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

范仲淹秉政時期,也是大漢帝國迎來的一個真正的“庶族時代”,從中樞層面,帝國“庶族”官僚第一次真正地蓋過了貴族集團。

在范仲淹的吏政改革中,黜落了一批屍位素餐之人,其中固然不乏庶族權貴,但更多的還是靠門第恩蔭而居高位要職者。

同時,也提拔了一大批人才,這就不可避免地提高庶族官僚的實力與影響,畢竟,經過上百年的發展與積累,思想理念、社會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遷,庶族集團的人才儲備與覆蓋面都要遠遠超過那些功臣老貴。

當然,到了正統十一年,大漢帝國所謂的貴族與庶族之間,並非完全對立的兩派,早在太宗時期,雙方之間,就已經開始合流。

庶族之中,並不乏投身權貴,以謀晉身者,甚至有不少人得以躋身高位;而以家族世襲爲傳承的功臣勳貴,尤其是那些軍功老貴,隨着降等世襲的壓力與日俱增,爲保證家族的權力與影響力,也同樣在招攬門人,支持培養庶族人才。

因此,在大漢帝國的上層統治階級中,早就不單純以門第、出身區分立場派別,各勢力集團的劃分實則很複雜。

宗室、外戚、門閥、學派、同年、改革派、保守派、皇黨、相黨、集權派、地方派,乃至單純各衙司在漫長歲月中誕生的利益集團,都極大地豐富了帝國的政治派別。

相比之下,反倒是那些職權低下、目光淺狹的中下級官吏、士人,更加看重出身,計較門第,多少自命清高者,對那些“臭不可聞”的權貴、權勢,暗地裡羨慕極度,上趕着追逐。

而諸派系中的領袖人物,不論貴庶,實則都有一個共同身份——權貴,都屬於同一階級——統治階級,他們之間的羣體劃分,只是基於不同政治立場與利益的內部矛盾分化。

在帝國上層階級日益固化、保守、遲緩、墮變的同時,政治的穩定性,實則也是在不斷提升的,就在於一個平衡牽制。

或許有人、有派系能夠強勢一時,大權在握,但絕對擺不平所有人與勢力。這也是范仲淹秉政時期大漢帝國的政治生態,這也是他以一屆“寒門”、南臣的身份,在明顯缺乏皇權支持的情況下,卻能躋身百官之首,位居尚書令,將最大的一部分相權攬在手中的真正原因。

這種政治生態的的形成,不只反映出新權貴的崛起,老勳貴的讓權,對皇權而言,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畢竟,列祖列宗們,需要費盡心機、使盡手段才能維持的一種平衡,經過百年滄桑,已然真正在帝國上層建立了。

既是約定俗成,也習以爲常,可謂深入人心。看看皇帝劉維箴都做了什麼吧,仔細地列舉,他似乎什麼也沒做,就連一直想修的道觀,都被范仲淹阻止了。

但大漢帝國的狀態,卻是風吹雨打,而不動如山!這就是帝國耗費百年時光,方纔形成的政治體制與生態,帶來的一種根深蒂固的穩定。

只不過,在上層建築越發趨於保守頑固的時候,難免產生一些問題與弊病,如范仲淹者,想要改變,扭轉那種有如逝者下流的自然趨勢、客觀規律,顯然是很困難的。

從正統六年回京之初的萬衆期待,滿堂歡呼,到十二年的“聲名狼藉”,非議不斷。這六年間,范仲淹的諸多改良措施、政策方針,在苦苦支撐,艱難維持建隆盛世餘暉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篩選同道與同志。

經濟上的整頓就不需多說了,清酒紅人面,黃金動道心,動了人家的奶酪,人家自然視其爲仇讎。但是,帝國的經濟場,水深且混,可供渾水摸魚,妥協、交易的空間也大。

關鍵在於政治上的措施,尤其是范仲淹的選材、用人思想,唯纔是舉固然是政治正確,放諸天下都顛撲不破的道理,但也不能罔顧現實的政治環境。

因此,當范仲淹開始對恩蔭制度動心思,哪怕只是一種改良,再加上一些限制,依舊引得羣起而攻,並且註定了其失敗走人的結局,因爲他觸及的是朝廷老貴、新貴所有人的利益,遠重於錢財的根本政治利益。

反噬在正統十二年,在河北之亂徹底平復之後才真正到來,都是發動者們深明大義,或者說抓的好時機了

當然,即便改變不了深層次的、根本上的問題,范仲淹還是實現了一些對既有制度的重大撬動。比如,正是在范仲淹時期,文臣掌軍,第一次堂而皇之出現在帝國的軍政壇上。軍功貴族們對兵部的壟斷,已被打破幾十年了,到了正統年間,在范仲淹的主導下,在一干庶族力量的支持下,趁着“石李之爭”,將軍功貴族對樞密院軍政大權的壟斷也給擊破了。

“石”指的是石元孫,“李”指的是李光輔,這二人一個是石守信子孫,一個是李筠曾孫,都是帝國根紅苗正的老牌勳貴之後。

在樞密使折惟昌病逝之後,爲了爭奪樞密使的位置,各引援手,鬥得不可開交,引發了帝國軍令系統內的一次大洗牌。

最後,范仲淹聯合蕭氏,將世宗時期的名將蕭惠,推上了樞密使之職,但與此同時,時任西北巡檢使的富弼,被任命爲樞密副使,這文臣第一次真正位居帝國武堂,即便是排名最末的樞密副使。

如富弼、韓琦等學院派士人,雖在世宗時期就有名聲,並得到充分的鍛鍊,但也正是在范仲淹掌權後,才真正得到重用。

范仲淹稱富弼爲王佐之才,若非其大力提拔,富弼得多走十年的仕途,方纔能達到今時的地位。當然,富弼的出挑,與他的岳父老相公晏殊,顯然也脫不了關係。

而平定王則起義,雖然以樞密副使石元孫作爲主帥,但作爲安撫使的敬彥博也是文人出身,並且具備軍事指揮之權。在河北戰場,韓琦也作爲河北轉運使、行營糧料使,負責大軍輜需供應,手下同樣有兵.

雖然早有徵兆與趨勢,但經由范仲淹徹底發動,針對帝國軍令系統進行的改革,也顯然引發了大量功臣老貴的不滿。因此,這讓他們直接地感受到,自己對於帝國軍政影響力的動搖。

而關於范仲淹對軍隊“精兵簡政”的整頓提議,也同樣引發了大量不滿,即便他是出於嚴紀強兵的考慮,依舊讓人反感,直覺其手伸得太長。

包括自郭良平之後,勢力有所回落的海軍系統,都對范仲淹不滿,因爲他試圖裁減由老樞密郭良平制定的“二十年造艦造炮計劃”。

范仲淹的倒臺,讓後人產生了無數的遺憾,讓無數眷戀建隆盛世的人其意難平,但是,在正統十二年,他的倒臺是註定的,這是由帝國統治階級集體發動的一次反撲,是一股時代濁流,其勢難擋。

而範公留下的諸多時代印記,真正爲人所接受,並引發衆多統治階層效仿的,便是“義莊”。

早在建隆時期,范仲淹便首倡義莊,在其兄範仲溫的支持下,兄弟倆在蘇州建立了一座“範莊”,置辦土地,發展生產,用以安置、接濟那些窮困的範氏族人、親戚。

爭相效仿者很多,得名又得利,等到正統年間,全國各地,由權貴們建立的義莊已然在帝國諸道遍地開花。

大漢帝國的莊園經濟,迎來了一波蓬勃發展,而世祖、太宗皇帝曾經努力尋求限制與打破的人身依附關係,又再度在地主與佃民之間建立起來了,並且更加強勢與頑固。

歷史是個圈,兜兜轉轉,最終還是難免回到讓人熟悉的軌道上。也正是從范仲淹之後,歷代王朝興衰變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弊病與問題,也以一種顯著的、不可遏制的姿態,出現在大漢帝國身上,並且再難通過努力,恢復到曾經的清明。

只不過,比起歷代王朝,大漢帝國的各種資本要更爲豐厚一些,家產也能夠敗得更久一些。但具體能敗多久,除了要看帝國統治階級的墮變速度,也跟皇帝的素質與作爲息息相關,畢竟,帝國還是一個君主制的國家,君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依舊重大。

同時,隨着商品經濟的大規模發展,海外貿易的蓬勃興起,內外交流的日益緊密,資本主義的萌芽也以一種可做期待的姿態,出現在大漢帝國。

第323章 鬥法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52章 巫宦之國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29章 叔父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53章 兵制改革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403章 抓起來!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章 何謂開寶第148章 還京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50章 聽政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2章 河東之患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76章 雍王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52章 聯姻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811章 歸來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61章 南北之爭第71章 北齊鎮第86章 鬚髮花白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410章 剋制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46章 黃羊平第92章 大調整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78章 會獵第284章 虛了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38章 回宮第6章 遺奏十條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5章 李史合謀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97章 擴*整頓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27章 冬至宴3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410章 剋制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276章 玉如意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47章 應對第40章 郭黨俊傑第91章 今日開寶第33章 西巡結束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
第323章 鬥法第101章 梁山觀政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738章 逆賊授首,準備撤軍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52章 巫宦之國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129章 叔父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53章 兵制改革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403章 抓起來!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75章 去吧,楊無敵!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章 何謂開寶第148章 還京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50章 聽政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115章 兩則喜訊第48章 處處矛盾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2章 河東之患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176章 雍王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52章 聯姻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811章 歸來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61章 南北之爭第71章 北齊鎮第86章 鬚髮花白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410章 剋制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146章 黃羊平第92章 大調整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78章 會獵第284章 虛了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2120章 康宗篇11 共治時代第138章 回宮第6章 遺奏十條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5章 李史合謀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97章 擴*整頓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27章 冬至宴3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410章 剋制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276章 玉如意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47章 應對第40章 郭黨俊傑第91章 今日開寶第33章 西巡結束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40章 開拓之志第1766章 噩耗連連,皇后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