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節 隔閡

十五年前清軍南下時,明朝的衣冠介冑叛降如雲,大片的國土不戰而降。

當時年齡未滿三十、整日在家中讀書的年輕舉子張煌言,憑着一腔熱血,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不避生死地遊說那些已經投降清廷的文武官員反正;兩年以後,手握重兵的閩粵文武先後向清廷屈膝,鄭成功這個剛過二十的監生帶着同學、僕人共九十人舉起義旗,給那些和他父親一起投降的閩粵官吏逐個寫信,勸說他們去辮留髮。

張煌言起兵之初,除了滿腹的聖人學問和一顆報國之心更無別物,對軍事更是一竅不通。十餘年過去了,昔日的張舉人已是能騎善射,熟知水師、陸戰的旗號,處理起政事、軍屯、帳務也都是遊刃有餘。

最初人不滿百的鄭監生,初掌軍權時對軍事也是相當糊塗,爲了鼓勵部下士兵敢於和敵人的騎兵對戰,鄭成功曾經異想天開地宣佈“割馬耳如首級功”,導致部下遇馬便殺。直到數年後一匹戰馬也沒有繳獲到,鄭成功才恍然大悟。在閩粵經歷了連續的血戰,奉檄反正既往不咎,頑固不化持劍往討,鄭成功也把軍隊從最初的九十人發展到十萬之衆。

在對於滿清的策略上,張煌言和鄭成功總是協同合作。

幾年前東南明軍因爲財政困難與清廷展開招安談判時,張煌言和鄭成功合夥唱雙簧,鄭成功充當紅臉,向清廷表示他真心願意投降,只是張煌言還差一點沒能說服;而張煌言面對清廷的勸降時,則表示他不投降,也不打算談判,但不反對鄭成功代表他談。在談判的同時,鄭成功積極派人進入清軍領地徵糧、徵兵,張煌言則努力聯絡南京周圍的縉紳,派遣兵丁在沿海地區偵察虛實。在清廷終於發起招安企圖,下令禁止張煌言和鄭成功在清軍領地裡收稅後,兩個人馬上就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這場攻勢的高潮就是去年的南京之役。

十年前的張舉人和鄭監生,如今都已經是明廷的東南柱石,更是脣齒相依的關係。今天,兩人十年來的關係和交情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機。

“監國陛下可安好?”步入鄭成功的書房後,張煌言開門見山地問道。因爲感覺舟山不安全,張煌言之前把魯王送來廈門,而鄭成功保證會以親王之禮尊崇魯王,並且不干涉魯王的人身自由;作爲交換條件,張煌言和浙派明軍不再嘗試擁立魯王爲監國。

直到不久前,這份協議一直被雙方執行得很好。

聽到張煌言的話後,鄭成功在心裡嘆了口氣:“張尚書這是給我面子啊,他沒有在人前提起監國這兩個字,只是私下和我一個人說,這是希望我能和他各退一步啊。”

雖然明白張煌言的用意,但鄭成功卻沒有退讓的打算,他大聲反問道:“不知張尚書所言‘監國陛下’指何人?”

張煌言瞪着鄭成功看了一會兒,冷冷地說道:“這是聖上的旨意,聖上詔令煌煌,命魯王千歲爲監國。”

永曆從緬甸輾轉發給鄭成功和張煌言二人聖旨,授予魯王監國之位。接到這封聖旨後,鄭成功二話不說就把魯王送去澎湖的軍屯嚴加看管起來。他怕魯王身邊的浙兵會幫助魯王潛逃,在把魯王送去戒備森嚴的澎湖的同時,還把張煌言的屬下盡數留下,告訴他們可以留在廈門,也可以返回舟山,但就是別想一起去澎湖。

張煌言接到聖旨要晚一些,等他急忙派人來廈門和鄭成功洽談擁立魯王二次監國的事宜時,卻接到了廈門來人的報告,說鄭成功違背之前的協議,把魯王軟禁到澎湖的軍營裡去了。

“我沒有違背與延平的協議,這次監國之事也不是我們浙軍提出的,乃是當今聖上的聖旨。”張煌言越說口氣越是嚴厲,臉上滿是怒意:“現在千歲到底身在何處?延平一定要給我一個交代。”

“千歲一切安好。現在聖上提出讓千歲監國一事,分明是在小人攛掇下的亂命。”鄭成功當然不會謀害魯王,但現在想讓他放魯王脫離自己的掌握那是絕不可能,因爲他知道,只要魯王被張煌言帶走,肯定就會憑藉着這份聖旨開始第二次監國。

“聖上南狩,讓親王監國有什麼不對的?”張煌言對鄭成功的話不以爲然。

“正是因爲聖上南狩,所以才更是亂命。聖上都不在國內,聖旨如何能夠服人?”鄭成功竭力爭辯道:“怎麼知道這是聖上的本意,而不是宵小杜撰出來的?”

“延平又如何知道是不是聖上的意思?”張煌言見鄭成功如此強詞奪理,更加生氣:“現在只有你我二人,延平說這些歪理有什麼意思?難道延平心裡打的什麼算盤我會不知道麼?隆武帝嗣已絕,延平也不要想胡亂拉宗親來給先帝續嗣,聖上是肯定不會同意的。若是延平自行做出此事,那麼就是板上釘釘的亂臣賊子。”

張煌言感覺這個殺手鐗很有力,足以封住鄭成功所有徒勞的掙扎。但很快他就發現效果並不像他想象得那麼好,鄭成功只是冷笑了幾聲,沒有露出一絲絕望之色。

“難道他打聽到了唐藩後裔的消息了?”看到鄭成功臉上的表情後,張煌言忍不住冒出這樣的疑惑,不過馬上又自我否定:“要是真有消息,他豈能不大肆宣揚?”

鄭成功幾次張口欲言,但最後還是沒有把底牌翻出來。又冷笑了一聲後,鄭成功直截了當地說道:“張尚書說得好,這裡沒有外人,今天咱們就把話說清楚。這明明白白就是亂命。李定國那個流寇雖然收復了雲南,但已經是元氣大傷,而且失去貴州後,李定國被堵在雲南出不來了;皇上連回雲南的膽子都沒有,也知道李定國靠不住了,短期內難有作爲。看到我們這裡勢大,知道你我二人攜手,快則五年、慢則十年,拿下神京和整個東南是遲早的事,那時不管你我誰佔上風,皇上都只得把位置交出來。所以他就想離間你我,要是我們爲監國一事打起來了,翻臉成仇,那收復神京和東南的時間必定大大落後。皇上啊,他是想給李定國爭取些時間!還想着從那個山窩裡殺出來呢。”

見張煌言一時說不出話來,鄭成功知道對方並非看不明白厲害:“要是皇上真想退位讓賢,那他爲什麼不禪位,而只是許諾一個監國?張尚書請看,就算今天張尚書憑着這個詔書讓魯王登上監國之位,那將來皇上要收回也是名正言順。而如果我們根本不管皇上的詔書,等收復神京之後,對縉紳士民宣佈‘中國不可一日無主’,就此擁戴魯王千歲監國,那皇上還能收回麼?反正監國與否根本不需要皇上說了算,魯王千歲又何必承他這個人情?”

雖然知道鄭成功說得不錯,但張煌言很清楚對方還有一個關鍵理由始終沒說:“收復神京以後,延平就會同意魯王千歲監國嗎?”

“這事我們暫且不提,我們眼下還是要同舟共濟,先齊心協力收復神京再說,到那時我們再各顯神通好了。”鄭成功根本沒有正面回答的打算。

“我不信。”張煌言本來也存着這個希望,盼望在收復南京後,能夠和鄭成功共同擁立魯王二次監國。他把魯王送來廈門,就是給鄭成功一個和魯王拉近關係的機會。反正在張煌言看來,鄭成功已經沒有其它選擇,在無法給隆武帝續嗣的情況下,擁立魯王已經是他最好的選擇,如果鄭成功能和魯王消除隔閡,張煌言當然再高興不過。

之前張煌言還幻想着,只要他能立場堅定地阻止鄭成功給隆武帝胡亂續嗣的鬧劇,那鄭成功最後就只能和魯王妥協,退而求其次成爲魯王的擁立之臣。可這次永曆的聖旨徹底打破了張煌言的幻想,很顯然,鄭成功不惜一切代價要阻止魯王登上大位。之前鄭成功和魯王的關係就有隔閡,但畢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但這次把魯王送去澎湖軟禁的事情卻實在太惡劣了。鄭成功不可能不知道這麼做的嚴重後果,他和魯王的矛盾將再也無法消除。既然做出了這種事,那就再也沒有退路,也沒有妥協的可能。

“這是皇上想要離間你我。”鄭成功有些着急地說道。雖然張煌言的力量相比鄭成功要弱小些,但想收復江浙,還是需要藉助張煌言的情報網絡和當地的嚮導,否則鄭成功空有甲士數萬,也使不出力氣來。

“我知道。”張煌言點點頭。失去浙兵的支持後,閩軍對江蘇難有作爲;而失去閩軍後,浙軍對清廷來說更是沒有威脅。對當今的南明朝廷來說,閩浙分家是再好不過的事,這樣就可以分而治之,使得東南明軍無法聯手推出足以動搖當今天子地位的競爭者,無法搶在朝廷之前(如果朝廷還有這能力的話)收復南京這樣的政治中心,給朝廷和滇軍爭取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

鄭成功哈哈笑起來:“既然張尚書知道,那我就放心了……”

“但我還是信不過延平,”張煌言打斷了鄭成功的笑聲。永曆的聖旨打破了張煌言的幻想,閩浙兩軍之間不可彌補的鴻溝張煌言本來沒看清,或者說不想認真去看清它,但現在張煌言對此已是再清楚不過:“我要把魯王千歲帶回舟山。”

鄭成功的笑容僵在臉上,慢慢地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不可能!”鄭成功斬釘截鐵地說道,接着他仍試圖說服對方:“馬吉翔(當今永曆朝廷的首輔)是個十足的小人,張尚書難道不知道麼?”

“我知道,但我只是關心魯王千歲的平安。現在見到皇上一張沒什麼用的聖旨,延平就把魯王千歲送去澎湖了,等到異日光復神京的時候,延平會把魯王送去南京嗎?延平不要把我當成三歲小兒,我只恐那時千歲的性命危矣。”張煌言見鄭成功的臉色已經變得非常難看,就保證道:“此番我帶魯王回舟山,保證不接聖旨,不即監國之位。”

房內沉默了一會兒,鄭成功緩緩地說道:“既然張尚書信不過我,我怎麼能信得過張尚書。”

張煌言盯着鄭成功看了一會兒,輕蔑地吐出了兩個字:“賊子!”

“賊子?”鄭成功像是被針紮了一下,猛地跳了起來,轉眼之間,一直保持平靜的延平郡王就激動得滿臉通紅:“好吧,有些話我不想對外人說,從來也沒有提過一個字,但張尚書和我是十年的老交情了,我今天就說個清楚!”

“我父親大逆不道,受國恩深重不說,更受到福建父老數十年的恩惠,但卻是個貪圖富貴的軟骨頭,不但出賣了天子,還把百萬父老相親送給韃子殺戮。”鄭成功心情沉重地說道:“當我得知此事的時候,每天晚上都會做噩夢。在南京的時候,我看到秦檜的後人作詩說他愧於姓秦,而我知道,總有一天,我的兒孫會說他們痛恨自己姓鄭,他們會羞愧得不敢踏入福建一步!”

張煌言望着鄭成功,感到非常驚訝,在他印象裡延平郡王還沒有這樣激動過。

“因此,我和父親、弟弟們分手,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同窗、士子一起,帶着我們的幾十個僕人、馬伕,舉起義旗與韃虜作戰。當時我想得很簡單,若是戰死沙場,我就是用我的血爲子孫們洗刷了我父親留給他們的恥辱,他們也就可以昂首挺胸地回到家鄉,無愧於祖宗傳給他們的姓氏;所幸天不絕皇明,將士用命,我十年來大小七十餘戰,屢挫強虜。我知道,後世史書上會說,鄭芝龍出賣了一個天子、出賣了一省父老,但他有一個兒子,爲大明天子奪回了兩京、奪回了天下,把四海之內的百姓都從韃虜的鐵蹄下拯救出來;我不僅可以爲我的子孫洗清我父親的過錯,也可以爲我的弟弟,爲我的整個家族洗清恥辱。”

聽到這裡,張煌言也不禁嘆息一聲:“延平志向高潔。”

“張兄便是我同志之人。”鄭成功簡短地答應了一聲,繼續說下去:“我朝慣例,若是擁立有錯,死得便是苦不堪言,還必定被扣上一個謀逆的帽子;即使是有拯救社稷之功,也要在幾十年後才能平反。我鄭成功必要中興大明,誓志不變,但是於少保(于謙)的命運,絕不該落在我的身上,也不該落到我子孫的身上,我要保百姓平安,也要保得我的子孫平安。”

說到這裡鄭成功停了停,嘆了口氣,然後再次開口對張煌言說道:“我不是賊子,所以不能讓自己被冤枉,不願意被扣上逆賊的罪名,這不是功臣該有的下場!”

“這確實不是功臣該有的下場,”張煌言同情地說道:“可是魯王仁厚,延平大可放心。”

“我信不過!”鄭成功堅定地搖了搖頭:“難道張尚書信得過皇上麼?若是你信得過,那百般擁立魯王又是爲什麼呢?”

張煌言無言以對,站起身來,對鄭成功說道:“下官但求見千歲一面。”

“本藩豈敢阻攔?”鄭成功一愣,接着就喚來衛兵,讓他們帶張煌言去休息,然後安排船隻送張煌言去澎湖見魯王一面。

望着張煌言遠去的背影,鄭成功在心裡說了一聲:“對不起了,張兄。”

在鄧名的前世,永曆下旨讓魯王二次監國一事,導致了同樣的內訌效果,並肩作戰多年的張舉人和鄭監生從此分道揚鑣;而他們兩個人領導的閩浙明軍,也從這一天開始,走向了各自的覆滅終點。

……

澎湖。

張煌言見到了魯王。

魯王的氣色看上去還不錯,雖然被軟禁在軍營中卻依舊一副皇家氣度,兩人獨處的時候,魯王也沒有口出對鄭成功的怨恨之辭。

張煌言還是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與魯王相識。那時魯王還完全是一個不諳世事的皇家子弟,和璐王一樣留着長指甲,爲了保護指甲,十根手指都要套上長長的竹筒,飲水、進食一概要別人服侍。

“看寡人的指甲如何?”魯王向張煌言炫耀自己手指上新留起來的指甲,在鄭成功這裡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後,他又把青年時的舊習慣都撿起來了:“就是在澎湖這裡,每天也都有戲看。”

張煌言微笑着點點頭,心裡卻更是苦楚,知道這是魯王爲了讓鄭成功安心而故意做出的姿態。

“不要和延平生出隔閡,”剛纔鄭成功的衛兵在側的時候,魯王並沒有提起此事,但現在屋內只有他和張煌言兩人,魯王讓張煌言明白這是他的心裡話:“東南喪失了大片土地,無數在韃虜鐵蹄下掙扎的百姓還等着你們二人齊心合力去收復、拯救。此時萬萬不可內訌,做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來。你長延平幾歲,凡事要讓着他一些。”

“殿下金玉良言,煌言一定牢記在心。”張煌言口中這麼說,心裡卻越來越難過。他懷疑東南收復之日,也就是鄭成功要下手除掉魯王之時,所以魯王表現得越是慷慨大度,張煌言就越是有落淚之感。

“張尚書見到寡人很傷心麼,爲何好像要哭出來一般?”魯王打趣道,又問:“四川提督鄧名,聽說張尚書親眼見過了,其人究竟如何?快爲寡人細細道來。”

第16節 攀談(上)第30節 賽跑第30節 大敵(下)第1節 精明(下)第67節 守法(上)第26節 兄弟(中)第46節 接觸第44節 失蹤第22節 突破(下)第17節 衝擊(下)第8節 升級(下)第50節 金磚第21節 追兵第20節 僞詔(下)第38節 隔江第53節 兌換第55節 敵意第41節 遭遇(下)第40節 困境第63節 黃雀(上)第17節 政策(下)第33節 唐王第9節 問話(下)第54節 霸氣(下)第47節 獎勵第56節 推銷(上)第32節 意外第11節 事變第21節 風起(上)第31節 胥吏第25節 矇蔽第17節 隱姓第18節 對手第15節 戰象(上)第51節 求戰(下)第42節 升級(下)第43節 續戰(上)第28節 城前(上)第42節 升級(下)第60節 算盤(上)第7節 北上第13節 勇氣(上)第56節 推測第39節 衝突(上)第24節 整訓(上)第22節 搶攻(下)第22節 搶攻(下)第32節 吐哺第22節 搶攻(下)第54節 權變(下)第50節 追擊(上)第20節 萬縣第51節 保衛(下)第57節 輕取第28節 借刀第32節 奉節第2節 賞罰第55節 死地第44節 條約(上)第25節 捷報第31節 胥吏第22節 反正第26節 告狀第29節 道破第32節 奉節第27節 憧憬第13節 試探(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6節 反覆第13節 困獸第56節 推銷(上)第62節 蠢動(上)第30節 成長(上)第38節 買賣(上)第3節 援軍第13節 債務第48節 打賭第24節 內憂(下)第56節 離去第2節 軟硬(下)第55章 山崩第25節 投奔(中)第16節 鹽業第55節 混戰第21節 風起(上)第51節 保衛(上)第56節 離去第26節 佈防第28節 城前(上)第27節 派系(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9節 軍功第43節 風向(上)第4節 平衡第51節 保衛(下)第12節 強渡(上)第59節 魔鬼(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5節 表態
第16節 攀談(上)第30節 賽跑第30節 大敵(下)第1節 精明(下)第67節 守法(上)第26節 兄弟(中)第46節 接觸第44節 失蹤第22節 突破(下)第17節 衝擊(下)第8節 升級(下)第50節 金磚第21節 追兵第20節 僞詔(下)第38節 隔江第53節 兌換第55節 敵意第41節 遭遇(下)第40節 困境第63節 黃雀(上)第17節 政策(下)第33節 唐王第9節 問話(下)第54節 霸氣(下)第47節 獎勵第56節 推銷(上)第32節 意外第11節 事變第21節 風起(上)第31節 胥吏第25節 矇蔽第17節 隱姓第18節 對手第15節 戰象(上)第51節 求戰(下)第42節 升級(下)第43節 續戰(上)第28節 城前(上)第42節 升級(下)第60節 算盤(上)第7節 北上第13節 勇氣(上)第56節 推測第39節 衝突(上)第24節 整訓(上)第22節 搶攻(下)第22節 搶攻(下)第32節 吐哺第22節 搶攻(下)第54節 權變(下)第50節 追擊(上)第20節 萬縣第51節 保衛(下)第57節 輕取第28節 借刀第32節 奉節第2節 賞罰第55節 死地第44節 條約(上)第25節 捷報第31節 胥吏第22節 反正第26節 告狀第29節 道破第32節 奉節第27節 憧憬第13節 試探(上)第40節 入寇(下)第26節 反覆第13節 困獸第56節 推銷(上)第62節 蠢動(上)第30節 成長(上)第38節 買賣(上)第3節 援軍第13節 債務第48節 打賭第24節 內憂(下)第56節 離去第2節 軟硬(下)第55章 山崩第25節 投奔(中)第16節 鹽業第55節 混戰第21節 風起(上)第51節 保衛(上)第56節 離去第26節 佈防第28節 城前(上)第27節 派系(下)第16節 攀談(下)第19節 軍功第43節 風向(上)第4節 平衡第51節 保衛(下)第12節 強渡(上)第59節 魔鬼(下)第57節 觀感(上)第35節 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