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隰州

開寶二十年(982年),夏四月,河東道,隰州。

隰州隸屬河東治下,是河東西南部的一座大州,從地理上來看,這屬於大漢帝國的腹地,只是,在很多人眼中,此地就是窮鄉僻壤,雖然事實也確實如此。

三十年前,劉皇帝親征南唐,攻取淮南凱旋後,便大跨步着手解決內部藩鎮問題,掌控着河東的皇叔劉崇自然成爲了一個典型。

多方手段齊下,河東也完整、徹底地成爲朝廷下轄道州,是大漢推進中央集權的標誌之一。其後,劉皇帝着範質河東巡撫,對河東全境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制度改革,裁州並府,是主要的措施之一。

隰州也在那個時候併入到大寧府下,不過,這樣的隸屬只持續了十來年的時間。在南北一統,天下歸一之後,劉皇帝又着政事堂對全國道州府縣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裁併。

大寧府,終究屬於特殊情況下的產物,也當地的政治、經濟、地理、民情,實在沒有資格設府。看看大漢如今置府的都是些什麼地方吧,就拿河東來說,只有一個太原府。

而從行政級別來說,州府屬於同一級,但在大漢所有官員的觀念中,府是要高過州的,這一點如今也被明確了,並且寫入《漢會典》之中的。

於是,在大寧府被裁撤後,隰州復置,重新成爲一個獨立的行政區。隰州這個地方,處於呂梁山脈南端,在晉西高原上,山樑重疊,溝壑縱橫,雖然瀕臨黃河,但是資源齊缺,經濟落後,是個不折不扣的窮地方,也比較封閉,很少有外來商賈到來。

同樣的,這地方治安也比較差,窮山惡水出刁民,爲了生存資源的爭奪,鄉村之間的爭鬥從未斷絕過,每年都會因此發生械鬥,產生傷亡,官府都難根治。

到如今,隰州官府,實則已處於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了,地方已經夠窮了,還要以嚴刑厲法去約束百姓,當地官員覺得沒有必要。

倉廩足而知禮節,對於隰州地方的官員們來說,百姓肚子都難以吃飽,就別提什麼社會和諧、睦鄰友好了,只要別鬧得太大,高出什麼大動靜,都是可以接受的。

大漢如今的繁榮富強,永遠只是一個整體水平,個別地區,像隰州這樣的窮鄉僻壤,普通黔首能苟且地活着,就已經不易了。

而窮困歸窮困,至少還保持着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沒有戰亂,每家每戶還能守着那山那水,那田那土。

這些年,隰州的鄉村裡,大概最期待的,就是朝廷徵召士卒的通知。如今的大漢,當兵的門檻也在不斷提升之中,畢竟兵額是在逐年削減的,數量少了,對質量的要求也就高了。

而大漢徵兵,除了那些富家良家,如今也越發鐘意這些窮困地區的農民、山民了,畢竟更好養活,也更聽話,更容易洗腦。至於刁頑之輩,在軍中走一圈,什麼毛病也都能清除,大漢軍隊,三十多年,始終沒有太大變化的,就是軍紀軍法,而每年因爲觸犯軍法而被執刑的官兵,數以百計。

就是發生在兩年前的事情,平原公孫立的孫兒孫永貞與樂陵侯馬仁瑀之侄馬繼元酒醉衝突,兩個人都是禁軍軍官,回營之後,就領着下屬官兵,相約鬥毆。

參與的人不多,總共也才五十來人,但事情很嚴重,依照大漢軍法,沒有軍令,擅自調動兵馬,以謀反論處,何況還是在京城,還是爲了私怨。

結果,參與鬥毆的所有人官兵,全部被殺,包括當日值守的軍官與衛士,直接牽連受罰的就達兩百餘人。至於馬仁瑀,本身就是侍衛副帥,也因此去職,被劉皇帝貶到雲南去了。

而涉及到自己的孫兒,已經十分年邁的平原公孫立,連求情的話都不敢說一句,只是能老淚縱橫地看着自己孫子屍首分離。

對於隰州的山農子弟來說,軍隊實在一個難得改變人生的機遇,別的不提,至少能夠吃飽穿暖,哪怕只是當團練兵,也比在山溝溝裡刨食要好。

至於軍紀約束,乃至出征作戰什麼的,與飢寒相比起來,實在微不足道。而每年隰州徵召入伍士兵的名額,也成爲了隰州官府協調鄉村矛盾的一個籌碼。誰要不服管教,那麼這個待遇就將被剝奪,雖然徵兵的事情主要由兵部負責,但是,地方還是有一定發言權的。

不過,窮歸窮,差歸差,就隰州整體而言,還是比較安定的,雖然避免不了刁民生事,但這地方本就不夠矚目,就是直屬的河東道也很少關注這地方,就更別提廟堂之高了。

這樣的窮鄉僻壤,自古都是如此,窮也窮習慣了,先人前輩們能活下來,如今的黔首同樣可以。

而從隰州官府來看,布衣貧民生活困苦是一方面,但並不妨礙他們的享受,也不影響他們的威權,隰州的州衙就修得挺大氣的。

窮也有窮的好處,競爭壓力小,同時還方便向河東道、向朝廷求援助,要政策,討恩澤,這其中最大的好處,自然還是落在這些官僚身上。

也正因如此,像隰州這樣的地方,最容易出現土皇帝,也最容易出現貪腐,出現違法亂紀。朝廷搞吏治搞了幾十年了,也出了不少成績,總得來看,出現大案、弊案的地方,固然是那些富庶的地方,但論深沉、深刻、陰暗、殘酷,還得是這些窮鄉僻壤,越是窮困,情況就越嚴重。

隰州前任知州王印,就是被盧多遜給揪出來的,在六載任期內,被羅列出大小罪狀五十三條,基本上一個“土皇帝”能犯的都犯了,沒有列出來的,也只是早已夠判死,節省功夫。

新任的隰州知州,名叫張瑋,曾經在魏王府任過職,是魏王劉旻的授業師傅之一,隰州是他第二任實職。

但是,哪怕這樣一個飽學多識、心懷黎民的士大夫,就職隰州,當地的情況,仍舊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百姓仍舊受窮,天災一至,仍舊免不了饑荒,只不過,靠這張知州的面子,能多求幾分政策優待。

同時,因爲文人式的軟弱,好行教育,提倡德化,不願刑罰苛待百姓,反而使得隰州的治安情況越發混亂。

州縣城之內,尚能保持着和諧,是張知州所期望的德化育民,但城池之外的廣大農村、山野,政權早已衰弱不堪,而官府,似乎也隨着時間的流逝逐漸放棄了那些曾經撬動過的鄉村治權。

何必呢,又麻煩,還辛苦,在州縣城中,當自己的官老爺,不是挺好嗎?

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803章 運動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1章 西域戰況第457章 鄭州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809章 餞行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64章 孺魏王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13章 分食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482章 李氏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371章 殺,不殺?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761章 新問題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36章 迎奉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30章 湖湘之治第240章 城塌了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59章 亂情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76章 視察第43章 “梳理”、“優化”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86章 宗室第52章 六穀土豪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58章 正面互懟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47章 德勝渡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7章 郭威病了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29章 向南!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311章 李沆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95章 大商人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773章 質問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09章 衡釀第298章 事泄了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97章 指點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74章 根由在朝第6章 告一段落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483章 南巡第80章 一意孤行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18章 面靜心動
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57章 七月大朝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181章 父子夜談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1803章 運動第1699章 整飭西北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1章 西域戰況第457章 鄭州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1809章 餞行第78章 渦口之戰(2)第466章 亟需改變第264章 孺魏王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413章 分食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482章 李氏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71章 安東大開發2第371章 殺,不殺?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77章 安陽之殤第1761章 新問題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136章 迎奉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30章 湖湘之治第240章 城塌了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59章 亂情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76章 視察第43章 “梳理”、“優化”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46章 駙馬的上下兩策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86章 宗室第52章 六穀土豪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58章 正面互懟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隱患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147章 德勝渡第27章 大漢二十三道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7章 郭威病了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29章 向南!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311章 李沆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395章 大商人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134章 班師還朝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370章 其志甚堅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55章 我趙匡胤何德何能?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36章 收一將,納一妃第176章 宣戰行爲第1773章 質問第164章 重返晉陽第309章 衡釀第298章 事泄了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397章 指點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74章 根由在朝第6章 告一段落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483章 南巡第80章 一意孤行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18章 面靜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