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大決戰之再戰寧錦

革新三年十一月初三,復漢軍禁衛師從錦州登陸,上萬名復漢軍在上百門的火炮幫助下,對山海關發起了進攻。

山海關的關城是方方正正的四方形,在周圍還有寬五丈的護城河圍繞,特別是城牆高達四丈,裡面雖然是夯土,可是外面卻用磚石包裹了一層,城牆厚度兩丈有餘,像常用的攻城手段無論雲梯、鑿牆都極難奏效,堪稱固若金湯。

除此之外,山海關防線並不是孤城,它在關城兩翼都擁有衛城,包括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老龍頭、南水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城堡羣落,可謂縱深複雜,聯繫緊密。

正因爲如此,當年的清軍才絲毫不敢打山海關的主意,屢次選擇從喜峰口、古北口和居庸關方向進軍,而這樣一來,清軍即便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卻難以在關內維持糧食和軍需,並不敢在關內長時間逗留,防止被明朝的長城守軍給截斷歸路,因此他們屢次入寇,也只是搶夠土地和錢財後,就會率軍北返。

因此,清軍到最後也是通過吳三桂的投降,才真正掌握山海關,而寧楚如今選擇突襲山海關,便是希望能夠在以快打快的情況下,迅速佔據山海關。

“轟隆隆——”

在上百門火炮的齊聲轟鳴之下,上百顆彈丸從空中劃出一道曲線,砸向了山海關的城牆,儘管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準確命中目標,可是也僅僅只是將山海關的城牆砸出一些小坑。

當然,也有一部分的彈丸,將城牆上的清軍砸得筋斷骨折,隨後的爆炸更是帶走了許多人命,因此清軍城牆上的火炮也不甘示弱,他們同樣積極地進行開火,只是由於火炮射程不太夠,再加上準頭比較差,因此並沒有太多的戰果。

一時間,火炮轟鳴聲、爆炸聲、乃至於受傷士兵的低聲呼痛聲,響成了一片,戰爭從一開始就展現出其殘酷的一面。

在炮火聲中,四處可見飛舞的彈丸,幾乎構成了一道道死亡的幕布,籠罩在雙方士兵的頭上,或許當火器的發展進入快速時期後,它對人類所產生的殺傷效率是所有人都未曾預料到的。

雙方炮戰各有優劣,其中復漢軍的火炮密集且射速更快,因此在短短的時間內,傾瀉出大量的彈丸,因此城牆上的清軍炮位一直處於不斷被打擊的狀態。至於清軍則是佔據了山海關地勢,有城牆的保護下,炮位並沒有被大量摧毀。

眼見得火炮的作用受到影響,復漢軍並沒有繼續堅持,而是開始琢磨起直接攻城的打算,主要目的還是希望通過這股子突襲的勢頭,展開對山海關的壓制進攻。

“隨我負土填平護城河!”

在持續了接近半個多時辰的炮戰結束後,禁衛師第一團第一營營長趙志國,作爲尖刀營的營長,帶着手底下數百名復漢軍士兵,開始準備做第一件事,那就是負土填平山海關外的護城河。

五丈寬的護城河絕不是能夠輕鬆跨過的,幸好如今正值冬月,護城河水位較低,因此寧祖毅選擇用負土填河的方式,還是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只見數百名復漢軍散列開來,他們推動着盾車,朝着護城河方向推去。

然而,隨着復漢軍攻城盾車緩緩行進,清軍城頭上的火炮也開始發威,儘管他們的射速很慢,儘管準頭也很差,可是在持續不斷的打擊下,依然有十餘輛盾車被先後擊垮,而下面的復漢軍士兵一時死傷慘重。

寧祖毅舉着千里鏡,望着山海關前的護城河,還有那些敵臺炮位,不由得深深嘆口氣,從一開始就知道山海關難打,可是沒想到這麼棘手。

復漢軍爲了實現快速攻城,攏共造出來的盾車也不過百輛,可是眼下就已經有十餘輛被摧垮,倘若繼續這麼打下去,即便是把所有的盾車都堆上去,只怕也無濟於事。

更何況,仗根本就不是這麼打的,即便是在以犧牲爲榮譽的復漢軍內部,也絕不會允許指揮官如此消耗人命,這不是勇氣,而是徹頭徹尾的愚蠢。

“天下第一關,果然名不虛傳.......”

參謀長閆之宜輕輕點了點頭,聲音有些凝重,“師長,咱們的時間可不多,像寧遠和錦州方向的清軍,只怕在得到消息之後,很快就會趕來,到時候要是沒拿下山海關,只怕會面臨兩面夾擊......”

寧祖毅點了點頭,山海關位於清廷咽喉部位,他們即便反應再顢頇,也不會絲毫察覺不到,只要有了懷疑,然後一路順藤摸瓜下去,就會發現在山海關方向的復漢軍,到時候第一反應恐怕就是組織大軍前來夾攻。

可是速攻山海關這一點,恐怕原先對於山海關的預估發生了些許問題,這裡比想象中要更加難啃,像過去使用的穴地攻城辦法根本無法使用,而用火炮攻城,剛剛的大戰已經說明了效果,並不會產生太大的作用。

“山海關內的清軍人數絕不會多.......滿洲兵加上綠營,頂天了四五千人,如果咬着牙打下來,倒不是完全拿不下來,只怕到時候禁衛師十個裡面得死九個.......”

閆之宜微微點頭,他對於寧祖毅的這個判斷還是非常認可的,想要打這種堅城,靠的就是犧牲,用人命去鋪一條路出來,然後藉助復漢軍強大的火力配置,再加上驍勇善戰的士兵,拿下山海關不是沒有可能。

只是,這樣打,是不是太可惜了一些?要知道,禁衛軍的士兵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們人人原本就是曾經部隊的精英,至少都打過兩次大戰,可以說戰鬥力居全軍之首,如果就這麼消耗在山海關下,只怕皇帝也不會樂意。

“不行,絕對不能蠻攻!”

寧祖毅微微搖頭,隨後緩緩開口道:“咱們這一仗真正的目的,是截住有可能東逃的清軍主力,因此需要保證好自身的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或許也不用拿下山海關。”

閆之宜眼前一亮,他很快就明白了寧祖毅的意思,嘿嘿笑道:“咱們拿不下山海關,可是咱們能挖戰壕,自己造一個山海關出來,到時候照樣能夠堵住清軍。”

“沒錯。這便是我的想法,咱們終究是要策應關內的戰事,一旦陛下率領大軍蕩平直隸,山海關終究只是囊中之物,算不得什麼。”

寧祖毅輕輕揮了揮手,“咱們不打山海關,直接拿下中前所城,然後圍繞中前所城開挖戰壕,用戰壕封鎖住關內外的道路,徹底堵死山海關。”

在做出了決定之後,寧祖毅當下也就不再猶豫,直接鳴金收兵,終歸併沒有派出太多的兵馬出去,因此收回來也很快捷,只是這一幕卻讓山海關上的清軍感到大爲迷惑。

什麼情況,打了一會炮,眼下就不打了?

瞧着已經朝着遠方撤退的復漢軍,納都感覺到無比迷惑,可是他很快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無論怎麼樣,這都是他的戰功啊!

擊退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楚逆,保衛了關鍵的山海關城,這本來就是一份大大的功勞!就算是皇帝老子來了,那也得認!

想到了這裡,納都連忙派人去追回請求援兵的信使,隨後改寫了第二封奏摺,而這份奏摺是直接呈遞給皇帝本人的請功奏摺,他洋洋灑灑地將這一戰的始末寫了上去,當然這裡面自然有很多地方都有水分,這也屬於常規操作。

等到納都寫完之後,他心裡多少還有些謹慎,專門等到復漢軍已經徹底消失在了天邊之後,便打開關門,將外面的那些破碎的盾車拉進關內,當做是戰利品,至於那些復漢軍的屍體,則早早被複漢軍給帶走了,卻讓納都感覺到頗爲遺憾。

若是還有一些斬首的功勞,那麼他這回可就是真正的發達了!

實際上,在納都欣喜不已的時候,禁衛師的前衛部隊很快便抵達了近在咫尺的中前衛城,而且根本連一仗都沒有打,就拿下了中前衛城。

在山海關外狹長的遼西走廊上,絕不僅僅只有山海關一座堅城,實際上在外圍還有密密麻麻數十座小城,而這些小城本身都能起到防禦和戒備的作用,其中距離山海關不遠的中前所城,便是這樣的典範。

中前所城原本是一個千戶所,並不是什麼大城,比寧遠城要小上一些,但是也同樣屬於包磚建築,而那裡僅僅只有十幾名清軍駐守,還有三門土炮,在復漢軍抵達之後,這些清軍士兵很快就知情知趣地選擇了投降。

拿下了中前衛城,寧祖毅當下便開始大興土木,帶着全師士兵開始廣挖戰壕,修築炮兵陣地,還將帶來的鐵絲網也利用了起來,短短三天的時間,便已經沿着中前衛城打造出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這道防線由中前衛城爲支柱,沿着南北兩個方向開始擴展,由三道壕溝和鐵絲網構成,而復漢軍士兵還在陣前準備了許多手榴彈和臼炮,可以說僅僅從殺傷力而言,甚至比山海關還要強勢,若是清軍想要突破,那也得付出血的代價。

根據寧祖毅的想法來看,他其實還是很希望利用中前衛城的防線,給留守遼土的八旗兵放放學,要知道清軍目前的精銳都在關內,而關外的八旗並沒有特別多,只有大概不到三萬人——像重中之重的盛京,估摸着也就萬把八旗兵。

萬把八旗兵夠幹個什麼?什麼都幹不了,就算盛京韃子把自己的兵力再玩命一樣的擴充一些,也沒有太多的意義,中前衛城防線根本就不是他們所能撼動的,一旦在寧錦方向打個大捷出來,到時候整個遼東也就瓜熟蒂落了。

越是往後面想,寧祖毅越發覺得自己這個主意高明,成功的化被動爲主動,還能一石二鳥,到時候就算是皇帝,也不會怪他拿不下山海關。

.......

幾天的時間,自然也瞞不住近在咫尺的山海關守軍還有寧遠方向的清軍,雙方雖然沒能坐在一起溝通,可是都確認了一個事實,倘若讓復漢軍這麼修築下去,只怕遼西走廊便徹底被切斷,這跟山海關被佔領沒有任何區別。

清軍對此自然不會感覺到甘心,只是納都作爲山海關總管,他手裡的兵力有限,還要守衛山海關防線,根本不可能出關去撞對方的防線——那幾乎等同於找死,可是想要從關內出兵,那就得等他的請功摺子抵達君前。

因此,納都沒有別的動靜,可是他沒有動靜,錦州方向的副都統瑞林卻着急了,他一方面連忙急報盛京將軍伊禮布知曉,另一方面便是集結在錦州的八旗兵力,時刻準備着反撲中前衛城,拔掉寧楚禁衛師這顆釘子。

盛京作爲大清的龍興之地,其實也是有一套自己的班子,擁有盛京五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有一名侍郎,除此之外就是盛京駐防將軍一人,下屬有副都統四人,另外還有三陵總理事務大臣和奉天府兼管府事大臣,基本上都是由盛京將軍兼領。

儘管眼下的盛京還有一個皇子弘曆,可是他畢竟年紀尚小,因此真正的主事之人還是盛京將軍伊禮布,像下面的盛京副都統、錦州副都統、熊嶽副都統、金州副都統、興京副都統,都得聽從伊禮布的命令。

好在錦州距離盛京並不算特別遙遠,只有五百多裡,在瑞林派去六百里加急的信使日夜兼程下,僅僅只是在第二天,盛京將軍伊禮布便已經得到了消息。

“什麼?楚逆出現在山海關附近?”

這一消息如同驚雷一般,將盛京將軍伊禮布炸得迷迷糊糊,他實在是不敢相信,只得再次問道:“山海關還在我大清的手裡沒?”

瑞林派來的信使哪裡知道這個消息,只得低聲道:“回將軍的話,奴才實在不知曉.......瑞林副都統遣小的來,主要還是想要尋個對策。”

“對策......對策......他媽的什麼狗屁對策?”

伊禮布實在氣急敗壞,他現在什麼消息都不知道,心裡着實有些亂亂的,若是復漢軍是攻下山海關了,然後出現在中前衛城,那麼就說明了一點,皇上的大軍在關內已經全軍覆沒了!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如果真有此事,那下面該怎麼辦?扶持弘曆當皇帝?還是選擇帶領大軍去攻楚逆?

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
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六十九章 城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三百零八章 攤丁入畝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四百三十二章 有軌馬車第二百一十五章 決戰練潭鎮(八)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一十三章 撈錢是王道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四章 失親孩童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三百五十六章 慘烈與悲壯第五百八十三章 乾隆跑路了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五百一十六章 不需要談判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五十四章 咬下一塊肉來第五百七十三章 我要當大汗第八十七章 得加錢第五百零二章 朝鮮失陷第二百二十八章 撤軍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九十七章 天崩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一十章 亂起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四百零六章 營嘯之變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三百五十五章 都沒有退路了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稱王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二百八十三章 坐斷東南戰未休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二十六章 寧家別院第二百零八章 決戰練潭鎮(一)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三百七十五章 請君上路第一百三十四章 曾靜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堯的決心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三十六章 創建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