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節 壓力(下)

最近帝國議會又應鄧名的要求召開了。

爲了保證議員們耐心地坐在議會裡,尤其是那些敘州籍的議員們不要忙着回去,鄧名甚至還給所有的議員都發了伙食補貼。這次討論的內容就是鄧名打算出兵的問題。放在以前,說不定大家就立刻同意了,反正鄧名從來沒有讓他們失望過。可是現在議員們都被上次那場東征打怕了,而且川西的人力緊缺問題暫時也不嚴重,所以大家沒有立刻拍着胸脯答應下來,而是要求鄧名先說說看他打算怎麼通過東征發財,大家也好評估一下成本和收益問題。

鄧名覺得自然還是需要見機行事,不過這個答案並不能讓議員們滿足。整個川西普遍認爲眼下應該是一個發展時期,等貨物多得賣不出去,或是隨着生產擴大有更多的商行出現,導致新一輪的僱工荒時纔出兵。最後逼得鄧名不得不提出了一個銷售戰爭債券的方案來,那就是他提兵數萬出去賣債券,誰買了誰就是川西的好朋友,如果維持和川西三年的和平,那川西就按年息百分之五還錢,如果期間川西有戰爭賠款也會給買債券的人分紅;如果不買,那就說明他居心叵測,打算在三年內發動對川西的戰爭,鄧名就要提前把這個賊人打了,然後拿賠款來給川西,並分一部分給之前買了大明戰爭債券的好朋友。

可這個思路顯然太超前,還不能爲大部分議員所理解。

自古以來,借錢一、兩年不要上一番利錢,那除非是本家的親族,要不就是活菩薩般的人物了。可鄧名打算去推銷債券的對象,沒有一個是善男信女,他們只要肯低頭認購債券就是川西的重大勝利,而且這些低息貸款給川西帶來的好處也肯定不止每年百分之五。

不過川西的議員卻不願意借錢,覺得借錢終究是要還的,貸子這東西不管利息多低,能不碰就不碰。所以鄧名的計劃不但不好,而且有花錢去給別人送錢的嫌疑。如果不是鄧名提出的這個方案,估計議員們早就給否了,然後回家照顧自己的買賣去了。

想不賠錢,那在議員們看起來就只能提着大兵一路賣債券到底,直到遇上一個不肯收利錢堅持要和保國公幹上一架的人。這就不知道要走出去多遠,而且萬一遇到的是個窮鬼,賠不出錢來怎麼辦?要是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很識相,難道要進行軍事冒險去北京推銷大明的戰爭債券麼?

最後甚至還有人低聲嘟囔,要是北京都識相地買了大明的戰爭債券,那又該去找誰呢?難道去搶了高麗拿回來和北京一起分紅麼?當然這個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北京那些韃子雖然是蠻夷,但還是不可能買帝國債券的。而且川軍也不可能爲了去北京推銷大明戰爭債券,就去華北平原上和八旗騎兵打仗吧。

眼看着出兵計劃就要胎死腹中,鄧名只能讓大夥兒先繼續拿着會議津貼,再多商議幾天,同時緊急和軍方研究怎樣才能得到四川各界一致贊同的出兵計劃。

今天送走了英國人後,鄧名就和幾個中校們繼續討論此事,要大家集思廣益,拿出能夠獲得大部分議員贊同的出兵方案來。軍方這幾個中校當然都希望戰爭一場連着一場,這是他們的工作,要是沒有戰爭,他們就成了吃閒飯的了。不過現在中校們和鄧名一樣,也希望能夠在出兵問題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因爲經過重慶會戰和上次東征後,大家都意識到有民衆支持的軍隊會強大得多。

不過這幾個人商議了半天,也沒有拿出什麼好辦法來。尤其是外國商人的到來更不是什麼特別有利的消息,他們做生意的計劃如果有進展,長江航運的利潤會變得更高,川西商人肯定想趁着這個機會多生產點商品賺錢。

“要不我們就騙?”穆譚拿出一個方案來,那就是軍方對議會撒謊,說東南正在圍攻崇明或是舟山,導致長江航運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這次大概沒問題,一聽蔣國柱居然如此不知死活,同秀才們肯定羣情激奮,要是哪個議員不同意出兵準得被罵!不過這次騙了以後呢?下次就沒人信了吧?”趙天霸說道。

“只要我們能掙到錢。”穆譚不以爲然。

“嗯,如果沒掙到什麼錢,那就不好收場了。”趙天霸說着望向鄧名:“提督除了賣戰爭債券,還有其他什麼想法麼?”

“很多想法都是到時候才能冒出來的。”鄧名無奈地說道。

“那就是沒有。”任堂點點頭,做出了判斷。

“再說賣戰爭債券是個很好的主意啊。”對於這個時代人的見識,鄧名也感到無可奈何了。

“果然是沒有。”大家的意見獲得了統一,這幾個人都想不出還有什麼好辦法來。

禍不單行,正在大家愁眉不展的時候,突然有兩隊福建來的使者同時抵達成都。一隊是從臺灣到舟山,然後乘上張煌言的快船,沿途換乘兩江總督和湖廣總督的快馬趕來的;另外一隊是從福建沿海偷偷登陸,喬裝打扮穿越封鎖線,千辛萬苦進入湖廣境內,然後輾轉來到四川。所以雖然第一隊出發較晚而且路途遠,但這兩隊差不多同時到達奉節,被文督師派人護送來成都。

只是簡單問了幾句,穆譚就放聲大哭起來:“恩主還沒有光復兩京,怎麼就撒手去了呢。”

驟然聽說鄭成功去世的消息後,鄧名等人也都非常吃驚,就讓兩隊報哀的使者進來。

從福建經過陸路來奉節的這隊人是鄭經、鄭泰聯合派出的。鄭經表示他將承襲延平郡王的爵位,同時承襲的還會有國姓爺這個榮譽。以後他將把自己的落款改爲朱經。在派這隊人來奉節的時候,還有另外兩隊也從廈門出發,分別趕赴雲南和緬甸。

這個要求讓任堂、穆譚聽得面面相覷,覺得鄭經這麼做似乎有些僭越的嫌疑。國姓是隆武賜給鄭成功的,就是爵位也好歹得請示永曆天子,不過他們二人轉念一想鄧名的所作所爲,也就不好意思責備鄭經不告而取的行爲了。

同時鄭經還通知奉節,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臺灣有幾個亂臣試圖竊取他父親的權柄,想擁立他的弟弟爲延平郡王。對這種叛逆行爲鄭經不能置之不理,在向奉節告哀的時候,他已經做好了出征臺灣的準備。

雖然大吃一驚,但鄧名沒有干涉福建局勢的能力,也只能表示這是鄭家的內部事,他什麼情況都不瞭解自然不會發表意見。只是鄭經的使者說,鄧名在南京救回的甘輝、餘新、萬禮好像也有牽扯。鄧名覺得這三個人對鄭成功忠心耿耿,如果他們要擁立鄭經的弟弟,那多半這就是鄭成功的意思,不過這句話鄧名也沒敢說出口,只是表示他覺得這三個人都是鄭氏老將,可能是被小人挾持,希望延平郡王朱經寬大處理。

至此鄭經的使者目的已經達到,他表示會把鄧名的要求帶回去,而且他還要求鄧名把和他一起到奉節的另外一隊福建使者交給他,以作爲四川和福建堅固同盟的表示。

另外一隊自然就是臺灣派來的,在奉節的時候廈門使者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過文安之並沒有同意。而且奉節的護衛對兩邊的使者一視同仁,禮節上並沒有絲毫的不同,顯然是有意讓鄧名來做出最後的決定。

……

此時在臺灣海峽,鄭經已經點起三萬金、廈兵馬,浩浩蕩蕩地渡海殺向臺灣,軍隊的規模比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還要龐大。當然這樣的行動導致金、廈的防禦能力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點。不過幸好清廷的禁海令已經推廣到福建、兩廣,要是清廷沒有采用黃梧的政策,沒有自毀水師的話,那麼清軍拿下空虛的金、廈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

除了清軍沒有水師只能乾瞪眼外,經驗豐富的老將鄭泰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上次廈門海戰大捷,他就負責指揮三分之一的福建明軍水師,現在鄭經盡起金、廈明軍精銳討伐臺灣明軍,鄭泰就打起十二分精神,全神貫注地監視福建清軍的動靜。

“大王此去臺灣,破賊必矣。”劉國軒站在船舷邊,提前向鄭經道賀:“臣等萬衆一心,追隨大王,將來席捲東南,全取天下也是指日可待。”

鄭經嗯了一聲,雖然沒有表示讚賞,但從他的表情上看,顯然也不認爲劉國軒說得有什麼錯。

“不過欲成大業,必須要統一事權,此番大王出征也不過是第一步罷了。”劉國軒又補充了一句。

“攘外必先安內,寡人豈會不懂得這個道理?”鄭經掃了劉國軒一眼,他很清楚對方暗示的是何人:鄭泰是鄭成功的兄長和多年的戰友,久經戰陣而且深得軍心,還長期替鄭成功打理商業貿易,上次廈門大捷多有功勳。當鄭經和鄭成功發生糾紛的時候,鄭泰也站出來,利用自己的赫赫聲望來保護這個侄子。

鄭泰有實力、有本事、有威信,還不肯惟命是從,鄭經一日不殺了他,又怎麼能統一內部呢?

“大王明見萬里。不過除了鄭泰,還有陳蟒……”劉國軒繼續說道,上次在廈門大捷中首先奮起抵抗清軍登陸的陳蟒,大捷後他被鄭成功委以重任,在鄭家父子的衝突中也一度傾向鄭成功,但被鄭泰用威信壓服了。不過一個手握廈門精兵的大將視鄭經爲逆子,這顯然是不能容忍的。

“一個一個來。”鄭經冷冷地說道。等拿下臺灣就去收拾鄭泰,等收拾了鄭泰,陳蟒之流還鬧得出什麼花樣來?等統一了鄭家內部,以鄭經的文韜武略,那北伐中原、奪取天下還叫事嗎?

筆者按,明天白天一天都有事,爭取明晚十二點前更新,或許就是一更五千字。

第59節 安撫第39節 都府第15節 出降(上)第2節 賞罰第21節 東進(下)第41節 阻擊第68節 混亂(下)第55節 壓力(上)第58節 斷後(下)第22節 謊言第42節 反擊第2節 軟硬(下)第19節 忠心(上)第19節 忠心(下)第12節 軍旗第6節 密議(下)第56節 宣戰(上)第29節 計謀第22節 退讓(下)第28節 戰報第31節 胥吏第33節 孤注(上)第11節 攻勢(下)第53節 齊射(上)第32節 才能(上)第58節 戰書第34節 晉王(上)第11節 兩全(上)第65節 援助(下)第11節 實驗第40節 印象(上)第13節 天明(下)第38節 隔江第12節 調整(上)第37節 立碑第37節 等待(上)第27節 圍攻(中)第34節 問候(下)第29節 統一(上)第25節 捷報第39節 王佐(上)第12節 軍旗第40節 入寇(下)第27節 派系(上)第45節 隊友(上)第41節 遭遇(上)第5節 隔閡第21節 根基第53節 擒賊第24節 內憂(下)第19節 忠心(下)第50節 追擊(上)第5節 協作(上)第5節 放棄(上)第30節 成長(上)第52節 往事(上)第40節 登陸第1節 誤會(上)第23節 瓷器第13節 困獸第28節 借刀第59節 魔鬼(上)第27節 合作(上)第35節 面談第7節 北上第48節 提案第34節 問候(下)第16節 龍騎(下)第3節 壓力(上)第21節 風起(上)第8節 震怒(上)第43節 續戰(下)第28節 盟軍(上)第57節 分贓(下)第21節 煙霧(上)第32節 才能(上)第31節 裁軍(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3節 試探第49節 擴張(上)第20節 僞詔(下)第34節 問候(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節 交換第15節 戰象(上)第55節 報紙(上)第30節 劍閣第32節 意外第50節 債券(上)第23節 代理(上)第53節 齊射(上)第19節 軍功第60節 算盤(下)第4節 國民(上)第67節 守法(下)第5節 隔閡第53節 慘痛(上)第43節 風向(上)第44節 夾擊(上)
第59節 安撫第39節 都府第15節 出降(上)第2節 賞罰第21節 東進(下)第41節 阻擊第68節 混亂(下)第55節 壓力(上)第58節 斷後(下)第22節 謊言第42節 反擊第2節 軟硬(下)第19節 忠心(上)第19節 忠心(下)第12節 軍旗第6節 密議(下)第56節 宣戰(上)第29節 計謀第22節 退讓(下)第28節 戰報第31節 胥吏第33節 孤注(上)第11節 攻勢(下)第53節 齊射(上)第32節 才能(上)第58節 戰書第34節 晉王(上)第11節 兩全(上)第65節 援助(下)第11節 實驗第40節 印象(上)第13節 天明(下)第38節 隔江第12節 調整(上)第37節 立碑第37節 等待(上)第27節 圍攻(中)第34節 問候(下)第29節 統一(上)第25節 捷報第39節 王佐(上)第12節 軍旗第40節 入寇(下)第27節 派系(上)第45節 隊友(上)第41節 遭遇(上)第5節 隔閡第21節 根基第53節 擒賊第24節 內憂(下)第19節 忠心(下)第50節 追擊(上)第5節 協作(上)第5節 放棄(上)第30節 成長(上)第52節 往事(上)第40節 登陸第1節 誤會(上)第23節 瓷器第13節 困獸第28節 借刀第59節 魔鬼(上)第27節 合作(上)第35節 面談第7節 北上第48節 提案第34節 問候(下)第16節 龍騎(下)第3節 壓力(上)第21節 風起(上)第8節 震怒(上)第43節 續戰(下)第28節 盟軍(上)第57節 分贓(下)第21節 煙霧(上)第32節 才能(上)第31節 裁軍(下)第55節 壓力(上)第33節 試探第49節 擴張(上)第20節 僞詔(下)第34節 問候(下)第50節 追擊(下)第34節 晉王(下)第1節 交換第15節 戰象(上)第55節 報紙(上)第30節 劍閣第32節 意外第50節 債券(上)第23節 代理(上)第53節 齊射(上)第19節 軍功第60節 算盤(下)第4節 國民(上)第67節 守法(下)第5節 隔閡第53節 慘痛(上)第43節 風向(上)第44節 夾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