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節 離去

吳三桂作爲統帥,當然瞭解幾萬駐紮在城北的舊清軍看不起新投降的前西營部隊,但是他們之間的仇恨還沒有深重到這個程度,還不至於有任何將領會趁着昆明城中的騷亂去偷襲西營降軍。就算真有這種不怕吳三桂軍法的瘋子,也不會所有的將領都昏了頭,帶領五萬大軍齊出。最重要的是,吳三桂知道除了自己沒人能調動軍隊。

但不由得吳三桂不信,仔細詢問了一圈城樓上的守衛,證實還真是城北的清軍首先出兵。早先吳三桂酒醒以後曾經派親衛出城傳令,雖然親衛被攔住沒能出城,但有幾個人也是這場衝突的目擊者,他們向吳三桂證實了守衛所言非虛,確實是清軍一窩蜂地率先向前西軍發起了攻擊——對這些昆明城樓上的守衛和親衛來說,西營降軍兵馬出營並不是多麼了不起的事。首先這些兵馬不是向着昆明而來,似乎不是一種具有威脅性的行爲;其次,無論是西營兵馬調動還是他們營中點燃燈火也算不上太奇怪,畢竟昆明城中火起,這種情況下城外的部隊進入戒備狀態等待命令是很正常的,城北的清軍早先也是這麼做的。

吳三桂很想派人去問問城外的舊清軍,怎麼敢沒有自己的命令就擅自行動?善待這批降軍對吳三桂來說不僅有軍事意義,也有政治意義。在湖廣戰場投降的大多都是孫可望的嫡系,吳三桂進入貴州後,一些並非孫可望的嫡系部隊也在前者的帶動下一起向清軍投降,不僅僅因爲南明局勢危急,也因爲清軍對待這些降軍還算不錯。

現在昆明已定,永曆天子棄國,李定國被逼進荒山野嶺無力反擊,大批明軍因爲徹底喪失信心而向吳三桂投降,他知道只要善待這些降軍,給剩下的明軍做一個榜樣,那麼投降的明兵明將就會接踵而至。沒有了這些明軍對清軍的牽制,李定國就更加無法抵抗清軍主力的重點進攻,吳三桂也就能騰出更多的機動兵力把李定國趕得更遠,讓其餘的殘存明軍變得更加絕望。這好比是在滾一個雪球,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只要吳三桂不犯錯,那李定國就無法阻止這個雪球的滾動,任憑他有天大的能耐,最後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被壓死。

這個道理吳三桂給手下將領講過,而且和他們說得很明白:只要好好對待這些投降的前西營,以後就不需要打硬仗了。甚至可能連仗都不需要自己打了,讓這些降軍上陣就好了,你們可以坐在後面看着別人爲你們拼命地掙功勞。

吳三桂好不容易招降了三萬西營軍,他不明白城北的清軍爲什麼要愚蠢地去攻打他們,如果真的把事情鬧大了——那可是三萬多西營軍啊,傳揚出去,天下的人肯定會認爲是自己在坑殺降卒,不但將來殘餘的明軍都會死戰到底,就是別處已經投降的明軍也會軍心不穩。

雖然藉助昆明城上騰起的火光能夠看見一些戰鬥的場面,但城外一片混亂,很難找到各營的指揮旗幟都在哪裡,想要與各營將領取得聯繫是件很困難的事。雖然困難,但還是要儘快地去做,吳三桂想的就是儘快恢復對城外軍隊的控制,讓他們不要再莫名其妙地自相殘殺。

……

此時肇事者正在遠離昆明而去,背後熊熊燃燒的昆明就像是茫茫夜色中的一支火炬。

“這是我們放的火麼?”李星漢等人頻頻回頭,昆明現在的景象讓他們在欣喜之餘同樣也吃驚不小,半個天空都被這大火映紅,李星漢還有些不解:“我們直接出城來的啊,沒去城區四處放火啊。”

“比我們去城區放火還好啊,沒有幾百個人怕是點不起這樣的火頭吧。”鄧名說道。他一開始也沒有想到火勢會這麼大,不過火勢再大終究也會被撲滅,畢竟昆明城內外有近十萬清軍。他催促同伴加快速度離開。

遠遠地還傳來陣陣的吶喊廝殺聲,鄧名估計自己的授權行動取得了成效,眼下大概西營降軍正在和清軍交戰。洪承疇和吳三桂都久經戰陣,對於這種夜間亂戰的局面,其他人或許會束手無策,但他們兩個經驗豐富,很快就能收攏亂兵,鎮壓西營,頂多就是手忙腳亂一會兒。西營降軍沒有統一指揮,若是不投降,也許很快就會被消滅。

而且還有趙良棟的部隊。剛纔去過幾處清軍營地,鄧名對趙良棟營地的印象最爲深刻,僅僅從外面匆匆觀察,就能看出與衆不同,秩序井然。從衛兵口中得知是趙良棟的軍營後,鄧名找個藉口就轉身離開。因爲他知道以這樣的軍紀風貌,主將不在的情況下假傳命令也是白費口舌。不管怎麼樣,現在兩軍交火,吳三桂、趙良棟等人肯定會支持老清軍,趙良棟的兵馬將會是攻擊西營降軍的生力軍。

周開荒聽見鄧名嘆了口氣,有些奇怪地問道:“先生怎麼還同情那些叛賊?”

“韃子入關已經十幾年了,西營將士能夠堅持到今天實在是不容易。這些留在雲南的西營將士比建昌軍還要困窘,如果天子不棄國,他們還有統帥指揮的話,我想其中的大部分都不會投降。”

不過儘管鄧名同情他們,但無論如何,就是讓他們被清軍消滅在昆明城下,也比眼睜睜地看着他們去攻打李定國強。

“西營或者很快就會投降,或者被吳三桂消滅。投降的西營兵將少一點,將來被吳賊派去攻打晉王的前鋒就會少一些人。”鄧名硬起心腸不再過多考慮西營降軍的下場,有吳三桂、洪承疇主持,他們的結局已經註定。這次行動倒是給李定國稍微幫了一點忙:“然後清軍就會全力救火,如果西營能多拖一會兒,那清軍的損失就會大一些,晉王的壓力也就輕一些。”

吳三桂最快也要到天明才能結束昆明內外的的混亂,等到他查明鄧名的身份,發出緊急軍情命令沿途攔截,怎麼也要到下午了。

“抓緊時間,我們要儘快趕回東川府。”

吳三桂的親兵身份今天或許還能用一天,明天恐怕就得用保寧千總的牌子了。不知道明天保寧千總的腰牌會不會被一併攔截。如果可能的話,也許能找機會伏擊一個信差,看看吳三桂究竟如何向各個地方通報,而且出雲南之前,還要給吳三桂留下一封信。

……

“都是洪經略……”吳三桂一邊吩咐城門守衛打開城門,一邊輕聲抱怨了一句。他覺得都怪洪承疇下達那個封鎖城門的命令,否則的話他的親衛或許就能及時趕到城外衆將的營地中了——其實還是來不及,但吳三桂覺得有機會,至少也能攔住幾個,不至於鬧成現在這個樣子。

“洪經略”三個字一出口,好像突然有一道閃電從吳三桂眼前劃過,撕開了他面前的重重迷霧,自己感覺抓到了點什麼線索,今天的事情似乎和洪承疇有很大的關係。

沒錯,吳三桂覺得城外的將領不可能集體發瘋,他們這麼行事肯定是受到了某人的指示。而誰能指揮得動這五萬清軍呢?除了自己只有一個人可以調動軍隊,那就是洪承疇。吳三桂捫心自問,就是他自己要命令城北的清軍突襲城南的降軍,也需要花費工夫與他們解釋,說明原因,讓他們看到功勞好處,不然誰肯打仗、賣力氣?除了洪承疇和吳三桂自己,沒有第三個人能指揮這麼多將領出兵。是誰給這些將領撐腰,讓他們敢於違抗自己的軍令?

吳三桂感到自己的心臟一下子收縮了,他那聲抱怨的話嘎然而止,手懸在半空,緊張地思索着。越是順着這個思路往下想,吳三桂越是覺得可怕,因爲城外有一些將領是他的心腹親信……難道洪承疇把他們都控制了?

吳三桂不認爲洪承疇有能力讓所有的部將都背叛自己,也許這就是洪承疇爲什麼要封鎖城門的原因,還特別交代不許吳三桂的親兵出城,必須要驗明正身。他這是要隔絕城內外的交通、聯繫啊。

吳三桂頓時發現所有的疑惑都迎刃而解

爲什麼能在武庫放火?很顯然是洪承疇安排的,既然有他統籌那當然容易得很,這場火多半是爲了牽制住吳三桂的注意力。至於自己的親兵和那個倒黴的保寧千總,很可能是湊巧撞破了洪承疇的佈置,已經被滅口,所以一直沒有回來。吳三桂從來沒相信過李名縱火一事,那個保寧千總只不過湊巧進入昆明城裡,他能有什麼預謀?

而攻打城外的西營降軍,吳三桂覺得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這些西軍是他吳三桂主持招降的,而且也受到他的控制,將來若是取得戰功更會記在吳三桂的名下,消滅了這些西軍並給他們扣上一個趁夜叛亂的帽子,就可以從根本上否定吳三桂的功績;第二,這些軍隊中應該還有一些傾向吳三桂的將領,洪承疇只能先利用一場戰爭控制住他們,然後再設法完全予以掌握。

“爲什麼洪承疇要對付我?”雖然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吳三桂並不多耽誤時候,他馬上開始猜測對方的底牌:“他這麼幹就不怕朝廷問罪麼,還是他此舉得到了朝廷的授意?”

吳三桂很快否定了後一個疑問,如果有清廷的授意,那洪承疇就不必搞得這麼麻煩。不過既然幕後黑手是洪承疇,而目標就是自己,吳三桂馬上意識到眼下該怎麼辦。他掃了一眼周圍的士兵,就在這個城樓上還有手持洪承疇令箭的經略親衛,吳三桂使了一個眼色,輕喝一聲,他身後的衛士們就撲上去把這幾個洪承疇的人抓住。

“說吧,洪經略現在到底在什麼地方?”吳三桂冷冷地問道。洪承疇說不定正在城外主事,企圖用這把火掩蓋行蹤,並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在昆明城內。

洪承疇的親衛一個個張口結舌,都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吳三桂凌厲的目光從他們身上移開,又在那些目瞪口呆的城樓守衛身上掃過,突然他看到了躲在牆邊的趙良棟。

吳三桂和趙良棟合作的時間不太長,以前趙良棟一直在洪承疇的手下做事。因爲吳三桂感覺和洪承疇志向相投,在剿滅明軍的大事上需要兩人攜手合作,加上對趙良棟軍事才能的欣賞,一直把趙良棟當成自己人看待:“他今夜接到的會是什麼命令?是不是洪承疇放在我身邊絆住我的?”

酒醒後趙良棟也感到今夜的事情前所未有地亂七八糟,剛纔吳三桂吐出“洪經略”三個字後突然愣神不動了,趙良棟被提醒了一下,生出和吳三桂差不多的懷疑。但是當吳三桂突然發難把洪承疇的親衛都拿住後,趙良棟哪裡還會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事情,這肯定是洪承疇發動的內訌!

趙良棟敢發誓自己絕沒有參與到這樁陰謀中,對於城外的戰事也同樣深感痛心。爲了拉攏這些投降的西營將領,他這些日子沒少花工夫;趙良棟同樣確定,整個昆明城除了吳三桂和洪承疇,沒有第三個人能發動這場兵變。雖然趙良棟被委任爲城外遠征軍的統帥,即將率大軍出發,但他自問也無法說服衆將違抗吳三桂的軍令,去攻打剛招降的西營部隊。

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個兇險的漩渦中後,趙良棟就靜靜地、慢慢地往牆邊挪着腳步,想神不知鬼不覺地挪到臺階旁溜下城樓,設法逃回自己城外的軍營,然後把大門一關死也不出來,直到昆明城裡決出勝負,再向勝利者輸誠。

每退開一小步,趙良棟都感到自己距離這個可怕的漩渦遠了一些,但不幸的是,明明一隻腳已經碰到了臺階的邊了,卻被吳三桂發現了。和吳三桂那兇狠的目光一接觸,趙良棟就知道自己沒機會置身度外了,這個時候必須要做出選擇了。

“大帥明鑑,末將對此一無所知,如有半句虛言,天打五雷轟!”趙良棟的反應奇快,噗通一聲就跪倒在地,賭咒發誓起來。趙良棟也不解洪承疇這是要幹什麼,難道他想謀害吳三桂,獨佔平定西南的功勞嗎?立下這樣的大功,就是被朝廷封爲割據一方的藩鎮也不是不可能的事,真沒看出來,洪經略還真是人老心不老啊,趙良棟在心裡嘀咕着。

吳三桂盯着趙良棟再三思量,這個人不太可能參與了洪承疇對付自己的陰謀。晚宴上趙良棟喝的酒也不少,而且吳三桂這些日子爲了拉攏趙良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他覺得洪承疇也拿不出更多的功勞來收買此人。最後,吳三桂又想到李名一事,這件事很可能會被洪承疇做成一口黑鍋,對朝廷說是自己的親兵和趙良棟的部下在昆明縱火,這樣看來趙良棟也在洪承疇的算計當中。

“我對皇上、朝廷忠心耿耿,這是陷害忠良啊。”吳三桂換上了一幅悲慼的表情說給趙良棟聽,他覺得無論是洪承疇打算利用李名誣陷趙良棟、還是想用這個把柄威脅趙良棟,都說明現在趙良棟還不是洪承疇的人。

“正是,正是,末將敢請大帥上書朝廷分說個明白,末將敢請信末具名。”

趙良棟覺得洪承疇此舉實在太過冒險,固然可以說是吳三桂叛變,勾結西營李定國企圖奪取昆明迎還永曆,不過這種彌天大謊朝廷會信麼?洪承疇老謀深算,既然他敢動手,那後面肯定會有一連串的兇狠殺招使出來。趙良棟真不想捲進這場吳三桂、洪承疇相爭的渾水裡,只是不表明態度就過不去吳三桂這關,可是表明了態度趙良棟也只有一條路走下去了。他馬上建議道:“末將在城外還有一營兵馬,沒有末將令箭誰也調不動,末將願意派一個親兵去招呼他們進城。”

趙良棟設身處地替吳三桂想了一下,眼下的當務之急就是確保昆明,控制住手邊的軍隊保證吳三桂的安全。而洪承疇最大的機會就是趁亂殺了吳三桂,只要吳三桂能堅持到白天,讓城外官兵看清自己,那麼洪承疇就不好殺人滅口了。不管洪承疇有什麼理由,只要這場官司打到朝廷裡面去,吳三桂看起來就不會輸,多半是洪承疇要倒黴,最壞的情況也就是朝廷各打五十大板,讓他們繼續和衷共濟。

吳三桂也是這樣琢磨的,不過他同樣深知洪承疇的厲害,而且對方今晚一出手就是非同小可的殺招,火燒昆明的同時引發城外八萬大軍混戰。洪承疇鬧了這麼大動靜,接下去不知還會有什麼手段,也許有置自己於死地的殺手鐗。

吳三桂點頭同意,和趙良棟一起趕到北門。路上吳三桂和趙良棟酒意又消去一些,開始懷疑起剛纔的判斷:洪承疇是國家重臣,他燒昆明幹什麼?不過怎麼看調動兵力和放火燒城都是有連帶關係的,不太可能是兩批人這麼巧合地同時製造混亂。

等二人趕到北門後,吳三桂馬上就喚來城門樓的軍官再次詢問情況。這些人也說看到清軍主動離開軍營向南進發。吳三桂和趙良棟聽完後斷定這是有人在調動軍隊,既然不是吳三桂那隻能是洪承疇。如果軍隊是洪承疇調動的,那放火也是他乾的——總不可能是別人放火,然後洪承疇一看昆明着火了就突然調兵遣將攻打城南的兵營吧?這老傢伙一輩子坑過不少人了,也算得上是老奸巨猾,吳三桂覺得還是安全第一,萬萬不可大意。

從城頭上看到趙良棟的軍營確實安然無恙後,吳三桂改變了主意:“不,不要讓親兵去傳令。”

吳三桂知道趙良棟是想取信自己,但誰敢說洪承疇沒有在趙良棟的軍營外埋伏,或者已經收買了他的某個部將?趙良棟的親兵拿着令箭回去正好就是把這營兵馬也送給洪承疇。吳三桂知道現在形勢異常兇險,目前還不敢對大家說明他對洪承疇的懷疑,只能打着滅火的藉口調動部隊,先把各個城門牢牢控制在手。這麼大的一座城,除去不可靠的以及失去控制的亂兵,吳三桂算算手中的兵力還是非常緊張

趙良棟的幾千部下加上吳三桂的本部,這是能不能堅持到天亮的重要籌碼,現在就賭一把趙良棟是不是肯和自己共進退了,吳三桂說道:“我和將軍一起去。”

讓趙良棟回營可以保證控制住軍隊,而和他一起去既是爲了保證趙良棟的安全,也是吳三桂預先防止趙良棟回營後把營門一關,再也不管他和洪承疇的死活。

命令一個親信部將替自己守住城門後,吳三桂急急忙忙地與趙良棟一起騎馬向他的軍營奔去。在一片大亂中好不容易見到主將回營,趙良棟的部將們都又驚又喜,吳三桂沒有給他們詢問的時間,急不可待地催促趙良棟趕快帶兵進城。

有吳三桂在邊上監督,趙良棟也不再遲疑,當即下令全軍入城。

現在城南的數萬清軍還在激戰,急需有人統帥全軍,但吳三桂此時以爲他們由洪承疇統帥,所以不打算往裡面跑——在看不清洪承疇手段的情況下,吳三桂決定還是以靜制動。

等進城之後,吳三桂覺得自己的安全已經有了保障,就派出幾個精幹的親信,讓他們持着自己的令箭出城。城外有一些將領吳三桂認爲肯定會服從自己的命令,就讓這些親信去尋找這些部隊,讓他們停止與西營交戰退回營地。

現在吳三桂計劃小心地恢復自己對軍隊的控制,讓部下從無謂的交戰中抽身出來,至於救火的問題……現在吳三桂哪裡還有心思考慮昆明城裡的火勢?

第8節 升級(下)第39節 良機第9節 問話(下)第52節 登陸(下)第35節 請客(下)第60節 人心(上)第7節 變臉(上)第25節 投奔(下)第20節 相逢第5節 退兵第50節 誤判(下)第6節 事變(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1節 救援第32節 爭奪(下)第30節 威壓(上)第45節 隊友(下)第45節 移民第27節 派系(上)第47節 證據(中)第24節 整訓(上)第35節 表態第59節 黃雀(下)第53節 衝鋒第60節 算盤(下)第21節 煙霧(下)第57節 疲兵第29節 功名第44節 退意第38節 奔波第49節 敗像第2節 競爭第13節 勇氣(上)第14節 彈盡(下)第20節 康熙(上)第34節 糊塗(下)第32節 爭奪(上)第26節 兄弟(中)第37節 刺客第45節 合作第51節 晚宴第26節 反覆第18節 恐怖(下)第2節 目標(上)第66節 加入(下)第45節 突破(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3節 勇氣(下)第19節 防區第14節 應對第38節 買賣(下)第8節 信用第2節 VIP第36節 修路第16節 龍騎(下)第37節 等待(下)第27節 圍攻(下)第10節 爆破第26節 兄弟(上)第14節 強攻(上)第42節 剃髮第11節 優待第67節 守法(下)第25節 駭浪(上)第55節 報紙(下)第38節 迎敵第56節 離去第32節 突圍第20節 困獸第52節 往事(上)第9節 問話(下)第37節 刺客第39節 良機第15節 朋友第41節 遭遇(下)第28節 算計(上)第35節 鞏固(下)第9節 問話(上)第6節 親征(下)第12節 調整(上)第37節 軍火第13節 天明(上)第1節 誤會(上)第50節 追擊(下)第60節 管轄第21節 追兵第55節 報紙(下)第9節 問話(下)第20節 廷議第60節 人心(上)第26節 兄弟(上)第45節 突破(上)第8節 矛盾第30節 新年第54節 權變(下)第41節 失控(上)第39節 嚮導(下)第25節 印象第29節 搏鬥(下)第51節 詐敗
第8節 升級(下)第39節 良機第9節 問話(下)第52節 登陸(下)第35節 請客(下)第60節 人心(上)第7節 變臉(上)第25節 投奔(下)第20節 相逢第5節 退兵第50節 誤判(下)第6節 事變(上)第54節 投機(下)第51節 救援第32節 爭奪(下)第30節 威壓(上)第45節 隊友(下)第45節 移民第27節 派系(上)第47節 證據(中)第24節 整訓(上)第35節 表態第59節 黃雀(下)第53節 衝鋒第60節 算盤(下)第21節 煙霧(下)第57節 疲兵第29節 功名第44節 退意第38節 奔波第49節 敗像第2節 競爭第13節 勇氣(上)第14節 彈盡(下)第20節 康熙(上)第34節 糊塗(下)第32節 爭奪(上)第26節 兄弟(中)第37節 刺客第45節 合作第51節 晚宴第26節 反覆第18節 恐怖(下)第2節 目標(上)第66節 加入(下)第45節 突破(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3節 勇氣(下)第19節 防區第14節 應對第38節 買賣(下)第8節 信用第2節 VIP第36節 修路第16節 龍騎(下)第37節 等待(下)第27節 圍攻(下)第10節 爆破第26節 兄弟(上)第14節 強攻(上)第42節 剃髮第11節 優待第67節 守法(下)第25節 駭浪(上)第55節 報紙(下)第38節 迎敵第56節 離去第32節 突圍第20節 困獸第52節 往事(上)第9節 問話(下)第37節 刺客第39節 良機第15節 朋友第41節 遭遇(下)第28節 算計(上)第35節 鞏固(下)第9節 問話(上)第6節 親征(下)第12節 調整(上)第37節 軍火第13節 天明(上)第1節 誤會(上)第50節 追擊(下)第60節 管轄第21節 追兵第55節 報紙(下)第9節 問話(下)第20節 廷議第60節 人心(上)第26節 兄弟(上)第45節 突破(上)第8節 矛盾第30節 新年第54節 權變(下)第41節 失控(上)第39節 嚮導(下)第25節 印象第29節 搏鬥(下)第51節 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