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給資本套上籠子

儘管寧渝否定了這一千二百萬銀元的提案,可是這件事卻也給寧渝敲響了一個警鐘,那就是資本本身可不是吃素的,在利用的同時,也得注意自己可不能被這頭怪獸給一口吞了。

經過了後世的寧渝,自然知道眼下還只是資本的萌芽階段,他們雖然在寧渝的扶持下,已經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力量,但是這股力量還是弱小的,對於寧渝而言,僅憑一紙詔書就能將他們徹底給打壓下去,因此眼下是不會有威脅的。

但是,問題是資本不會一直這麼下去,在這一次西南之戰中,他們瞧不上貧瘠的西南三省,也擔心那裡的土司力量,也就沒有怎麼去湊這個熱鬧。

可是當寧渝一旦透出風要北伐了,他們的行動也就開始了,要知道說服南方所有商會,參與到這一千二百萬銀元的計劃裡,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背後關係到的利益來往,想想就知道會有多麼複雜。

至於將這份提案呈遞給工商部和總商會,抵達內閣首輔寧忠景的案頭,再到皇帝自己的手裡,這其中牽涉到的東西更是令人心驚,可以說換個不懂行的人,怕是在這一千二百萬銀元,也就是一千兩百萬兩銀子面前,早就已經笑納了。

資本是能夠吃人的,他們已經選擇了這個自我成長的過程,他們也在有意識去選擇一切能吃下去的東西,去強壯自己的體魄。

寧渝暗暗嘆了一口氣,資本還需要一段野蠻生長的階段,等過了那個階段之後,一些相應的措施也該出臺了,還有《清流報》本身,也是一股能夠遏制商會的力量。

不得不說,寧渝選擇讓大儒們創辦《清流報》,本身也有爲這一天而準備,爲了避免將來報刊行業可能會被資本所侵蝕,像《清流報》等一大批報刊是歸屬於新聞出版司的,不能接受任何投資,可以始終保持自己獨立的影響力。

有了這些獨立報刊的存在,將來的資本哪怕真的成長到了肆無忌憚的時候,除了朝廷本身的控制外,它們也會在社會層面上施加自己的影響力,利用輿論和民衆的力量,去遏制住資本肆無忌憚的吞噬慾望。

想到了這裡,寧渝當下也就不再猶豫,找來了新聞出版司司長彭啓豐,準備再加固一下這道防線,直接開門見山問道。

“彭愛卿,最近報刊業的發展如何了?”

彭啓豐雖然不知道寧渝爲何詢問,當下也只是老老實實道:“目前通過審覈的報刊共有十八家,其中由朝廷掌控的報刊十五家,另外三家分別是軍方掌控的《軍報》、江南商會掌控的《江南商報》,還有士林掌控的《士林報》。”

寧渝知道《軍報》是不對外發行的,而是僅僅對軍隊內部發行,每次刊印的數量也不算多,與其說是一份報紙,不如說是對各大戰例的總結,以及相關烈士英雄的專題,本身在外界的影響力不大。

至於《士林報》,顧名思義都是一些酸秀才鼓搗出來的,出的數量更少了,因爲上面的文章也好,詩詞歌賦也罷,都窮極艱澀,不是人能看懂的,別說給人看了,就連給人擦屁股,都不好使。

反倒是江南商會掌控的《江南商報》,在江南等地的影響力倒不小,一來這份報紙本身就比較貼近大衆,上面都是用白話文寫就的,讀起來一點也不難懂,二來上面時不時都會發布一些招工廣告,還有一些小商機,因此對百姓的吸引力也比較大。

寧渝心裡略微有了數,便點了點頭,“彭卿,針對朝廷的十五家報刊還有軍報,更多還是把控一個大的方向就足夠了,讓他們自己好好折騰,像《清流報》這些都是如此。”

“至於《士林報》、《江南商報》還有之後成立的其他報刊,要注意他們的核心變化,絕不可出現有違朝廷宗旨的內容。”

彭啓豐一臉贊同之色,他本身就傾向於朝廷加強管束報刊,畢竟這些報刊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若是沒有朝廷的約束,誰知道他們能寫出什麼東西來?

寧渝輕聲道:“彭卿家,新聞出版司雖然歸屬在宣傳部下面,但是朕對你們的期望還是很高的,因此如何扶持報刊業,如何能使得報刊得到進一步的普及,是你需要思考的重要方向。”

彭啓豐低頭凝聲道:“陛下所言正是臣等所想,報刊乃朝廷喉舌,其中所發揮的影響力,通過此次西南之戰就能看出,在西南戰爭中,我等通過記錄前線相關報道,以及傳頌相關的英雄事蹟,已經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爲此,很多人都通過了報刊上記載的相關渠道,從軍入伍,抑或是投筆從戎,加入軍校者,不可勝數,至於西南之戰的捐款渠道,也徵募了銀元二十餘萬元,這正說明了報刊對大衆的影響力,而臣等,也將會進一步扶持報刊行業的發展。”

見到彭啓豐已經初步具備發動民衆的意識,寧渝心裡也是十分滿意,若非如此,他恐怕就要換個人來執掌喉舌了。

寧渝笑道:“既然如此,朕也就沒什麼更多的能指點你了,在明年的財政預算當中,會有一筆錢是給到你新聞出版司的,將來針對各方熱點新聞採集,怕是需要不少的記者,這些資金就用來打造隊伍吧。”

“是,陛下。”

.........

十月,西南上空的硝煙,幾乎已經要完全平息下來,除了一些漏網之魚之外,已經沒有人能夠值得復漢軍再進一步動手,而整個天下也陷入了平靜之中。

當然所有人心裡都清楚,這種平靜更多隻是一種表象,或許只有等到復漢軍勝利北伐,天下實現一統之後,才能徹底恢復太平。

而在這個時候,東亞其他各國也開始變得不安分起來,像日本中御門天皇以及德川幕府都正式派遣來了使臣,除此之外還有安南黎朝和阮氏也派來了使臣。

儘管還沒有正式會面,可寧渝心裡明白,像德川幕府派人前來,自然是爲的之前的薩摩藩問題,而中御門天皇派使臣,怕是希望搞點小動作之類的,就算沒有什麼用處,可是對於改善自身處境也是大有好處。

對於天皇跟德川幕府那一通算不清楚的賬,寧渝自然是沒有興趣去算,但是未來的日本會成爲寧楚構建的東亞秩序的重要一環,只要面子上保持着一定的和諧就夠了,至於背後怎麼捅刀子,那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哪怕他們不捅,寧渝都會幫忙捅。

只要不讓幕府和天皇一直保持着這種狀態,日本就談不上是威脅。

至於安南的阮氏和黎氏之爭,寧渝也是多多少少有些瞭解的,雙方同時在西南之戰後派遣使臣,很明顯是要試探寧楚對安南雙方的態度,都希望能夠能夠藉助中朝打擊對方,最好也是幹掉對方。

道理是相似的,在目前寧楚還處於統一的前夕,並不想改變這種現狀,讓他們繼續打下去纔是最好的,不過出於將來的考量,寧渝還需要在裡面插下一根鍥子。

除了安南之外,像緬甸、大城、琅勃拉邦、萬象以及佔巴塞等中南半島勢力,還有朝鮮、琉球等小國,都並沒有派遣時節前來,想來也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過一應的相關接觸也沒有停止,因此倒也不急。

寧渝心裡也明白,眼下西南之戰的餘韻還沒有徹底消散,西南方向的相接勢力對於新出現的寧楚是極爲警惕的。很明顯,對於這些勢力而言,新來的寧楚是一個比大清更恐怖的敵人,如何同寧楚打交道,想必在這些勢力內部也有不少爭議,在這些爭議還沒有完全停止之前,怕是很難有個結果出來。

“陛下,日本使臣與安南使臣已經分別安置在國賓館,具體章程還得陛下拿個主意出來。”

外交部尚書宋恩銘一臉恭敬道,他雖然在之前跟幕府的使臣鬆平綱吉打過交道,可是那一次更偏重於一次私人訪問,而不是像現在這般中規中矩地進行兩國來訪。

寧渝細細想了想,決定直接照搬前世的經驗,“日後我國與他國外交,可遵循三個等級的外交關係,分別是大使、公使和代辦,等級劃分按對等原則,像日本、安南等國不妨先安排公使級外交關係。”

“是,陛下。”

宋恩銘雖然還不能完全把握寧渝的想法,可是這種外交關係還是能夠理解的,當下記在了心裡,準備回部裡後,將外交關係的細則整理出來。

寧渝又輕聲道:“目前外交部可以先跟他們都談一談,摸一摸他們的想法再說,至於要不要見他們,朕會告訴你。”

在寧渝心裡,未來構建的東亞秩序,自然是以華夏爲尊,可是自華夏之下,便可通過外交關係來界定遠近親疏,也能更好的梳理整個東亞勢力範圍。說白了就是,聽話的給糖,不聽話就給大棒。

想到了這裡,寧渝心裡一動,卻是又記起了一樁令他痛恨之事。

“樞密院那邊給朕呈奏了一份奏摺,在這一次西南之戰當中,緬甸趁着邊界空虛之時,卻是大肆出兵侵佔了我國領土,而且沒有派使臣前來解釋一二,此舉實在是可忍孰不可忍。”

一想到了這件事,寧渝心裡都有些惱火,他對於緬甸是極爲沒有好感的,對方一貫喜歡趁火打劫,可是這次卻將主意打在了自己的身上。

宋恩銘臉上露出一絲驚訝,不由得搖搖頭,“竟然還有此事?那東籲王實在是不想活了。”

寧渝根據後世的記憶知道,眼下的緬甸還處於東籲王朝時期,再過三十年左右這個王朝將會在一次孟族起義中覆滅,替代它的將會是緬甸貢榜王朝,而貢榜王雍籍牙堪稱一個十分出色的君主,緬甸在他的手上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在雍籍牙死後兩年,緬甸的勢力觸角就已經抵達了中國西南邊境,爲此當時的清廷與緬甸發生了一場持續七年之久的清緬戰爭。

而這一場清緬戰爭,儘管清廷在名義上獲得了緬甸的臣服,可是付出了極爲慘重的代價,先後有劉藻、楊應琚兩名雲貴總督爲此而死,以及明瑞這位清軍統帥遇伏身亡,損失兵力數萬人,因此並沒有獲取真正的勝利。

在當時的東亞,緬甸並不能算是一個很好對付的對手,可那是發生在三十年以後的貢榜王朝,而眼下的東籲王朝極端腐敗拖後,官吏貪得無厭,橫徵暴斂,肆行無忌地奴役治內的居民,以致於起義只是時有發生,堪稱王朝末期。

然而就這麼一個王朝,居然還有這個膽子來乘火打劫,雖然名義上打劫的對象是大清,可是在寧渝看來整個西南都已經是自己的底盤了,這就是在打劫自己!

“哼,既然他們不想活,那也別怪朕不客氣。”

寧渝冷哼了一聲,“西南集團軍在拿下整個西南之後,會修整大概三個月的時間,等到了明年開春,將會發起徵緬之戰,外交部可將此事可照會各國,以儆效尤!”

“是,陛下!”

宋恩銘當然知道,眼下的這個皇帝是從戰火裡走出來的,真要說起打仗來,連清廷都不是對手,一個區區的緬甸又能做的了什麼?再加上此時的緬甸已經成了這個樣子,真打起來也不用擔心什麼。

之所以選擇照會各國,其實還是一個目的,彰顯軍威以及國威,讓那些大大小小的王都清楚一點,那就是中原王朝的大皇帝陛下已經換人了,趕緊來臣服吧!

在宋恩銘離開之後,寧渝的心裡也開始琢磨起來了,根據歷史來看中央朝貢體系其實是完犢子了的,不僅僅是因爲中央王朝的虛弱緣故,也有他們自己內生的民族主義,導致了這種脫離的趨勢,因此未來如何重構新時代的中央朝貢體系,還需要另一方面的驗證。

如今,已經有兩個實驗對象出現在了寧渝面前,一個是日本,而另一個就是緬甸,如何處理同他們的關係,也許就會影響到新的朝貢體系的構成。

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
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六十六章 得過苦日子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五章 家族產業第二百九十八章 八爺黨覆滅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四百四十二章 開始收網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五百二十章 歸化城第一百三十七章 觸目驚心第五百零四章 進攻盛京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一百七十一章 九江血(四)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四百八十三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三)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二十六章 風雲之變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五百五十七章 敲詐勒索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二百一十二章 決戰練潭鎮(五)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五百三十八章 廣州碼頭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暗流涌動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四百六十八章 帝國的餘暉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五十六章 長劍在手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一百七十六章 武昌!武昌!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四百五十五章 朕也要親征第三百六十一章 致命一擊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四百三十四章 割地皇帝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五百三十七章 瓷器與火槍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一百九十三章 緩兵之策第六十一章 去辮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五百五十八章 混亂的俄羅斯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六十二章 圖窮匕見第一百九十四章 戰前摩擦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戰餘音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二百九十九章 希望之地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戰練潭鎮(七)第一百四十二章 打還是不打?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二百五十一章 擲彈營,萬勝!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七十六章 設伏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八十一章 監察院第五百三十一章 證券交易所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一)第十六章 拜師風波第三百三十二章 玉石俱焚第四百二十七章 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