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

通過9月7日的炮擊,中央、初步摸到美國的底細。當然,美艦這一天未敢開火也許有一定的偶然性,美國真正的態度如何?還有待於進一步證實。

9月9日,杜勒斯公開發表聲明,宣佈“美國決定使護航的美艦保持在沿海島嶼3海里之外”,進一步清楚地表明瞭美國的態度。9月11日,有4艘美艦再次掩護國民黨的4艘運輸艦、7艘作戰艦向金門駛來,周恩來立即親自佈置了打擊這次護航編隊的戰鬥,準備以這一行動進一步摸清美國的戰略底盤。

9月11日11時以後,美蔣混合編隊侵入金門海域的中國領海。周恩來下達命令後,從14時57分起,前線解放軍炮兵又以40個地面炮兵營又6個海岸炮兵連的強大火力射擊駛近料羅灣的國民黨軍運輸艦和金門島上的目標。

這一次國民黨軍的運輸艦吸取了前幾天的教訓,不再等待美艦的掩護,一遭打擊就急忙向外海逃走,因而只有1艘被擊傷。美艦同9月7日的表現一樣,在解放軍發炮後馬上退向外海,仍一炮未發。

通過9月11日的炮擊,中央、終於摸清了美國的戰略底盤。正如葉飛後來所回顧的:事後我才明白,原來命令只打蔣艦,不準打美艦,並且規定如美艦向我開火,我軍也不予以還擊,這一切都是在試探美帝國主義所謂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效力究竟有多大,美軍在臺灣海峽的介入究竟到了什麼程度。經過這一次較量,就把美帝國主義的底全都摸清楚了。美帝國主義雖然貌似兇惡強大,在全世界到處橫行霸道,不可一世,其實也是一隻紙老虎。

所謂美蔣共同防禦條約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只要涉及美帝自身的利益,要冒和我軍發生直接衝突的危險,它就不幹了,就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了,如此而已。

這時臺灣海峽的形勢已經非常清楚,蔣介石千方百計想拖美帝下水,而我們則力求避免同美帝發生直接衝突,美帝也極力避免同我發生直接衝突,這就是當時臺灣海峽非常微妙的三方形勢。

(6)斯大林臨陣猶豫。(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3)18軍待命進藏。(11)周恩來與夏格巴。(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5)彭德懷臨危受命。(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7)解放軍攻佔昌都。(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8)達賴喇嘛親政。(5)彭德懷臨危受命。(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7)繼續封鎖打零炮。(6)10萬大軍全部登島。(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8)達賴喇嘛親政。(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8)達賴喇嘛親政。(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11)周恩來與夏格巴。(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7)解放軍攻佔昌都。(8)達賴喇嘛親政。(5)彭德懷臨危受命。(5)彭德懷臨危受命。(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3)18軍待命進藏。(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6)10萬大軍全部登島。(14)歷史性的記載。(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7)繼續封鎖打零炮。(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5)彭德懷臨危受命。(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5)彭德懷臨危受命。(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
(6)斯大林臨陣猶豫。(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3)18軍待命進藏。(11)周恩來與夏格巴。(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5)彭德懷臨危受命。(1)蔣軍秘密撤離舟山。(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6)葉飛含痛請求處罰。(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7)解放軍攻佔昌都。(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8)達賴喇嘛親政。(5)彭德懷臨危受命。(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2)炮擊金門序幕是空戰。(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7)繼續封鎖打零炮。(6)10萬大軍全部登島。(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8)達賴喇嘛親政。(3)“裡窩那”進攻計劃出籠。(8)達賴喇嘛親政。(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11)周恩來與夏格巴。(3)危殆中的臺灣出現了轉機。(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新德里,中國總理舌戰羣儒。(1)毛澤東三次電示四野。(5)大兵團強渡作戰開始。(4)萬炮齊發調遣美艦。(7)解放軍攻佔昌都。(8)達賴喇嘛親政。(5)彭德懷臨危受命。(5)彭德懷臨危受命。(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4)艱難的印軍先遣部隊。(3)18軍待命進藏。(7)中國軍隊被迫反擊。(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4)驚心動魄的三天大血戰。(5)24把刺刀對準中國士兵的胸膛。(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1)中央指定葉飛指揮。(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6)10萬大軍全部登島。(14)歷史性的記載。(6)擇繞橋印軍再次玩火。(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7)繼續封鎖打零炮。(7)蔣介石三度準備出兵朝鮮。(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5)彈盡糧絕全軍覆沒。(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4)毛澤東收到一份不合宜的“禮物”。(2)粟裕提醒三點事項。(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3)第一梯隊倉促登陸。(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5)彭德懷臨危受命。(1)祈求和平,周恩來冒險訪印。(4)三支勸和團的遭遇。(2)毛澤東決定粟裕指揮。(3)薛嶽構置“伯陵防線”。(5)只打蔣艦不打美艦。(1)捷報聲中,葉飛說:“此役必勝!”(12)達賴授權五人代表。(6)毛澤東念念不忘以戰促和。(5)彭德懷臨危受命。(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3)毛澤東在北戴河親自指揮作戰。(10)達賴喇嘛滯留亞東。(8)毛澤東爲何不取金門。(5)新任總管阿沛·阿旺晉美。(2)新生的共和國面對艱難而嚴峻的考題。(6)試探美蔣合防條約效力。(2)十萬將士組成渡海兵團。(9)阿沛信使急馳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