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節 威壓(上)

回到衙門後,文安之又把一封書信拿出來給鄧名看,這是李定國的使者快馬加鞭從昆明送來的。

“晉王要爲你請爵。”文安之深深地看了鄧名一眼。

之前李定國幾次寫信來奉節,向文安之詢問鄧名的身世,而文安之一概以不知道來搪塞。李定國是假黃鉞的親王,如此糊弄他讓文安之感到良心不安,這次高郵湖大捷的消息傳到昆明後,李定國再次遣人送來這封信。

如果鄧名是宗室,那他不需要李定國爲自己請爵,換言之,如果鄧名有意和永曆競爭天子的寶座,那他就不能同意李定國爲自己請爵;但如果鄧名不是宗室的話,李定國此舉無疑展示了最大的善意。

“建昌的慶陽王,好像折辱了晉王的使者好幾次。”文安之在鄧名看信的時候,又不露痕跡地責備了他一句。

“是嗎?”鄧名雖然沒有給過建昌這種暗示,但他也知道這筆帳肯定要算在自己頭上。固然馮雙禮等秦王、蜀王系的將領本來就和李定國有過節,不過由於鄧名的關係,他們蔑視天子和朝廷的行爲無疑也更加膽大:“是晉王說的嗎?”

“晉王隻字未提,”文安之嘆口氣。建昌的無禮和敵意,李定國不但沒有對奉節說,還不許他的使者在文安之面前提起;但有一個晉王的使者在奉節吃飯的時候,幾杯酒下肚,突然按捺不住大罵起建昌的人,這才讓文安之聽到消息:“晉王大概是怕我誤會,認爲他把此事放在心上了吧。”

“嗯。”鄧名點點頭,聽文安之說清來龍去脈後,他更加堅定了去昆明一趟的決心:“末將聽說晉王那裡糧餉困難,我這次從江南帶回了不少糧食,打算給建昌運五十萬石去,其中一半是給晉王的,從建昌轉運去昆明。

“如此甚好。”文安之也認爲需要化解昆明和建昌的矛盾。現在建昌的幾萬西營兵都全神貫注地提防着昆明,用這麼多軍隊提防李定國絕對是對軍事資源的重大浪費,而且肯定還牽扯了李定國的不少精力:“晉王爲你請爵的事,你打算如何回覆晉王?”

過於一直是文安之幫鄧名遮掩,但這次鄧名錶示不用奉節替他回信了:“末將會親自押送糧草去昆明。”

“你要去昆明?”文安之聞言一愣,連連擺手道:“不妥,不妥,你還要防備重慶的李國英。”

“督師明鑑。”在鄧名看來,若是想在成都和昆明之間建立信任,最好的辦法就是與李定國進行面對面的會談,不過鄧名也知道文安之擔心自己的安全:“當年固然是孫可望倡亂,但晉王、蜀王事先事後的對策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晉王對我們絕口不提建昌折辱他的使者,可見晉王也在反思當年的失誤,末將相信晉王肯定不會像對待蜀王一樣地對待末將;再說現在形勢這麼險惡,朝廷只在西南這一線剩下一點立錐之地,建昌和雲南劍拔弩張對峙下去,只會讓親者痛仇者快。末將在建昌那裡也有點面子,所以此事勢在必行。”

經過文安之幾次教導後,鄧名已經很少說話如此直白了,不過今天這件事他沒有時間組織語言,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了。

看了看周圍的衛兵,雖然都是兩人的心腹,但文安之還是重重地咳嗽了一聲:“孫賊背叛朝廷,晉王奉旨討賊,何過之有?而蜀王一事,多半晉王也有些難言的苦衷。不過鄧名你既沒有背叛朝廷,也不是蜀王,自然不需要擔心這個。”

“是。”鄧名躬身答道,他知道文安之已經同意了他的看法,不過仍在暗示他要萬事小心。

“哦,對了。”文安之又想起一事,輕輕一拍腦袋:“你的兵練的很好,不妨帶兩千甲士,不,你帶上三千甲士去昆明,晉王準會喜歡的。再說,晉王一定也很想見見這些在高郵湖殺賊的英豪。”

“是。”鄧名再次恭敬地答道,臉上已經忍不住要笑起來。

……

在奉節休息數日後,鄧名向文安之告別,帶領軍隊返回成都,中途又在萬縣讓牲口休息了一次。

明軍駛出銅鑼峽時,前鋒大將是任堂少校,無論是袁宗第的情報還是川軍的探馬,都證明李國英全軍都呆在重慶城中,這樣清軍的火炮根本無法對明軍造成太大的威脅。如果明軍船隻靠着江面的東側、南側行駛,那更是不會受到絲毫的威脅。

上次和李國英交戰時,任堂還沒有帶軍隊打過幾仗,軍事經驗不多,而且幾乎都是行軍;不過受益於此後一系列的經歷,任堂學到了很多東西,積累的的經驗也不少;而這次出兵後,任堂一直參與決策,經常與鄧名、穆譚和周開荒討論軍務,不但清楚作出每一個決定的幕後理由,還多次親自帶兵。

“爲什麼李國英不肯派出一支兵馬渡過長江在這邊修築堡壘,配置火銃、火炮呢?”早在進入夔門的時候,任堂就向鄧名斷言李國英不會冒險渡江,現在他又和周圍的軍官討論其中的利弊:“若你們在李國英的位置上,又會如何行動?”

有幾個軍官認爲李國英的對策很妥當,上次李國英帶着三萬大軍渡江攻打鄧名,結果被打得只有三千五百人逃回重慶。現在雖然有清廷的大力支持,但李國英可能也就在重慶集中了一萬多不到兩萬的兵馬,自然不敢再渡江來討打——萬縣的水師比嘉陵江水師強大,要是明軍以重兵圍攻李國英南岸的堡壘,他只能蹲在重慶城裡看着。

而有兩個軍官則認爲李國英錯失了良機,他們若是在李國英的地位上,就會派出兵馬渡江偷襲,哪怕不能傷到明軍,也能給明軍制造麻煩。至於小股清軍可能遇到的困難,這兩個軍官都覺得能靠隨機應變來解決,有一個人甚至認爲,就是明軍圍攻渡江的小股部隊也對重慶有利,這樣就能牽制明軍水師的航運力量,進一步拖累明軍的長江航運。

任堂並沒有評判他們意見的對錯,只是把那兩個主張偷襲的軍官名字默默記在心裡,給他們貼上一個傾向進攻的標籤。大部分缺乏戰鬥經驗的軍官都更偏愛防禦,雖然他們現在支持李國英守城的對策,但是不一定就屬於穩健派,或許隨着戰鬥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激進。

不過李國英不同,作爲一個經驗豐富的宿將,川陝總督總是表現出明顯的保守傾向。明軍在夔門的討論會上,任堂就指出,李國英有誇大敵人的反應速度和遇到的麻煩的傾向。比如上次與川軍交戰時,李國英在撤退的時候沒有焚燒大營,顯然是要儘可能地誤導川軍——其實,就是李國英焚燒了大營和物資,以當時任堂的軍事能力也未必就能阻攔清軍撤退。

現在重慶的部署也是這套路數,李國英豐富的戰鬥經驗讓他意識到任何行動都有大量的風險,在他想出安全的解決方法前,他寧可選擇避免冒險。這種謹慎態度和周密的思考讓李國英表現出了強大的防禦能力,明軍的各種進攻形式他都思考過了,因此也有了初步的應對方法。

而趙良棟和李國英不同,他有縮小困難的傾向,豐富的戰鬥經驗在趙良棟身上起到的作用和李國英正好相反,不但沒有讓趙良棟變得更謹慎,反倒讓他充滿了克服所有難題的自信。上次與川軍對壘時面對嚴峻的軍事局面,趙良棟仍信心十足地發起反擊,打算靠着豐富的戰鬥經驗把明軍逐個擊破——我的兵練得更好,我的反應更快,所以即使大家都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煩,也是我解決得更好、更快,結果還是我贏。

之前趙良棟已經奉命回陝西編練新兵去了,鄧名他們都認爲,若是趙良棟在重慶的話,很可能明清兩軍早已經打起來了——這對明軍來說既是威脅也是機會,重慶的防禦絕對不會像李國英主持得那樣滴水不漏。

任堂的坐艦駛到重慶附近時,從重慶到銅鑼峽的江面上已經滿是明軍的艦船。川陝總督被驚動,已經跑上城樓向着江面上眺望——這個陣勢和明軍駛出夔門時有些相似,但給重慶清軍送去的肯定不是喜悅。

城樓上的胡文科等人已經吃驚地說不出話,受到了極大的震動。至於那些低級軍官和士兵,更是看着江面發抖。總兵王明德和張勇的表現稍好,並沒有像士兵那樣顫抖不止,但臉上也都沒有一絲血色。

順治十五年吳三桂從重慶前往遵義,滿清從兩江抽調了大量船隻,強行通過三峽向重慶運輸糧秣,那時王明德見過蘇鬆水師爲兩江運輸船隊護航的聲勢。但即使是全盛時期的蘇鬆水師,也遠遠無法與今天從銅鑼峽中開出來的川西水師相比。

譚詣叛變的時候,王明德和譚詣的聯合水師追擊袁宗第,水師追到銅鑼峽時也就覺得足夠遠了,班師返回了。但現在明軍的先鋒都到了重慶城下,後面的艦隊仍在源源不斷地開來,就好像無窮無盡一般……()

第29節 搏鬥(下)第13節 攻守第9節 問話(上)第57節 分贓(上)第13節 天明(下)第33節 搜索第56節 宣戰(下)第23節 援助第30節 變化(下)第41節 占卜第19節 跋扈(上)第57節 分贓(下)第54節 投機(下)第4節 生變第23節 代理(下)第36節 宿命(下)第55節 俘虜(下)第6節 事變(下)第2節 VIP第27節 圍攻(下)第50節 懷疑第34節 問候(上)第10節 追逐第53節 衝鋒第50節 動向(上)第53節 霸氣(上)第23節 代理(上)第29節 機密第13節 勇氣(下)第29節 解圍(下)第48節 專利(下)第4節 暗示第26節 判斷(上)第27節 圍攻(下)第1節 代售第38節 隔江第40節 印象(下)第17節 虛招(上)第24節 內憂(上)第26節 判斷(上)第27節 圍攻(上)第12節 圍困(上)第38節 整頓(上)第19節 忠心(下)第35節 請客(下)第46節 證券(上)第41節 遭遇(下)第6節 親征(上)第2節 軟硬(下)第57節 觀感(下)第54節 霸氣(下)第41節 阻擊第15節 出降(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1節 戰備第8節 震怒(下)第12節 徵稅第35節 捆綁第55節 混戰第53節 烈焰第11節 劫營(上)第19節 跋扈(上)第57節 輕取第55節 報紙(上)第48節 賀禮第3節 上風第11節 優待第32節 爭奪(下)第49節 風氣(下)第59節 議款(下)第14節 彈盡(下)第58節 遺孤第19節 跋扈(上)第48節 提案第8節 進軍第1節 精明(下)第18節 恐怖(下)第32節 奉節第47節 約戰第39節 哨探第1節 交換第40節 登陸第11節 兩全(下)第56節 宣戰(上)第10節 追逐第34節 攻勢第32節 爭奪(上)第28節 城前(上)第10節 追逐第64節 平息(上)第48節 專利(上)第20節 合夥第10節 默契第15節 朋友第41節 占卜第50節 動向(上)第12節 強渡(下)第35節 會面(下)第45節 隊友(下)
第29節 搏鬥(下)第13節 攻守第9節 問話(上)第57節 分贓(上)第13節 天明(下)第33節 搜索第56節 宣戰(下)第23節 援助第30節 變化(下)第41節 占卜第19節 跋扈(上)第57節 分贓(下)第54節 投機(下)第4節 生變第23節 代理(下)第36節 宿命(下)第55節 俘虜(下)第6節 事變(下)第2節 VIP第27節 圍攻(下)第50節 懷疑第34節 問候(上)第10節 追逐第53節 衝鋒第50節 動向(上)第53節 霸氣(上)第23節 代理(上)第29節 機密第13節 勇氣(下)第29節 解圍(下)第48節 專利(下)第4節 暗示第26節 判斷(上)第27節 圍攻(下)第1節 代售第38節 隔江第40節 印象(下)第17節 虛招(上)第24節 內憂(上)第26節 判斷(上)第27節 圍攻(上)第12節 圍困(上)第38節 整頓(上)第19節 忠心(下)第35節 請客(下)第46節 證券(上)第41節 遭遇(下)第6節 親征(上)第2節 軟硬(下)第57節 觀感(下)第54節 霸氣(下)第41節 阻擊第15節 出降(下)第34節 糊塗(上)第31節 戰備第8節 震怒(下)第12節 徵稅第35節 捆綁第55節 混戰第53節 烈焰第11節 劫營(上)第19節 跋扈(上)第57節 輕取第55節 報紙(上)第48節 賀禮第3節 上風第11節 優待第32節 爭奪(下)第49節 風氣(下)第59節 議款(下)第14節 彈盡(下)第58節 遺孤第19節 跋扈(上)第48節 提案第8節 進軍第1節 精明(下)第18節 恐怖(下)第32節 奉節第47節 約戰第39節 哨探第1節 交換第40節 登陸第11節 兩全(下)第56節 宣戰(上)第10節 追逐第34節 攻勢第32節 爭奪(上)第28節 城前(上)第10節 追逐第64節 平息(上)第48節 專利(上)第20節 合夥第10節 默契第15節 朋友第41節 占卜第50節 動向(上)第12節 強渡(下)第35節 會面(下)第45節 隊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