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這就是真相?

聽完趙普的進言,劉暘再度陷入了思索,臉上雖然沒有過多的表情,但顯然,他很是糾結。糾結也就代表着,是有所意動的。

然而,遲疑幾許, 劉暘終是搖了搖頭。他明白趙普的意思,同時腦子裡也未真正考慮清楚,但就是近乎本能地表示拒絕。

張嘴之後,劉暘的語氣卻十分堅定:“既然事實如此,又何需隱瞞?我知道趙相的顧慮,怕引起更多的非議與揣測!

然而,朝廷既然調查清楚, 確認事實, 將情況公佈即可,倘若有遮掩,豈不更顯得心虛,更惹人懷疑?

堵人口易,服人心難,掩耳盜鈴之事不可爲,況且,朝廷公斷,何需遮掩?”

太子這番話,義正辭嚴。然,劉暘在做這番表述之時,他腦子裡已經理清楚了,固然有話裡的考量, 更因爲,這二次審閱,有這麼多人蔘與其中,事已泄, 恐怕不是叮囑一番就能保證結果不流傳出去的。

趙普呢,面對堂堂正正的太子,也沒有枉做小人的羞臊感,只是平和地應道:“殿下所言有理,是臣思慮不周!”

事實上,在趙普看來,此事也好解決,想要不泄密,給足威懾便行,比如,但有泄露,知曉情況的人,一併黜落。

當然,這樣的做法或許顯得極端。不過,趙普也僅僅給出一個建議,向太子表明自己在此事上的態度與立場,至於採不採納,這就要看太子殿下的抉擇。

劉暘的抉擇,也很快清晰而有力地表達出來:“就二審的情況, 公等的判斷, 以及兩份名單, 據實上報, 聽候詔旨行事!”

劉暘還是聰明的,最終一錘定音的,還得看劉皇帝。

“那武濟川可在新名單之列?”劉暘突然問。

趙普頷首,並且語氣玩味:“在!不只在,還名列前三!”

“新擬定的九人之中,可有那徐士廉?”劉暘眉毛微挑。

“仍無!”趙普目光清澈,語氣肯定。

這下,劉暘也有些意外,說:“適才我也接見過那徐士廉,雖有些桀驁自負,但確有幾分才情,當真不能以進士錄取?”

提及此,趙普沉默了下,而後轉身,從書案中取出一份答卷,交給劉暘:“殿下,這那徐士廉的策論,過目之後,您就明白了!”

略帶好奇,劉暘接過攤開便認真閱讀起來,讀了一段,便擡頭道:“寫得不錯啊,但頗有見地!”

趙普:“請殿下閱覽後半段!”

劉暘再度埋頭,很快,蹙起的眉頭把好奇、疑惑都擠掉了,甚至連眼神都顯出幾分凝沉,緩緩擡頭,吐一句話:“這個徐士廉,怕是自負過頭了吧!陛下的功績,需要他評價?朝廷的大政,他一個小小士子,也敢胡亂指責?當過縣吏,會些刀筆,便以爲能指點江山了?”

“殿下息怒!”趙普客套性地出言安撫。

察覺自己失態,劉暘也聽勸,迅速收斂心神,低頭又瀏覽了一遍徐士廉的策論,人也再度冷靜了下來。

顯然,能讓太子都繃不住,徐士廉這篇文章,很不一般。論乾祐開寶之治,這個論題很大,很多士子在做論的時候,都選擇其中段、一事、一政來做論述。

但是,也不免有才情卓著者,如武濟川、宋準、徐士廉這樣的人。武濟川是沒有保留地吹捧讚譽,突出文采,也顯示見識,那樣一篇文章,哪有考官敢給低分。

徐士廉則不然,這個要特立獨行,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評價乾祐開寶。對於劉皇帝的功績,也是認可的,尤其是乾祐時代的統一,也是大唱讚歌。

但是,在肯定的基調中,也搞出了些新花樣,比如明確地指出乾祐時代大漢平民百姓之疾苦、稅賦過重、徭役過重。

比如劉皇帝在諸多制度上的改革,不遵孔孟,不敬聖人,也點到了科舉對天下士子,尤其是寒門士子的不友好。

還有,劉皇帝御武臣寬容,對文官苛刻,雖然實情並非如此,但對於很多從乾祐時代便一路走過來的文人而言,就是這般。

至於開寶年之後,徐士廉指出的問題就更多了。什麼大封功臣,待遇過厚。什麼屢興刀兵,攻伐不已,爲一些入不敷出的窮鄙之地,浪費國力。至於鋪張浪費,貢物不斷,則屬小事了。

徐士廉的想法落於紙面,話可能要隱晦些,但字列之間,那噴薄之意,自是躍然於閱卷人眼簾。

劉暘沉吟幾許,擡眼瞧向趙普以一種請教的口吻道:“依趙相公之見,這徐士廉作此文,究竟是特立高標,以博人關注,還是一片赤忱,大膽直諫?”

“不好說。”趙普輕嘆道:“老臣到目前爲止,也只見過此人一面,實在不瞭解!”

停頓了下,趙普又說道:“不過,能夠做出這樣的文章,不可否認,此人有些才識,就是過於輕狂,不知敬畏,濫言造次,爲閱卷官所棄,也無可厚非!”

對於趙普的看法,劉暘也算認可。然而,通過這篇策論再從頭來看,以徐士廉如此膽大輕狂,自負自矜卻不自知,落第之後,登聞見駕這種事情,未必幹不出來。

倘若是這樣……是不是自己多疑了?劉暘不由得暗暗琢磨着。

“殿下!”趙普輕聲喚了句。

“倘若是這樣......此事,又當如何收場啊!”劉暘輕籲一口氣,嘆息道,表情看起來,有些爲難。

徐士廉落第的根本原因是找到了,其中的曲折也算理清了,但是如何處置,劉暘卻有些拿不準。

“殿下,徐士廉自負才幹,心高氣傲,妄議朝政,念其年輕,沒有問罪責罰,不與錄取,已是朝廷寬容愛護!”趙普說道:

“然其不思己誤,回家閉門反思,再圖將來,反而心懷怨憤,諉怪朝廷錄士不公,中傷主考,責難同年。

因其狹隘心胸,自行其是,在朝中掀起如此巨瀾,造成偌大惡劣影響,導致朝廷舉賢陷入舞弊的謠言蜚語。

此皆徐士廉之過,老臣以爲,對於徐士廉還當加罰其罪,以正視聽,也警後人!”

“如此,是否過於嚴厲了?”劉暘不動聲色,道:“徐士廉固然驕狂任性,然朝廷既出考題,本就是由人議論,聽其見解,擇其優者而錄,這妄議朝政一說,用在此事上,恐怕有些不合時宜。

此人見解,雖則大膽辛辣,然若以此而罪之,恐怕於陛下之君德有失!”

聽劉暘這麼說,趙普輕笑着恭維一句:“殿下真爲仁厚之主!只是,老臣建言,非爲其策論,而是其不辨是非,不分黑白,任意舉告,中傷大臣。

此事,已然對朝廷威信造成影響,蠱惑人心,敗壞朝綱,倘若其所述乃是事實,那則另說,然今事實明瞭,一切都是徐士廉臆測,造成了如此惡果,豈能不加以懲戒!”

趙普的意見,態度強硬。而面對他的堅持,劉暘也得給宰相一些面子,不好再直接質疑,沉吟幾許,道:“還是先上報陛下,再聽後議!”

“如此,也好!”趙普稍微打量了一下劉暘,心中則暗暗稱讚。

顯然,有他們這幹人作保,基本可以洗刷李昉舞弊的冤屈,在這種情況下,劉暘應當會感到輕鬆纔是。

然而,從他臉上卻不見分毫,劉暘的一言一行,都透着一種小心與謹慎。對於一個太子來說,不在於要做出多麼顯著的成績,相反,持重守靜,不犯錯才更加重要。

另外,趙普也發現了,如今的太子殿下,城府也日漸深了。這一點,並不體現在沉默寡言上,而在於行事的風格。

太子殿下,實在太穩了,不動如山,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那種穩。

“還要勞煩趙相公將二審的結果,作一份奏呈!”劉暘態度溫和地道:“我也該擬一份報告,交與陛下了!”

“這是應該的!”趙普淡定道。

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54章 滅門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70章 衛公辭世第44章 太后相召第444章 揣測者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410章 剋制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96章 橐駝兒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64章蜀臣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3章 兩廣運動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85章 異心第85章 善後爭議第53章 交代後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459章 挫折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82章 殺俘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403章 抓起來!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418章 洗禮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83章 敞開談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811章 歸來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14章 外戚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99章 北使南歸第82章 矛盾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44章 箇中弊端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04章 解決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01章 大整軍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92章 再得兩子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94章 楊邠案(2)第1675章 血戰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331章 泰來樓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
第14章 武夫軍閥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154章 滅門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70章 衛公辭世第44章 太后相召第444章 揣測者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410章 剋制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196章 橐駝兒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64章蜀臣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33章 兩廣運動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85章 異心第85章 善後爭議第53章 交代後事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萬家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459章 挫折第1815章 波斯見聞第286章 你可不能死了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38章 任其紛擾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82章 殺俘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403章 抓起來!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299章 一個一個給朕說第418章 洗禮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33章 卑微的武德使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515章 最後的旅途14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83章 敞開談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1811章 歸來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440章 又借錢?不借!第14章 外戚第378章 東水門外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99章 北使南歸第82章 矛盾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44章 箇中弊端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04章 解決第1782章 數百年後的問候第101章 大整軍第54章 病虎獠牙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92章 再得兩子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225章 遼國的應對第194章 楊邠案(2)第1675章 血戰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331章 泰來樓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72章 安東大開發3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