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殿議總結

“自去歲七月,北伐始啓,至今年三月,陛下班師,前後歷時八月。爲供應北伐,國庫所出,費錢1653萬貫,絹布32萬匹,靡耗各類糧谷582萬石,河南、河北、河東諸道共徵役民夫達120萬衆......”範質以一種沉重的語氣,給劉承祐與在場的大漢重臣們列出一串數據。

無論文武,滿朝皆驚,誰都知道,此次北伐,朝廷耗損甚多,各個職司,對此都有所認識,但不全面。當經過近兩個月時間的綜合、統計、覈算,得出的結果,還是驚人眼球的。驚詫之餘,還有人感到訝異,那便是,大漢朝廷的人物財力,已經豐厚到這個程度,能夠動員起如此規模的資源進行一場戰爭。

不說別的,僅在一線交戰區域,大漢前後投入的軍民加起來就有五十萬衆,至於各州府縣動員的人力,則更是個龐大的數字。

即便如此,朝廷所統計所得,仍然只是個模糊的數目,是個範圍。但從中,也可窺其耗損是如何巨大。

劉承祐的心臟也不禁猛烈地跳動了一下,感嘆道:“公家之費,百姓之耗,如此劇重,勞師既久,用兵之害,盡在其中啊!”

就拿所費之錢來說,一千六百多萬貫,這是在收取川蜀後,全國一年的歲入。但是,一年的歲入,卻是要兼顧天下的,支出繁多,但一場戰爭,就給打光了,事實上,這是在朝廷維持其他事項基本消耗的前提下,把未來三到四年的財稅都投入進去了。

事實上,若不是有從蜀地不斷運回東京的龐大財富,這場戰爭,劉承祐也未必敢搞得這麼大,堅持這麼久,畢竟,兵貴勝而不貴久。

打仗的時候,劉承祐一心撲在戰事上,一切的行爲舉措都只爲戰爭的勝利而服務。等戰爭結束後,這想法又變了,回過頭去看,哪怕是劉承祐,也有種的惶恐驚悸的感覺。

這場北伐,賭得太大了,如果出現什麼意外,比如戰敗了,比如僵持不下,哪怕縱使整個帝國不至於崩潰,還能維護住統治,但大漢國運因此而受到影響,則是必然的。想得越深,劉承祐那種後怕感越強烈,北伐戰爭乃幾十年來第一遭,其規模也遠超大漢此前的所有統一戰爭,簡直在走鋼絲。

是以,劉承祐有此感嘆。所幸,勝利是屬於大漢的,也正因爲勝利了,他才能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來回憶總結。

而經此一戰,對於戰爭,劉承祐也有了一絲敬畏感。至少,像這種窮盡國力,賭博式的戰爭,最好還是別掀起,畢竟,除了功業心外,最重要的,還是維護帝國的穩定與他的統治。當然,有此一戰,日後再想把大漢朝逼到這個份上,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可以說,一場北伐戰爭的勝利,是給大漢朝打通了任督二脈,從此之後,可以穩穩地邁步走向盛世。

範質言罷,薛居正開口了,不過,是對範質所言的補充:“陛下,範相所言,只是朝廷明面上的支出,山陽、燕南兩道,遭受兵燹破壞嚴重,百姓待哺,猶需朝廷支援重建。因戰事而傷亡了大量丁壯,又使得民間勞力受創,生產受損。此番春季攻勢,諸多民丁難以速歸土地,又誤了農時,今歲收成必然銳減,從而影響朝廷歲收。

如今,國庫空虛,府廩不足,東京糧食,亦需自外州轉運,以備不足。另,此番有功將士之封賞,傷亡軍民之撫卹,又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陛下,朝廷如今,已是不堪重負,形勢堪憂啊!”

薛居正呢,這是在訴苦了,自古以來,錢袋子都是不好管的。同時,這也是在向劉承祐施壓,希望在之後的支出上,能有些節制......

當然,對於國庫的情況,劉承祐又豈是一無所知,艱難固然是艱難,但也沒有到特別堪憂的地步,只要熬過這一兩年,後邊就會越來越好。再者,不去官倉中看看,永遠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家底。

稍微考慮了一下,劉承祐說道:“國庫再拮据,對大漢的功臣卻不能有所薄待,北伐的軍民,都是爲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志士仁人,策勳酬功,不能有所短缺。尤其是傷亡將士民丁的撫卹,更不能有任何的吝嗇拖延!

另,凡爲北伐服役出力者,着各地方官府,酌情褒獎。出役丁的農戶,影響春耕者,尤其是河北、河東之民,今歲稅收,進行一定的減免,此時三司也該拿出個具體的切實可行的章程來,儘快頒佈天下,以安民心......”

皇帝這一番話落,薛居正的表情更苦了,這是繼續往外大筆掏錢的同時,還在減少收入。聽他的語氣,還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

範質則道:“陛下所言,誠然不加,國家的功臣,不能薄待,但也需考慮到的國庫的艱難。國家之用,豈止兵事,一時之間,也確實拿不出太多錢帛來。事有輕重緩急,或可逐步落實!”

聽範質進言,劉承祐目光投向他,問道:“依範卿之言,何爲急重之務,何事可做輕緩?”

稍加猶豫,範質說:“陛下,國以民爲本,民以農爲重,當先恤百姓,以安農事。另外,對於傷亡之將士民夫,可先撥款撫卹。至於其他有功賞賜,可適當延緩!”

範質話落,還不待劉承祐開口,柴榮就開口了:“適當延緩!是否拖延下去,又可適當減免,到最後,乾脆不賞了?”

柴榮這話說得,可是一點都不客氣,範質盯着他,心裡頓時來氣了,說道:“柴樞密因何曲解我意?老夫之意,恰如所言!”

柴榮卻道:“範相公待在東京,豈知北伐將士作戰之艱苦,他們爲國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百戰餘生,得還京師,得歸鄉里,本冀望朝廷的賞賜犒勞,你卻又故作拖延,是否考慮將士的心情?”

“國家如今無法一次拿出這般巨資,分先後執行,有何不可?能爲國家效死作戰,就不能體諒朝廷的難處,給朝廷一些迴旋的餘地嗎?”範質怒聲道。

他這話一出,柴榮難得地不屑一笑,劉承祐眉頭也皺了一下。讓將士丘八們有此覺悟,怕不是想多了,劉承祐敢保證,如果在酬功上過於拖延打折扣,絕對怨言陡生,歷朝歷代都是如此,甚至可能生亂,畢竟前代的影響風氣還未徹底、完全被消除。

見二者“日常”爭論,劉承祐擡手止住他們,說道:“該酬功者不拖,該賞賜者不短,該撫卹者不缺!倘若國用不足,朕自內帑先行調用。總之,在此事上,不需有任何折扣!”

對於三司的難處,劉承祐還是體諒的。果然,皇帝此議一出,爭論立消,薛居正也稍微鬆了口氣。

事實上,劉承祐也在考慮,朝廷花了那麼多錢,帶動了那麼多買賣交易,其中所產稅收,應當不小纔是。在商稅上,或許也該有進一步的舉措了。

走神的剎那,柴榮也起身,對軍隊的情況,進行彙報:“此次北伐,萬人以上大戰,共21場,以下124場。陣亡及失蹤者共計82931人,其中禁軍15879人,百將以上軍官436人;受傷者124859人,重傷13948人......”

相比於錢糧財用之消耗,柴榮所列出的傷亡數字,才更觸目驚心。北伐的戰果固然輝煌,但當真是由人命與血肉堆出來的。尤其是陣亡的將士,其中近半都是南口一戰造成的。而柴榮所列,只是作戰軍民的傷亡,還不包含那些遭受兵災的幽雲百姓,那也是以萬計的。 щшш◆TTkan◆CΟ

對此,劉承祐是以沉重的語氣強調道:“正是有這些仁人志士,不畏艱險,無懼傷亡,方有此次北伐的勝利。對於他們,朝廷怎能吝惜些錢糧絹帛,寒功臣之心?”

這話,似乎又在敲打範質了,讓這相公,擰着眉,垂下頭。

劉承祐則繼續沉聲道:“針對陣亡之將士及百姓,禮部當籌備一場公祭,朕當率宗室公卿、文武百官,以作告慰!”

“是!”身爲禮部尚書的陶谷,沒有絲毫遲疑,起身應道。有點,振奮。

“此番,禁軍及邊軍,傷亡甚大,不少軍隊已編制不全,樞密院、兵部及殿前、侍衛兩司,當共擬一個整編章程,進行一次更全面的調整,梳理全國軍制!嗯,也爲策勳酬功安排,做準備!”看着柴榮、魏仁溥、向訓、慕容延釗等人,劉承祐吩咐道。

“是!”

這,大抵纔是劉承祐真正的目的,但凡大的變動,都難免觸動既有利益者。把酬功與整編結合在一起,是最能減少阻力的一種辦法了。

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79章 長教訓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50章 聽政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110章 坦白第174章 帝崩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274章 厚葬之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1章 進軍令第274章 厚葬之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54章 滅門第95章 大洗牌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8章 下獄第291章 酬功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88章 童謠第187章 瑣屑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81章 廝殺漢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46章 糧與錢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54章 聘納郭女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72章 太子妃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3章 臺懷之事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32章 天子上門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5章 荊南來使第428章 用心第41章 劉信遭貶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82章 瓦橋關第255章 雍王犒軍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09章 在長安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20章 折家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52章 對峙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80章 春夜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38章 濮州案(1)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52章 對峙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40章 定論第379章 詔書下達
第21章 老六也長大了第330章 黨侯並不傻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179章 長教訓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談一談本書的一些問題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50章 聽政第155章 河東風雲(2)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110章 坦白第174章 帝崩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274章 厚葬之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86章 鬚髮花白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245章 下一步戰略世宗篇40 後、王之逝,帝國十年第319章 大將早逝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1章 進軍令第274章 厚葬之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306章 北面事務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54章 滅門第95章 大洗牌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8章 下獄第291章 酬功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88章 童謠第187章 瑣屑第102章 遼國現狀第81章 廝殺漢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46章 糧與錢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14章 欲謀大功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54章 聘納郭女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172章 太子妃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3章 臺懷之事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32章 天子上門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85章 胃口極大的反擊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5章 荊南來使第428章 用心第41章 劉信遭貶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82章 瓦橋關第255章 雍王犒軍世宗篇42 極盛背後的陰霾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09章 在長安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20章 折家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52章 對峙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80章 春夜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38章 濮州案(1)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52章 對峙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40章 定論第379章 詔書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