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

疤臉漢子臉上帶着幾分悲苦,咬牙切齒道:“咱們得彌補當年的這個錯誤,否則大清就徹底完了!”

彌補錯誤?

這話讓衆人有些不解,雍正都當了兩年多的皇帝了,還能如何?橫不能真的帶着這麼幾個人殺到皇宮裡去啊,再說就算殺了他雍老四,那也是他兒子——弘曆登基,根本沒他老十四什麼事。

有些事情大家一時口快也就算了,說說也無妨,可是誰要是真這麼想這麼幹,那可就是妥妥的傻子。

疤臉漢子努力地壓抑內心的興奮,掃視了一眼衆人,“不瞞幾位兄弟,十四爺雖然還被那位軟禁在了先皇的皇陵,可是卻已經找到了那位篡權謀逆的證據!十四爺手裡有先皇的遺詔,他纔是真正應該登基的皇子!”

“啊......”

衆人不由得發出驚呼聲,這可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沒想到老十四居然還真有這種證據,不過這個事情是不是太荒唐了?

見衆人都是一副疑惑的模樣,疤臉漢子卻是悄悄從懷裡掏出了一個物事,散發着濃濃的血腥味道,他將那個物事打開來,卻是一條長長的衣帶,上面被人用鮮血寫着許多小字。

看到這個玩意,在座的諸位心裡瞬間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好歹大家都是八旗裡的精英,也都是讀過四書五經的,就算真沒讀過,這評書總是聽了不少,很快就聯想到了一個東西,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衣帶詔!

疤臉漢子將衣帶舉了起來,表情十分肅穆,輕聲道:“諸位兄弟,這是十四爺傳出來的衣帶血詔,號召天下義士勤王,兄弟不才,如今也甘願爲大將軍王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還請各位兄弟助我!”

在場衆人瞧見這一幕,頓時便有些心驚肉跳,這可不是鬧着好玩的......要是被皇帝知道了,大傢伙連同全族人都得死!

謀逆大罪,乃九族不赦之罪。

“哼!”

疤臉漢子瞧出了衆人的懦弱,當下便冷哼了一聲,“今天既然能拿出這要命的東西,便是要跟諸位兄弟共進退——眼下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若是再不敢出來做點什麼,難道你們要眼睜睜看着大清亡嗎?”

字字裡帶着血淚一般,卻是讓衆人無比動容,在眼下的大清裡,像這般義士還真是不多見了......

“大哥不必多說,既然你我等人皆爲兄弟,自當同生共死,再說戡亂報國原本就是我八旗子弟的責任,豈會坐視?”

“就是,大哥,我願意加入!”

“大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衆人原本只是被嚇到了,如今被疤臉漢子這麼一激,一下子就想到了如今的處境,當下便一個個站了出來,要共謀大事。

眼見得衆人都被忽悠得上船了,疤臉漢子纔將衆人聚攏在一團,悄悄說道:“幾位兄弟,我覺得是那等莽撞之輩,如今天助我等,正好有一個機會可誅國賊,只要一旦成功,咱們就能夠成爲大清巴圖魯!”

............

景山,壽皇殿。

一盞孤燈如豆,在這偌大的宮殿裡,卻透着些許寂寥。

只是在那孤燈之前,卻有一箇中年人正捧着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着,他的頭髮略微有些花白,形容枯槁,只是眼睛卻炯炯有神。

不知過了多久,殿外卻傳來了一陣腳步聲,那聲音到了門口時便停了下來,隨後門便被推開了,一名長相粗壯的漢子邁步走進了殿內。

“啓稟王爺,奴才馬蘭峪總兵和泰奉聖上旨意,前來看望王爺。”

中年人擡起頭瞧了那馬蘭峪總兵和泰一眼,臉上泛起了一絲笑容,隨後便放下了手裡的書籍,連忙走到和泰面前,跪了下去。

“奴才允禵聆聽聖言。”

原來此人卻正是被幽禁已久的老十四允禵,只是如今的這副模樣卻是與過去的大將軍王便再無聯繫,更像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

“允禵,近些日子你可曾好生揣摩先帝聖意?”

“回皇上的話,奴才每日裡都在認真學習先帝遺訓,揣摩聖意,不敢有一日忘記,更不敢有絲毫懈怠與不敬。”

和泰臉上神色絲毫未變,卻是繼續道:“那你可曾有怪過朕不重用與你?”

“奴才不敢,唯有好生揣摩聖意,纔有資格爲皇上分憂!”

兩個問題問完了,二人自然也就重新換了姿態,這會是允禵在上面坐着,而和泰則是在下面老老實實跪着。

對於和泰而言,他自然知道這個馬蘭峪總兵的位置意味着什麼,他其實就是一條專門用來看管老十四的狗,只要對方有任何異動,他都要在第一時間向皇帝回稟。

“和泰,本王在這裡也已經有快三年了,你來這裡也似乎有兩年了,本王似乎還從來沒有向你求過一件事,只是今日卻有一事,需要你幫忙。”

允禵似乎對和泰並不排斥,反倒是有事需要開口求助。

和泰當下也不敢直言拒絕,只是頭低得更深了些,“王爺有什麼事還請儘管吩咐,奴才能做到的,自然謹遵王爺命令。”

所謂能做到的,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更簡單了,別提那些過分的要求,提了也沒用。

允禵輕輕笑了一聲,“本王自然不會爲難你,這件事情其實也很簡單,本王這些日子讀書,卻是想起了額娘,便想給額娘抄抄佛經,你能否去跟皇上求個情,讓皇上恩旨送些佛經進來,本王也就別無他求了。”

“回王爺的話,此事奴才也不敢做主,只得去向皇上稟告,還請王爺理解。”和泰趴在地上,聲音十分冷靜,似乎正在飛速思考着。

允禵並沒有感覺到奇怪,反而是揮了揮手,輕聲道:“這自然是應該的,本王就在這裡等你的消息。”說着話的功夫,卻是再次拿過了那本書籍,意思很清楚了,要送客。

和泰不敢耽擱,又磕了個頭,便轉身離去了。

隨着‘吱呀’一聲,殿門又重新關上了,整個大殿又恢復到了往日的平靜,平靜到好像剛剛什麼都沒有發生,也沒有人來過一樣。

可此時卻終究是有些不同了,只見正埋頭讀書的允禵,他捏着書的手指卻有些泛着青白,眼神裡更透出了一絲迷茫。

對於允禵的請求,和泰自然不敢有絲毫的隱瞞,相關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就抵達了雍正的案頭,等待着這位皇帝的處理。

在看完了和泰記錄下來的所有資料,以及允禵的相關請求後,雍正的眼裡閃過一絲厲色,他雖然還不清楚允禵到底是什麼目的,可是對方說出爲額娘祈福這件事,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他都無法拒絕。

因爲允禵的額娘,也是他雍正的親生額娘孝恭仁皇后,二人原本就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

就在去年五月份,孝恭仁皇后崩逝於永和宮,九月附葬與景陵。在孝恭仁皇后駕崩之前,還爲老十四向雍正求過情,當時的雍正剛剛將自己的好弟弟幽禁在景陵,並且安排馬蘭峪總兵和泰監視他的行動,因此不管從什麼方面,當時的雍正對自己的這個弟弟沒有半分放鬆警惕。

等到孝恭仁皇后駕崩之後,雍正也只得做做姿態,以慰“皇妣皇太后之心”之心的幌子下,晉封允禵爲郡王。

然而,這個所謂的封王,本身就是一種政治上的作秀,雍正並沒有給允禵賜下封號和給予俸銀,甚至就連其註名黃冊,仍然是固山貝子,該幽禁還是繼續在幽禁,可以說除了撈到一個所謂郡王的名頭,允禵的處境並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

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心裡對於這位大將軍王是多麼忌憚了。

“傳張廷玉。”

“嗻。”

過了片刻之後,張廷玉邁步走進養心殿中,只是他整個人卻顯得疲憊交加,近些時間由於施行新政的緣故,很多八旗王公大臣都在指責他張廷玉是漢賊,甚至還舉朝攻訐,左支右絀之下,自然也難免會有些漏洞。

“奴才張廷玉見過皇上......”

瞧見張廷玉頭上的白髮,雍正終於嘆了一口氣,在他登基之前,張廷玉看上去還是頗爲俊朗的,如今僅僅只是三年不到的時間,就已經變成了這幅模樣。

實際上何止是張廷玉,就連雍正他自己,如今外表看上去也幾乎老了十歲多,由此也能說明他雍正是多麼殫精竭慮,苦苦維持了......

“衡臣啊,現在攤丁入畝這些事情都怎麼樣了?”雍正慢吞吞說道。

“回皇上的話,如今直隸、山東、山西諸地已經全面鋪開,至於雲、貴、川、甘等地,朝廷力有不逮.....”

張廷玉說的直隸、山東、山西,其實就是朝廷在關內能真正主導的底盤,像雲、貴、川、甘等地,在如今這個局勢下,已經根本沒辦法有效指揮,像在甘肅的年羹堯,還有四川的嶽鍾琪,好歹還是雍正的心腹,像剛剛升任的雲貴總督楊名時,則根本難以掌控大局。

雍正也想到了這個問題,隨即便沉默不言,寧楚在南方的進度實在太快,幾乎是風捲殘雲之勢一統南方,而清廷的統治卻彷彿是沙子建立的大壩,稍有一絲裂縫便分崩離析......

張廷玉咬咬牙道:“皇上,西南之地,眼下決不可再重蹈兩廣覆轍,即便是丟也不能丟得這麼輕鬆,應該趁着楚逆還未大規模進兵雲貴,派遣一名大員前去統領全局,對寧楚形成掣肘,爲我大清謀取時間。”

“你是說,楊名時不行?”雍正臉色淡然,卻是讓人看不出他到底是如何想的。

張廷玉跪在地上,輕聲道:“皇上,楊名時乃老臣,治世自然是能臣,可如今......如今正值亂世,更需強臣。”

什麼是強臣?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可是雍正心裡明白,張廷玉所指的強臣,就是指年羹堯、嶽鍾琪這種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民的人。

若是天下太平,這樣的強臣很容易引起皇帝的警惕,可是在亂世之中,卻是無堅不摧的神兵利器,能夠駕馭這樣的強臣,才能收拾河山,平定天下。

“那你舉薦誰去做這個雲貴總督?”

“鄂爾泰。”

張廷玉感覺自己的心臟正在砰砰跳,他跟鄂爾泰的關係不錯,這番舉薦本身是冒着風險的,若是皇帝心裡以爲他們二人有幕後交易,那可就麻煩了。

還沒等張廷玉補充解釋兩句,雍正卻開口道:“哼哼,朕就知道,你的人選無非就是河南巡撫田文鏡和山東巡撫鄂爾泰其中之一,只是爲什麼推薦鄂爾泰,而不是田文鏡......朕想聽聽你的意見。”

說起來,自從雍正繼位以後,他當年潛邸的那些臣子們,也都一個個不斷高升,就不說剛剛一繼位就重用的張廷玉與隆科多這兩個老資格了,就連李衛這種幫閒出身的小混混,就在前不久,在直隸巡撫李維鈞升爲直隸總督後,因爲辦事得力被升爲了直隸巡撫,接了李維鈞的班。

這充分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他雍正不看出身,只看辦事能力,有能力的就坐火箭升官,沒能力的還是趁早回家種地吧。

因此張廷玉也猜到了雍正的心思,那就是在目前的朝廷裡,真正能當上雲貴總督的人,其實只有田文鏡和鄂爾泰二人之一。

出於一些緣故,張廷玉不想在這件事上表現得過於聰明,否則很容易被雍正忌憚,但是給到的理由也不能太隨便,否則被雍正看穿了,那可出禍事了。

“皇上用鄂爾泰的緣故,是因爲他之前有過帶兵經歷的原因嗎?”張廷玉絞盡腦汁,總算想到了一個還能說得過去的理由。

“哼,田文鏡在河南也是帶過兵的.....”

雍正不置可否地冷哼了一聲,不過聽到張廷玉這般說,他心裡反倒踏實了些,隨即便給出了真正的原因。

“朕不用田文鏡,純粹是因爲他的性格太過於孤傲,爲政苛細,居心忮刻,雖能察吏安民,懲貪除弊,可是並不適用於雲貴之局。”

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十章 尋礦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
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五十三章 做個厚道人第三十章 真正的戰爭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百四十三章 誰都逃不了第一百六十三章 湖廣決戰?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五百八十四章 遠東破局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一百四十七章 何爲臣道第三百二十四章 宗室之議第五百一十七章 金幣還是友誼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二百七十五章 兵進江南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五百四十五章 長纓在手縛蛟龍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三百三十一章 效仿班定遠第五十章 千古聖君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琢磨琢磨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一百一十七章 出征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十章 尋礦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五百三十四章 最好的時代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四百四十四章 士紳的本質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三百六十二章 兩廣盡收第二章 奴才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四十六章 南洋聚寶盆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三十三章 用還是不用?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兩百章 男兒至死心如鐵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兩百零一章 看試手,補天裂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四十九章 白鶴道第兩百零三章 堅城不可拔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