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暗示

在見到文督師之前,鄧名估計對方一定會首先問他昆明之戰的細節,鄧名也做好了據實回報的準備。不料等他坐定喝了口茶後,文安之率先說起的竟然是大昌的事。

在鄧名離開奉節去成都後不久,他之前在大昌對袁宗第說過的一番話才傳到文安之耳中。之所以會這麼晚才得知,乃是因爲文安之對鄧名的言行並沒有劉體純那麼關心,不像後者那樣派專人去仔細打聽。文安之得到消息時,鄧名已經離開奉節去建昌了,這番言論讓文安之心中頗有不滿,覺得有必要和鄧名好好談一談。

後來建昌、東川的戰事先後傳來,文安之覺得鄧名出生入死十分不易,就打算輕描淡寫地責備幾句算了,口氣不要太重,免得傷到了這個英武的年輕藩王的向上之心。隨後的昆明之戰鄧名的功績更是耀眼,文安之固然認爲宗室子弟責備殉國的烈皇無論如何都是極爲不妥的,但他準備把口氣放得更加平和些。

文安之以爲一提到這件事鄧名會立刻承認錯誤,那麼也就到此爲止了。不料鄧名聽完他的責備後雖然點頭附和,但明顯露出一副言不由衷的樣子,一看就知道鄧名只是出於尊老的禮貌纔沒有斷然反駁。

“鄧名你有話就直說吧。”文安之感覺叫這個年輕人“先生”實在有點彆扭,就乾脆叫他的名字……反正也不是小王爺的真名,對吧?

“我聽說有句話說的是:人的過錯就像是日蝕……”

“君子之過,有如日月之蝕,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文安之迅速替鄧名說出了這個典故。

“正是。”鄧名點點頭。

“就算君父偶有小過,身爲臣子不肯直諫,反倒起兵倡亂,這不是亂賊是什麼?”文安之冷冷地反問道。

“闖營、西營都是百姓,他們怎麼能見得到烈皇,又怎麼有機會向天子陳述呢?”鄧名小聲嘀咕了一句。他看到文安之那麼生氣就不想繼續爭執下去,但年輕氣盛導致他明明下決心不爭了,可還要添上這麼一句。

“要是老夫,老夫就會去京城,在皇宮外哭,”文安之耳朵不錯,聽到鄧名最後的那句話後就大聲說道:“一直哭到君父改正。”

鄧名肚子裡頓時有好幾句話頂上來,但他鼓了鼓嘴,最後還是站起身稱謝:“多謝督師教誨,後生小子受教了。”

文安之看出鄧名並沒有服氣。按文安之的想法,對方雖然是落難的藩王,但從小長大,身邊總還會有幾個太監、衛士,那些人肯定是把他像神仙一樣地捧着,使他不由自主覺得自己處處高人一等,現在能低頭已經是給文安之面子了。其實文安之並沒有惡意,這個宗室子弟的橫空出世讓文安之覺得似乎是太祖高皇帝顯靈了,如果鄧名將來想登上大位文安之也不會阻攔——他覺得十有八九自己根本不會有機會阻攔,以文安之的年齡肯定是看不到那一天了。

但文安之覺得,自古以來天子不僅需要建功立業,也要展示仁德,爲了拉攏軍心而抨擊殉國的先皇算什麼德行?豈不是要爲千秋萬世所不齒?就算有朝一日鄧名真的武功卓著,也需要諸侯、羣臣推爲共主,然後三揖三讓,就是這樣都未必能在史書上落下很好的名聲,更不用提赤裸裸地收買人心。

文安之嘆了口氣,天家、宗室,自古以來就罕有好脾氣,看來急切不得。他不再繼續嘗試說服鄧名,而是問起了建昌、東川還有昆明一系列的戰爭經過。

這一段的敘述把文安之聽得十分開心。不過鄧名的講述和清廷的邸報有許多偏差,清廷那邊說鄧名先是側身洪承疇身畔,又以此爲跳板給趙良棟當差,然後利用這兩層關係混進了昆明城中的要害倉庫。但是鄧名卻說他從未見過洪承疇,趙良棟雖然是關鍵人物但也不是最重要的一環,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吳三桂。

“原來如此。”文安之當然相信鄧名。如此看來,洪承疇替吳三桂蒙受了不白之冤。不過這倒不奇怪,而且文安之對洪承疇毫無同情心理,反倒只感到快意。

接下來就說到建昌的善後。聽到鄧名約法三章後,文安之又是一聲長嘆:“你只想安定人心、安撫衆將,這個老夫很清楚,但天下人知道以後怎麼想?會認爲你自比漢太祖,那些不瞭解你忠心的人會誤以爲你有不臣之心,有損你的聲譽;而那些知道你是個忠臣的人,也會覺得你做事不夠謹慎。”

作爲老臣、忠臣,文安之只能暗示鄧名這樣的舉動並不妥當,永曆尚在就這樣橫行無忌,很可能會引起那些重視綱常的人的反感——如果不是少唐王功勳卓著,文安之也會很反感的。就是現在他也有些不快,就暗示鄧名還是要注意形象,不要讓人覺得他奪位之心急不可待。

“爲國無暇謀身。”就像上一次一樣,鄧名根本沒有聽明白文安之的暗示。

文安之又是輕輕搖頭,在心裡想着:“就知道他聽不進去。”

接着又說到關於農民的安排。聽鄧名說十畝地只須上交一石糧食,文安之覺得根本不夠用,同時他也認爲保護費這個名字太難聽了。

“督師大人明鑑,即使一畝收一石糧,恐怕也不夠大軍的需要,反正都是不夠,乾脆就少收點。只要收上來的糧食能滿足登記造冊、提刑衙門日常所用就可以了。”鄧名的想法就是設法吸引逃進荒山的百姓回來,同時鼓勵開荒、生產,只要有糧食生產出來,哪怕僅夠百姓自家吃飽,也總比現在人們飢一頓、飽一頓強許多。

“沒有三、五年,恐難有小成。”文安之覺得緩不濟急,他擔憂清廷會不會給西南三、五年安心發展的時間。

“這三、五年裡可以靠軍屯。”鄧名寬慰道。現在奉節、三峽一帶全是軍屯,全民皆兵,不參軍打仗的人也得給軍隊種地,不過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未必就比四川行都司那邊強,向清廷統治區逃亡的事情時有發生。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周開荒、李星漢這樣誓死和韃子戰鬥到底,有些輔兵覺得苦難的日子看不到盡頭,寧可剃頭去湖廣那邊開墾荒地。因爲戰亂,拋荒很多,清廷那邊的官吏也在鼓勵墾荒。就算要向清廷交納一半的產出,至少自己還能剩下一半,還能有片屬於自己的土地。

不過這些開荒的百姓大多不會開墾大片的田地,因爲稅賦很重,如果不能保證畝產,那一年辛苦下來,收穫的七、八成都要交給官府。與其墾殖大片的田地導致平均畝產下降,還不如精耕細作,提高自己的收益率。

鄧名面對的情況比滿清那邊還要糟糕,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現在統統都是野草橫生,對四川老百姓來說,到平原開荒的投資回報率比藏在峨眉山上種山田還要低:回到平原很可能遇到軍隊抓丁,就算成爲自耕農,出產也基本都要上交官府。山區雖然貧瘠,但出產好歹還是自己的,再加上戰爭的威脅,百姓就更不願意下山了。

少量的稅收或許能刺激百姓恢復生產的慾望,十畝一石的保護費根本不需要精耕細作,開墾的土地多了收益就會急劇增加。只要百姓手裡有大量的糧食,就算不能用稅收的方式徵到手中,或許仍有其它的辦法,或借、或買都可以搞到手。要是根本沒有糧食收穫,那就是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雖然鄧名說是十分之一的稅率,但文安之覺得,十畝一石的稅率恐怕連二十分之一都不到。不過文安之對鄧名的用意還是能夠理解,自古以來,輕賦稅就是恢復生產的法門。漢朝初年民生凋敝,天子湊不出同一顏色的四匹馬,大臣乘牛車上朝。爲恢復生產推行過三十分之一稅,當時百姓樂此不疲地開荒,很快就連中產之家也都有了三年存糧的積蓄。

不過那是和平時期恢復生產的手段,戰爭期間爲了供養軍隊,官府恨不得拿走每一顆糧食。雖然農民的積極性越來越低,逃亡不斷,生產不斷萎縮,但若沒有這些糧食續命,朝廷就要嚥氣了。文安之明知是飲鴆止渴,也只得如此,他只能盼望着在榨乾軍屯的所有潛能前打垮滿清。

既然鄧名堅持,文安之就不再反對。他權衡了一下,說不定這樣也有好處,一邊利用軍屯給朝廷、軍隊續上這口氣,一邊利用輕賦稅恢復生產。若是榨乾軍屯的時候戰爭還沒結束,那還可以指望大片被開墾出來的良田。

至於授予馮雙禮等將領的職務,都屬於細枝末節的小事,文安之對這些以他名義發出的任命一概予以承認。

這些事情全部彙報完畢後,鄧名面前的茶杯已經添了好幾次水了,仍是感到有些口乾舌燥:“督師若是沒有其它要事,我先告退了。”

“先別走,老夫還有事。”文安之告訴鄧名,趙天霸已經從福建返回奉節了,也就比鄧名一行早到幾天。

“老夫已經通知了延平郡王,郡王希望你能去福建一趟,很想見見你。”文安之一邊說一邊觀察着鄧名的反應。

李定國、鄭成功都是有名的大英雄,鄧名聽說鄭成功居然指名道姓地想見自己,第一反應當然是興奮,興奮過後鄧名心中有點奇怪,就問道:“延平郡王爲何要見我?”

見到鄧名掩飾不住的興奮之色後,文安之心中暗道:“果然不出老夫所料。”聽到鄧名的問話,文安之有一種“小子班門弄斧,還想在我面前裝蒜”的感覺。

“你打算去麼?”文安之問道,他估計鄧名肯定願意去。

果然,鄧名反問道:“需要我什麼時候動身?”

文安之想了想:“這倒不急,延平打算攻打南京,若是他順利,或許到時候你去南京就可以了,若是他不順,那等到塵埃落定再去福建也不遲。”

“延平郡王要出兵江南?”

“是啊。”

鄭成功並沒有對文安之隱瞞他和張煌言的計劃,相反,他還詢問文安之有沒有意願帶領夔東兵馬沿江而下,與他在江西一帶會師——看鄭成功的口氣,文安之覺得對方認爲拿下江南不成問題。

不過文安之對鄭成功和張煌言的進攻並不是很看好,因爲這兩個人心中各有個小算盤,對永曆朝廷的忠誠也有問題。之前李定國連敗孔有德、尼堪的時候,張煌言和鄭成功對永曆朝廷聲勢大張並沒有多麼歡欣鼓舞,反倒有點末日將至、大難臨頭的模樣。因此文安之對此番他們出兵的意願和決心有所懷疑。其次,這二人騷擾沿海的能力還可以,但有沒有與清軍內陸野戰的實力也待考察。因此,雖然鄭成功極力邀請,文安之也不打算冒然動員川軍做進攻湖北、江西的準備。本來夔州的糧草就所剩無幾,連打重慶的本事都沒有,如果鄭成功和張煌言真能打下南京,到時候讓他們提供些軍糧再動員也不遲。

“下個月他們大概就會出兵,”鄭成功告訴文安之,他的攻勢大概會於五月發起,文安之將這個情報轉告給鄧名:“延平雖然急切地想見到你,但老夫覺得你就算立刻出發去福建也來不及了。如果你願意等,也可以先去,然後在廈門等。”

趙天霸比鄧名早半個月回到奉節,如果鄧名一直呆在奉節沒去雲南,或許還來得及趕去福建碰碰運氣。不過鄧名並沒有立刻做出決定,聽文安之說鄭成功急於見到自己後,鄧名頓時懷疑這裡面有什麼問題。不過有時聽文安之說話如同聽禪,一旦涉及到什麼皇室啊、帝位啊,文安之覺得已經說得很明白了,鄧名卻依舊什麼也聽不懂。

原來文安之派趙天霸出外就是去福建了。雖然文安之的話不好懂,但對趙天霸還是比較好辦的。鄧名要求先見趙天霸一面。文安之知道鄧名多半是想打探一下鄭成功的情況再做決定,自然不會不同意。

鄧名從文安之那裡告辭後,打算回到住處卸下行裝就去找趙天霸,不想趙天霸早已經找上門來了,正在和周開荒、李星漢等人攀談。經過昆明大火事件,鄧名一行天下聞名,趙天霸不由得眼紅,他自問武藝比周開荒和李星漢都強,更是膽大心細,結果這種名垂青史的好事竟然沒有他的份。

對於建昌的西營衆將,趙天霸大都不屑一顧。趙天霸的父親是李定國的嫡系,自己年紀輕輕就是晉王府親衛兼錦衣衛千戶,平時那些非晉王系的人見了他都客客氣氣的,西營中趙天霸尊敬的也就是晉王、晉世子等寥寥數人。

“慶陽王?我和他見過,暮氣沉沉……狄三喜?以前我和慶陽王說話的時候,他只有站在邊上聽着的份。”

鄧名還沒有走到門口,就聽見趙天霸正在裡面高聲品評建昌的人物。

兩人見面後,鄧名立刻問起福建之行的情況。趙天霸雖然驕傲,但做事情比較細心,見周圍人多就哼哼哈哈地支吾,想要以後再細說。鄧名知道趙天霸在顧忌什麼,就看似隨意地講起這段時間與衆人出生入死的故事,最末還表示這期間的情誼畢生難忘。

聽鄧名這麼說,衆人開心之餘也紛紛表示謙虛。

趙天霸看了看周開荒、李星漢他們喜笑顏開的樣子,突然冷笑了一下,高聲說道:“鄧先生這話不是說給你們聽的,先生是說給我聽的,讓我有話儘管說,他不願意瞞着你們。先生沒有把話明白講出來,是不想讓我和你們起嫌隙。”

接着趙天霸就道:“督師讓我去福建,向延平郡王報告先生乃是少唐王一事。”

周開荒立刻把眼一瞪,呵斥道:“你在胡言亂語什麼?先生明明是三太子!”

“先生可沒這麼說過,”李星漢和一羣川軍出身的衛士七嘴八舌地反駁:“先生十有八九是蜀王。”

本來趙天霸還想反駁周開荒兩句,但聽到李星漢那羣川軍臆測鄧名是蜀王之後,他連駁斥都懶得駁了,心裡想着:“何必與這幫沒見識的傢伙爭口舌之利?一看先生那串珠子就知道不可能是蜀王府拿得出來的。想當年蜀王府還是我老子帶人洗的呢,有多少斤兩那是再清楚不過了。”

鄧名又詢問了一番文安之的交代,還有鄭成功的反應,看來誤會是越來越深,難以解開了。

爲了說服文安之把少唐王交給他,也是爲了讓少唐王能夠鼓起勇氣去投奔他,鄭成功可是很下了一番苦心,努力向趙天霸展示他的軍力——鄭成功覺得若是不能表現自己的強大實力,那少唐王未必有膽量穿越敵境前去福建。

和趙天霸一起來奉節的還有鄭成功的一個心腹,被帶來見到鄧名後,這人突然從懷裡取出一封信:“卑職福寧千總穆潭,這是王上要卑職交給殿下的。”

“叫我先生就好。”鄧名有些吃驚地接過信。

趙天霸也感到意外,這人和趙天霸一路回來,在奉節住了這麼多天,居然沒有對任何人吐露過他還藏着一封信在身上。

第27節 合作(下)第18節 登陸(下)第1節 誤會(上)第41節 遭遇(下)第52節 往事(下)第5節 協作(下)第50節 懷疑第21節 風起(上)第22節 謊言第14節 應對第17節 調查第31節 裁軍(下)第29節 解圍(下)第17節 衝擊(下)第42節 反擊第38節 隔江第6節 戰俘第5節 潤滑第51節 詐敗第60節 爭奪(上)第20節 康熙(下)第48節 潛逃第15節 出降(上)第45節 南下第22節 搶攻(上)第55章 山崩第47節 矛盾第30節 新年第44節 先行第2節 目標(上)第12節 專家第49節 風氣(下)第45節 鍊金(下)第41節 爭奪(下)第21節 闖關第13節 提督第13節 提督第57節 觀感(上)第19節 帝國第29節 解圍(上)第7節 演變(下)第48節 潛逃第46節 計劃第9節 送神(上)第27節 反攻第49節 訓練第41節 失控(上)第54節 霸氣(下)第49節 副手(上)第56節 宣戰(下)第16節 衝擊(上)第10節 鎖喉(下)第15節 雙贏第2節 軟硬(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3節 臨陣第43節 續戰(下)第29節 解圍(上)第4節 生變第17節 調查第52節 壯士第4節 生變第38節 牽制(下)第31節 戰備第37節 等待(下)第53節 霸氣(上)第47節 情報(上)第23節 援助第16節 家學第3節 裁軍第31節 名將第54節 權變(下)第12節 混亂第52節 登陸(下)第46節 脫逃(下)第36節 宿命(上)第9節 送神(下)第44節 失蹤第57節 輕取第29節 搏鬥(上)第51節 夢想(下)第11節 攻勢(下)第49節 擴張(下)第49節 副手(上)第6節 勇士第35節 表態第15節 朋友第54節 議和(上)第48節 潛逃第21節 東進(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9節 細作第34節 糊塗(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5節 報紙(上)第23節 波瀾(下)第52節 往事(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6節 示威第60節 烽火
第27節 合作(下)第18節 登陸(下)第1節 誤會(上)第41節 遭遇(下)第52節 往事(下)第5節 協作(下)第50節 懷疑第21節 風起(上)第22節 謊言第14節 應對第17節 調查第31節 裁軍(下)第29節 解圍(下)第17節 衝擊(下)第42節 反擊第38節 隔江第6節 戰俘第5節 潤滑第51節 詐敗第60節 爭奪(上)第20節 康熙(下)第48節 潛逃第15節 出降(上)第45節 南下第22節 搶攻(上)第55章 山崩第47節 矛盾第30節 新年第44節 先行第2節 目標(上)第12節 專家第49節 風氣(下)第45節 鍊金(下)第41節 爭奪(下)第21節 闖關第13節 提督第13節 提督第57節 觀感(上)第19節 帝國第29節 解圍(上)第7節 演變(下)第48節 潛逃第46節 計劃第9節 送神(上)第27節 反攻第49節 訓練第41節 失控(上)第54節 霸氣(下)第49節 副手(上)第56節 宣戰(下)第16節 衝擊(上)第10節 鎖喉(下)第15節 雙贏第2節 軟硬(上)第26節 兄弟(下)第23節 臨陣第43節 續戰(下)第29節 解圍(上)第4節 生變第17節 調查第52節 壯士第4節 生變第38節 牽制(下)第31節 戰備第37節 等待(下)第53節 霸氣(上)第47節 情報(上)第23節 援助第16節 家學第3節 裁軍第31節 名將第54節 權變(下)第12節 混亂第52節 登陸(下)第46節 脫逃(下)第36節 宿命(上)第9節 送神(下)第44節 失蹤第57節 輕取第29節 搏鬥(上)第51節 夢想(下)第11節 攻勢(下)第49節 擴張(下)第49節 副手(上)第6節 勇士第35節 表態第15節 朋友第54節 議和(上)第48節 潛逃第21節 東進(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9節 細作第34節 糊塗(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5節 報紙(上)第23節 波瀾(下)第52節 往事(上)第19節 跋扈(下)第16節 示威第60節 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