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3章 質問

第1773章 質問

“官家,太子、宋相公、趙相公、王相公求見!”紅日初升之際,嵒脫又來稟報。

Wшw☢ttκá n☢¢O

“宣!”這一回,劉皇帝沒有拒之殿外。

“臣等參見陛下!”

垂拱殿那方寬大威嚴的御案下,四人都面色疲憊地恭立着,劉皇帝目光掃視一圈,落在劉暘身上,道:“朕一切皆安,昨夜也睡得安穩。倒是你們,甚是操勞吧,朝廷搬遷情況如何?”

“雖顯匆忙,賴諸卿盡力,一切井井有條!”劉暘答道。

劉皇帝點了點頭,略作沉吟,道:“朝廷新遷,需有新氣象,中樞職權,當應時調整!”

這話一出,幾個人頓時肅然,尤其是趙匡義,他對權力變化,格外敏感。

“懇請陛下示下!”劉暘拱手道。

劉皇帝想了想,道:“楊業、潘美、石守信三郡公還朝,具體職掌安排,政事堂先討論一下,得出初議報朕!”

諸相對視了一眼,應道:“是!”

與之相對的,便是勳貴集團的重新擡頭,趙匡義越發受重用,他可是根紅苗正的勳貴子弟,本身又負有爵位,還與東宮有那麼層關係,代表性極強。

甚至,在劉皇帝說出這番話後,立刻改口,一臉歉然地道:“陛下雅量,非臣所能比擬,是臣見識狹隘了.恩遇如此,也是呂蒙正的福分!”

“朕發現,朝廷中如今都是些老面孔了,但青俊們卻在不斷的歷練中成長,需要給年輕後生們多一些表現的機會了!”劉皇帝平靜地說道:“朝廷是池,人才是水,只有流動起來,新水換舊水,方顯活力!”

“諫言?”

劉皇帝這麼說,趙匡義臉上浮現出少許尷尬,當然,內心實則有些不以爲然,呂蒙正哪裡能和他趙相公相比?

劉皇帝則沒管他,繼續道:“至於治政經驗,不與其機會嘗試,如何展示其能?”

此言落,三相公面色各異,還是趙匡義略帶遲疑道:“陛下,襄陽王文武雙全,履歷充實,調任畿帥,深孚人望,臣等自無異議。

這邊議定,劉皇帝心情似乎好轉了一些,老臉上的陰沉之色彷彿都瓦解了許多。這時,宋琪猶豫片刻,一臉凝沉,拱手道:“陛下,臣有諫言!”

洛陽尹可是與開封尹相提並論的職任,雖屬是非之職,但上下里外盯着的人可不少,甚至於,政事堂裡的角力平衡,有時也會落到二職上。

如今劉皇帝卻要提拔一個不名一文的後進呂蒙正,薄有才名,但在勳貴眼中,進士出身的庶族罷了,實在不值一提。倘若詔旨下達,那就是打破慣例了,作爲勳貴集團的代言人之一,趙匡義幾乎本能地反對。

而劉皇帝聽其言,觀察其反應,說道:“年輕?四十上下,正當大展其長之時。朕記得,趙卿當初任洛陽府時,還不滿四十,如今爲何小覷呂蒙正?”

在乾祐時代,劉皇帝仰仗軍事貴族們治國平天下,開寶年以後,則對功臣勳貴們多方壓制,在乾祐時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提拔士林出身的人才,擡升庶族官僚集團的實力,以求達到政治平衡。

於是,趙普罷相,官場整肅,政局動盪,最顯著的標誌,便是西北四道的官僚被換了近七成。雖然被定罪爲腐敗的那些人,並不能單純以庶族官僚視之,但劉皇帝的嚴厲整飭,也確實大大削弱了朝中普通官僚的力量。

見狀,劉皇帝也不再囉嗦,繼續道:“安守忠治洛陽有功,朝廷該當予以褒獎,另外,調任京畿都指揮使。至於洛陽府,刑部侍郎呂蒙正,忠於王事,踏實勤幹,歷練多年,可以提拔,接任洛陽尹,卿等以爲如何?”

只是,呂蒙正雖有才名,但過於年輕,也無多少地方職司經驗,西京重任如山,就怕他難以承擔……”

“陛下所言有理!”不管認不認同劉皇帝所言,臣子們態度還是端正的。

劉暘若有所思,但還是點頭認可,宋琪更不會有意見,他向來也是看好呂蒙正的。如此,三言兩語,洛陽府將迎來一位新的府尹,一個貧賤庶民出身的府尹。

從話鋒裡不難聽出,對呂蒙正破格提拔,趙匡義不怎麼贊同,雖然只是提出一些“擔憂”,但反對的意思很明確。

原來指的是此事,雖然涉及到高官衆臣的委任,從來都需經過劉皇帝,由他欽命,但是此番,三人都感受到了發生在劉皇帝身上的變化,說不清道不明,但心中都不禁生出少許緊迫感。

屁股決定腦袋,勳貴的出身,政事堂中最年輕的宰相,這些都讓趙匡義對庶族出身的呂蒙正有所排斥。

由此,大漢迎來了十多年庶族當政的時期,算是一段庶族當政的黃金時期。不過,隨着官僚腐敗,弊病叢生,而勳貴的力量被牢牢壓制的情況下,劉皇帝又開始對庶族官僚們不滿了。

“你們以爲如何?”見趙匡義“熄火”了,劉皇帝又瞧向劉暘與宋琪。

當然,最爲關鍵的是,一直以來,擔任開封、洛陽二府尹之職的,不是皇親國戚,便是勳貴重臣,從無例外。如當下的洛陽尹安守忠,開封尹劉繼昌。

只是這個機會,給得太隆重,拿堂堂的洛陽府尹去培養一個庶族官僚,這件事,怎麼看,怎麼透着怪異,聽着都荒唐,區區一個呂蒙正,何德何能?

因此,趙匡義心中懷疑,劉皇帝必然另有用意,而且是對他這樣勳貴大臣不友好的用意。當然,這些猜測與疑忌,趙匡義在劉皇帝面前還不敢表現出來。

這兩個字引起了劉皇帝的主意,再看到宋琪那認真的表情,劉皇帝心中好奇,也多了幾分肅重,伸手示意:“講!”

“陛下,昨夜皇城司吏卒,強闖衆臣府邸,不分情由,強索子弟,他們口稱奉君命,不知陛下可知?”

宋琪鄭重的聲音響在垂拱殿內,此時此景,也顯得格外清晰。而聽其言,劉暘臉色大變,面露焦急,居然失態地當殿給宋琪使眼色。

而劉皇帝兩眼微眯,看着躬下老腰,卻表現出一身傲骨的宋琪,淡漠道:“是有這麼回事,宋卿有何看法?”

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49章 降表第20章 屯務廢改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43章 事畢第101章 大整軍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37章 特權第327章 派系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52章 對峙第118章 查抄第446章 流光園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204章 解決第99章 御帳議戰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8章 請願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72章 磁州賊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61章 安東國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16章 掙扎無力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95章 效果已顯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95章 玩陰謀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27章 皇城司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57章 龍舟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416章 面試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6章 “座談會”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6章 態度迥異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
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149章 降表第20章 屯務廢改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43章 事畢第101章 大整軍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763章 二度卸任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337章 特權第327章 派系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奪嫡第191章 北巡結束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52章 對峙第118章 查抄第446章 流光園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29章 獨眠孤館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204章 解決第99章 御帳議戰第263章 縱論天下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8章 請願第330章 最後一次東進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36章 盡伏東北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第72章 磁州賊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59章 元臣多鄙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361章 安東國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16章 掙扎無力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95章 效果已顯第64章 回鶻汗之死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99章 北使南歸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95章 玩陰謀第1719章 什麼忌諱的事都敢聊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27章 皇城司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796章 劉皇帝的支持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57章 龍舟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416章 面試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2198章 仁宗篇15 統治中堅第118章 面靜心動第6章 “座談會”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684章 西州盡復第16章 軍中俊才第16章 態度迥異第372章 劉皇帝的孝心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337章 京口水戰、攻心之策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