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節 疲兵

對面的清軍並沒有展開隊形形成一條較長的戰線,而是蝟集成一團,形成一個接近圓形的陣勢。跟着同伴來到近前後,張易乾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前排清兵眼中的恐懼,他們雖然用武器朝着明軍騎兵的方向,但身體都不由自主地向後擠去,只是因爲被身後的同伴擋住才無法繼續倒退。

這樣的情形張易乾並不是第一次見到,對方已經膽戰心驚,之所以還沒有立刻潰散就是因爲明軍逼迫得太緊,如果明軍後退一段,然後悠閒地下馬休息片刻,估計這些清軍就會自己逃走。只是張易乾也知道鄧提督時間有限,不能耐心地等清軍自行撤退。迅速擊潰這種瀕臨瓦解的敵人也不是不能做到,張易乾就知道一個很簡單的辦法,不過他和其他三堵牆騎士都沒有提出來。

“提督。”看到清軍的樣子後,鄧名左右的吳越望和李延鵬都幾乎同時向他建議道:“我們稍微休息一下,讓幾個騎手在他們陣周圍轉上幾圈。”

在衛士們看來,這些清軍士兵雖然沒有逃走而是留下來原地堅守,但支撐他們多半不是勇敢而是恐懼,主力退遠一些,讓少量騎兵圍着他們繞圈恐嚇,多半就能讓清軍不停地集體旋轉。等他們在這種煎熬中耗盡了最後的鬥志後,就會有人開始逃跑,一發而不可收。

但這也不是迅速解決麻煩的辦法,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用步兵向他們發起進攻,只不過現在鄧名身後並沒有步兵部隊跟上。

“何必多此一舉。”穿越以來,鄧名幾乎每個月都要上戰場,激烈的時候更是無日不戰,他很清楚怎樣才能快速地解決麻煩。

“前軍下馬。”鄧名毫不猶豫地大聲喊出了命令,然後率先從坐騎背上跳下,把繮繩遞給了一個靠後位置的三堵牆新兵。

聽到鄧名的命令後,所有的衛士和三堵牆的老兵都跟着下馬,並迅速排成一個長列。

“進攻!”擺好陣勢後,鄧名就下令發起攻擊。

面對這種情況時,騎兵下馬步戰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與步兵面對面地近身肉搏,毫無疑問會讓鄧名遇到更大的風險,所以無論是衛士還是三堵牆的老兵都沒有提出這個建議。

雖然進攻的明軍只有一百人,而對面的清軍擁有三百人之多,但橫列的明軍卻對清軍的圓陣形成了三面包夾的態勢。清兵互相推搡着不但發揮不出人數上的優勢,反倒每個前排的士兵都要面對多個明軍的攻擊,在幾個士兵被砍翻後,胡文科的餘部就動搖到了無法維持陣型的地步,開始從沒有明軍的那一面逃走。

十幾個清軍被砍倒,上百個跪地求饒,剩下的一鬨而散,鄧名又喊了一聲:“上馬追擊。”

後排的騎兵涌上前來,把他們的牽着的坐騎還給下馬步戰的同伴,然後率先向前追擊而去。

鄧名翻身上馬後,就發現自己已經不用參與到追擊中了,清軍紛紛逃離道路,向高處和林中拼命逃去。

“這個清將還不錯。”鄧名喘着粗氣說道,在清軍全面潰敗的情況下,鄧名之前遇到的好幾個清將身邊只剩下少量甚至個位數的親衛了,而這位胡文科竟然還能收攏大約他麾下幾成的兵力嘗試抵抗。

“提督沒事吧?”吳越望策馬來到鄧名身邊,關切地問道,剛纔他看見鄧名被敵人的武器擊中。

“安然無恙。”鄧名微笑着回答,下馬發起步戰的時候,他就感到雙腿有些沉重,一直不間斷的作戰讓他也感到相當疲憊。不過鄧名還是和其他人一起衝向前去,因爲動作有些遲緩,他還被敵兵的長槍兩次掃中,幸好痛過格擋卸去了大部分的力量,再加上身上的甲冑,鄧名並沒有負傷,不過對方的攻擊也讓鄧名感到被擊中的胸腹處隱隱作痛。

“繼續前進。”鄧名喘息片刻,再次帶領部隊向南而去。

……

趙良棟趕到岸邊開始整隊,不過他沒有等到奉命返回的水師主力,卻等來了狼狽不堪的張勇。見到趙良棟後,張勇就如同見到了親人一樣的激動,撲上去大喊道:“中計了,中計了!”

“張將軍這是怎麼了?”見到一身小兵裝扮的張勇後,趙良棟心裡一沉,生出了不詳的預感。

還沒有等張勇說完他的悽慘經歷,一個標營的衛士就騎馬衝到了江邊,拿着李國英的令箭對趙良棟叫道:“總督大人命令趙將軍火速返回大營。”

趙良棟前腳從李國英那裡離開,幾個從在北線遇到鄧名的標營衛士就逃回了大營,這一路上他們走的也很辛苦,到處都是潰散的士兵和人流,甚至還有敗兵想搶他們的馬。千辛萬苦地逃回了大營後,這幾個衛士還用了很長的時間才讓李國英接受事實,等李國英確認戰局已經極度惡劣後,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召回趙良棟。

發現趙良棟已經離開他的軍營後,李國英的衛士一路尋找到江邊,總算把川陝總督的命令交到了他的手裡。趙良棟沒有急着帶兵返回,而是先認真詢問了這個標營衛士一番,又讓張勇把北線的具體情況仔細敘述了一遍。

沉吟片刻後,趙良棟讓親兵營暫時原地不動,自己則和張勇一起見李國英。

張勇、趙良棟二人返回李國英營帳後,發現王進寶已經站在川陝總督的身邊。張勇和王進寶見面都是一愣,他們二人都以爲對方凶多吉少,剛纔兩人分別告訴趙良棟和李國英另一人十有八九失陷敵陣了。張勇和王進寶二人見面後,並沒有互相指責,而是激動地把四隻大手靜靜地握在了一起,如果川陝總督在上,這對難兄難弟絕對能相擁而泣。

“這鄧名小兒……竟然能在詐敗二十里,兩個時辰就重整軍隊……”從王進寶口中得到確認後,趙良棟喃喃自語道,剛纔張勇和他第一次說這事時,趙良棟依舊有些將信將疑。此時趙良棟心裡的震驚一點不遜於張勇、王進寶二人,他自問若是執行同樣的計劃,或許手下的親兵營能做到。但趙良棟的親兵營都是跟隨他多年的舊部,他能叫出其中每一個軍官的名字,而鄧名的軍隊跟他相處不過半年,一千人詐敗的難度和幾萬大軍更無法相提並論:“這根本不可能啊。”

“趙將軍不要想那麼多了。”李國英從震驚中恢復過來的速度是衆人中最快,見到王進寶後他已經知道不管自己多麼不願意相信,事實已經擺在眼前:“鄧賊已經發動伏擊,現在我們要想想怎麼收拾危局。”

“張將軍和王將軍已經被擊敗很久了,但鄧名並沒有出現,”李國英無法想象四百標營甲騎怎麼會被鄧名一瞬間就擊潰,不過既然王進寶和張勇都這麼說,那麼他就只能在這個基礎上推測鄧名的行動:“本官認爲鄧名必定是向南去了,企圖切斷官兵返回大營的退路。”

“要儘快通知大軍退回。”王進寶激動地說道:“鄧名勇不可擋,必須讓大軍儘快返回營地,然後堅守大營。”

“不可!”趙良棟還沒有失去理智,他急忙阻止道:“必須讓大軍徐徐退回,若是謠傳四起,官兵不戰自亂,只會更糟糕。”

“趙將軍說的不錯。”李國英在招趙良棟返回時,已經傳令兵四出,讓他們向每一個遇到的清軍軍官傳令。但李國英並沒有告訴他們真相,而是說任堂情急突圍,讓各軍官火速帶兵回營協同圍剿。

而李國英眼下考慮的是,除了盡力拯救行將潰敗的大軍外,下一步又該如何行動。

“堅守大營!”王進寶激動地說道:“只要確保大營不失,就可以收攏潰兵。”

張勇雖然覺得危險,但和王進寶一樣,也希望能爲手下爭取逃生時間,因此出言贊同道:“若不堅守大營,則是置尚在營外的大軍於死地。”

此時李國英也是遲疑不決,既然這是鄧名的計謀,那明軍水師返回也不過是時間問題——李國英還有些奇怪爲何遲遲不見明軍水師出現在江面上。雖然不知道中路和南路此時打成了什麼樣子,但是李國英覺得損失慘重是一定的,鄧名肯定可以通過此戰獲得對清軍的優勢。到時候明軍水師和陸軍都有優勢,清軍短期內還不用指望得到援軍,就會有全軍覆滅的可能。

“或許是到了壯士斷腕的時候了。”李國英心裡反覆冒出這個念頭,但卻遲遲難以下定決心,畢竟這些兵將都是李國英的部下,如果損失慘重那李國英勢力也會大減,更難以在四川堅持下去。

“我們應該反擊。”趙良棟突然提出另外一個建議。

“反擊?”張勇驚詫地說道:“向哪裡反擊?”

“向最先返回這裡的賊人反擊。”趙良棟答道:“不管鄧名是怎麼做到詐敗二十里的,他的部下今天仍然來回奔波了四十里之遙,而且追擊我軍的潰兵的時候,就算他之前的建制不亂,現在也該亂了。而且我認爲他之前也應該有少許混亂,現在亂得應該更厲害一些……”

“你認爲?”王進寶激動地說道:“趙將軍你還以爲鄧名做不到詐敗,你還說你一千披甲能打他五千!”

“我還沒說完!”趙良棟提高了音調,壓過了王進寶的抗議:“賊人絕對不是鐵打的,早上匆匆撤退,然後全速追擊我軍敗兵。他們看似強大,其實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我們完全可以打敗他們,就算不能反敗爲勝也能戰個平手,讓我們能夠收攏潰兵從容退回重慶。”

無論張勇還是王進寶都不同意,因爲這就意味着清軍要做最後的孤注一擲,如果再次敗陣那連守住大營都會成問題。

“根本不要守,若是不勝就得趕快跑。”趙良棟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叫道:“若是鄧名大軍返回而我們不敢出戰,那他繞到我們後面紮營堵住退路怎麼辦?我們還是隻能拋下所有的輔兵乘船逃跑,然後被賊人的水師一直追殺到重慶城下。若是不能擊敗賊人,我們就要毫不猶豫地逃走,別想什麼收攏潰兵了。”

張勇、王進寶和趙良棟爭吵起來,李國英一直默默在邊上旁聽,最後咳嗽了一聲,讓三個將領安靜下來。

“正如趙將軍所說,留在此地實在太危險了。”李國英當着三個將領給標營衛士下令,讓水師清空一切不必要的東西,隨時裝載部隊撤退。

“那還在外面奮戰的官兵將士呢?”張勇問道:“說不定他們能殺出一條血路返回。”

“所以我們要幫他們一把,讓他們快點回來。”李國英下定決心,命令所有的留守戰兵披甲,空營而出嚮明軍發起反擊。

“那大營怎麼辦?”聽李國英想唱空城計,張勇急忙指出,不遠處還有任堂在虎視眈眈。

“只能賭一把,本官賭鄧賊給他下的命令是堵截我軍退路,而不是攻打我的大營,只要我們能出其不意地擊退鄧賊的伏兵,哪怕是稍挫賊人,就能讓任堂更不敢妄動,要全力以赴保衛鄧賊的大營。如果反擊不成的話……”李國英苦笑了一聲,望向趙良棟:“如果我們連強弩之末的鄧賊都無法稍挫,那留在這裡不是等死麼?趕快乘船走人才是。雖然不知道賊人的水師幹什麼去了,但本官覺得他們隨時都可能回來。”

……

“抓到王明德了!”

明軍士兵發出一陣歡呼聲,被前後夾擊的南路清軍也迅速潰敗,總兵王明德和其他三名清軍將領被俘,剩下的將佐也和潰兵一起逃進荒野,明軍已經讓輔兵開始搜捕。

“很好。”鄧名已經和李星漢匯合,剛纔鄧名在指揮騎兵與步兵配合夾擊王明德的餘部時,被負隅頑抗的清兵射中坐騎。但看到鄧名落馬後,戰場上不少明軍都發出驚呼聲,從地上爬起來後鄧名顧不得摔落下馬造成的傷痛,急忙換馬再次出現在三軍之前,看到鄧名的身影后明軍官兵都放下心來,而本來就接近絕望的清軍更是氣沮,王明德最後的抵抗也就此告終。

今天這是鄧名第三次更換坐騎了,而跟在他身邊的騎兵除了那些負傷退下的外,也都換過馬匹了,用的都是從標營繳獲來的,這些馬匹雖然也消耗不小,但還是比他們原先的馬匹要強一些。

“提督要不稍微休息一下?”見鄧名臉上的疲憊之色已經很明顯,李星漢就勸道:“大局已定了。”

“基本上是,只差最後一點點了。”鄧名搖了搖頭,直到現在己方水師仍然沒有出現,昨晚出發的時候鄧名反覆交代要把那一萬多貴州人安置在萬全的地方再返回,寧可多走一點路也不要讓清軍發現。結果重載的船就一直向上遊行駛出很遠才停下,而卸載俘虜的速度也大大慢於明軍事先的計劃——比如大量貴州人出現暈船現象,不少人頭暈嘔吐、行動遲緩,這完全出乎浙江水手的預料。

“算算時間,趙千戶差不多該打回營地了。”鄧名擡頭看了一眼天色,就向李星漢告別:“你儘快帶兵進攻,我先趕回去看看戰事如何。”

“提督何必擔憂,趙千戶智勇雙全。”李星漢還要再勸。

“就差一點了,只要把李國英嚇得不敢出營,我們就能在此全殲清軍。”鄧名已經想好,若是李國英嘗試堅守大營,那鄧名就會在他營外耀武揚威,趁機讓一支軍隊從清軍營盤周圍開過,把李國英的殘軍統統包圍起來。

“在這裡全殲了李國英,還有趙良棟他們,打下重慶也就不是難事了。”和李星漢分手後,鄧名又接到周開荒和穆譚送來的報告,說他們也快要殺回明軍大營附近了。此戰看起來不但能消滅李國英,還能把趙良棟這一起消滅,鄧名越想越是興奮,雖然趙良棟的軍容讓他暗暗忌憚,但他獨木難支大廈,在清軍全面潰敗的情況下,一千親兵即使再精銳,也沒法抵抗幾萬新勝的明軍:“抓緊時間,不要被他們逃掉了。”鄧名在心裡暗暗鼓勵自己:“全勝之勢已成,不要懈怠了。”

……

趕回大營附近的時候,趙天霸身邊只剩下五百多甲兵了,這些明軍也感到相當疲勞,但勝利者的興奮支撐着他們繼續追擊。趙天霸帶出來的一千二百多甲兵分給了鄧名五百,後來路上雖然又收攏了一些,但在長途追擊中明軍官兵也在不停地掉隊。派去中路的那些明軍雖然周開荒、穆譚他們有心讓他們返回趙天霸建制下,但到處都發生混戰、敵我混雜,最後也有很多就併入中路建制。

“這是第一支返回的賊人麼?”

趙良棟詢問着探馬,得到肯定答覆後他立刻下令全軍戒備:“準備應戰!”

現在張勇和王進寶帶着餘部和部分李國英的披甲一起掩護趙良棟的兩翼,而李國英則帶着剩下的監視任堂的動靜。

“不要追擊。”趙良棟再次向部將們強調,兩翼的張勇、王進寶部虛弱不堪,掩護背後的李國英手下只有千多披甲,應付任堂也會非常吃力,大營那裡不用說,完全是虛設旗號加輔兵在唱空城計了。趙良棟的一千親兵是清軍最後的主力,必須要時刻攥成拳頭。追擊會分散清軍不多的兵力、消耗珍貴的體力,而能不能讓更多潰敗的清軍逃回大營,挫敗明軍的勝勢,就看趙良棟的發揮了:“總路的賊人也追着大批官兵剛回來了,我們先打退這一路賊人,然後調頭再打掉下一波賊人的囂張氣焰,讓賊人們知道官兵不是好惹的!”

“讓賊人嚐嚐我們的厲害!”儘管知道形勢險惡,但趙良棟的親兵營依舊士氣高漲,聽到命令後軍官紛紛高喊着響應統帥的號召。

第12節 調整(下)第14節 彈盡(下)第55章 山崩第17節 政策(上)第53節 霸氣(上)第30節 變化(下)第6節 密議(下)第2節 軟硬(上)第31節 裁軍(上)第22節 謊言第49節 副手(上)第36節 否決第5節 潤滑第21節 根基第43節 靖難(上)第4節 一致(上)第31節 呆仗(上)第51節 求戰(上)第42節 艱苦(上)第12節 徵稅第51節 詐敗第56節 推銷(上)第44節 中介第41節 阻擊第36節 施琅第39節 王佐(上)第39節 王佐(上)第28節 算計(上)第3節 信號(下)第44節 夾擊(下)第6節 疑惑第50節 動向(上)第2節 目標(上)第52節 決心第41節 難民第52節 反擊第4節 生變第25節 矇蔽第22節 退讓(下)第37節 報告(上)第27節 憧憬第14節 算賬第17節 隱姓第47節 情報(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6節 推銷(下)第49節 擴張(下)第37節 干涉(下)第60節 算盤(上)第32節 爭奪(下)第21節 追兵第11節 優待第32節 血戰(上)第7節 窮途第46節 接觸第16節 龍騎(下)第22節 搶攻(上)第4節 推薦(上)第25節 壓力(上)第36節 否決第45節 鍊金(下)第25節 投奔(中)第3節 壓力(上)第43節 徵兵第62節 蠢動(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節 上風第54節 霸氣(下)第4節 平衡第43節 鷹派第33節 問策(上)第51節 晚宴第33節 唐王第47節 矛盾第55節 報紙(上)第3節 君臣第30節 三投第8節 戰備(上)第17節 隱姓第1節 精明(下)第18節 拒絕第41節 難民第57節 夜戰(上)第26節 觀感第54節 授權第9節 送神(下)第8節 信用第46節 戰備(上)第30節 成長(上)第58節 遺孤第9節 問話(上)第39節 大捷第22節 退讓(上)第35節 表態第7節 北上第7節 演變(下)第11節 兩全(下)第57節 疲兵第47節 獎勵第47節 矛盾
第12節 調整(下)第14節 彈盡(下)第55章 山崩第17節 政策(上)第53節 霸氣(上)第30節 變化(下)第6節 密議(下)第2節 軟硬(上)第31節 裁軍(上)第22節 謊言第49節 副手(上)第36節 否決第5節 潤滑第21節 根基第43節 靖難(上)第4節 一致(上)第31節 呆仗(上)第51節 求戰(上)第42節 艱苦(上)第12節 徵稅第51節 詐敗第56節 推銷(上)第44節 中介第41節 阻擊第36節 施琅第39節 王佐(上)第39節 王佐(上)第28節 算計(上)第3節 信號(下)第44節 夾擊(下)第6節 疑惑第50節 動向(上)第2節 目標(上)第52節 決心第41節 難民第52節 反擊第4節 生變第25節 矇蔽第22節 退讓(下)第37節 報告(上)第27節 憧憬第14節 算賬第17節 隱姓第47節 情報(下)第14節 亂戰(上)第56節 推銷(下)第49節 擴張(下)第37節 干涉(下)第60節 算盤(上)第32節 爭奪(下)第21節 追兵第11節 優待第32節 血戰(上)第7節 窮途第46節 接觸第16節 龍騎(下)第22節 搶攻(上)第4節 推薦(上)第25節 壓力(上)第36節 否決第45節 鍊金(下)第25節 投奔(中)第3節 壓力(上)第43節 徵兵第62節 蠢動(下)第20節 僞詔(下)第3節 上風第54節 霸氣(下)第4節 平衡第43節 鷹派第33節 問策(上)第51節 晚宴第33節 唐王第47節 矛盾第55節 報紙(上)第3節 君臣第30節 三投第8節 戰備(上)第17節 隱姓第1節 精明(下)第18節 拒絕第41節 難民第57節 夜戰(上)第26節 觀感第54節 授權第9節 送神(下)第8節 信用第46節 戰備(上)第30節 成長(上)第58節 遺孤第9節 問話(上)第39節 大捷第22節 退讓(上)第35節 表態第7節 北上第7節 演變(下)第11節 兩全(下)第57節 疲兵第47節 獎勵第47節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