第21節 闖關第33節 試探第9節 海權第48節 融洽(下)第54節 議和(上)第10節 鎖喉(上)第21節 煙霧(上)第17節 虛招(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8節 同盟(下)第18節 對手第15節 朋友第46節 證券(下)第41節 難民第10節 追逐第13節 試探(上)第42節 剃髮第56節 突擊第13節 試探(上)第45節 隊友(下)第44節 條約(下)第51節 求戰(上)第7節 出口
第58節 戰書第5節 隔閡第3節 說服第57節 夜戰(上)第4節 推薦(上)第15節 雙贏第22節 突破(上)第27節 圍攻(中)第29節 搏鬥(下)第51節 詐敗第43節 續戰(下)第51節 緊俏第41節 爭奪(下)第2節 軟硬(上)第58節 接觸(上)第36節 否決第9節 買路第33節 通牒第39節 衝突(上)第31節 血戰(下)第50節 挫折第24節 川西第23節 瓷器第39節 嚮導(上)第22節 反正第51節 求戰(下)第52節 登陸(上)第11節 實驗第57節 分贓(上)第58節 接觸(下)第41節 遭遇(上)第15節 相識(下)第60節 爭奪(下)第1節 精明(下)第64節 平息(上)第48節 提案第19節 感慨(下)第23節 臨陣第17節 挖坑第46節 證券(上)第46節 接觸第33節 搜索第23節 代理(上)第53節 慘痛(上)第12節 軍旗第44節 退意第56節 離去第6節 戰俘第42節 說客第32節 突圍第7節 變臉(下)第41節 失控(下)第3節 信號(上)第35節 表態第36節 分攤(上)第49節 坦承第35節 表態第29節 功名第56節 待遇(上)第57節 觀感(上)第59節 黃雀(下)第48節 打賭第3節 壓力(下)第12節 調整(上)第23節 江防第58節 接觸(上)第3節 說服第13節 勇氣(上)第33節 搜索第1節 交換第30節 大敵(下)第57節 強弱第54節 授權第68節 混亂(下)第11節 兩全(下)第27節 圍攻(上)第4節 國民(下)第21節 闖關第33節 試探第9節 海權第48節 融洽(下)第54節 議和(上)第10節 鎖喉(上)第21節 煙霧(上)第17節 虛招(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8節 同盟(下)第18節 對手第15節 朋友第46節 證券(下)第41節 難民第10節 追逐第13節 試探(上)第42節 剃髮第56節 突擊第13節 試探(上)第45節 隊友(下)第44節 條約(下)第51節 求戰(上)第7節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