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宿命(下)

鄧名覺得反正已經對東安郡王朱盛蒗說過了,也不介意對晉王李定國再重申一遍。鄧名堅決不承認自己是宗室,又說了一次對朱盛蒗講過的那些話:自己的出身是北方人,在南下的途中遇到匪徒襲擊,導致失憶等。當然,現在這套說辭和鄧名初見袁宗第時已經完全不同了,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鄧名不斷地補充細節,給故事去蕪存菁,讓它變得越來越豐滿可信。

不過鄧名這個修改過的故事依舊沒能騙過朱盛蒗,再給王光興的信中,東安郡王一口咬定鄧名是楚王之後。李定國的態度倒不像朱盛蒗那麼堅定,如果鄧名不是宗室那麼當然最好,這樣鄧名對永曆和西營的威脅就會小很多。只是從趙天霸的報告看來,鄧名不是宗室的可能性很小,現在鄧名堅決否認,甚至爲此編造故事(晉王也不太信),在李定國看來只是對方的一種表態而已。

“那些流言統統是謠傳,”鄧名繪聲繪色地講完他曲折的投川經歷後,再次向李定國保證:“除了萬縣一戰爲了鼓舞士氣,我從來沒有向任何人冒稱過宗室。在萬縣打完那一仗以後,我立刻就向將士們說明了,還向文督師請罪了。”

萬縣一戰的經過李定國也聽趙天霸仔細地描述過,知道鄧名採用了鮮爲人知的朱棣的謀略,還讓趙天霸承擔了其中最重要、最關鍵的任務。

“我並沒有問韓王的意思,那個韓王是假的,文安之早就向朝廷報告過,天子也是知道的。”李定國沒有說話,只在心裡琢磨着:“但少唐王是怎麼回事?他卻絕口不提!”

鄧名當然不會提,因爲少唐王和三太子一樣,都是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別人認證的。

“那麼,本王曾經提到過要爲鄧提督請爵一事,應該沒有任何問題吧?”李定國覺得鄧名是在繼續表示他絕不內訌的姿態,不承認宗室的身份顯然是杜絕內訌的最有效的辦法。如果有人把黃袍披到鄧名的肩膀上,那麼形勢就會變得和孫可望篡位時一樣,李定國不想內訌也別無選擇。

“當然沒有。”鄧名沒有絲毫的遲疑。雖然他不知道李定國心裡的念頭,但很清楚這個提議是絕對不能含糊的問題,要想消除成都、昆明的隔閡就一定要接受。哪怕鄧名真的是宗室,爲了明軍的聯盟也要委曲求全地接受。再說鄧名明明也不是宗室啊,有什麼可委屈的。

鄧名發現自己好像又一次產生了精神分裂的症狀,急忙把騰起來的那一絲莫名其妙的感覺驅散,向李定國拱手道:“多謝大王了。”

“份內之事。”李定國代帝監國,舉賢用能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今天和鄧名的談判比預計的還要順利。李定國把衆人都喊了回來,一見到大家就說道:“本王想爲長江提督向朝廷請爵,鄧提督十分謙遜……”

李定國看了鄧名一眼,確定對方沒有反對的意思,就把剛纔二人達成的協議公諸於衆,陳佐才、白文選等人的臉上都露出不同程度的驚訝神色。鄧名既然接受了爵位,那至少短期內是無法反悔了,就是將來再把自己的宗室身份翻出來,也會被動得多。

“兩下江南,擊斃韃子皇帝、洪承疇和胡全才(關於鍾祥一戰的經過,趙天霸也向李定國報告過了,當然名義上還是屬於鄧名的功勞),就是用親王酬勞也不爲過。不到二十二歲就當上了親王……”李定國心裡琢磨着,目光在鄧名的臉上掃了一下:“還都是因爲武功得來的。就算他真的沒有宗室身份,這事也了不得啊,將來再立功怎麼辦?只好請封郡王了,還不知道能夠等幾年。”

李定國已經打定主意要派使者去成都,這是對於鄧名錶現出的姿態的必要回報,而且對抗清聯盟來說也確實有實際上的益處。對奉節的那個委員會他只裝做沒看見。在李定國看來,委員會的作用只是把矛盾爆發的時間推遲而已。遲早總有一天,隨着滿清的瓦解,委員會的壽命也就到了盡頭,那個時候大家還是要一較長短,決定誰纔是真正的中國之主。

“不過那個時候至少韃子是被打敗了,總比現在亂戰一團,最後統統被韃子消滅了要好。”想到無可避免的未來,李定國也感到有些遺憾,不過他也暗暗慶幸,至少還可以和鄧名並肩作戰一些日子:“陳佐才只是沐天波手下的一個小把總,鄧名不仗勢欺人,而是和他認真地講理;那他在奉節肯定也會講理的,無論是建昌還是虁東的衆將,可都要比陳佐才的地位高多了;年紀輕輕就這麼有度量可真罕見,只可惜天無二日啊。”便是英雄相惜,遲早也要刀劍相對,李定國不願意想得太深、太遠,但他知道這就是大一統的規則,所有英雄的宿命。

“嗯,剛纔晉王提到了現在有一些流言。”看到衆人投過來的目光,鄧名知道他們也受到了傳言的影響,有必要再次強調一下,徹底打消昆明官兵的顧慮:“我不是宗室,那一次爲了打敗譚詣、譚弘,我是不得已而爲之,除此以外我從來沒有自稱是宗室,也不知道這些傳言到底是怎麼流傳起來的。”

失憶的故事沒能說服朱盛蒗和李定國,同樣也說服不了白文選他們,不過昆明的武將們和李定國一樣,沒人會想真的捅破此事。只有陳佐才冷笑一聲:“提督失憶,這正是方便的說法。今天接受了朝廷的爵位,以後該想起來的時候就可以想起來嘛。”

賀九義和馬寶都向陳佐才怒目而視,這裡面的道理誰不知道,你一個讀書人連禮尚往來都不懂嗎?鄧名已經表明他不會在這個緊急關頭挑起事端、引發內訌,昆明方面爲什麼還要咄咄逼人?

“我雖然有些事記不清了,可是我姓鄧不姓朱,這點毋庸置疑!”鄧名依舊沒有生氣,他斬釘截鐵地說道:“千真萬確,絕對不會有假!終我一生,我都絕對不會冒認宗室,若有半點虛言,天地不容!諸位都是見證,我這番話還請諸位幫忙傳開,以消除流言。”

白文選等將領都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鄧名這是發誓永遠不與永曆爭奪皇位,對一個年輕而且立下蓋世武功的宗室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誓言啊。

就是對鄧名最看不慣的陳佐才,這一刻也愣住了,胸中涌起一股難言的激動之情。如此視權勢如糞土、一心報國的宗室讓陳佐才感動得差點落淚。但片刻後,陳佐才就收起了自己那份感動之情,又想到:“不對,他言不由衷。若是真心如此,那他爲何還要建立那個委員會呢?”

鄧名的誓言同樣讓李定國頗爲驚訝,不過很快李定國就意識到這依舊是姿態,是爲了儘可能地團結抗清同盟。當然,鄧名的心胸是非常了不起的,但皇位,自古以來沒有人能拒絕它的誘惑——不僅是誘惑,也是威脅,如果放任你的敵人坐上它,那就是死路一條。就算鄧名現在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他遲早也會認識到的。就算鄧名自己看不清,他的部下也會幫他看清的。無論人品、心胸、度量、氣概如何,最終仍是你死我活,這是劉福通、張士誠等所有英雄人物都無法逃脫的宿命——如果有人能夠逃脫,那也就不是宿命了。

“畢竟是多年以後了,甚至是幾十年以後了。”李定國想到這裡,就把對未來的憂慮拋於腦後,告訴部下他立刻向朝廷爲鄧名請爵,同時向成都和奉節派去使者。李定國看看天色,已經到了吃晚飯的時候,就笑着問鄧名道:“鄧提督餓了嗎?”

“確實是有些餓了。”鄧名笑着摸了摸自己的肚子:“來雲南之前,聽說有一種叫雞棕的蘑菇很有名,不知道大王這裡有沒有。”

鄧名前世有個表親在楚雄,據他說雲南人做雞棕,三條街都能聞得到香氣,鄧名慕名已久卻一直沒有時間去趟雲南,倒是穿越後有機會來昆明走走。上次來昆明只顧四處放火、假傳命令,忙得不可開交,沒找到機會向吳三桂或是趙良棟要一些。

“鄧提督好見識。”李定國豎了一下大拇指,笑道:“本來還想向鄧提督推薦一下,原來根本不用。我們先去吃飯,有事明日再議。”

“沒有別的事了,”鄧名微笑道:“該說的全都說完了。來昆明一趟不容易,不把正事說完,吃飯也不踏實啊。”

“鄧提督要在昆明呆多久?”馬寶問道,他不知道鄧名的潛臺詞是不是立刻要走。

“多呆一些時日吧,”鄧名答道:“上次我來昆明的時候事情太多,也沒機會在昆明這裡轉轉。”

上次鄧名也和馬寶遙遙對答過,不過沒有機會面談,這次正好聊一聊那晚的驚險,感慨一下當時相見不相識。

晚宴其樂融融,氣氛一直都很融洽,直到鄧名隨口說道:“我在成都辦了一些書院。”

這話出口後,屋內的空氣頓時爲之一冷,但鄧名絲毫沒有察覺,把話繼續說了下去:“請了一些先生,教成都的孩子們讀書。”

第1節 交換第40節 擁立第36節 修路第22節 突破(上)第45節 顏面第44節 失蹤第13節 勇氣(上)第50節 懷疑第27節 憧憬第33節 試探第26節 告狀第40節 印象(下)第48節 融洽(下)第54節 迂迴第50節 誤判(上)第19節 軍功第32節 扶持第29節 搏鬥(下)第42節 中立(下)第56節 宣戰(下)第4節 一致(下)第42節 升級(上)第33節 固執第52節 登陸(下)第17節 政策(下)第20節 康熙(上)第9節 穴攻第17節 堅壁第4節 推薦(上)第44節 遊騎(下)第18節 對手第36節 宿命(下)第26節 兄弟(上)第4節 推薦(上)第52節 壯士第22節 風起(下)第43節 風向(下)第26節 兄弟(下)第33節 試探第3節 援軍第55節 報紙(下)第60節 人心(上)第8節 紛亂第21節 風起(上)第52節 壯士第33節 試探第46節 脫逃(上)第4節 一致(上)第39節 衝突(下)第16節 衝擊(上)第39節 王佐(下)第28節 借刀第2節 軟硬(下)第32節 爭奪(下)第35節 面談第48節 失誤第51節 夢想(上)第4節 推薦(上)第3節 壓力(下)第55節 壓力(上)第7節 交易第16節 衝擊(上)第54節 迂迴第21節 追兵第12節 強渡(下)第20節 萬縣第20節 萬縣第16節 攀談(上)第26節 生意(下)第6節 魯王第47節 自救第39節 都府第43節 鷹派第40節 困境第16節 家學第40節 泥潭(下)第1節 精明(下)第37節 干涉(上)第54節 投機(下)第1節 交換第46節 脫逃(上)第59節 撤軍第22節 退讓(下)第23節 波瀾(下)第14節 強攻(下)第52節 往事(下)第47節 矛盾第11節 實驗第41節 失控(上)第46節 合營第10節 決議(下)第51節 求戰(下)第17節 調查第42節 艱苦(下)第13節 天明(上)第33節 問策(上)第68節 混亂(下)第54節 官銜第37節 等待(上)第8節 紛亂
第1節 交換第40節 擁立第36節 修路第22節 突破(上)第45節 顏面第44節 失蹤第13節 勇氣(上)第50節 懷疑第27節 憧憬第33節 試探第26節 告狀第40節 印象(下)第48節 融洽(下)第54節 迂迴第50節 誤判(上)第19節 軍功第32節 扶持第29節 搏鬥(下)第42節 中立(下)第56節 宣戰(下)第4節 一致(下)第42節 升級(上)第33節 固執第52節 登陸(下)第17節 政策(下)第20節 康熙(上)第9節 穴攻第17節 堅壁第4節 推薦(上)第44節 遊騎(下)第18節 對手第36節 宿命(下)第26節 兄弟(上)第4節 推薦(上)第52節 壯士第22節 風起(下)第43節 風向(下)第26節 兄弟(下)第33節 試探第3節 援軍第55節 報紙(下)第60節 人心(上)第8節 紛亂第21節 風起(上)第52節 壯士第33節 試探第46節 脫逃(上)第4節 一致(上)第39節 衝突(下)第16節 衝擊(上)第39節 王佐(下)第28節 借刀第2節 軟硬(下)第32節 爭奪(下)第35節 面談第48節 失誤第51節 夢想(上)第4節 推薦(上)第3節 壓力(下)第55節 壓力(上)第7節 交易第16節 衝擊(上)第54節 迂迴第21節 追兵第12節 強渡(下)第20節 萬縣第20節 萬縣第16節 攀談(上)第26節 生意(下)第6節 魯王第47節 自救第39節 都府第43節 鷹派第40節 困境第16節 家學第40節 泥潭(下)第1節 精明(下)第37節 干涉(上)第54節 投機(下)第1節 交換第46節 脫逃(上)第59節 撤軍第22節 退讓(下)第23節 波瀾(下)第14節 強攻(下)第52節 往事(下)第47節 矛盾第11節 實驗第41節 失控(上)第46節 合營第10節 決議(下)第51節 求戰(下)第17節 調查第42節 艱苦(下)第13節 天明(上)第33節 問策(上)第68節 混亂(下)第54節 官銜第37節 等待(上)第8節 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