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登陸(下)

接到山東總督衙門的命令後,青州府就派出昌樂的一隊綠營去肅清驛站上的匪徒。

對付武器以棍棒爲主的江湖好漢們,即使對方的人數是己方的兩倍,綠營也不畏懼正面作戰,反倒是擔心他們會聞風而逃,等官兵走後又來搗亂。因此,知府給千總楊秋的命令是,收復驛站後要留下幾十個人,其他的綠營兵繼續前進,直到遇到文書積壓的驛站爲止。

這個差事在楊秋看來很容易,要小心的主要是兩點,第一就是義軍可能破壞了兩、三個驛站,然後集中兵力退守最後的一個,放棄前面的,以便分散官兵的兵力並麻痹官兵。官兵兵不血刃地收復了前面兩個驛站後,可能會以爲匪徒已經聞風而逃了,馬虎大意,結果被藏在路邊的義軍打了個埋伏;第二就是義軍中有些人會用而且有弓箭,相對他們的棍棒和江湖上耍把式的大刀,這種武器對綠營的威脅更大。

“如果我們都有全套的盔甲,那弓箭也不怕。”楊秋走在路上的時候,還在琢磨怎樣對付弓箭的威脅。雖然營兵也叫披甲,但和標營的披甲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們身上的棉甲裡面的鐵片很少,如果遇到弩箭會很危險。幸好起義軍也沒有優良的裝備,他們手中的弓箭都是獵弓,很軟,只要不被射中面門應該沒事。作爲一個軍官,楊秋不但有馬還有質量不錯的棉甲,要擔心弓箭的是那些底層的綠營兵,他們四肢的防護很糟糕,獵弓在近距離也能造成傷害。

所以楊秋讓手下盔甲較好的士兵走在前排和外圍,把裝備差的同伴保護在後面和中間,而且還讓他們攜帶了一些藤牌。經過這種佈置後,楊秋認爲即使遭遇伏擊也沒什麼可怕的。

而兵力也肯定是要分散的,要是清兵前腳離開,立刻大俠們又摸回來,導致驛道繼續受阻,知府肯定要發火了。所以總督衙門和知府老爺派出三百披甲稱得上是英明的決定,即使在前兩個驛站各留幾十個人,剩下的二百人也足以把大俠們打得落花流水——楊秋覺得大俠們不可能攻佔三個驛站以上,因爲驛站本身就是一座小堡壘,裡面也有綠營的守衛。說實在的,聽說大俠們居然能迅速攻克驛站,甚至沒讓驛卒逃出來求救,就讓楊秋很吃驚了。

“也不知道萊州府在幹什麼?”越過青州府和萊州府的邊境後,楊秋又開始埋怨萊州府的反應遲鈍,驛站這麼重要的地方,都落入敵手好幾天了,萊州府居然也不出兵肅清。就算府城較遠,附近的濰縣總能派出二百個綠營把份內的事情做了吧。

浩浩蕩蕩的清軍沿着驛道一路向東,沿途的百姓早就已經逃光了,路上一個人影都沒有,所以楊秋沒有想到他們已經落在了敵手的視線中。

“二十個騎兵,三百個步兵。”明軍的偵查騎兵向帶隊的突擊小隊長同知報告道。

“嗯,總算來買賣了,等得都心煩了。”宋唯慎一臉的興奮,摩拳擦掌地說道。

早在成都的訓練營中,宋唯慎就係統學習過破襲戰,不過可供參考的資料很少,只有鄧名的東川府戰例。這次對山東驛道的襲擊是他們第一次學以致用。軍官們都是新手,難免有行動僵硬之處,畢竟參與東川破襲戰的人現在都是川軍的高級軍官,不會再帶領小隊行動,他們還要指揮江南的大軍。不過雖然東川十七騎不在,但這次行動的總指揮卻是川軍中的渾水摸魚第一人,靠着他的言傳身教,明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第一個驛站。

總結經驗後,突擊隊就不再需要總指揮親力親爲了,他們穿着清軍的制服掃蕩了一個又一個的驛站。看到他們身上的燦爛甲冑時,各個驛站的守兵都毫無防備地過來詢問需求,在心裡猜測着他們到底是督標還是提標的軍官,甚至還有人懷疑他們是滿洲太君。完全沒有想到這些傢伙,進了驛站的大門就開始大砍大殺。

在下令備戰的同時,宋唯慎還客氣地詢問過同行的高雲軒的意見,鄧名交代過要重視山東的盟友,不能讓他們感覺受到了輕視。

“我們可以先放棄兩個驛站。”高雲軒想也不想地答道:“鷹爪牙肯定怕我們去而復返,他們會在每個驛站都留兵防守,這樣就可以分散他們的兵力,同時讓他們再多走些冤枉路。他們看見每一個驛站都是空的,就會變得更加驕橫。我們可以埋伏在道邊,殺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說到這裡,高雲軒還感到有些可惜,那就是這批川軍沒有攜帶什麼遠程兵器,不然在動手砍人以前先射傷幾個,勝算自然又會大上那麼一些。

吳月兒也和高雲軒一起來的,她就是萊州府人,這兩天已經找到了一個小型山寨,從裡面拉出了幾十個山東好漢。當時看到一羣全身披掛的士兵來到山寨門口時,裡面的好漢還以爲到了最後關頭,高大俠和吳女俠進山寨來說明情況時,這幫好漢真有喜從天降之感。

這幾十個好漢也附和高雲軒的意見,稱他們手裡還有三張獵弓,能夠給清兵一個驚喜。不過吳月兒沒有加入他們的行列,她觀察了一下宋唯慎的表情,覺得他似乎對高雲軒的計劃不以爲然:“宋隊長有何高見。”

“諸君的意見是很好的,”鄧名下過死命令,即使要表示反對,也要加上這句話做開頭。宋唯慎嚴格執行了命令:“不過我軍已經頒佈檄文,稱保國公帶領十萬大軍來取山東,放棄兩個空驛站給三百個清兵,然後在路邊草叢裡伏擊,這是十萬大軍的氣勢嗎?”

當然不是,所以宋唯慎就表示要針鋒相對地迎頭痛擊:“我有一百個騎兵,對付這點清兵不在話下。”

“我們也要參加,”吳月兒突然說道:“這是我們山東的土地,我們也要參加作戰。”

“這個……”宋唯慎微微一笑:“國公說過要保護好諸位,尤其是吳女俠。打仗這種事,豈有漢子不上讓女人上的?”

“我們想見識一下保國公部屬的武勇,”吳月兒大聲說道:“我們在邊上看着你們衝陣,總可以了吧?”

宋唯慎想了想,點點頭:“可以。”

“不過你們一出現,鷹爪牙可能就跑了。所以我們先列陣,等清兵也列好陣了,我們發信號給你們。”

雖然不知道吳月兒爲何要這麼堅持,不過宋唯慎覺得倒是無所謂,而且鄧名交代過要照顧盟軍的感情。

幾十個山東好漢去迎擊清軍的時候,吳月兒偷偷把高雲軒叫道一邊:“高師兄,我們必須要這麼做,不然我們的人膽子練不出來。”

這幾十條好漢雖然被吳月兒和高雲軒從山寨里拉了出來,但自從離開山寨踏上道路後就開始精神緊張,剛纔聽說清兵開來後,更是不少人都開始雙腿發顫。這幾個月,江湖兄弟們真是被清軍給打怕了。高雲軒提出在路邊設伏的時候,吳月兒注意到很多好漢都臉色發青,還有人忍不住發抖——這也怨不得他們,江湖人士和綠營在平地上野戰,基本就是九死一生。

“我們起碼要擺一個陣,讓師兄們面對鷹爪牙,然後親眼看着鷹爪牙是怎麼敗的。”吳月兒神色堅毅。

“一會兒萬一沒打贏,我們可幫不上什麼忙,你也會有危險。”到了這個時候,高雲軒也不禁緊張起來:“鷹爪牙可是川軍人數的三倍呢。”

“這些川軍可是比李國英標營還厲害的保國公親衛。”吳月兒答道:“咱們聽保國公說過他們打仗的事,我覺得是真的,他就是厲害,沒吹牛。”

……

看着對面幾十個大俠擋住去路,楊秋以爲自己的眼睛不管用了:“這是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對面的好漢拿着起義軍常見的武器,大部分是棍棒,鐵製的傢伙都是短兵器,只有一把沉重的長把大刀。

“送死來的。”楊秋立刻得出了結論。他的目光在高雲軒身上停留了片刻,感覺這個傢伙也許有點本事,不過戰陣之上,手持短兵器的高雲軒發揮不出武藝來。至於那個提着威猛大刀的傢伙,楊秋根本沒有放在心上,這種東西只有街頭賣藝的人使用,陣型緊密的時候根本舞不起來,而如果陣型鬆散,那使用者一眨眼功夫就會被清軍密集的刀陣給分屍。

接着楊秋的目光就移到了吳月兒身上,他盯着這個十七、八的少女看了一眼,笑道:“連婆娘都上了啊,好,弟兄們,這個要抓活的。”

看着對面的清軍擺開了陣勢,吳月兒身後傳來牙齒打戰的聲音,還有小聲嘀咕:“四川人呢?他們不會是跑了吧。”

“發信號吧,趕緊發信號。”有人焦急地催促着。

咚咚,清軍猛然敲響了戰鼓。

吳月兒的身後頓時喧譁起來,接着又聽到一聲厲喝:“怕什麼?站好了,你還是爺們嗎?”

“發信號吧。”吳月兒衝身旁的人說道。

早就蓄勢待發的弓箭手點點頭,把獵弓斜指向天空,射出了一支響箭。

“虛張聲勢。”楊秋不屑一顧地冷笑。

隨着千總一聲令下,清軍齊聲喊了聲號子,不慌不忙緩步向前走去。對面的山東義軍則開始後退,不過並沒有潰逃,而是保持正面對着逼上來的清軍,一步一步地向後退着。

二十名清軍騎兵在軍陣的兩側策馬而前,隨時準備開始追擊。楊秋覺得,如果不是提防兩邊有埋伏,只要騎兵一衝就可以結束戰鬥了。

山東好漢又退了一段,突然向左右散開,露出了背後的大路。

成排的黑衣士兵出現在山東人的背後,他們都牽着馬,整齊地走過來。

接着楊秋就看到一個黑衣人揮了一下手,對面的敵人立刻集體止步,幾乎以同樣的動作同時翻身上馬。說時遲那時快,在黑衣人盡數上馬後,一面旗幟也隨之豎起,這是一面方方正正的矩形旗幟,上面的圖案楊秋從未見過,看上去好像是三支造型怪異的羽箭。

陽光從敵兵的背後射過來,那些黑衣人似乎遍體發光。這時楊秋才確認,對方身上穿着的不是黑衣而是黑色的盔甲。剛纔那個揮手下令的軍官又一次舉起了手,楊秋看到對方高高舉起的手上也閃閃發光——對方居然還帶着鐵手套。

高舉起的鐵拳用力地向下一收,馬上的騎士們同時抽出了腰間的馬刀,頓時就是一片令人炫目的刀林。

“遇見鬼了!”楊秋大叫一聲。黑衣戰士的陣型是他前所未見的,一個個敵騎緊緊地貼在一起,好像比清軍的步兵間距還小,其中透出了森然殺氣。

第33節 唐王第30節 三投第6節 戰俘第54節 議和(上)第69節 忠臣(上)第26節 兄弟(中)第29節 解圍(上)第5節 退兵第20節 廷議第56節 離去第54節 授權第50節 追擊(下)第10節 鎖喉(上)第53節 烈焰第57節 分贓(下)第34節 經濟第56節 宣戰(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節 壓力(下)第2節 競爭第39節 王佐(上)第12節 徵稅第28節 借刀第10節 鎖喉(上)第42節 中立(上)第17節 虛招(上)第35節 鞏固(上)第30節 成長(上)第26節 反覆第9節 買路第37節 等待(下)第14節 彈盡(下)第37節 軍火第28節 欠條第59節 魔鬼(下)第3節 君臣第10節 追逐第34節 晉王(下)第56節 推測第34節 晉王(上)第27節 合作(上)第42節 艱苦(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1節 爭奪(下)第33節 固執第35節 會面(上)第38節 隔江第5節 放棄(上)第44節 靖難(下)第11節 事變第35節 面談第11節 實驗第27節 圍攻(上)第58節 接觸(下)第18節 登陸(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9節 助剿第44節 退意第42節 說客第57節 強弱第39節 嚮導(下)第42節 中立(下)第50節 誤判(下)第33節 搜索第56節 蠱惑第37節 干涉(上)第32節 才能(上)第15節 朋友第13節 債務第20節 康熙(上)第22節 風起(下)第49節 副手(上)第38節 迎敵第43節 風向(下)第51節 求戰(下)第64節 平息(上)第45節 突破(上)第60節 算盤(下)第27節 反攻第58節 處罰第44節 靖難(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2節 強渡(下)第42節 中立(上)第30節 新年第14節 初捷第7節 演變(下)第5節 協作(上)第41節 爭奪(下)第20節 相逢第28節 算計(上)第19節 感慨(下)第39節 王佐(下)第22節 反正第17節 虛招(上)第53節 擒賊第18節 鏈條第48節 融洽(下)第56節 宣戰(下)第31節 戰備
第33節 唐王第30節 三投第6節 戰俘第54節 議和(上)第69節 忠臣(上)第26節 兄弟(中)第29節 解圍(上)第5節 退兵第20節 廷議第56節 離去第54節 授權第50節 追擊(下)第10節 鎖喉(上)第53節 烈焰第57節 分贓(下)第34節 經濟第56節 宣戰(下)第14節 彈盡(上)第3節 壓力(下)第2節 競爭第39節 王佐(上)第12節 徵稅第28節 借刀第10節 鎖喉(上)第42節 中立(上)第17節 虛招(上)第35節 鞏固(上)第30節 成長(上)第26節 反覆第9節 買路第37節 等待(下)第14節 彈盡(下)第37節 軍火第28節 欠條第59節 魔鬼(下)第3節 君臣第10節 追逐第34節 晉王(下)第56節 推測第34節 晉王(上)第27節 合作(上)第42節 艱苦(下)第58節 接觸(下)第41節 爭奪(下)第33節 固執第35節 會面(上)第38節 隔江第5節 放棄(上)第44節 靖難(下)第11節 事變第35節 面談第11節 實驗第27節 圍攻(上)第58節 接觸(下)第18節 登陸(下)第55節 俘虜(下)第59節 助剿第44節 退意第42節 說客第57節 強弱第39節 嚮導(下)第42節 中立(下)第50節 誤判(下)第33節 搜索第56節 蠱惑第37節 干涉(上)第32節 才能(上)第15節 朋友第13節 債務第20節 康熙(上)第22節 風起(下)第49節 副手(上)第38節 迎敵第43節 風向(下)第51節 求戰(下)第64節 平息(上)第45節 突破(上)第60節 算盤(下)第27節 反攻第58節 處罰第44節 靖難(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2節 強渡(下)第42節 中立(上)第30節 新年第14節 初捷第7節 演變(下)第5節 協作(上)第41節 爭奪(下)第20節 相逢第28節 算計(上)第19節 感慨(下)第39節 王佐(下)第22節 反正第17節 虛招(上)第53節 擒賊第18節 鏈條第48節 融洽(下)第56節 宣戰(下)第31節 戰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