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重建都護府

隨着新街以及老官屯大戰的餘波,緬甸的局勢也在迅速地發展着,撣族在其領袖宮裡雁的帶領下,發動了針對東籲王的起義,而位於下緬甸的孟族也羣起響應,在白古擁立一僧人爲王,號稱斯彌陶佛陀吉帝。

撣、孟二族爲東籲王朝主要大族,因此當他們發動了起義的時候,對東籲王朝造成的打擊不亞於這一次老官屯大敗,甚至猶有過之,一時間從上緬甸到下緬甸,處處都傳來烽煙,卻是讓緬族各地總督爲之焦頭爛額。

阿瓦城,北面是緬甸著名的伊洛瓦底江,東面是伊洛瓦底的支流米坦格河,南面和西面是連接上述兩條河的運河。它的整個城市佈局不同於緬甸的其他四方形的都城,而像一隻蹲坐的獅子,也是從阿瓦王朝以來的緬甸都城。

在莽應龍繼位之後,他消滅了阿瓦王朝,征服了緬甸各撣邦,並將阿瓦城當成了自己的都城,因此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阿瓦城依然是整個緬甸的中心。

當撣族發起起義之後,威脅最大的無疑便是阿瓦城,畢竟此地的撣族人口衆多,對緬族反而能起到壓制作用,因此如今的阿瓦城內已然暗流涌動,人們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些擔憂,撣、緬二族之間的仇殺是否能夠避免?來自大楚的威脅,又該怎麼辦?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當代東籲王達寧格內召集了東籲大臣們,開始商討對策,冀圖於能夠找到一條合適的出路。

“王上,眼下撣、孟二族羣情洶涌,他們一直夢想着恢復阿瓦和白古,甚至專門趁着這個機會跳了出來,咱們絕對不能讓他們得逞,眼下應該遣使同大楚言和,然後全力鎮壓撣、孟二族。”

大臣蓬奈溫跳了出來,他一直都傾向於鎮壓國內的撣、孟二族,對於來意洶洶的寧楚反倒是一副不太在意的樣子。

東籲王達寧格內長長嘆了口氣,東籲的衰落根本就不是從他這一代開始,實質上早在彌麗提和娑尼執政時期,東籲就已經開始逐漸淪落,以至於到了他執政以來,局勢幾乎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種種弊政更是一股腦爆發開來。

嚴格來說,寧楚的進攻只不過是給這頭快要病死的駱駝身上,添加了最後一根壓垮它的稻草罷了,真正讓東籲徹底失去力量的,嚴格來說還是東籲王朝內部的巨大族羣矛盾和政治腐敗,即便沒有復漢軍,撣、孟二族的起義也只是會推遲十年罷了。

東籲君臣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對於眼下的他們而言,缺乏自身改革的勇氣和時間,也只能渾渾噩噩下去,等待着最後的總爆發。而當這一天真正到來的時候,纔會如同快要溺死的人一般,去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達寧格內微微皺起眉頭,道:“可若是他們不願意議和又該怎麼辦?”

說起這個問題,衆人多多少少有些頭疼,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過於棘手,不過對於東籲君臣而言,也沒有什麼理由去怪罪寧楚,因爲這根本就是他們自己作出來的苦果。

早在寧楚與清廷進行決戰之前,所爆發的西南之戰不僅影響到了國內的格局,對於當時的緬甸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特別是跟緬甸君臣一直以來的一個夢想有很大關係,以至於冒險發起了對鐵壁關的進攻。

自從嘉靖三十四年開始,東籲王朝國王莽應龍北伐攻克阿瓦,統一緬甸之後,並沒有遏制自己的野心,而是繼續向北推進,爲的便是能夠控制緬北等諸土司,特別是雲南那一帶地區,可是被明廷給胖揍了一頓之後,緬甸人便將野心收斂了起來,開始等待着機會。

後來到了明清變局之際,緬甸自身也陷入了嚴重的內亂,因此纔沒有進一步去試探進攻,可是等到寧楚在雲南交戰之後,卻又讓此時的東籲君臣,自以爲看到了機會,不惜發兵進攻鐵壁關,試探寧楚的虛實。

可是這一發兵不要緊,先是被複漢軍給反擊了回去,接着又被小氣的寧皇帝給盯上了,當時還是因爲考慮到北伐的問題,所以纔沒有進一步做些什麼,可是如今剛剛騰出手來,自然也就出兵了。

蓬奈溫輕輕搖了搖頭,道:“無論他們同不同意,我們都不能繼續這麼打下去了,王上,還是趕緊出兵平定叛軍吧!”

達寧格內望了望其他人,見衆人沒有反對的意思,只得點頭道:“既然如此,那就這樣吧......”

.........

六月末,京師,暢春園。

正值炎炎盛夏,可是在暢春園裡卻是一片陰涼,此處最早是明神宗的外祖父李偉修建的“清華園”,佔地面積頗大,號稱“京師第一名園”。

後來清廷入關後,清廷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爲皇家行宮所在,後來等到暢春園落成之後,康熙皇帝尤爲喜歡此園,每年卻是有一半的時間居住在園林中。

而如今寧楚佔據了京師以後,自然也將暢春園修整了一番,以供寧渝賞玩居住,其中的景色大部分都得到保全,倒頗具幾分江南格調。

此時清溪書屋內,寧渝穿着一身單薄的青色長衫,手中把玩着一把摺扇,看上去不像個皇帝,倒更像一個年輕的書生,整個人都凸顯出幾分溫文爾雅的氣質來。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臣等拜見陛下!”

朝鮮領議政大臣崔奎瑞和左議政大臣金一鏡此時正跪在地上,對着寧皇帝三拜九叩,高呼萬歲。

一旁的次輔崔萬採則微微帶着笑,側着身子望着跪在地上的二人,卻是一言不語。

寧渝等到二人行完大禮之後,方纔輕輕擡起手,笑道:“二位卿家不必客氣,還請就坐。”

崔奎瑞連忙高聲道:“臣不敢,臣跪着就好。”而金一鏡也是這般作態,跪在地上連連點頭,儘管清溪書屋內頗爲涼爽,可是二人卻是態度十分謙卑。

見二人不敢站起來,寧渝也就不再阻攔,輕聲道:“如今朝鮮局勢雖然艱險,可是朕還是將二位卿家請到京師來,爾等可知爲何?”

“得以聆聽聖訓,臣等心中自然喜不自禁。”

崔奎瑞心裡卻是有些奇怪,可是他面上卻不敢這麼說,便說了一句託詞。

寧渝卻是悠悠一嘆,“朕請你們來,自然是因爲朕——實在不應該當這個朝鮮大王啊!”

崔奎瑞和金一鏡二人心中一跳,卻是沒有半點欣喜之情,二人已經看了出來,想要重新拿回過去的權柄以及地位,寧渝這個朝鮮大王還真得做,不做都不行!

“陛下何出此言?若陛下不做這個朝鮮大王,豈不是將千萬朝鮮黎庶置之於不顧?如此何以能夠安定天下百姓民心?”崔奎瑞大聲道。

“大膽!陛下聖意,豈是你等所能明白?”

崔萬採在一旁假意呵斥,卻是讓兩名朝鮮大臣幾乎爲之瑟瑟發抖。

寧渝卻擺了擺手,“崔卿切勿如此,二位卿家的職責,朕還是要聽的.......”說着卻轉頭望向了崔奎瑞和金一鏡,故作姿態道:“可是朕在京師,卻已經聽說朝鮮人不歡迎朕,他們要迎接李氏爲王?”

崔奎瑞的心裡卻是放下了心來,道:“陛下,此等荒唐之言,絕非朝鮮之忠臣所言,無非就是那等侍奉韃虜之人,畏懼陛下虎威所致,他們的這些話,不過是騙些鄉下的愚夫愚婦,切不可黨爭,朝鮮千萬黎庶,始終都是心盼陛下......”

寧渝笑了,輕聲道:“那對於這等不忠不義之人,應該如何處置?”

“自當殺之!”金一鏡在一旁咬牙切齒,他是恨極了這些造謠的人,要真是李氏當權,豈有他金一鏡的好日子過?

“好!”

寧渝高聲大笑,卻又突然斂起笑容,道:“二位卿家的忠義,朕自然是相信的,可是朝鮮有些人,卻始終都在做着一些不切實際的夢,你們明白嗎?”

崔奎瑞咬着牙,道:“臣等明白,只要陛下早日出兵驅逐韃寇,陛下便是理所應當的朝鮮之主,若是有人膽敢反對陛下,那麼就是在反對朝鮮上上下下的千萬黎庶!”

“如果是李氏有人反對怎麼辦?”崔萬採笑眯眯地補上了一句話。

“自當殺之!李氏之恩德於朝鮮一國已絕......朝鮮自當奉大楚爲正朔,奉陛下爲朝鮮之君!”

寧渝點了點頭,笑道:“好,既然如此,次輔,那就封崔領議政爲慶州公,奉金議政爲清州公,如何?”

“陛下所言,自爲聖裁。”

崔奎瑞和金一鏡聽到了這裡,卻是心中大喜,連忙跪在地上磕頭不止,要知道這可是兩個公爵,僅僅只在朝鮮王之下,特別是如今寧渝兼任朝鮮大王之後,整個朝鮮可以說都成爲了二人的天下。

當然,前提自然就是寧楚能夠出兵,驅逐八旗,從而恢復朝鮮統治。

就在二人心中狂喜之際,卻是從書屋外走進來一人,卻是樞密院派來的一名樞密副承旨,他快步走到殿中,卻是奉上了一封摺子,並高聲道:“回稟陛下,緬甸大捷!”

“緬甸大捷?”

崔奎瑞和金一鏡頓時心裡一跳,他們在來到京師的時候,才知道原來寧楚在極爲遙遠的西南之地,還在進行一場戰事,而這一場戰事的規模亦是多達數萬人,卻沒想到今日正好趕上了。

“好好好!”

寧渝認認真真看完了摺子,卻是高聲叫了三聲“好”字,隨後才滿懷深意道:“今日還有他事,二位卿家就先下去吧,可以在京師遊玩數日,過些時候讓外交部好好歡送一番。”

“是,陛下。”

崔奎瑞和金一鏡連忙跪下磕頭,只是在離去的時候,二人卻幾乎有些忍不住內心的好奇,皇帝連說三聲‘好’字,莫非是在緬甸打了大勝仗?

想一想八旗如今的情況,二人頓時無比肯定,以寧楚的實力,只怕天底下再也沒有敵手,不管取得什麼勝利,恐怕都是理所應當之事,然而以朝鮮目前的情況,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謀求一勝。

就在二人離去之後,寧渝卻是將摺子遞給了崔萬採,道:“這一次程銘幹得不錯,一戰幾乎盡滅緬甸精銳,後續應該沒有什麼大戰,對緬戰略基本上成了一大半。”

崔萬採看完摺子後,低聲道:“陛下讓程銘在緬甸招撫撣、孟二族,莫非是爲了重新立起當年格局?”

寧渝微微一笑,道:“沒錯,在東籲崛起之前的緬甸,纔是朕心中的理想格局,如今既然有這個機會和實力,絕不能再讓其國內的梟雄重新一統緬甸社稷。”

什麼是東籲崛起之前的緬甸?說白了就是羣雄爭霸,諸侯紛爭的年代。

緬甸與中原的格局大爲不同,可以說其真正的一統時間少之又少,反倒是分崩離析的狀態纔是真正的常態化。

在蒲甘王朝建立之前,緬甸就一直是一個鬆散的狀態,蒲甘國王阿努律陀積極向外發展,結束了當時緬甸地區列國爭霸的局面,成爲了第一個實現一統的緬甸國家。

只是到了後來元朝建立之後,忽必烈曾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然而當時的蒲甘國王絲毫不加理會,使得忽必烈大怒,便派人接連多次進攻蒲甘,特別是在元朝滅宋之後,由於國力大增,由此成功攻破蒲甘城,使得蒲甘成爲了元朝的傀儡。

等到蒲甘失勢之後,其國內的分裂化就不可再阻擋,而後不到百年,撣族在緬甸東部建立阿瓦亡國,而孟族在緬甸南部建立白古亡國,中間則分散着像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還有諸土司邦國。

崔萬採眼神一凝,道:“陛下之意,莫不是要重建‘三宣六慰’?”

“不,傳統的‘三宣六慰’不是朕想要的.....”

寧渝搖了搖頭,道:“事實上,過去的‘三宣六慰’全靠中央支撐着,一旦中央力量衰竭,則不可持續,因此朕以爲,不如重建都護府,唯獨新的都護府模式,才能更好的維持我大楚四方藩屬地位。”

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
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二百九十一章 佈局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一百六十六章 整軍備戰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五十三章 禍事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二百零六章 成大事者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兩百八十一章 江寧諜影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五百一十章 飛蛾撲火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四十六章 內部審查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四百四十章 花錢買命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一十六章 差了點什麼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四百二十章 天朝貨幣第三百四十章 縣令們也要多學習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七十六章 忠於陛下,忠於祖國!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四十三章 真正的慘烈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三十三章 誅清逆,平人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噩夢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一十五章 稱王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