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試探(上)

明清兩軍不斷聚集,淮揚地區戰雲密佈的時候,一個北京的秘密使者來到位於山東邊境上的康親王大營中。用北京的話說,這個使者肩負的使命就是去執行緩兵之計,讓鄧名不會瘋狂破壞江北的農村——既然已經決定動用中央軍南征,清廷知道沿途的鄉村肯定是要不得了,只要不把城市也都摧殘得幾年無法恢復就好。不過如果能緩一緩鄧名的腳步,讓鄉村能夠完好地保存到清軍過境,那不是還能給清廷省點軍糧嘛。

現在北方的督撫都覺得鄧名在某方面是個死腦筋,比如這個緩兵之計吧,他就一中再中,屢教不改,導致北方督撫看鄧名頗有點當初鄧名看李世勳的感覺。聽說又是緩兵之計後,康親王掃了一眼高參李國英一眼:“爲何鄧名總會中這個計?他又不傻。”

李國英的心臟又砰砰地跳了兩跳。萬縣突圍後,爲了給王明德等人平安歸來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川陝總督也只好用了緩兵之計這個說法。就說王明德虛以委蛇,在實力不足的時候用緩兵之計拖住了鄧名,然後尋找到機會一舉突圍。重慶的駐防八旗也是跟着王明德一起脫險的,他們能證明李國英沒有撒謊。

“詐降計一般不管用,但對鄧名就是管用,嗯,下官分析他的心理是:他第一次被詐降騙了,以後就想成功一次,以證明他最初的判斷是沒錯的。”可惜李國英不知道強迫症這個名詞,不然解釋起來就更輕鬆了。李國英告訴傑書和遏必隆,鄧名不善於攻城,所以對於沒把握攻下的城市,他總是寄希望於對方不是詐降而是真正投降:“而鄧名這個人特別地重信,所以不管他被欺騙了多少次,有人第一次欺騙他的時候,他往往會選擇相信而不是懷疑。”

“嗯,詐降應該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他特別不善於攻城。不過重信也是一個原因,特別老實的人,總是會以爲其他人和自己一樣老實的。”遏必隆並沒有和鄧名接觸過,不過從各省督撫的奏章上看來,鄧名這個人確實不聰明,有一股子蠻力,但缺心眼、天生厚道,所以能被各地的督撫們耍得團團轉。

遏必隆的總結讓李國英暗地裡不住苦笑,鄧名年紀雖然不大,但卻是李國英見過的人裡古怪花招最多的,不過李國英的描述也基本是這個意思。既然各種計謀對鄧名都有用,爲了說明其合理性,那李國英也只能把鄧名描述成一個憨厚的傢伙。想到自己過去寫的奏章,李國英對東南督撫的宣傳也產生了懷疑,不過李國英認爲東南的抵抗力量要比川陝綠營更成功,因爲東南畢竟連城池都沒有丟失過,而李國英卻把包括忠縣在內的大片領土丟給了鄧名——李國英認爲或許東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不得不爲了拯救軍隊而和鄧名進行過交易,不過他們的抵抗更頑強,

北京這次緩兵之計的理由當然不是詐降,那些被鄧名圍住的孤城可以用這個理由,但十分天下有其八的大清不能用,除非鄧名的智力真和螻蟻一般,否則他絕不可能信。這次北京的理由就是議和,北京表示有誠意尋求停戰,而現在明軍佔有的土地,清廷也可以割讓放棄。

雖然北京對康親王稱這是緩兵之計,但傑書卻不完全這樣看,在他離開北京之前,就知道議和在北京已經有了一定的市場。多年前李定國兩厥名王后,順治就很認真地考慮割讓七省給永曆,從而結束戰爭,但被堅持主戰的洪承疇說服了。

鄧名幾次東征都如入無人之境,更和鄭成功一起連續消滅大量清廷軍隊,導致北京對全國的控制能力不斷下降。所以在一年前,北京就又開始流傳“自古有南就有北”的論調,如果不是鄧名在高郵湖殺了順治和清廷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說不定早就有人在朝堂上公開提出議和的建議了。

鄭成功死後,北京興奮了一段時間,認爲壓力大減,可以集中力量收拾鄧名了。可還沒有高興幾天,鄧名就又一次發動東征,而且這次更史無前例地截斷了漕運——這給了北京官員以當頭一棒,讓他們意識到四川的實力依舊強大,依舊有可能掐斷運河大動脈。

看着朝廷發來的議和文書副本,遏必隆的心情十分複雜。在這份合約草稿裡,北京不但表示願意放棄四川、雲南這些明軍僅剩的根據地,還願意從貴州退兵,甚至願意放棄廣西和湖南來交換漢水流域、崇明島和舟山。

從戰略形勢上看,清廷的條件無疑非常優厚,其中更暗示,明廷到底是保護永曆回昆明繼續坐龍椅,還是另選賢良繼承烈皇大統,清廷對此都毫不關心。換句話說,清廷的談判對手是鄧名,而不是永曆或是李定國或是鄭經,只要成都同意和北京劃分勢力範圍就好。

和傑書的看法一樣,遏必隆認爲如果鄧名肯議和,北京未必不肯弄假成真,把緩兵之計變成正式的合約。至少遏必隆不會堅決反對這樣一份合約,滿人已經征服了大片的土地,富饒的省份足以保證八旗過上舒服的日子,只要能保住這些勝利果實,稍微還幾個省給漢人也不算什麼大事。

而四川和湖南兩省糧產量都很大,應該足夠保證南明高層生活得不錯——如果南明養活不了自己,那北伐中原、光復失地的呼聲就不可能沉寂下去,而如果南明文武高官能過上無憂無慮的富貴生活,那他們的鬥志就可能被磨平,就好像南宋一樣;而那些堅定的主戰派,會成爲鄧名的眼中釘,不需要清廷動手,鄧名爲了自己的權位就會把南明的主戰派統統消滅。

“如果鄧名肯篡位就更好了。”遏必隆在心裡琢磨着,如果南明之君得位不正,那他的主要精力就會用來鎮壓異己,當這一代人老去後,鄧名的繼承人也就不足爲慮了。繼承者不一定有祖先的軍事才能,自幼錦衣玉食,更不會以小博大,爲了虛無縹緲的功業而冒險讓自己的富貴成空。

“奴才認爲這個緩兵之計可行,”遏必隆對傑書說道:“不過我們還是要繼續調兵遣將,如果鄧名真被這個緩兵之計麻痹了,我們就能爭取到更多調動軍隊的時間。”

傑書仍在沉吟。入關以來,清軍雖然不斷勝利,征服了大片的土地,但戰爭就要死人,僅是行軍都要死人,在路上得不到更好照料的病號,死亡率明顯高於住在北京家中。多爾袞時期,清廷就靠不斷給漢人擡旗來補充損失,不過即使如此,到順治十年的時候,滿人中的成年男丁已經不足四萬——眼看勝利者就要因爲不斷的勝利而自行滅族了。

因此,順治進一步改革軍制,設立了綠營這種純漢人的軍事單位,用他們承擔地方駐防的工作後,滿洲人的損耗才進一步降低。不過好景不長,鄭成功在鎮江之戰中一傢伙就殺了好幾千滿洲人,高郵湖一戰要不是鄧名奇異的剋制行爲,又是幾千滿洲人要送命。

有多少滿洲人經得起這麼消耗?在鄧名的前世,這個時期是滿人的最低谷,往後以趙良棟爲代表的綠營就完全承擔起了保衛大清的責任;但此刻傑書卻看不到一點兒曙光,雖然順治被鄧名殺了,不過換句話說,爲了達成洪承疇描述的徹底佔領中國的目標,大清賠了一個皇帝進去了,這個代價還不夠麼?

“本王也覺得可以一試。”傑書點了點頭,示意使者可以前往揚州。不是有謠傳說鄧名可能也是滿人麼?雖然這個傢伙已經自絕於同胞,不過想想議和的兩邊都是滿人領袖,還是讓人感到一絲寬慰。

在使者離去前,傑書提醒他現在明軍肯定已經雲集江北,因爲傑書派去揚州、瓜州打探消息的斥候再沒有活着回來的,傑書和揚州、瓜州的聯繫也時斷時續:“消息封鎖得如此緊密,那裡的明軍一定很多了,等你發現了明軍後,要立刻表明身份才能見到鄧名,免得被當做細作誤殺了。

……

九月二日,北京的議和草案擺在了鄧名案頭,當天鄧名就把盟友和部下都叫來研究這份議和方案。

傑書沒有太多的戰鬥經驗,他因此而相當謹慎,清軍絕不冒進,深壕溝、遠斥候,有條不紊地進行着集結。以前面對漢人軍隊時,以驕狂著稱的滿洲八旗從來沒有這麼小心過,不過這也導致鄧名難以找到合適的戰機。

淮揚一帶和萬縣、忠縣周圍完全不同,到處是人口稠密的鄉鎮、村落,可供清軍選擇的道路很多,也不用擔心補給問題。只要清軍結硬寨、打呆仗,鄧名就得掂量掂量他有多少四川好小夥兒可以犧牲在這個戰場上。

“北京想和我們議和,”鄧名讓張煌言、夔東衆將和手下們先把清廷的議和條件認真看一遍,然後花一點時間權衡一下里面的利弊:“諸君和我相處很久了,知道我一向認爲談判是戰爭的一部分,通過北京的這個舉動,我們能得到什麼情報?我們又應該怎樣反擊,在談判中取得對北京的上風,佔到便宜呢?”

第33節 通牒第58節 狙擊第26節 告狀第41節 失控(上)第6節 密議(下)第47節 證據(中)第16節 龍騎(上)第55節 死地第34節 糊塗(下)第46節 戰備(上)第18節 詔書(上)第15節 朋友第16節 甕中第10節 負責(下)第4節 國民(上)第67節 守法(下)第37節 重慶第29節 統一(上)第9節 海權第30節 劍閣第9節 買路第36節 分攤(下)第24節 整訓(下)第34節 經濟第58節 處罰第39節 良機第9節 送神(下)第39節 哨探第28節 欠條第33節 通牒第51節 夢想(下)第40節 印象(下)第28節 城前(上)第6節 魯王第41節 遭遇(下)第39節 王佐(上)第18節 鏈條第22節 尖兵第2節 抵x制第20節 廷議第39節 嚮導(上)第44節 先行第30節 劍閣第49節 風氣(上)第47節 約戰第38節 奔波第34節 經濟第54節 霸氣(下)第54節 授權第37節 重慶第48節 失誤第12節 專家第36節 宿命(上)第69節 忠臣(下)第24節 怒潮(下)第45節 合作第55節 報紙(下)第33節 孤注(上)第49節 擴張(下)第34節 詐降第12節 徵稅第53節 齊射(下)第22節 謊言第22節 搶攻(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2節 壯士第41節 失控(下)第3節 壓力(上)第31節 名將第1節 誤會(上)第29節 機密第43節 輕取第10節 麻將第36節 備戰第25節 棄軍第46節 合營第5節 放棄(上)第4節 一致(上)第47節 贖買(上)第25節 投奔(上)第33節 固執第50節 動向(上)第31節 裁軍(上)第24節 洞悉第2節 目標(上)第44節 條約(上)第13節 困獸第44節 先行第44節 失蹤第18節 詔書(下)第10節 追逐第21節 東進(下)第48節 融洽(上)第37節 回返第10節 麻將第55節 敵意第13節 天明(下)第16節 攀談(上)第31節 佯攻(下)第41節 爭奪(下)
第33節 通牒第58節 狙擊第26節 告狀第41節 失控(上)第6節 密議(下)第47節 證據(中)第16節 龍騎(上)第55節 死地第34節 糊塗(下)第46節 戰備(上)第18節 詔書(上)第15節 朋友第16節 甕中第10節 負責(下)第4節 國民(上)第67節 守法(下)第37節 重慶第29節 統一(上)第9節 海權第30節 劍閣第9節 買路第36節 分攤(下)第24節 整訓(下)第34節 經濟第58節 處罰第39節 良機第9節 送神(下)第39節 哨探第28節 欠條第33節 通牒第51節 夢想(下)第40節 印象(下)第28節 城前(上)第6節 魯王第41節 遭遇(下)第39節 王佐(上)第18節 鏈條第22節 尖兵第2節 抵x制第20節 廷議第39節 嚮導(上)第44節 先行第30節 劍閣第49節 風氣(上)第47節 約戰第38節 奔波第34節 經濟第54節 霸氣(下)第54節 授權第37節 重慶第48節 失誤第12節 專家第36節 宿命(上)第69節 忠臣(下)第24節 怒潮(下)第45節 合作第55節 報紙(下)第33節 孤注(上)第49節 擴張(下)第34節 詐降第12節 徵稅第53節 齊射(下)第22節 謊言第22節 搶攻(上)第34節 糊塗(上)第52節 壯士第41節 失控(下)第3節 壓力(上)第31節 名將第1節 誤會(上)第29節 機密第43節 輕取第10節 麻將第36節 備戰第25節 棄軍第46節 合營第5節 放棄(上)第4節 一致(上)第47節 贖買(上)第25節 投奔(上)第33節 固執第50節 動向(上)第31節 裁軍(上)第24節 洞悉第2節 目標(上)第44節 條約(上)第13節 困獸第44節 先行第44節 失蹤第18節 詔書(下)第10節 追逐第21節 東進(下)第48節 融洽(上)第37節 回返第10節 麻將第55節 敵意第13節 天明(下)第16節 攀談(上)第31節 佯攻(下)第41節 爭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