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

寧忠源依舊是給自己泡了一杯山茶,自從寧渝從雲夢大山中將那茶葉帶回後,便愛上了那一口略微苦澀的滋味,當然還有寧渝的師傅崔萬採,亦獨愛山茶之苦。因此這種原本很土氣的山茶,卻成爲了武昌城內達官貴人的心頭好。光是楚王府,每年都會採購上千斤。

這樣一來,卻是讓雲夢山中百姓的日子好過了許多,很多人沒有田地可耕種,便在山裡採茶爲生,也能養活一家老小,而對於拯救他們的大都督的寧渝,心裡也是極爲感恩戴德。

寧渝深深吸了一口山茶的香味,卻是感嘆道:“早些年在雲夢練兵的時候,事情雜亂得緊,每日裡忙得不可開交,全是靠着這茶葉撐着。”

寧忠源臉上帶着笑,“嘿嘿,你師父當年說你讓那些百姓種茶所圖太小,可是爲父卻不這麼認爲,這百姓能靠着種茶養活自己一家老小,便已經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

寧渝卻是感慨了一聲,“師傅說的卻是對的,自從我這出征一來,才發覺我華夏之宏大,人口之茂密,光靠一種兩種甚至是幾十種辦法,是沒辦法幫助到所有人的,唯有掌握了大道根源,才能讓更多的人爲之受益。”

“唔,你說的莫不是這一次扶持工商的事?”

寧忠源臉上帶着一絲苦笑,“可是此事如今在內部的反對聲太大,很多人心裡會擔心,將來商人會亂政。我復漢軍如今只要拿下江南,便有機會平定東南,取得半壁江山,如今何必節外生枝?”

寧渝心裡明白,這雖然是他父親寧忠源說出來的話,可是卻是代表目前復漢軍裡的那些人說的,若是連他寧忠源都無法說服,那麼這個議案自然無法拿去政事堂談。

當然,寧渝也可以選擇強行推動政令,但是這樣只會造成內部離心離德,絕沒有半點的好處,因此只有說服對方,說服復漢軍大部分人,才能推動下去。

“父親,如今我復漢軍與清廷已經出現了相持之勢,短時間內再難有外患,那麼此時既是我軍改革的大好良機,也是在跟雍正比賽誰能更快調理好內部,只要雍正比我們快上一步,到時候他便絕不會放任我軍進行改變,到時候怕是再也沒有了機會。”

寧忠源心裡一嘆,他自然是明白這個道理,如今雖然打仗贏了不少,可是大清畢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加上雍正這麼一個年輕有爲之君,未來倒也難說。

“可是,眼下你得給大家一個交代,要不然大夥心裡會覺得不平衡。”

寧忠源這話說的隱晦,可是寧渝卻是聽懂了,地主士紳出人出錢出力打仗,到時候讓工商來摘桃子,這放誰誰都不幹,不是想要給工商出頭嗎?那先拿出誠意來吧。光是前面那些軍費,可是還遠遠不夠。

雖然想要真正談出來很困難,可是寧忠源的話,卻是已經給寧渝留了條口子,因此寧渝心裡也能夠接受這樣的一個結果,至於代表工商來談,眼下卻沒有一個合適的支撐點,因此寧渝還得細細思量一番。

父子二人繼續談論了一陣,卻是沒有再討論這個話題,反而是開始討論着如今打的這幾仗。寧忠源聽到寧渝的高談闊論,卻是饞的不行,他想在戰場上馳騁縱橫的想法,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這心裡總的跟那野草一樣。

“你小子,等到你老子我再上一次戰場,親手打給你瞧瞧!嘿,上次那個傅爾丹不作數,居然趁夜偷襲老子,哼!”

寧渝有些哭笑不得,他當然明白,自家老夫這是不服老,再加上原本就打了半輩子仗了,如今卻整體跟文墨打交道,這心裡早就癢癢了。

“父親,等到拿下淮北的時候,孩兒便打算組織一隻專門的騎兵隊伍,到時候咱們復漢軍在面對清軍的時候,也不會那麼被動了。”

寧渝站起身子,給寧忠源眼前的杯子續滿了水,綠色的茶葉末在水裡上下游蕩着。

寧忠源笑道:“這淮北地勢平闊,善於騎馬者不勝可數,招募來編練騎兵正當合適,看來你小子是不用老子來教了。”話雖這麼說,可是聲音卻有些不是味。

寧渝連忙一拍腦袋,卻是從懷中掏出了一柄短劍,遞給了寧忠源,只見那劍鞘上面還鑲嵌着一些珠寶,看上去不像武器,更像一個藝術品。

寧忠源有些疑惑地望着寧渝,寧渝喝下茶水後,連忙獻着殷勤道:“父親,這是孩兒在戰場上擊殺清軍領侍衛大臣阿爾鬆阿時,繳獲的一把寶劍,據說此劍乃康熙親手所賜,孩兒見此劍華麗,特地贈與父親。”

寧忠源一聽卻是來了興趣,他拔出了短劍,劍刃彷彿發着一絲寒氣,一看便知是那等一等一的寶劍,只是再看看那柄流光溢彩的劍鞘,不由得撇了撇嘴:“劍是好劍,可是配上這麼一個劍鞘,卻是忒俗氣了些。”

寧渝不由得苦笑,這人康熙皇帝賜給自己侍衛大臣的玩意,自然不是指望着對方拿着這柄短劍去玩命的。不過好在有了這柄短劍,寧忠源上戰場的心思也就淡了。

等到寧渝和崔姒回到自家的小院中時,已經到了傍晚時分,整個院子裡都已經變得一片寂靜,一些下人和丫鬟們,也都是小心翼翼地走路。

“爲何大家都已經變成這般小心模樣?平日裡見着不是都挺好的嘛,如今這般反倒少了許多生氣。”寧渝有些疑惑不解。

崔姒有些幽怨地撇了一眼寧渝,哀聲嘆氣道:“前些陣子你不是打了好些個勝仗嘛......也不知道是哪個亂嚼舌頭的,說父親就要做皇上了,這以後院子裡的都得注意着點,別失了禮數身份。”

寧渝聽了此言,心裡卻是一驚,若只是一二小廝之言倒也罷了,可若是如今復漢軍高層都這般想,恐怕就有些不妙了。

是夜,夫妻二人也算是久別勝新婚,好一通胡鬧了一番,卻是讓崔姒臉色越發紅潤了。

次日,寧渝卻是早早便趕到了政事堂,只見大院中已經來了許多人,這些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算得上是復漢軍的核心支持者,因此像這般畢竟大的調整,都還是要徵詢一下這些人的想法。

倒不是說沒有這些人同意,這事就辦不成,其實主要還是想跟大家傳達一個信息,那就是復漢軍要拉攏團結士紳階層,絕不是那等過河拆橋的主,以此安定人心罷了。

見到寧渝到來,許多人直接跪在了地上行禮,畢竟在大清的統治下這麼多年,這別的沒學會,跪禮可是學了個十成十,一個個的口中頌着諛辭,希望能夠被這位世子爺施加青眼。

過了沒一會的功夫,寧忠源和程家老太爺便一同來了,而鄭先也急匆匆跟在後面,再往後便是一大串的家族中堅力量,還有崔萬採、高漢明、成孝章等臣子,一同走了進來。

衆人又是一番行禮,之後便十分默契地坐了下來。寧忠源自然不用說,坐在了正中央的主位上,而寧渝則坐在了旁邊的一張稍微矮小的椅子上,接着便是程家老太爺、鄭先、寧忠景、崔萬採等人依次排列下去,將這件還算寬大的屋子,塞得滿滿當當。

這場會議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基調,那就是關係到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稅收標準。寧忠源這一次也算是爲了開一個好頭,不惜開始大力折騰起還稍顯稚嫩的復漢軍官僚體系。

“正所謂州牧縣令,乃親民之官,吏治之始基也。至於錢糧,關係尤重,絲毫顆粒皆百姓之脂膏。增一分則民受一分之累,減一分則民沾一分之澤。僞清之弊政歷歷在目,爾等不應不察。”

寧忠源臉色有些漲紅,措辭變得越發嚴厲,這一方面雖然是他演技逐漸上升的結果,可另一方面也是他內心的一些真實寫照。因此在目前這個年代,復漢軍跟大清也好,跟朱一貴也好,在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區別,都是極端反動落後的存在。當然,白蓮教那幫子人還要更低一籌。

其中具體的表現就體現在,針對民間的稅收上,並沒有完全廢除清廷時存在的那些弊政,像火耗便是一項極爲常見的手段,百姓爲之深惡痛絕。

所謂的火耗,便是指地方各州縣在收完賦稅後,要把老百姓上交的碎銀子熔鍊後再鑄成銀錠,由於老百姓的的碎銀子純度質量不一,在這個熔鍊鑄錠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損耗,因此地方州縣在收稅的時候,就會飢餓“火耗”爲由,來多收一些賦稅。

這種火耗錢在康熙年間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多見了,可是由於清廷官制承襲前明,因此普通一個小小的七品知縣,一年俸祿也不過45兩,實在無力養活那麼一大家子人還有師爺,因此火耗也就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則。

對於寧忠源來說,自然是不想繼續讓這種漏洞繼續留存,他臉色極爲嚴肅地望着衆人,高聲道:“本王也知道你們的難處,這原先的有人請暫加火耗抵補虧空帑項,倒也不一定是完全爲自家着想,可是咱們如今不一樣了,不是那等鄉野之人。既然都登堂入室了,那就得給百姓們好好看看,咱們要比僞清強,還得是強上許多,這人心才能歸附啊!”

程老爺子這個時候雖然裝睡,可是寧忠源的話,他卻是一字不差地聽了進去,便微微咳嗽了一聲,見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時,才笑道:“這人年紀大了,便有些坐不住,坐下了就想睡覺,哈哈!”

衆人一聽也跟着笑了起來,卻是讓場內的氣氛沒有那麼凝重了,這一幕卻是讓寧渝也不得不暗自感嘆一聲,這姜還真是老的辣,對人心的把控幾乎是爐火純青。因爲有了他這番打岔,雙方談起來也有迴轉的餘地,不至於下不了臺。

“啓稟王爺,老朽原本不該在大政上插嘴,只是眼下卻是不得不多說幾句。”程老爺子有些顫顫巍巍地站起來。

“如今我復漢大業能有今天這般進展,與各位都是脫離不開關係的,試問在座的各位,哪家沒有幾個子侄在前線搏命?哪家沒有奉獻錢財支援大軍?眼下這個關鍵時候,咱們還得以人心爲重啊!”

衆人一聽這話,雖然感覺有些不太對勁,可是也都點了點頭,說起來奉獻,這在坐的諸位,可沒有誰比誰差的,大家不都是毀家紆難,共抗大清嘛。

寧渝此時卻站了出來,朝着程老爺子行了大禮,“外公所言,雖然有些道理,可是渝兒卻也斗膽,在這大政之事上發表一些自己的想法。”

程老爺子哈哈大笑,對於這個外孫他是極爲喜愛的,便撫須微笑道:“渝兒有什麼話,儘管說了便是。”

寧渝還未開口,卻是深深嘆了一口氣,“在座的諸位,嚴格來說都是我的叔伯長輩,渝兒在此開口倒有些無禮了,只是渝兒有些話卻是不吐不快。”

“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十五,我復漢大軍正式起兵抗清,與今日已經有一年半,已經拿下了湖廣和江西三省,安徽亦有半壁在手,可是這除了我大軍將士用命之外,也少不了那些百姓們的支持。”

想到了戰場上的一幕幕,寧渝總感覺眼圈有些微微發紅,“他們不懂民族大義,不懂爲何要恢復我漢室江山,可是他們心裡明白,眼下的這個大清,雖有所謂的‘永不加賦’,可是實質上種種弊政早已深埋,許多人都是徹底活不下去了,這才投奔我復漢大軍!”

“若是我軍依舊照搬清廷弊政,與僞清又有何異?將來我軍若想一統江山,又該何其之難?如今,廢除弊政已經到了不得不廢的時候,若是清廷趕在咱們前面廢除了,那這天下,咱們還有什麼希望?”

寧渝言辭之間盡是痛心疾首,他跪在了地上,“啓稟父王,如今州縣火耗任意增加,視爲成例,民何以堪乎?嗣後斷宜禁止,或被上司察劾,或被科道糾參,必從重治罪,決不寬貸。”

“至於各州縣官員用度,兒臣以爲該加俸餉,以礪人心之不足,補實缺之虧空。”

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
第四百八十八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八)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二百三十四章 戰康熙(四)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五十五章 兩難選擇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二百五十五章 做個買賣第五百章 陛下要賴賬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四百零九章 督帥,我願留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八十四章 太宗故事第四十五章 湖廣商會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三百八十二章 不做賠本買賣第五百七十六章 三大進程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外來客第四百二十三章 水師大戰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四百六十四章 要打就打山海關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十三章 炮響第一百一十二章 湖南攻略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二百七十三章 內憂外患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五百七十二章 恬不知恥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三百零七章 裁撤綠營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許將軍見太平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一百三十八章 屢敗屢戰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十四章 私鹽之利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四百九十三章 弘曆登基第五百二十八章 一個都跑不了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二百四十四章 決死之爭第四百八十四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四)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五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鬥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八十三章 奪嫡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四十八章 密探第三百六十九章 牛痘法問世第五十五章 夢繞神州路第五百七十五章 一勞永逸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一百五十九章 有進無退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四百一十章 平定西南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陰抗清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四百四十六章 沒時間了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六十八章 兵敗如山倒第十七章 先生何以教我?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二百五十章 照樣打崩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三百三十九章 多走走,多看看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十九章 炸了第二百七十八章 壓榨殆盡第三百八十三章 十年海軍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四十一章 鐵與血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零八章 你們想造反嗎?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五十六章 區區十萬人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