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節 鹽業

周培公走後,鄧名對身側一人客氣地說道:“沒事了,葉老闆先回去休息吧。”

被鄧名叫到的人名叫葉天明,並非明軍的軍官,他一年前是劉曜的輔兵,退役後成爲四川的鹽商。現在成都有五個鹽行,其中一個就是屬於葉天明的。他受同行所託,跟着鄧名一起出川。一路上,鄧名不但教他認了幾十個字,還向他傳授了一些簡單的數學。幸好葉老闆不需要自己覈算成本,不但鄧名義務幫忙,他還有一個帳房先生。事實上葉老闆已經破產,當然沒有獨立僱傭帳房先生的能力,這些錢是成都的五大鹽行湊出來的。

作爲四川的鹽業代表,今天葉天明被鄧名邀請來旁聽他與周培公的談判,等下次教葉天明學習四則運算的時候,鄧名還會順便給他講解一些談判的技巧。

等到葉天明從帳中離開後,穆譚忍不住問道:“提督爲什麼不給周培公發鹽引,而是給他們欠條,這樣豈不是等於白送他們一批鹽嗎?”

“就算白送一些也無所謂,賣鹽是一本萬利的買賣。”任堂替鄧名回答道:“現在鹽業完全控制在徽商的手中,大商人都對北京虜廷死心塌地,其中哪怕有一個忠義之士能幫助舟山做一點鹽業,就足能養活幾千人了。”

穆譚是福建人,或許看不上走私食鹽的買賣,而且福建也沒有需要私鹽的地方,但舟山張煌言的部下對食鹽走私一直很上心,在底層鹽商那裡也有一些門路。雖然張煌言能夠接觸到的鹽商地位比較低,能夠幫他們攜帶的私鹽數量也非常有限,但僅是這麼一點鹽就能讓浙軍換回養活上百人的口糧。

周開荒聞言連連點頭。以前袁宗第在大寧的時候依賴食鹽走私,差不多有一千大寧兵的口糧是靠食鹽換回來的。周開荒贊同任堂所說的鹽業暴利,可是他也和穆譚一樣,對於白送給周培公一些欠條感到心疼。鄧名聽到最後也糊塗了,不知道周開荒到底是支持那一派的觀點。

“這是提督爲了爭取人心。”任堂大聲說道:“若沒有縉紳的支持,鄉村如何能得知提督的仁德?若是縉紳存心與我軍爲敵,那麼村民、村婦聽到的就會是我軍的種種壞話,與吃人的惡鬼無異。”

和周開荒不同,任堂對縉紳的利益非常重視,這也是浙東軍一貫的方針,在優待縉紳方面,張煌言比鄭成功還要用心。對於闖營在湖北的種種政策,任堂是相當不滿的,所以鄧名提出補償武昌士人這個想法後,任堂是堅決的擁護者,甚至建議鄧名對那些留在家鄉的縉紳一併給予補償。

任堂的話說到鄧名心坎裡去了。雖然纔到這個世界不到兩年,但他對這個時代縉紳階層的實力可是深有感觸,他們掌握着全部的輿論工具,擁有大量的知識分子,還是這個時代消息最靈通的人羣,是大多數社會資源的擁有者。上次胡全才還沒從武昌出兵,鄧名就從縉紳那裡掌握了對方先鋒的姓名、兵力、路線、每日的紮營地,在鄧名培養出自己的知識分子和建立起新的輿論工具前,他可不想去觸怒縉紳階層。

不過前些天任堂提出給明軍治下的縉紳補償時,鄧名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對他來說那是同盟軍的內政,在同盟軍對治下的縉紳表現出敵意的時候,鄧名不可能站在同盟的對立面去表達善意。保持對外的一致、至少是表面上的一致,在鄧名看來是維持同盟穩固的要點。

這也是鄧名拒絕任堂提議時給出的理由,不過除此之外,鄧名還有更多的原因。首先就是支出問題,絕大部分鄉紳地主缺乏門路,無法逃到武昌或是沒有在省城讀書的兒子,如果鄧名要把他們一半的稅收也承擔起來的話,那他的食鹽買賣利潤就會大打折扣;其次,這些人留在明軍的治下,就算有怨言,也難以對清廷控制區形成影響。在鄧名看來,最關鍵的還是武昌這些湖北的頂層縉紳,只要做好了他們的工作,那麼李來亨、賀珍他們無論做什麼都影響不大,至少不會影響到鄧名的名聲。

“不錯,我正是這個意思,”聽到任堂的發言後,鄧名馬上贊同道:“我給周培公他們的是欠條,而不是糧食、食鹽,要是他們想拿到真金白銀,就要讓湖廣的官營渠道向我們開放。拿這麼一點錢收買武昌、漢陽的士大夫,其實還是值得的。”

在食鹽銷售中,四川方面肯定要讓利,因爲眼下四川方面要比湖廣方面更迫切需要食鹽買賣,而且四川方面不可能拿到滿清的鹽引,所以銷售完全要指望張長庚的湖廣官僚系統。

“每年運到湖廣的官鹽是有限額的,到底差額有多大不好說,但是肯定不夠百姓都吃上鹽,有大批的人因此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大家纔會用高價去購買*官鹽。”鄧名繼續說道。

目前清廷採用的鹽政制度和明廷沒有大的區別,不但購買食鹽需要鹽引,而且購買的鹽應該銷往何處也有明確的規定。從秦朝開始,鹽就是官府用來盤剝百姓的重要工具。食鹽是生活必須品,不吃會有性命之憂,但是官府對提高食鹽的產量興趣並不大,相反,只有食鹽供應不足,官府才能把價格提高几十倍、甚至百倍之上。而規定鹽引的銷售地進一步加強了官府對食鹽的壟斷程度,把食鹽生意的利潤提高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

“我們沒有鹽引,不可能在湖廣出售川鹽,也不可能在任何地方出售川鹽。袁將軍、張尚書以前那種讓地方小鹽商在官鹽中夾帶的辦法,既不穩定,也不能大量銷售。但張長庚不同,他雖然不可能給我們鹽引,但所有官府都可以銷售他們‘查抄’到的私鹽,這個是沒有數量限制的。”

因爲鹽業的利潤高於未來的毒品,所以自古以來私鹽走私就屢禁不止,私鹽販子甚至擁有自己的武裝,與緝私的官兵一旦相遇就拼命廝殺。爲了鼓勵地方官府、官兵勇於稽查私鹽,查抄到的私鹽一般都會賞賜給地方,這些私鹽官府也不一定要出售給擁有鹽引的商人,而是可以順手賣給本地的商人。現在鄧名就打算利用這個機會,只要運入武昌的川鹽被打上官府的印記,成爲“被緝得的私鹽”,就可以順利地發向湖廣全境,甚至流出湖廣進入河南、江西等地。

層層的官府、地頭蛇,鄧名不可能靠明軍的力量逐個去收買,所以必須要保住張長庚領導的湖廣總督衙門,只有張長庚纔有能力幫助明軍打通一路上的關節。

對於鄧名的安排,周開荒倒是沒有什麼不滿,但眼看漢陽唾手可得,卻無法拿下,終究還是讓人有些難過。聽鄧名解釋了張長庚湖廣政府對四川的重要意義後,周開荒只是輕嘆了一聲:“看來要等我們有能力一口氣拿下整個湖廣後,才能來取武昌了。”

鄧名基本也是這麼想的。他給四川明軍制定的戰略就是遠交近攻,區別對待川陝綠營、湖廣綠營和兩江綠營。對較遠的湖廣張長庚,暫時就是拉攏爲主,爲此不惜讓利。但李國英就在成都的眼皮底下,所以一定要堅決打擊。

不過任堂還有另外的看法,聽到周開荒的話後,任堂馬上說道:“以我之見,必須要等湖廣政令統一後,才能考慮拿下武昌。”

周開荒一聽這話頓時脖子就漲紅了,他感到這話是對闖營的攻擊。

“沒錯,我說的就是你們闖營。”任堂注意到了周開荒的臉色變化,但仍毫不客氣地說道。

在他看來,掠奪士紳的虁東軍是個麻煩,若是李來亨、劉體純他們的身分不從盟友轉變爲屬下的話,就算奪取了武昌並且守住,那也不過是一塊遠離四川根據地的飛地。也就是和周開荒相處的時間長了,任堂與他也有了交情,所以纔沒有明目張膽地用“闖賊”這兩個字。

“我們闖營怎麼了?”周開荒憤怒地大叫起來。

“好了,好了。”鄧名見兩個人眼看要爭吵起來,急忙出面化解,讓任堂和周開荒冷靜一些。鄧名斟酌了一下,對周開荒和任堂說道:“我向武昌的縉紳表示我們願意承擔他們一半的稅收,也是爲了以後更好地說服虁東諸公採用和我們相同的政策。”

周開荒聞言就瞪大了眼睛,而任堂則露出微笑。

“如果我直接給虁東諸公糧食、軍資的話,不明白說明我想幹什麼,恐怕諸公也不會放心大膽地拿走吧?”鄧名坦率地說道。

儘管都在明廷的旗號下作戰,但虁東同盟對朝廷依舊有戒心,即使是並肩作戰過的鄧名,如果他想用一些糧食換取虁東衆將手中的部分統治權或軍權,也一定會被對方不客氣地拒絕,周開荒知道即使是袁宗第也不會例外。

“如果我直接給江漢的縉紳補償,或是幫他們爭取免稅的話,虁東諸公多半會很不滿,還會琢磨我爲什麼要這麼做,爲什麼要收買他們治下的民心?”鄧名把“民心”這兩個字咬得很重。周開荒聞言就要抗議,但鄧名擺了擺手,沒有讓周開荒把辯解的話說出口:“但我給武昌這些縉紳一些好處與他們無關,他們也不會因此與我生出什麼隔閡。只要這食鹽的生意順利,我們的欠條就會被武昌這裡接受。由於欠條有優先購買權,他們甚至可能需要更多的欠條,到時候虁東衆將也會覺得欠條有價值,可能會向我們要一些。到了那時,我再要虁東衆將和我們採用統一步調,也就不容易招惹他們的反感和疑慮了。周兄弟放心,不是我提防他們,是我怕他們對我有誤會。”

見鄧名如此開誠佈公,也確實沒有對虁東軍的惡意,周開荒也沒有什麼話好說了。

可任堂仍得理不饒人:“虁東軍中沒有什麼士人,所以才如此麻煩,真是辛苦提督一片苦心了。”

在這個問題上,穆譚和任堂的看法差不多,鄭成功和張煌言一起在討清檄文中用“李賊倡亂”做開頭,他們的部下在這個問題上當然是同一立場,穆譚就和任堂一唱一和:“士人才是國家的棟樑啊。”

周開荒的眉毛豎了起來,就要反脣相譏,不過在他想好怎麼說之前,鄧名已經替他開口了:“任兄弟,你替我修書一封,建議張尚書把軍權、治權統統交還朝廷吧,請皇上派人去舟山治軍、理政,如何?”

任堂大怒:“張尚書兢兢業業十餘年,纔有了這麼一點基業,豈能讓遠在緬甸的朝廷派人來胡鬧?”

“靖國公也辛辛苦苦十餘年,纔在虁東打開了一點局面,你不願意朝廷去舟山瞎鬧,我們就該放外人進虁東胡鬧不成?”周開荒憋了半天也沒想出如何反駁,現在總算找到了突破口。

“我也是這個意思,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如今虜廷勢大,我們同舟共濟還不知道能不能渡過難關,怎麼能不體諒同盟的難處呢?”鄧名及時插話進來,又看了穆譚一眼,發現他識趣地閉口不言了,也省得鄧名把延平郡王拿出來說一番了:“我們安心地等待武昌的消息吧,只要這件事順利,川鹽爲我們養活一萬人的軍隊都沒問題。”

……

周培公星夜返回武昌,和張長庚一直商議到深夜。

“鄧名勞師動衆而來,就是爲了賣給我們鹽嗎?”對此張長庚還是有些疑惑,不過既然是鄧名鄭重其事提出的要求,那不答應顯然不太可能。

“是,大概是鄧名想用川鹽換一些糧食和布匹。而所謂的田稅補償,就是他用來買縉紳保密的費用,”周培公現在有些體會到鄧名所說的雙贏的含義了,在回武昌的路上,周培公滿腦子想的就是如何說服張長庚點頭。雖然名義上的田賦補貼只有一半,但只要鄧名的要價不太離譜的話,那周培公很容易靠食鹽把全部交給李來亨的稅都拿回來。而以周培公對鄧名的瞭解,既然對方有收買武昌縉紳的意圖,那欠條和食鹽的兌換價就不會太離譜。

“到底鄧名想要賣多少鹽,賣多少錢?”張長庚擔心鄧名是強買強賣,用賣鹽做藉口從武昌藩庫裡搶錢:“若是數目太大,這賬目可沒法做。”

“下官以爲,可以由民間出面接下鄧名的這些鹽。”周培公察覺到張長庚的顧慮後,立刻拋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不是鄧名要給欠條麼?那好,就由一個商行出面,用糧食從被徵稅的士人手中換走這些欠條,然後由這個商行去換鄧名手裡的鹽,藩庫不爲此出一文錢。”

今天回漢陽後,周培公首先向武漢的鷹派集團簡要敘述了明軍的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堅決支持繼續與鄧名談判。不過大家覺得單獨出面去和明軍換鹽太危險,萬一將來走漏消息大家都可能有麻煩。所以鷹派集團商議出這個辦法,由一家商行出面去和明軍接觸,鷹派成員們只要躲在後面拿利潤就好了。至於鄧名要交換多少,要價多少,都讓他去與這個商行談,換回來的鹽也由這個商行去銷售。

周培公可不認爲賣鹽會賠:“若是買賣賠了,是這個商行自己的事;若是賺了,藩庫還可以抽稅。只要總督大人給這些鹽安上一個名目就行了。”

張長庚點點頭:“姑且一試,先看看鄧名到底想幹什麼。”

“遵命。”周培公心中長出一口氣。如果張長庚不同意,那鄧名給多少欠條都是廢紙,現在周培公的損失總算是能拿回來了。不過光想着拿回損失還不行,必須要讓鄧名也能得利,不然他多半又要反悔。

“雙贏,果然不錯,要不然這個生意就沒法長期幹下去了。”周培公在心裡琢磨着。

這時又有一個人被張長庚叫來,正是武昌的馬軍提督,緝查私鹽的事情一向是由他總負責。

簡要介紹了兩句情況後,張長庚就抽身事外,讓周培公去安排。

雖然周培公沒有說得很明白,但馬軍提督立刻就明白這些鹽到底來自何處,他拍着胸脯說道:“知府大人的意思卑職聽明白了,就是有一大股盜賊,從下個月開始會瘋狂地從鄂西販運私鹽來武昌,以後每年都會被官兵查獲幾萬斤的樣子。知府大人放心,全都能輕鬆賣掉,絕對不用知府大人操心。卑職這就替手下的兒郎們謝過知府大人了,謝知府大人賞杯酒喝。”

“可能更多,”周培公輕聲說道:“而且這個事要儘可能地保密。”

“更多嗎?”馬軍提督愣了一下,再次保證道:“至於保密,知府大人儘可放心。以前武昌每次查獲到私鹽的時候,一貫是卑職的老泰山爲國分憂的,卑職這就回去與他說。”

“總督衙門這裡——”周培公連忙提醒了一聲。

“知府大人放心,卑職還會這麼不曉事麼?”

晚上回到家中,周培公把今日戰局的兇險,以及隨後的談判細節都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妻子。

“鄧提督真是深不可測啊。”說完之後周培公長嘆一聲。

“老爺何出此言?”

“嘿嘿,還不全是因爲這個食鹽?若不是鄧提督提出這個要求的話,我根本不會多看鹽業一眼,只知道這東西很賺錢罷了。可我深知鄧提督高瞻遠矚,是不世出的豪傑,他既然別的不賣卻專門盯上了鹽,豈能沒有深意?”

在妻子面前,周培公放下所有的僞裝,提起鄧名時臉上滿是崇敬和畏懼之色:“我細細一想,每年朝廷靠着賣鹽引,能有一、二百萬兩銀子的收入。地方官府手裡還有一些鹽引,可以用來應急,個雖然不計入歲入,我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但上百萬兩銀子也是跑不掉的。這些都加起來,就已經抵得一兩個富庶大省的賦稅了。”

說到此處,周培公停頓了一會兒,發了片刻的呆。

“老爺在想什麼?”等待了片刻,周夫人見丈夫遲遲沒有下文,就輕聲問道。

“唉,我在想,天下處處烽火,朝廷處處要用錢,若是驟然失去這麼一大筆錢,不知道朝廷該怎麼開源節流啊。”說完周培公使勁地搖了搖頭,又繼續剛纔的話題,這些話他不敢對任何人提起,只能在妻子面前說個痛快:“我朝入關以來,鹽引差不多隻發給徽商,雖然剛剛十多年,但鹽商人人皆成鉅富,每年捐輸也以百萬計,亦有一省賦稅之數。徽商對朝廷一直是竭誠擁戴,上次海逆侵犯江寧,江南士人羣起擁戴,出城數十里迎接鄭大木、張滄水。但徽商卻相反,不等朝廷號召就競相捐資,我曾聽說有一個商人一次就捐了五十萬兩白銀到漕運衙門。他們都很清楚,若是明軍重返長江,肯定不會讓他們獨佔鹽業之利。”

周夫人已經開始聽明白丈夫話中的意思,鄧名的惡意也隱隱顯露出來,周夫人說話的聲音都開始顫抖起來了:“老爺的意思是——鄧名醉翁之意不在酒!”

“開始我也不明白,鄧提督如此大張旗鼓、興師動衆,豈會簡簡單單隻爲了賣一點鹽到武昌來?”周培公長吁短嘆了幾聲,壓低了聲音說道:“湖廣連接九省,乃是天下的中樞,有湖廣總督衙門的合作,我猜鄧名每年往武昌賣鹽的數量絕不會少,怕不得有數百萬斤?我總算明白他爲什麼一定要向總督大人表示善意了,區區一個武昌,如何能比得了徽商鹽業對朝廷的重要性?”

“這些話老爺不打算對總督大人說嗎?”周夫人悄悄地問道。

“說了又能如何?勸總督大人自裁以報效朝廷嗎?再說我的一切都是總督大人給的,和徽商沒有一點關係。”周培公說到這裡再次停住,愣了一會兒,然後緩緩說道:“以前我說鄧提督是婦人之仁,其實完全不對。他過武昌而不入,善待湖廣縉紳,還搞什麼雙贏,所謂仁者無敵,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剛纔總督大人看似無意地問了我一聲,問鄧名可曾婚配,有沒有得寵的侍妾?”片刻後,周培公又對妻子吐出一個驚人的消息。

“老爺怎麼回答總督大人的?”

周培公沒有回答妻子,而是反問道:“你那個嫡親的小妹,今年十四歲了吧?我記得她還沒有許配人家。”

“沒有。”

“是否裹腳?”

周夫人失笑道:“豈有不裹之理?”

“可惜了,”周培公嘆了口氣:“提督他們家的規矩啊!”

第5節 密信第18節 登陸(上)第8節 矛盾第52節 縱火第40節 登陸第21節 風起(上)第40節 泥潭(下)第47節 獎勵第47節 獎勵第21節 闖關第30節 威壓(上)第58節 遺孤第26節 佈防第22節 尖兵第46節 計劃第19節 帝國第47節 贖買(上)第65節 援助(下)第25節 駭浪(下)第55節 俘虜(上)第39節 王佐(下)第53節 擒賊第4節 棟樑第56節 宣戰(下)第52節 決心第43節 續戰(下)第25節 投奔(上)第20節 相逢第33節 唐王第8節 矛盾第46節 證券(下)第65節 援助(下)第34節 經濟第20節 康熙(上)第14節 彈盡(上)第31節 戰備第9節 送神(下)第46節 脫逃(下)第12節 專家第45節 隊友(上)第44節 失蹤第18節 詔書(上)第31節 裁軍(下)第2節 競爭第39節 都府第56節 待遇(下)第43節 風向(下)第25節 投奔(上)第7節 仲裁(上)第50節 追擊(中)第33節 問策(上)第65節 援助(上)第37節 等待(下)第21節 闖關第50節 債券(下)第49節 副手(上)第46節 脫逃(上)第28節 算計(下)第1節 精明(上)第35節 進軍第60節 人心(下)第56節 推銷(上)第32節 扶持第50節 債券(下)第47節 自救第56節 推測第54節 議和(下)第42節 中立(上)第35節 鞏固(上)第46節 脫逃(下)第60節 算盤(上)第8節 升級(下)第22節 尖兵第19節 跋扈(下)第21節 根基第13節 債務第41節 失控(下)第57節 強弱第25節 棄軍第49節 風氣(下)第44節 條約(下)第29節 功名第8節 戰備(下)第12節 強渡(上)第41節 爭奪(下)第22節 殿下第22節 風起(下)第27節 圍攻(中)第9節 送神(下)第64節 平息(下)第22節 退讓(上)第39節 嚮導(上)第45節 南下第60節 算盤(上)第10節 麻將第21節 受降第43節 鷹派第38節 買賣(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9節 衝突(下)
第5節 密信第18節 登陸(上)第8節 矛盾第52節 縱火第40節 登陸第21節 風起(上)第40節 泥潭(下)第47節 獎勵第47節 獎勵第21節 闖關第30節 威壓(上)第58節 遺孤第26節 佈防第22節 尖兵第46節 計劃第19節 帝國第47節 贖買(上)第65節 援助(下)第25節 駭浪(下)第55節 俘虜(上)第39節 王佐(下)第53節 擒賊第4節 棟樑第56節 宣戰(下)第52節 決心第43節 續戰(下)第25節 投奔(上)第20節 相逢第33節 唐王第8節 矛盾第46節 證券(下)第65節 援助(下)第34節 經濟第20節 康熙(上)第14節 彈盡(上)第31節 戰備第9節 送神(下)第46節 脫逃(下)第12節 專家第45節 隊友(上)第44節 失蹤第18節 詔書(上)第31節 裁軍(下)第2節 競爭第39節 都府第56節 待遇(下)第43節 風向(下)第25節 投奔(上)第7節 仲裁(上)第50節 追擊(中)第33節 問策(上)第65節 援助(上)第37節 等待(下)第21節 闖關第50節 債券(下)第49節 副手(上)第46節 脫逃(上)第28節 算計(下)第1節 精明(上)第35節 進軍第60節 人心(下)第56節 推銷(上)第32節 扶持第50節 債券(下)第47節 自救第56節 推測第54節 議和(下)第42節 中立(上)第35節 鞏固(上)第46節 脫逃(下)第60節 算盤(上)第8節 升級(下)第22節 尖兵第19節 跋扈(下)第21節 根基第13節 債務第41節 失控(下)第57節 強弱第25節 棄軍第49節 風氣(下)第44節 條約(下)第29節 功名第8節 戰備(下)第12節 強渡(上)第41節 爭奪(下)第22節 殿下第22節 風起(下)第27節 圍攻(中)第9節 送神(下)第64節 平息(下)第22節 退讓(上)第39節 嚮導(上)第45節 南下第60節 算盤(上)第10節 麻將第21節 受降第43節 鷹派第38節 買賣(下)第32節 血戰(上)第39節 衝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