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海外擴張

八月秋高,值得欣喜的是,大漢又迎來一次大豐收,各州百姓歡欣鼓舞,喜迎豐收,哪怕是在開寶盛世的當下,對於黎民黔首而言,也再沒有比田畝豐收更值得喜悅的。哪怕身處東京城內,都彷彿能嗅到那溢散於空氣中的稻香,那代表着飽腹,代表着希望。

瓊林苑,金明池岸,劉皇帝拄着一根竹節,慢悠悠地信步於蕭疏泛黃的草坪上,空氣中瀰漫着的桂花香氣,分外醉人,秋高氣爽,湖畔風光,實令人心曠神怡。

金明池內,仍舊停泊着十幾艘戰艦,這是常駐東京的水師,自然比不得大漢海軍中的鉅艦、大船,不過級別卻不低,畢竟,在大漢水師中所有指揮使以上軍官的升遷,都需要到京中受訓,受訓的地點就是這金明池水軍,雖然有些不合理,但從政治上考量,就產生了這樣的規定。

朝廷要保證對海軍的控制與影響,在金明池上自然起不到多少訓練作用,畢竟大漢的海軍已經完成了從內河水師到海軍的蛻變,因此,更多的,還是進行“政治審查”以及忠君愛國教育。

如今的大漢水軍,基本自成系統,主力艦船基本的停住在河南、江南、福建、廣東的幾大軍港了,再包括高麗、流求、安南,由七支大小艦隊構成。

其中,在官兵的招募選拔、培養訓練,也有極大的自主性,這些年,水軍或者說海軍的發展,也始終呈現一種昂揚向上的趨勢,哪怕在兵制變革中,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海軍是進攻型兵種,朝廷養着如此規模的一支專業海軍,自然不只是爲了保衛疆土,大漢雖有萬里海疆,但來自海上的威脅,幾乎沒有。

因此,大漢海軍,實則就是爲擴張準備的,自從帝國的陸地戰略轉變爲收縮防守之後,劉皇帝鼓勵培養了多年的開拓精神,就寄託到海軍上了。

而縱觀大漢海軍這二三十年的發展,也確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且不提過去在歷次涉及到水戰、海戰的國內戰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從近十年來看,海外貿易的高速興起,海上絲綢之路的蓬勃發展,這些繁榮背後,大漢海軍就是最爲基本的支撐,爲之保駕護航。

如今,向南洋傳播大漢文明與榮光的,除了那些海商之外,其主力軍,就是大漢海軍地。三年前,由安南海軍都指揮使郭良平上表,組織軍隊,進行了一次遠洋航行,一方面做遠航訓練,另一方面則向海外諸夷展示大漢國威。

大漢海軍,發展了這麼多年,也在不斷的更新換代中,老一輩的功臣勳貴們,如郭廷渭、張彥威者,已早已退居歸養。

如今,負責海軍事的,乃是海寧侯劉光義以及林仁肇,海寧侯劉光義甚至還掛着一個樞密副使的頭銜,被看作海軍地位提升的標誌。

但是,老一輩海軍將帥們的子弟、門生,依舊充斥於海軍這個大系統內,像郭氏家族,就有數十人,充任各級指揮與職事。

作爲海安侯郭廷渭的長子,郭良平的前途自然是有保障的,對於他提出的遠洋計劃,朝廷中有些異議,尤其是對海軍興起飽含警惕的“大陸軍派”,直接拿勞民傷財、徒勞無功來表示反對。

不過,劉皇帝對於郭良平的建議,到持高度認可的態度,並大大褒揚一番,劉皇帝那裡認可了,那下邊的阻力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經過長達三個月的準備,在中樞的支持下,遠洋艦隊組建完畢,從安南地區的金蘭港出發,劉皇帝親自命名:橫海艦隊。

這支橫海艦隊的組建,原本是不打算大動干戈的,但是在組建的過程中,左添一點,右增一點,規模一下子就上去了。

最初按照郭良平的計劃,只打算出動安南海軍一部,有個十來艘艦船,兩三千人就足夠了。但經過中樞一番商議,覺得太小氣,於是,樞密院下令,從諸軍港抽調戰艦、官兵,僅作戰艦船,就調動了五十二艘,其餘輔助船隻,也超過百艘,官兵及輔助人員超過逾兩萬。

除此這外,沿海的諸市舶司,還各自組建商隊,滿載着大漢的瓷器、絲綢、茶葉等商品隨航,而得知此消息,一些有海貿產業的權貴們也跟着參與進來,至於民間的海商,同樣很積極,出海的收益從來不低,但往往面臨着各種各樣的風險。

但是,若跟着大漢海軍一道遠航貿易,那自然之外的風險,幾乎是降到最低了,有如此威武雄壯的海軍護商護航,那生意還能不好做嗎?

因此,等郭良平率領“橫海艦隊”出發之時,就變成一支由四百多艘軍、官、商、民船組成的龐大的艦隊,說是去遠征的,一點都不過分。

那一次遠航,結果是成功的,大漢帝國的馬步軍所向披靡,橫掃東亞無敵手,但海軍出動,馳騁大洋,同樣無可匹敵。

帶隊的,又是郭良平這樣的積極擴張分子,艦隊往返,前後歷時一年半,“拜訪”了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抵達波斯灣,取得了朝廷官方與中亞地區的直接對話。

這是從陸地上,極難實現的,比如此時統治着波斯大部分地區的加色尼王朝,要是從陸上取得聯繫,首先就得先滅了黑汗國,甚至是仍舊處於強盛期的薩曼王朝。

等回到安南之時,大漢又多了十幾個藩屬國,所有大船幾乎都是滿滿當當的,除了商品貨物、金銀珠寶,還包括一些俘虜與美人,另外則是新臣服的諸夷國使者。

遠航的過程與內容,顯然是豐富的,曲折的,但與成果相比,又實在不算什麼。而此前朝廷的投入,在豐碩的收穫面前,更不值一提,都不需細算,只通過計吏憑經驗,就能得出此次遠洋的收益是投入數倍的結論。

別的且不提,就那幾百名美女,這種異域風情,充滿了新奇的誘惑,在大漢的權貴階層中,都很受追捧。

而經橫海艦隊的滿載而歸後,朝廷對於外洋,也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就是那些反對經商、反對海貿的頑固分子,也不得不承認其中的利益。

而從官府到民間,又再度爆發一次出海熱潮,過去的“小打小鬧”,終究不如這種大規模的行動帶來的收穫讓人震撼,令人心動。

作爲發起者與執行者,郭良平得到了堪稱豐厚的獎賞,劉皇帝賜封一等致遠伯,這可不是承廕襲爵,而是自己奮鬥出來的。這在引起羨慕嫉妒恨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勳貴子弟投身其中,榮譽與利益同時向他們招手時,實在沒有多少人抵擋得住那誘惑。

同時,海軍的價值再度體現出來,其地位再度得到了鞏固,並且,正式開啓了“南下”的戰略轉型。

過去,不論是海上貿易也好,海軍發展也好,重點都是放在北方的,一者北方有高麗、日本這兩個相對成熟的國家,二者大漢海軍的起源與發展是從北方開始。

但是,時移世易,僅僅高麗與日本,已經不能滿足大漢日益高漲的海貿需求,二者,大漢海軍的內部發展需求,也逼迫着向南轉移。

停留在北方,只是故步自封,而放眼大漢四鄰,唯獨有南洋,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爲。而通過多年的發展,很多人都認識到,南洋那些蠻夷地區,雖不開化,但地方是真好,物產是真香,那些金銀、香料、珍珠、瑪瑙、珊瑚,包括糧食、瓜果,實在是大有價值。只要能成功帶回,那就絕對不虧,大多時候是有的賺的。

並且,帝國子民去做生意,特權是自然的,在大漢可能只是一個黔首屁民,到外面,就是大爺,是人上人。

到開寶二十年,大漢在南洋各地開闢的聚點,其中在地圖上標記有名的就達三十七處,至於那些無名點就更多了。

遠航結束後,郭良平回朝述職,又提出建議,要在三佛齊國的蒲羅中島,建立一個海軍基地,作爲大漢在南洋地區的一個支點,籍此掌控南洋商道,維護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同時也保護大漢的商民保護,隨時對當地施加影響力。

蒲羅中島是什麼地方,劉皇帝本來是不知道的,但比對着地圖,經郭良平的解釋,發現,那就在馬六甲海峽的入口,哪裡還不清楚是什麼地方,於是,果斷的同意。

劉皇帝是很滿意的,比起那種需要他親自下令,強行推動,這種由下面的臣僚們,根據形勢發展需要,主動提出的方案,他更加欣喜。

不論是遠航也好,還是在南洋設立海軍基地也好,郭良平都是深得聖心,這大概也是劉皇帝那般大方給予伯爵賞賜的原因。

蒲羅中島是三佛齊國的地盤,如今也是南洋土着國家中的一“大國”,周遭不少小國、勢力,都是其藩屬,而依靠着那條東西方貿易的黃金水道,獲利頗多。

大漢提出這樣的要求,顯然是讓三佛齊國難以接受的,稍顯過分的是,漢使提出要求後,所給的補償,只是減免其對大漢一年的進貢。

此事,扯皮到開寶二十年,還沒個結果,三佛齊那邊,始終堅持不同意,兩國關係也難免惡化,甚至影響到下南洋的漢商漢民的正常經營活動。

而朝廷這邊,卻不耐煩了,劉皇帝交代的任務,拖延這麼久,他們也是有壓力的。而海軍集團內部,就更加不滿了,見外交途徑解決不了,第一反應,自然是訴諸於武力,而樞密院海軍司,已在制定征討三佛齊國的計劃,積極促進的,仍是郭良平。

第157章 提親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457章 鄭州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93章 楊邠案(1)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90章 老將可用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35章 西北匪患世宗篇47 封禪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31章 功成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97章 隰州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2章 令人陶醉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82章 瓦橋關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773章 質問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82章 四件大事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779章 四王畢第65章 選擇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58章 善後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236章 母、妻、子第178章 祭拜第126章 冬至宴2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98章 對党項策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
第157章 提親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457章 鄭州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5章 天子尤愛楊業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193章 楊邠案(1)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354章 貴妃母子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90章 老將可用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96章 戰略之議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8章 這就是真相?第135章 西北匪患世宗篇47 封禪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38章 河西局勢由此轉變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31章 功成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97章 隰州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彈開始第12章 令人陶醉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82章 瓦橋關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165章 夏獵、祥瑞以及進貢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773章 質問第182章 大漢最北端第82章 四件大事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1779章 四王畢第65章 選擇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64章 朕要親征爲耿公復仇!第158章 善後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236章 母、妻、子第178章 祭拜第126章 冬至宴2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98章 對党項策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