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 棄軍

譚詣深信一個養尊處優的宗室子弟不懂行軍佈陣,所以無論鄧名的表現多麼可笑他也不奇怪。但是眼看統帥在兩軍陣前冒傻氣,手下軍官卻一點也不阻止,就難以理解了。譚詣曾經勸降過敵軍,也遇到過敵軍勸降,若想成功勸降,必須要首先顯示自己一方強大的的實力,旌旗蔽日、刀槍如林,具有壓倒對方的氣勢才能迫使對方低頭,纔有成功的可能。現在韓世子只帶着一小隊騎兵孤零零地和幾千清軍對峙,而明軍主力卻在後面躲得遠遠的,完全沒有上來爲韓世子吶喊助威的意思。

“派幾個人,嗯,先把韓世子稍微趕開一些。”譚詣對左右下了這樣一個命令。

譚詣本不願意讓韓世子離開自己的視野,如果不是手中缺少騎兵,他早就下令殺出陣去捉拿此人了。只是今天場的氣氛實在特殊,在以往的作戰經歷中從來沒有類似的情況出現過,這讓作爲一軍統帥的譚詣有些遲疑。他打算先把鄧名趕開,結束鄧名的勸降行動,讓明軍的主力開過來交戰,使一切回到正常的、也是他熟悉的軌道上面去。最好是趁着天亮趕快結束戰爭,天黑前能夠進萬縣城吃飯。

譚詣軍中的馬匹不多,因爲乘船順江而下沒有攜帶多少馬匹,就是供給哨探所用都有所不足。有十幾匹馬交給了譚詣的親兵衛士,用於傳遞軍令、收集情報,還有幾匹則給了最重要的幾名帶隊的軍官,他們在戰場上需要開闊的視野,也需要被士兵們清楚地看到。

聽到譚弘的命令後,十幾個騎馬的親衛都大聲應是,親衛隊長更是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一夾馬腹就帶着手下衝了出去,同時大聲喊道:“侯爺放心,卑職一定把韓世子生擒活捉!”

譚詣的命令原是把鄧名趕開,不過當聽到親衛們自行把這個命令理解爲抓人,譚詣也沒有立刻糾正,要是抓到韓世子當然更好,那麼這仗也就迅速取勝了。

就在譚詣的親衛領命而出的同時,鄧名又向清軍的陣線靠近了一些。現在他不但遠離了明軍的主力,甚至距離自己的衛隊都有了相當遠的一段距離。此時趙天霸等人停的位置大約距清軍一箭之地外,而鄧名已經跑到距離清軍陣地不到二十米的距離上,他已經不需要護衛幫忙就能讓對面聽清他的喊話內容。

看到鄧名近在眼前,扔一塊石頭都能把他砸下馬時,清軍士兵一個個都喘着粗氣,不由自主地向前挪動着腳步,似乎只要一個箭步上前,就可以在韓世子作出反應之前把他掀下馬來。

看到面前清軍那無數雙圓睜的眼睛,從中噴射出兇狠之色,而且他們的腳步正向自己緩緩挪動過來,鄧名感到自己的心臟越跳越快,不由得產生一股撥馬就走的本能慾望。

“我就是韓世子!”鄧名努力壓制着自己想要跑走的衝動,伸直手臂指着正對自己的那個敵兵,大聲喝問道:“你可願意降我?”

那個士兵皺得緊緊的眉頭下面,兩隻銅鈴一般的眼睛死死地瞪着鄧名,他抿着嘴、頭向前探、弓着腰、雙拳緊攥,緩緩、緩緩地向鄧名移動着——第一排的士兵不是弓箭手就是火銃兵,這人是個火銃兵,他的火銃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丟在身後的地面上。

被指着的士兵逬發出一聲大吼,同時就向前奮力一躍。

再也不需要繼續壓制自己的逃生慾望了,在那個敵兵拼盡全力向自己撲過來的時候,鄧名一撥馬頭,用力地夾x緊馬腹,頭也不回地向趙天霸他們跑去。

“追啊!他跑啦!”

“不要放跑了韓世子!”

這個士兵的奮力一躍,以及鄧名隨後的撤離動作,一下子將周圍清兵的情緒都點燃了,他們本來就躍躍欲試,此時兩眼再也看不見別的東西,只看見幾步前面正在狼狽逃走的韓世子的背影。

“不許放箭,抓活的。”軍官大聲喝斥道。他一眼瞅見自己隊伍裡有幾個蠢貨舉起了弓箭,或許他們是想射馬吧——刀劍無眼,這幫傢伙現在激動得手臂發抖,萬一把韓世子射個透心涼怎麼辦?諒韓世子也無處可逃,當然還是要抓活的。幸虧有一些反應快的聰明人,拉弓的人還沒來得及瞄準,就被身旁砸過來的鐵弓和三眼銃抽得鼻血長流、翻倒在地。

大部分士兵還是明白,與其射馬,還不如趕緊追上去,要是有人跑得快揪住了韓世子,自己也要跟上去死命抓住他的一條腿不撒手,這樣就算不拿頭功也能分到一份賞格。瞄準射箭可太耽誤工夫了,就是僥倖射中了韓世子的馬,也來不及擠到近前去,肯定落在別人後邊。

前排的士兵爭先恐後地衝殺向前,背後是更多吶喊着撲上來的後排同袍,那幾個摔倒的弓箭手根本來不及爬起,就被無數雙大腳踏過。

這一批士兵的出擊,迅速在兩側的清軍隊伍中引起了連鎖反應,當奉命驅趕韓世子的譚詣親衛從陣後繞出陣前時,整條戰線上的清軍都已經自動發起了進攻,這情景把譚詣的親衛官氣得破口大罵:“無知蠢貨,就不知道再等等麼?”

眼看沒有秩序的衝擊已經把韓世子嚇跑了,親衛軍官更不耽擱,帶着十幾名騎兵就發力疾馳,一邊勇猛追擊一邊用力呼喊着,招呼附近的清軍士兵四下包抄,不要讓韓世子有機會逃走。但是這些呼喊並沒有得到什麼響應,大家都沒搭理這些騎兵的要求,誰也不願意配合他們取得追擊戰果。最靠近這些騎兵並且聽到他們呼喊聲的清軍隊官也沒有作出任何配合的反應,他們的目光此時也牢牢釘在鄧名的背影上,心裡急速判斷着對方逃跑的方向,恨不得韓世子被其他追擊的士兵堵住去路,一直被逼到自己面前來。

看到軍隊向前衝出去後,譚詣楞了一下,感到有點出乎意外,但他沒有下達任何命令進行阻止,只要聽到那驚天動地的殺喊聲,稍微有點經驗的指揮官就會明白沒有什麼能攔阻這樣一支士氣高昂的部隊——無論是敵人還是他們的指揮官;譚詣以爲,韓世子肯定會退回明軍主力隊伍以尋求保護,明軍也會迅速前進以接應他們的統帥,然後和尾隨而來的清軍猛地撞在一起。譚詣自信戰場上的局勢仍在自己掌握之中,原本希望能夠迫使劣勢的明軍主動攻擊優勢清軍,眼前的局面雖然和他盼望的不太一樣,但部下士氣如此高昂,比起原先的設想也差不太多。

因此譚詣命令擊鼓,既然進攻已經開始,那麼就要保證全軍都發起衝擊,譚詣可不願意在主力交戰的時候有一部分人在邊上無所事事,拖大軍的後腿。

譚詣手下的五千人中,除了心腹精銳和一般的營兵外,還有一千多名輔兵,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是搬運、建造等,作戰的時候也可以列陣壯壯門面,但不可託以重任。往常打了勝仗的時候,輔兵也會跟着一起追殺,但是勝負未定的時候,他們多半就吶喊造勢而不會上去拼命。但是這些輔兵現在也受到了戰兵的影響,都跟在戰兵的後面一起勇猛地追擊,從他們喉嚨中發出的吶喊絲毫不弱於戰兵,他們的戰鬥意志也毫不遜色於最精銳的親衛。

“今天真要感謝韓世子。”看到眼前的場面,譚詣又一次微笑起來,勝券在握會讓人心情大好。看來一通鼓打完,這場一邊倒的仗也就能結束了。

接着,出乎譚詣意料的事情發生了,韓世子或許是慌不擇路,或許是腦袋發暈,他沒有向着自己的部隊方向退去,而是頭也不回地一路北竄,那一小隊衛士跟在他後面奔逃。

“韓世子竟然棄軍潛逃了!”之前韓世子給譚詣的印象只是愚蠢可笑,但是親自出徵、率領全軍背城一戰的勇氣還是令人欽佩的,剛纔譚詣甚至有一種預感,那就是韓世子很可能會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揮劍自盡,讓自己的功勞大打折扣。

但從清軍發起攻擊後,韓世子就沒有任何返回自己軍中同部下並肩作戰的樣子,韓世子一個勁地向着高處跑,譚詣雖然和他的距離越來越遠,卻仍然能夠清楚地看到他的舉動。看到對方頭也不回地亡命奔逃,拋棄自己的軍隊,譚詣感覺真沒有辦法把這個膽小如鼠的傢伙和片刻前領軍親征的那位統帥聯繫起來。

如果這般怯懦,那就早點跑好了,爲啥還要上戰場?爲何到陣前叫陣?

剛纔的叫陣只體現出韓世子的愚蠢……譚詣很快就發現不顧一切向高處跑的行爲導致追擊者能夠毫不費力地鎖定他的行蹤,跑上山又跑下山,既耗廢馬力又耽誤時間——雖然向北地勢總的說來就是越來越高,但是總有一些較平緩的線路,要是韓世子往平緩的地方逃跑,就能很快拉開和背後追擊者的距離,還能利用地勢起伏隱藏自己的逃跑路線,畢竟追擊者幾乎全都是步兵,現在這樣不但無法拉開距離還很損害馬力。最不可理喻的是,逃命都來不及,還打着王旗幹什麼?唯恐部下不知道統帥正在亡命奔逃麼?

韓世子連逃跑都逃的如此愚不可及!

譚詣甚至隱約感到一絲不足,勝利固然令人喜悅,但是太輕鬆的勝利則會沖淡這種喜悅。

譚詣只是乘船趕到萬縣,然後下船佈置了一下陣勢,剩下的事都是對面的韓世子替他做的,先是跑來鼓舞清軍的士氣,然後棄軍潛逃把勝利雙手奉上。無論雙方實力對比如何,無論之前形勢如何,統帥臨陣脫逃都可能在瞬間扭轉一切,失去統帥的軍隊沒有統一指揮、沒有鬥志和士氣,反之,看到對方統帥逃走的同時,己方的士兵也就不再怯懦,沒有恐懼,因爲勝敗已經沒有懸念,剩下的只有功勞大小這個問題了。

此時周開荒正領着自己的部下向遠去的韓王王旗行注目禮,在他的另一邊,李星漢與他的一千多同袍也在做着同樣的事情。

開出萬縣的明軍一直沒有過於靠近岸邊的清軍,也沒有堵在清軍的正面,而是在遠處低調地佈陣,他們的陣線和清軍佈下的陣線有一個五十多度的夾角。剛纔鄧名和他那一隊人從明軍陣前遠遠地跑了過去,明軍嚴守命令鴉雀無聲地看着;很快,數以千計張牙舞爪的清軍就追着鄧名一夥兒也從明軍陣前跑了過去。

期間周開荒一直讓全軍戒備,做好抵禦清軍衝陣的準備,但這種情況沒有發生,大部分清兵根本就看也不看這邊的明軍一眼,只是一個勁地向前窮追不捨。周開荒只看到一個最靠近明軍陣地的清兵向自己投過來冷漠的一瞥,是的,就是遠遠投過來的冷漠的一瞥。明軍仍然停留在原地,自從出了萬縣城,他們就畏縮不前,現在萬縣易幟,主帥脫逃,再不會有清軍覺得明軍還是些有反抗的能力的敵人。

從開始出擊就有不少清兵爲了加快速度拋去了沉重的盔甲,看到鄧名跑上山路後,爲了搶先一步堵到他前面,相當不少的清兵扔下他們覺得不需要的負擔——數千人對二十餘人,就算是赤手空拳,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那幫韓世子護衛了,還擔心他們反抗麼?可是當週開荒看到那個清兵一邊跑一邊把身上的盔甲脫下丟掉,在這冬日裡露出身上的肌肉,甩開膀子大步流星地向前飛奔時,還是錯愕不已——這還是在戰場上嗎?居然有這麼滑稽的場面出現。

“殿下正爲我們爭取時間,”出發前就知道己方的指揮能力弱於敵方,鄧名要求每個軍官都要把此戰的目的和計劃事先告知每一個士兵。

當清軍主力從陣前跑過去以後,周開荒也不打算做更多的動員,他立刻下令發動進攻:“擊鼓!出擊!殺譚詣!”

在周開荒所部發起進攻的同時,李星漢也正準備下令擊鼓進軍——雖然缺少旗號,但擊鼓、鳴金這些手段還是難不倒明軍的各位軍官:“殿下以身誘敵,跑往高處,爲我們引開更多的韃子——殿下嚴令我們先殺譚詣,然後再去支援他。”

李星漢猛地拔出寶劍,把它筆直地指向天空,對同伴們大叫道:“擊鼓!殺譚詣!”

自從鄧名離開明軍前去勸降清軍,兩千四百多名明軍就一直奉命保持着沉默,現在禁令解除了,當週開荒和李星漢的戰鼓聲響起後,明軍將士立刻發出了一聲震天動地的吶喊:“殺!”。

回聲飄蕩在羣山之間,明軍軍官紛紛越衆而出,大步流星地走向譚詣所在的位置,士兵則肩並着肩,緊緊地靠在一起,跟在前面軍官的一步之後。

明軍挺進的前路上就是清軍主力剛剛經過的地方,地上還有不少被丟棄的重物——頭盔、鎧甲等,還有幾個不幸被踩傷踏死的同伴,從來都聽說只有敗軍才丟盔棄甲,但是無數的清兵爲了追擊敵人而扔掉武器、而丟盔棄甲甚至自相踐踏,這些清軍的士氣之高昂的確是聞所未聞了。

譚詣的旗幟越來越近,旗上的花紋越來越清晰可見,本來還是指向天空的明軍紛紛把長槍放平,如林的長槍尖矛指向前方。

“殺!”雄赳赳走在軍前的李星漢把手中的長劍在空中舞了一個花,敵人近在眼前,不過他還是保存着體力,穩健地前行而不是奔跑前進,只是稍微加快了一點速度,並進行了最後一次戰鬥前鼓舞:“莫要讓殿下失望!”

當看到鄧名孤身在敵軍陣前時,士兵們心中的緊張並不比當事人差:韓世子不但之前冒險留下來和自己同生共死,之後還幹冒奇險爲自己盡力爭取戰機,現在終於到了自己出力的時候了。

“殺!”

跟在李星漢身後的士兵們齊齊地應了一聲,邁着整齊的步伐,向眼前那些呆若木雞的敵兵、還有稍遠一點譚詣將旗下的那張蒼白麪孔逼去。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啊?”萬縣城頭的一羣人遠遠望着明軍逼近那面譚詣的將旗,一個個迷惑地眨着眼睛:“仁壽侯的兵力是韓世子的兩倍,韓世子還臨陣脫逃了,怎麼大勝的局面一眨眼看上去又亂了呢?”

“不僅是亂啊,這仁壽侯看上去可不妙啊。”

“怎麼搞的?”軍官們面面相覷,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剛剛他們還都覺得明軍不堪一擊,包括譚弘在內都哀嘆譚詣不廢吹灰之力就取得了大勝。

“兩軍對壘,五千對兩千四,”一個低沉的嗓音響起,譚弘的聲音微微有些顫抖:“人多的這邊看見了對面的二十個騎兵,就出動了四千多人去進攻,用大隊的弓箭手和火銃兵、全部的長槍兵和刀斧手,一起去進攻區區二十個騎兵!”

剛剛看到鄧名“棄軍逃走”時,譚弘也覺得這仗已經結束了,不過他也是萬縣城上第一個反應過來的,在萬縣城頭的這些人裡,譚弘大概也是最重視鄧名的一個,其他人包括熊蘭在內對鄧名勇氣和機智的瞭解都差了一層,也沒有譚弘那般的切膚之痛。和遠處的譚詣不同——只能看到鄧名的一個背影,遠處似乎畏縮不前的明軍譚詣並不能看得很清楚,但萬縣城頭的譚弘能夠看清明軍的動作:明軍並沒有動搖,雖然距離清軍很遠,但是嚴陣以待的姿態並無絲毫改變。

“等到二十個敵騎脫離戰場以後,”譚弘的聲音越來越高,終於無法自制地激動起來:“四千多步兵就毫不猶豫地跟着脫離戰場繼續追擊去了,留下不到一千人的火夫、苦力、水手和對面的主力打,這還怎麼打?這還打什麼?”

一旦譚弘看破韓世子根本不是統帥,當他意識到這隊騎兵的戰場價值不過相當於一支斥候時,立刻就明白譚詣已經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愚蠢錯誤,譚弘意識到必須要立刻行動起來拯救自己,大敵不再是譚詣,而是即將獲勝的明軍——幸好韓世子此時依舊在險地,譚弘還有機會和時間。

第18節 詔書(下)第12節 圍困(下)第18節 恐怖(上)第2節 競爭第56節 宣戰(上)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9節 跋扈(上)第4節 棟樑第46節 合營第53節 慘痛(上)第37節 等待(下)第10節 鎖喉(下)第58節 接觸(下)第5節 重整(上)第48節 融洽(上)第27節 圍攻(中)第25節 棄軍第56節 離去第6節 勇士第17節 虛招(上)第16節 攀談(下)第5節 重整(上)第35節 捆綁第48節 融洽(上)第45節 顏面第3節 壓力(下)第53節 齊射(上)第3節 裁軍第10節 爆破第40節 擁立第56節 離去第12節 徵稅第11節 兩全(上)第46節 證券(上)第45節 鍊金(上)第54節 投機(上)第30節 威壓(上)第27節 反攻第55節 報紙(上)第29節 統一(上)第12節 軍旗第22節 風起(下)第27節 憧憬第52節 反擊第30節 威壓(下)第13節 試探(下)第44節 中介第8節 戰備(上)第16節 攀談(下)第28節 城前(上)第57節 輕取第46節 脫逃(下)第60節 管轄第11節 兩全(上)第10節 鎖喉(上)第37節 報告(上)第26節 生意(上)第29節 解圍(下)第14節 初捷第32節 扶持第25節 棄軍第15節 戰象(上)第17節 調查第16節 龍騎(上)第53節 齊射(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4節 攻勢第15節 戰象(下)第8節 紛亂第32節 意外第55節 敵意第6節 戰俘第50節 債券(下)第31節 佯攻(下)第42節 說客第25節 捷報第8節 進軍第41節 遭遇(下)第47節 證據(下)第45節 隊友(下)第61節 未來第63節 黃雀(下)第29節 搏鬥(下)第25節 捷報第60節 算盤(上)第12節 圍困(下)第29節 解圍(下)第50節 動向(下)第26節 兄弟(下)第19節 帝國第19節 感慨(上)第58節 遺孤第36節 方向(下)第51節 夢想(中)第40節 印象(上)第18節 詔書(上)第24節 掠奪第55節 壓力(下)
第18節 詔書(下)第12節 圍困(下)第18節 恐怖(上)第2節 競爭第56節 宣戰(上)第8節 戰備(上)第57節 觀感(上)第19節 跋扈(上)第4節 棟樑第46節 合營第53節 慘痛(上)第37節 等待(下)第10節 鎖喉(下)第58節 接觸(下)第5節 重整(上)第48節 融洽(上)第27節 圍攻(中)第25節 棄軍第56節 離去第6節 勇士第17節 虛招(上)第16節 攀談(下)第5節 重整(上)第35節 捆綁第48節 融洽(上)第45節 顏面第3節 壓力(下)第53節 齊射(上)第3節 裁軍第10節 爆破第40節 擁立第56節 離去第12節 徵稅第11節 兩全(上)第46節 證券(上)第45節 鍊金(上)第54節 投機(上)第30節 威壓(上)第27節 反攻第55節 報紙(上)第29節 統一(上)第12節 軍旗第22節 風起(下)第27節 憧憬第52節 反擊第30節 威壓(下)第13節 試探(下)第44節 中介第8節 戰備(上)第16節 攀談(下)第28節 城前(上)第57節 輕取第46節 脫逃(下)第60節 管轄第11節 兩全(上)第10節 鎖喉(上)第37節 報告(上)第26節 生意(上)第29節 解圍(下)第14節 初捷第32節 扶持第25節 棄軍第15節 戰象(上)第17節 調查第16節 龍騎(上)第53節 齊射(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4節 攻勢第15節 戰象(下)第8節 紛亂第32節 意外第55節 敵意第6節 戰俘第50節 債券(下)第31節 佯攻(下)第42節 說客第25節 捷報第8節 進軍第41節 遭遇(下)第47節 證據(下)第45節 隊友(下)第61節 未來第63節 黃雀(下)第29節 搏鬥(下)第25節 捷報第60節 算盤(上)第12節 圍困(下)第29節 解圍(下)第50節 動向(下)第26節 兄弟(下)第19節 帝國第19節 感慨(上)第58節 遺孤第36節 方向(下)第51節 夢想(中)第40節 印象(上)第18節 詔書(上)第24節 掠奪第55節 壓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