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

皇帝要出巡,這可是樁大事,如鄭元者,當即便考慮起出行鹵簿、路線,並請示起隨駕人員人數起來了。不過話才起個頭,便被劉暘果斷否了,若是擺開儀仗,大張旗鼓,他能看見個啥?

因此,依劉暘想法,只帶二三近臣出訪,當然御駕安全不可不慮,另外攜一百禁衛輕裝簡從作爲護衛。

就這麼着,一場失之草率,但足夠突然的私訪開始了,以皇帝劉暘爲中心,一行上百人馬,輕騎而出,一路向北,除了短暫的飲水補給,幾乎不加停歇,一口氣跑了近百里,到黃河岸邊方纔停下。

如此高強度的疾行,就是身強力壯的衛士們,都不免喘息,何況多年養尊處優的劉暘,不過,經過這麼一場跑馬,他緊繃着的精神反倒舒緩幾分。

內侍鄭元也是氣喘吁吁的,雖已年逾五旬,但依舊支撐得住,精神好、體力足,是作爲伺候人尤其是伺候皇帝的基本業務素質。

見皇帝滿頭汗意,顧不得其他,鄭元立刻取出一件紅氅幫他披上,劉暘也沒拒絕,時直秋高,又在大河渡頭,容易受涼。

居高臨下,俯視着不遠處的渡頭,夕陽西下,彩霞絲絲縷縷地鋪在河面,斑駁的光彩映照在每個人瞳孔之中。淒涼的秋風,也並不影響渡頭間的熱鬧場景。

這是河清渡,古小平津,距離洛陽最近的黃河渡口,自古以來,便是拱衛洛陽的要隘。當然,在如今的大漢,除基本的軍事作用之外,更多地承擔着經濟、交通作用。

在開寶時代商品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也自然而然,帶起了貨物流通渠道的繁榮,水路交通更是經過一場大開發,而黃河上內河航運的發達也是可期的,尤其承擔着向京畿輸送資源的重要作用。

如河清渡,每年都承擔着大量的轉運任務,南來北往,車船雲集,河中的食鹽、河東的石炭、塞外的牛羊,等等貨物,都以此地爲泊地。而僅僅依靠向京畿轉運物資,河清渡便發展成爲了一個大市鎮,僅地處南岸的河陰鎮便逾五千的人口。

秋風下的河清渡,也正向皇帝呈現着它的繁榮與忙碌,南北兩岸是大片經過平整硬化的開闊地,埠頭、貨棧比比皆是,南北商賈、牙郎、貨主、百姓交雜其間,當然渡頭上最多也最忙碌的身影,是倒船的船工以及裝卸貨的苦力。

越是傍晚之至,則越是緊張忙碌,似乎都想趕在夜落閉港之前多卸一件貨,多跑一艘船。黃河水流本就湍急,又時值秋汛,遠遠地看着黃河之上那些摸着晦色掙扎於風浪的轉運河船,劉暘的心都難免被揪了下。然而也不好多說什麼,若沒有這些小民百姓的辛苦血汗,國家如何發展?

相比起渡頭上帶給人辛酸感的場面,南北不遠,那座崛起時間不算太長的市鎮,看着則更具“盛世”氣象了。

事實上,河清渡南北兩岸市鎮早已有之,過去幾十年也一直在發展,不過真正擴張到眼下的規模,卻還是從朝廷在此地設立大宗商品交易公所開始。

畢竟,洛陽的擁擠化是不可避免的,小商小賈肩挑手扛小推車式地物資供應,也越發不能滿足西京百萬士民的日常需求,尤其還有那麼多權貴。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早有人開始做起的大宗貨物集散生意,納入了財政司考量,奏請批准之後,環洛陽一圈,朝廷設立了八大口岸,集中轉運、集中收稅、集中管理,河清渡還不是最大的一處,但與其他口岸一般,在大宗商品交易外遷的過程中,享受着從京畿輻射出的好處。

自那以後,來自各方的商賈們,不再需要將貨物帶着一路走到底,運到洛陽近郊甚至城內再行售賣,在像河清渡這樣的口岸,就可以卸貨、易貨,若想見識欣賞京師風華,就可輕裝簡行了。

同樣的,由京畿大小工場生產的商品,也由此道,層層轉運分銷出去。這些帶有集散功能的口岸,在利國惠民便商方面,也發揮着越來越明顯且重要的作用。

河清渡,自然不是劉暘第一次來,但每一次來,都能有新的發現,看到一些新變化。同樣的,也只有見到口岸上下那忙碌但秩序井然的場面,對於如今這個由他所統治的帝國,面對那些明裡暗裡的挑戰,劉暘才具備更充足的信心。

“船沉了!”

“快救人!”

伴隨着驚呼聲,有序往來的河上產生了一陣騷亂,所幸負責維護秩序的吏卒還算盡責,第一時間採取了措施,把翻船的船家給救了上來。

在河上跑的這些船,有官家的,有商隊的,有船幫的,當然也少不了私人的。

此時沉掉的那艘船,顯然是個人跑單幫的,被救上岸後,旁的不管,就跪在棧橋上,對滔滔大河,哭天搶地,嘴裡不停喊着“我的船”、“我的貨”。

雖然值得同情,但這樣的事情在這繁忙的渡口並不少見,負責的職吏也等其發泄完了,再將人帶去鎮上公所,進行盤問調查,同時也做後續的處理,至少等貨主找上門之前,人不能跑了

察覺其動靜,劉暘即讓徐士廉去察問,很快徐士廉便將情況回稟了。

事情並不複雜,距離冬季也就一個多月了,京中士民尤其是富貴之家都開始屯石炭了,來自河東的炭商們也開始往洛陽輸送,作爲南下洛陽的兩大口岸之一,河清渡自然承擔了巨大轉運需求。

翻掉的那艘私船,正是轉運石炭,因爲超重(翻倍的載重量),被風浪打翻了.

聞言,劉暘思索少許,問道:“遇到這等情況,一般是如何解決的?”

徐士廉答道:“也需分具體情況,似此私船,船翻貨毀,大抵只有賠償貨主了!”

劉暘眉頭稍蹙,道:“一船石炭價值不小,這擺渡轉運,本就只賺些辛苦錢,如何賠償得起?”

徐士廉道:“臣明白陛下體恤下民之心,然船翻貨毀,確是船家之過,貨主將石炭從河東運輸至此,又何嘗容易,因此,理當賠償。”

“至於如何賠償。”徐士廉看了皇帝一眼,繼續道:“船家若家資足夠自然最好,若是不足,或可借貸,等船打撈起,修好之後,繼續跑船還債。再不濟,亦可加入船幫,單打獨鬥,對此等風險的抵禦能力終究不足.”

徐士廉嘴上如此說着,心中卻不免暗暗嘆息,他當然明白,自己提的解決辦法,沒有一件是容易的,若是家境拮据,一個不留神,這船家一人一船甚至一輩子都要套到此事上了。

然而對此,徐士廉並不能多說什麼,至少不能因爲憐一人而壞了整個市場秩序。事實上,徐士廉還清楚,根本不怕賠不起,除了那一人一船,家裡總有土地吧,總有兒女吧,能置辦出一艘船出來跑貨的,多少是有些底氣的。

再憐其困難,也唯嘆小民之艱!

“借貸!”劉暘似乎也一下子抓住重點了,嘴裡呢喃着,眉頭擰起:“朕聽聞,民間高利借貸成風,無數小民,被逼得家破人亡!” 徐士廉頷首道:“回陛下,確有其事,朝廷在民間借貸利息上,雖有嚴格限制,但難免有些不法之徒,受暴利所惑,以身試法。官府雖有嚴厲打擊,然終有不及之處.”

“最值得忌憚的,怕是官私勾結,共同漁利吧!”劉暘冷冷道,眼神中閃過一道銳利的光芒:“稅改過程中,有些人不就是通過借貸之法,將土地分潤出去的嗎?

土地就是不在名下,同樣把那份收益給賺取了,甚至更多。在朝廷官府這邊,還能落一個配合改革,積極忠誠,朝廷還需嘉獎勉勵!

有些人啊!的確太聰明瞭!凌虐下民還不算,還要將朝廷當瞎子、聾子糊弄!”

“陛下明察秋毫!”感受着劉暘那難平的心緒,徐士廉張了張嘴,道出這麼一句話。

瞥了徐士廉一眼,劉暘深吸一口氣,道:“似此等情況,是否可由官府出資貸款,低利助民度過難關?”

聞問,徐士廉稍作思索,拱手道來:“稟陛下,官府放貸,多針對農村農戶,農桑漁牧,多以糧食、種子、農具作爲貸資,或遇大災之年,予以災難民賑濟糧款。

似此等經營行爲,如遇意外困難,多尋求民間借貸,官府對此也是予以支持,並且紓難濟困之事上大有鄙夷。

只是有些奸商劣紳,過度貪婪,苛虐小農,致民貧苦,而各地官府,對此疏於監管,以致慘劇迭出,破產滅家者,難計其數”

聽完徐士廉這番分析,劉暘神色變幻幾許,很是悵然地說道:“監察監察,監而不察,小民蒙難,衆生疾苦,說到底,還是朝廷治政不力!”

“陛下有此憂國愛民之心,又何愁國家不治,百姓不安!”聽劉暘如此說,徐士廉則衷心地抱拳道:“只是還欠缺些時間罷了,假以時日,大漢必是河清海晏,萬民必定富庶安康!”

“朕倒也不需你安慰!”劉暘擺擺手,沉默幾許,方悠悠說來:“其實朕心裡也清楚,即便出臺這等針對普通士民經營困難的官府借貸,在一些貪官污吏的任意曲解下,也可能成爲一項欺虐小民的惡政!

然而,偌大的國家,數以萬計的官吏,難道全是不修德行、貪婪殘虐的奸臣惡吏?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爲尚且爲之,何況這利弊參半之事?因噎廢食之事,朕不爲,揚其長而避其短,纔是當爲之政!”

“陛下英明!”

嘴角依舊難免浮現出少許苦澀,話雖然說得漂亮,但劉暘自個兒,卻未必有那麼確信,只能向徐士廉交待道:“此事你記錄一下,待回宮之後,着有司商討一番,先在小範圍內進行嘗試,觀察總結。

關於借貸事務,朝廷還當予以重視,尤其是那些高利私貸,朕聞之都不免頭皮發麻,難得自安,是必需嚴厲打擊的!”

“是!”

迎風而立,眺望渡頭,劉暘的思緒又不禁飄飛起來,開始思慮起大漢的賑濟制度來。

作爲一個農業爲本的帝國,大漢的小農小民們在土地、家庭經營事務上的抗風險能力是很差的,大災大難就別說了,就是尋常年景,每到農時,都難免有糧種、耕牛、耕具上的短缺。

基於此,朝廷也出臺了一份相當完善的賑濟制度。出現災害且不說了,爲安撫百姓、穩定治安,朝廷一般會進行無償賑濟,而對農戶的農業經營困難,也多采取無息、低息借貸,讓百姓“低鬥還官”。

這些措施並非大漢初創,只是在前朝歷代的基礎上進行經驗總結,再付諸實踐,並由此在全國各地興建常平倉、義倉,作爲帝國抗對風險、維穩治安的寶庫。

然而這一套,弊處也很明顯,雖然在早期讓大漢在行政、軍事、救災等事務上獲取了極大的便利,但在幾十年後的如今,弊端也日益凸顯。

而說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管理不善、管理難善,很多事情根本無法依靠權貴官僚們的操守去做,且一旦放鬆,必然積弊。

朝廷方面,除了能將幾座“國級”大倉看管好之外,對於遍佈道府州縣的大小義倉、常平倉根本無法做到有效監管。

條令雖然制定得很清晰,但是,真正發揮其有效功能的情況,卻是越來越少,相反,成爲了不法官僚、土豪劣紳牟利的溫牀。

挪用二倉之糧都只是較輕的情節了,吃相難看的則有更多。前幾年就出現過一個案例,黃州知州張勄,夥同下屬,盜賣州內二倉儲糧達4.5萬石,後虛報水災,幾次“賑給”、“賑貸”活動就將賬抹平,再以災害情況向朝廷申請蠲免,幾萬石糧食就順理成章地被中飽私囊了

當然,這樣的事情幹得過分了,就難免被發覺,後舉報之下,黃州案犯官自知州張勄以下,悉數被斬。而那件事,也又一次讓劉暘看到一些官僚們毫無下限的醜陋形象。

而一切問題,到劉暘這裡,又似乎都能用監督監管不足來解釋,而朝廷那看似完善的監察系統,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已然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至少在劉暘這裡,僅僅盯着一些貪官污吏,顯然是遠遠不足的。大漢的監察系統,該更多地往下看看纔是,剎那間劉暘腦子裡恍過這樣的念頭。

念及往事重重,思及當下種種,劉暘的心情也不免再度沉重起來。擡眼望着渡頭外的大河,暮色漸深,秋風欲烈,濤聲陣陣,停泊在埠頭上的大小船隻震盪不已。

指着前頭,劉暘吩咐道:“今夜暫宿鎮上,找好船隻,明日渡河。渡河之前,交待一番鎮上職吏,秋汛已起,隨時監測水情變化,務必保證這市鎮、渡頭商民的性命財產安全!”

“是!”徐士廉當即應道。

“明日就去河清縣看看!”再度遠眺,隔着黃河對岸,便是河清縣,也是劉暘此番出巡的第一目的地。

原因也很簡單,此縣算是大漢稅制改革的“先鋒縣”、“模範縣”,但同樣的,劉暘也聽到了一些不那麼好的傳聞,他很想親眼看看、親耳聽聽,這“改制模範”又究竟改出了個什麼花樣.

第154章 滅門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57章 提親第29章 勸諫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474章 立場第125章 邢州事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484章 不對勁!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345章 剝削者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33章 豪強第346章 文人風骨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19章 幸西京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21章 道士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66章 陷河陽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285章 家務事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383章 敞開談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70章 劉鋹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51章 凋零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5章 荊南來使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98章 山道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397章 指點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383章 敞開談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41章 納降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95章 遼帝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00章 禦敵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238章 南口大戰7
第154章 滅門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157章 提親第29章 勸諫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474章 立場第125章 邢州事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484章 不對勁!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169章 武德司二三事第29章 老九渾人一個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345章 剝削者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33章 豪強第346章 文人風骨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90章 關右節度第261章 冒進追擊第119章 幸西京第304章 身入華夏,此生難返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21章 道士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世宗篇38 安東王的遺囑第66章 陷河陽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201章 仁宗篇18 三年政亂第285章 家務事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2129章 世宗篇4 帝國版圖,排隊辭世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049章 最後的旅途20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383章 敞開談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370章 劉鋹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369章 功臣宿將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28章 形勢危急第34章 三次鐵離之戰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151章 凋零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5章 荊南來使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03章 兄弟之間第110章 議取淮南第98章 山道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397章 指點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383章 敞開談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5章 周世宗與楊令公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41章 納降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203章 幸災樂禍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95章 遼帝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200章 禦敵第108章 先取許軍第326章 劉皇帝的態度第238章 南口大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