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升遷

一行官員,在通事舍人的引導下,魚貫而入萬歲殿,劉皇帝正襟危坐的身影也迅速落入眼簾,隨着整齊的參拜聲,殿中的寧靜也被打破。

“臣等參見陛下!”

“平身!”

一干人起身,而後分列兩班,畢恭畢敬地候在下邊,靜待皇帝訓話,有好幾人,都難以掩飾面上的複雜情緒,或緊張,或激動。

這一干官員,察其服色,品級並不高,最高也就六品。當然,年紀也有大有小,但大多都屬於青壯年。

看着這十餘名官員,劉承祐開口了,語調很是輕鬆:“都別站着了,坐!”

“謝陛下!”微撅着屁股的官員們,再度齊聲拜謝,彷彿排練好的一般。

內侍給衆人奉茶,劉承祐也淺淺地啜了一口後,再度看着衆人,緩緩道來:“在座諸卿,有的人見過朕,有的人沒有,但是,朕對你們可都知曉,你們每一個人的履歷,朕都親自查閱過!”

聞此言,有好幾名官員,都露出了驚喜的神色。

劉皇帝則繼續說着:“你們是吏部從全國精心挑選才俊之士,每個人都有安治一縣的成績,至少歷兩任,出仕年限最短的,也有五年了......”

說着,劉皇帝將目的道出:“朕將你們選拔入京,無他,是有重任相托!”

此言落,當頭的一人,頓時代表出言:“請陛下吩咐,臣等必不負所托!”

這是趙匡義了,有身份的,說起來話來,就是有底氣,聲音足。這幹人中,最年輕的就是他了。其他人反應雖然慢半拍,也都緊跟着表態。

嘴角揚起一抹笑容,劉皇帝道:“憑你們過去的政績,已經可以調任州部,承擔更重的責任。不過,朕選你們上來,是欲直接授以知州,以一州地民委之!”

這下,大部分人都露出喜悅的表情了,升官,沒有人不喜歡。在大漢的官僚體系中,從縣到州,是一名官員仕途的一道大坎,而如能從知縣、縣令直接到知州,則屬躍升了,跳過了中間的緩衝考覈期。

早年的時候,因爲人才匱乏,百廢待興,因陋就簡,有不少因爲政績出色,而得到越級提拔的。如今,卻是越來越少了,除非你政績、功勞過於出衆,抑或出身高,有後臺,有人提拔。

畢竟,劉皇帝統治天下,也快滿二十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是一代人的成長,也使得大漢各方面趨於成熟穩定,穩定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固化。

早年的時候,大漢政壇之上,有大量三十歲以下的州官,到如今,能在這個年紀就主政一州的,可謂鳳毛麟角了。並且,哪怕是縣官,年紀也越來越大。

大漢主要的取才渠道,還是科舉,但科舉也不是一中舉,就委實職了,觀政制度已然推行多年,所有人,都需要兩到三年的觀政考覈,而後授官。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刷掉一部分,而大漢也一千多縣,官職也就那麼多,等逢缺時,耽誤的時間就更多了。

再加上,如今的科考制度,也不是僅憑着讀過些四書五經就行的,一個實務,就需要足夠的閱歷與見識來彌補,很多人蔘與科考之前,都嘗試着在地方爲吏,有一定典事經驗後,再行入京。

這也就使得參與考試的士子,年紀越來越長。比如開寶三年的常舉,參考的一千多名士子中,最年輕的也有二十三歲了。

而像那種翩翩公子、少年高第、意氣風發、人生贏家的情況,已幾乎絕跡。劉皇帝意思,科舉選材,最終目的還是選官,而做官,是要能辦事,會辦事的,不是能讀書、會讀書就行了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多此前爲武夫時代過去而欣喜的讀書人,慢慢地發現了,屬於文人的春天,並沒有到來。或者說,沒有徹底到來。

在大漢,讀書仍是出仕最公平的一條出路,但如果想僅僅憑藉讀書就贏得一切,那也是妄想。讀書人的地位在提高,這是事實,但僅靠做學問很難做到高官,也是事實。

官吏通常是連在一起的,但兩者之間區別,也是格外大的。以一縣爲例,只有知縣(縣令)、縣丞、縣尉、主簿是朝廷所授官職,其他所有吃俸祿的職位,全都屬於吏。

以往,願意爲吏的人,都是少數。而在如今的大漢,願意放下架子,從刀筆小吏做起的讀書人,反而越來越多了。

成功的科考,是條通途,然而,考試越來越難,考覈越來越嚴,競爭也越來越大。相較之下,從吏做起,任職的要求與標準低很多,哪怕上升艱難些,至少有希望,有方向。同時是一份生計工作,還有積累經驗繼續科舉的機會,大漢科舉在年齡上可沒有限制。

這些年,因爲表現出色,由吏升官者,大有人在。此事在殿中,就有兩人,是從微末小吏,一步步做到縣令的,雖然他們都花了至少十二年的時間。

“不過,你們也別高興得太早!”看着漸露喜色的這些縣官,劉皇帝微微一笑,輕飄飄地道:“一州之任,可遠重於一縣,此番所授,皆屬偏遠邊州,河西、黔中、廣西、安南,這些地方,情況複雜,漢夷雜處,非能臣幹吏難以治之,條件也遠比你們原先所任艱苦。”

這話一出,所有人臉上的喜色都慢慢消失了,很多偏遠地區,一州之地,當真不如中原一縣,有的更是遠遠不如。如果是這樣,那這官升的,可就真不知該喜該憂了。

底下,趙匡義面上倒是流露出一抹恍然,畢竟比旁人,多瞭解一些情況。

見衆人神色變化,劉皇帝還是慢條斯理的,甚至語氣中都帶着笑意,很溫和的態度:“此事,朕也不強求,如果吃不了那個苦,不情不願地去上任,朕也不放心以邊州相委。不願意的,朕也允許發還原職,不作計較......”

劉承祐話說得輕鬆,然而對於當下的這些縣官們而言,又哪裡有選擇的餘地。因爲,話是可以反着聽的。

世界上絕不缺貪圖安逸者,但能被吏部選拔上來的人,絕對不在其中,他們或有見識,或有經驗,並且有足夠的爲政能力。而有能力的人,一般都有向上的野心,如今皇帝指了一條路,再難再苦,都得走下去。

再者,不管怎麼說,這都是升官,仕途的一次大進步,品秩待遇都將得到提升。邊州或許艱難,卻也是容易出成績的地方,從乾祐初年開始,劉皇帝就專門下過一道詔書,朝廷對偏遠窮困州縣官員的升遷考覈,是有優待的,這是加分項。

而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則在於,這是由皇帝親自接見授官,叮嚀囑咐,天下那麼多小官小吏,有多少能有這樣的待遇?

這對於他們而言,實則也是一次機遇。今後在他們的履歷上,也會記錄上這一條,開寶五年春,帝召見於萬歲殿,同行十二縣官,皆授州職......

都不是蠢人,因此,這回不用趙匡義牽頭了,紛紛表示,不論何州,不懼艱苦,願爲朝廷牧守。尤其是那幾名出身普通,一步一步爬上來的人。

對此,劉皇帝也不意外,意態滿意,吏部的選人,還是很到位的。當然,不排除他這個皇帝的作用。

笑容不減,劉皇帝再度說了一句令人心潮起伏的話:“朕再贈爾等一句名言,宰相必起於州部!”

說這話時,劉皇帝還專門看了趙匡義一眼,趙二也感受到了皇帝的目光,一向城府不錯的趙匡義,也難得地露出了一抹激動的神色。

很明顯,這是劉皇帝對他們的期望與勉勵,雖然,對於在座的人而言,或許需要他們再奮鬥二三十年,也很大概率不能實現,但嚮往一下還是可以的。

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459章 挫折第124章 辭表第197章 財計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51章 凋零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74章 厚葬之第216章 馬政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481章 行宮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38章 濮州案(1)第364章 過韓府第429章 向南!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46章 驕將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41章 西域戰況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6章 奉宸營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99章 北巡結束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78章 滄州府第125章 頌公亭第3章 田畔問對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740章 農民苦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2章 稱帝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3章 楊業述職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51章 凋零第236章 母、妻、子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053章 終章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52章 巫宦之國第6章 進士樓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
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459章 挫折第124章 辭表第197章 財計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52章 六穀土豪第151章 凋零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74章 厚葬之第216章 馬政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481章 行宮第121章 父子異見第38章 濮州案(1)第364章 過韓府第429章 向南!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146章 驕將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41章 西域戰況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6章 奉宸營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99章 北巡結束第60章 驚喜來得太突然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17章 板子終究落下來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78章 滄州府第125章 頌公亭第3章 田畔問對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431章 吐蕃之亂 可安心乎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172章 川蜀定製,鍾謨彙報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71章 叛軍勢蹙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2章 潞州震動第170章 河東改制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1740章 農民苦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2章 稱帝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13章 楊業述職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729章 太子之問第11章 大敗蜀軍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51章 凋零第236章 母、妻、子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140章 殺心大起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2053章 終章第250章 秘密戰線上的作爲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52章 巫宦之國第6章 進士樓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