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

建隆六年秋八月,幾乎不約而同地,北廷王劉文共、康居王劉文潛親自率領使團,攜帶重禮,西來河中城,目的有三。

其一,慶祝中秋佳節,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個年頭中亞三國王室沒有一起歡聚團圓了;

其二,自是爲安西取得對ysl軍的史前大勝,二王親自前來道賀,也感謝安西爲漢家的安全、尊嚴與榮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

其三,實則也是最爲重要的,帶着一些陪禮乃至請罪的意思。

對於“六次大戰”,實際上不管是康居、還是北廷,都異常關注,並且兩國都進行了足夠的戰爭動員與準備,否則康國如何能以迅雷之勢,拿下伽色尼東北部那片領土?甚至於,在戰爭後期,康國已經主動加入戰場,向伽色尼國發動進攻。

至於北廷國,則默默組織起三萬步騎,比起高州戰場,人數雖不多,但卻是全國最精銳的軍隊,統帥還是北廷最能打的將領睿侯劉繼琨。

對二國來說,坐壁觀望確實存在,從現實利益考慮,如果再讓兩國爲安西的安全與國家利益去流血犧牲,那也是強人所難。爲漢家,爲文明,這些都太空洞寬泛了,隨着時間推移、諸國離心,都不如權力、利益來得實在。

從二國的角度來說,安西最好能夠憑藉自身的力量抵禦住ysl的反撲,這也是它的義務與責任,誰教他人口最多、實力最強,也佔據着最豐饒的土地與河流,更處在第一線。

腹黑如張寒者,他期待的則是安西與伽色尼兩敗俱傷,那樣將會給北廷國後來追趕,乃至取而代之的機會。

當然了,安西的硬實力擺在那裡,沒那麼脆弱,不會爲ysl聯軍輕易擊破,即便出問題了,遭遇敗績,自河中城以東還有大片腹地縱深,也足夠北廷、康居二國軍隊入場,挽救危局......

只不過,那種情況下的聯軍,安西就得付出一些更“貴重”的代價了,連中央帝國都不無償援助了,難道還要期待封國之間親密無間?

唯一讓人意想不到的,安西從始至終都沒有向二國遣使說句求援的軟話,就單獨一家把事情給辦了。那可是幾十萬ysl軍啊,統帥又是馬哈茂德這個盛名幾十年的君主,竟然被劉文澤這個“後生”打得潰不成軍,墜落深淵......

再多的想不到,在事務已成現實之後,就不能不考慮如何收場的問題了。不管是文化還是血脈因素,都導致北廷、康居二國,在面對安西的時候,會產生那麼一絲尷尬心理。

中秋節前的河中城,其繁盛狀態,就像正如日初升的王朝一般,一派生機,都邑之盛,冠絕中亞,有如一顆漢家文明孵化的明珠,璀璨奪目,這也是一座集漢家文明之大成的雄城。

而在劉文共、劉文潛二王到達之前,河中城已經聚集了各方代表與諸國使節,尤其是被安西剛征服不久的齊亞爾、波斯東北部、巴爾赫地區的那些貴族代表們,更是殷勤前來,爲安西王賀。

過去的幾十年,在廣闊的中西亞地區,漢族繁衍生息,紮根發芽,除了與ysl文明之間曠日持久的戰爭之外,屬於漢文明強勢的一面,也漸漸起到了同化作用,對於這片地域的國家、部族們來說,反對、抵抗不了,那就只有接受、歸化了。

即便那些常年角力、廝殺激烈的一線地區,包括一些阿拉伯人在內,都從事實上習慣了漢人的存在以及漢文明的傳播。習慣是一種細思極恐的事情,剝削者習慣掠奪,被奴役者習慣麻木,就連戰爭、殺戮與死亡,都是一種習慣。

漢文明的一些特色習慣,也事實上在中西亞地區傳揚開了,比如語言、文字、禮儀、服飾、曆法、制度等,還有五大節日......

轄治之外,還有一些讓人意外的使者,比如鉗制着的巴格達哈里發的白益王朝,埃米爾遣使東來河中,向安西表示祝賀,同時表以彌兵和議、互不攻伐、友好往來的意思。

曾經的兩河霸主,早已是日暮西山,名不副實,內部也已是四分五裂,本身統治都是岌岌可危,在馬哈茂德兵敗之後,就更不敢東顧了。尤其在郭琚領兵,滅亡裡海南岸的齊亞爾國後,雙方之間就事實接壤了。

以漢人強大的軍事實力,一旦安西再次發動西征,以兩河地區政權散亂的狀態,是根本無法抵禦的。於是,白益王朝成爲了ysl世界,第一個同漢人王朝媾和的國家。

感其誠意,劉文澤也“仁慈而大方”地同意其請,雖然根本原因還在於,大戰之後的安西擴張乏力,需要休養生息,安定國內,並且新徵服的土地、人口也需要精力去建立同化統治。

以漢文明精神爲指導的中亞漢國,本質上還是喜歡種田發展,也早就過了以戰養戰的階段,從劉旻統治中後期,就已經進入到勤修內功的正軌上了,而非追求一味的戰爭擴張。而兩次大戰嚴重的損失,也讓國內那些狂熱的擴張派冷靜下來。

使者不辱使命,成功從河中帶回了“和平”與“友好”,甚至結成了通商關係,回到巴格達後收到了王朝埃米爾的厚賞。

然而,這種屈服,也極大地激化了內部矛盾,尤其刺激了那些宗教狂熱分子,也從事實上加劇了白益王朝的解體與滅亡。

同樣讓人驚訝的,還有來自遙遠的基輔羅斯使者,一行人走了數千里路,穿山地,過草原,借道烏古斯葉護國領地而來。

卻是基輔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聽聞崛起於中亞的漢文明國度後,生出了強烈興趣,專門派使者前來聯絡,歷經辛苦之後,方纔抵達安西,恰逢漢伊大戰,見證了安西取得的輝煌勝利。

當下這個時代,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由維京後裔結合東斯拉夫人形成的羅斯文明正處在一個繁榮的階段,對這個數千裡外的蠻夷國度,劉文澤的興趣並不是很濃厚,不過有朋自遠方來,雙方也沒有什麼禮儀衝突,還是予以使臣禮節招待,讓其感受了漢家文化禮儀的獨特魅力。

而使者,在親眼經歷見識了安西的文明、強盛與繁榮之後,大爲驚歎,回國之後將所見所聞向雅羅斯拉夫大公進行了詳盡的彙報,促使大公萌生與安西通商的想法。

也從建隆六年開始,漢文明與羅斯文明之間有了正式而官方來往與交流,把視野放大,一條西起基輔、東達高昌的絲綢之路,在基輔羅斯與中亞漢國的交流下建立起來。

當然,路途漫長而遙遠,由於橫亙在中間的遊牧民族的襲擾與阻撓,這條商路並不安穩,甚至顯得脆弱,但卻是這個時期歐亞文明之間最親近的交通交流路線了。

除白益王朝、基輔羅斯之外,最讓劉文澤意外的,還得是來自塞爾柱部落的的使者。塞爾柱來人,本身就有些耐人尋味,要知道,在漢伊大戰之際,他們才攻擊了紀渾河流域最肥沃的下游三角洲地區,殺掠無數。

此番,其使者又攜帶重禮南下,這自然引發了劉文澤的好奇,帶有憤怒與殺意的那種。剛剛取得對ysl聯軍大勝,對北方這些不臣遊牧部族暫時還顧不上,但劉文澤已經籌謀着要派軍北上清理一遍,以保證北方邊境的安全,方捋虎鬚的塞爾柱人則是第一目標,其使者來得也算巧。

使者是奉塞爾柱部貝伊之命而來,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向安西稱臣請罪,六次大戰的結果,不只兩河流域的ysl核心世界震動,安西周邊的遊牧部族們同樣大受震懾,尤其是塞爾柱人。

二則是表達塞爾柱部願意成爲安西王劉文澤忠實僕從的意願,他們願意爲安西駐守邊境,以阻止北方遊牧部族的侵襲,當然這也是有條件的,塞爾柱部希望安西能把鹹海東北部及錫爾河中下游的土地、草場封賞給他們遊牧生存。同時表示,願意追隨安西,征討不臣的烏古斯葉護國......

塞爾柱人如此提議,倒也不算異想天開,畢竟,這是有先例的。大概半個世紀以前,作爲烏古斯葉護國四大部族的塞爾柱部因爲土地之爭與葉護決裂,被迫東遷到錫爾河中下游地區,作爲薩滿王朝的僱傭軍替其鎮守北方。

在安西三國滅薩曼王朝前的二三十年,塞爾柱人除了作爲遜尼派msl領袖率領當地ysl化的部族征討其他異教徒之外,就是和烏古斯葉護國競爭,同時密切關注河中地區的局勢。

作爲信教者,從本心而言,塞爾柱人對安西三國這些外來的漢人是極度厭惡的,但迫於其勢大,過去並不敢太過炸刺,只是在錫爾河流域默默繁衍發展,甚至很少南下劫掠。

此番,也就是聯軍聲勢鬧得夠大,統帥還是馬哈茂德這個聲名遠播的ysl脊樑,安西三國又換了新王,塞爾柱部方纔嘗試一擊,當然,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塞爾柱人壯大的實力纔是根本。然後馬哈茂德慘敗的消息北傳了,塞爾柱人立刻就尷尬了......

塞爾柱人自認誠意還是足夠的,想繼續猥瑣發育,然而,安西這個漢人王朝可不是當初的薩曼王朝,對於北方這些遊牧民族,劉文澤本能地感到排斥與忌憚,何況他們還信教,這就是根本大敵了。

至於其請求,甚至讓劉文澤認爲他們得了失心瘋,當初先王劉旻忙着安治國內,一時沒顧得上北邊,但劉文澤可有心向北挺進。

畢竟,不管是烏古斯葉護國還是塞爾柱抑或是其他北方部族,他們距離河中地區都太近了,臥榻之側,豈容鼾睡?同時,河流所及之處,都是能讓漢文明生根發芽的地方。

當然了,劉文澤的涵養還是不錯的,哪怕心中鄙夷,面上仍舊帶着征服者與勝利者的寬容,語氣平和地給塞爾柱人提出了兩個要求。

第一,讓塞爾柱人毀信滅教,去ysl化;第二,要塞爾柱部接受漢化改造,對部屬推行進行營所制,接受安西宣慰、御史、稅吏的入駐監察。

而這兩條,幾乎都抓在塞爾柱人的命門上。前者,乃是信仰問題,這也是漢文明與ysl之間根本性的衝突,於塞爾柱部來說,他們ysl化已久,同時也是他們在過去發展壯大成爲北方ysl化部族領袖的主要原因,滅教改信可涉及根本問題。

至於後者,則是自主權的問題,當初塞爾柱部爲什麼與葉護紛爭,後期又參與到葉護國的“抗稅”鬥爭中去,如果今日能夠接受安西這樣的條件,當初就不會有叛逃葉護的行爲。

可想而知,當劉文澤提出這兩個條件時,塞爾柱使者臉色有多難看,又有多尷尬,甚至有種敢怒而不敢言的意味。安西王態度如此,塞爾柱人的這次“示好”註定無果,在後續的中秋典禮上,塞爾柱使者始終沉默,被人澆了一頭酒也沒發作......

而這場不成功的外交活動,也掀開了塞爾柱人對抗安西國序幕,使者將劉文澤的答覆如數稟報後,塞爾柱部貝伊大怒,認爲這是安西對他們誠意的蔑視與踐踏,果斷“反漢”,不久後就起兵南下劫掠,侵擾安西北部的城鎮。

當然,此時的塞爾柱人,雖有一定實力與威望,但連衰落的烏古斯葉護都應付不及,又如何是安西軍的對手。信仰與意志對戰鬥力有加成,但大部分時候,絕對的實力差距也不是能簡單抹除的。

面對塞爾柱人的侵襲,劉文澤大怒,即遣郭琚爲徵北大將軍,率領四萬騎兵北擊塞爾柱人。郭琚還是很能打的,安西軍又全部是騎軍,因此塞爾柱人擅長的游擊戰法威力大大減少,而論裝備、訓練與指揮,更不是一個量級。

於是,就在建隆六年冬,損失慘重、不堪爲敵的塞爾柱人,被迫離開生存半個多世紀的錫爾河流域,向北遷徙。而安西國,則趁機將實際掌控領土向擴張了數百里,將錫爾河流域以及鹹海囊括治下。

這也導致安西與烏古斯葉護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畢竟接壤面大大增加,當時的烏古斯葉護國,其主要活動區域在鹹海以北、裡海東北部的草原上。

塞爾柱人北走,並不是他們與安西恩怨的結束,相反,這是一個開始。塞爾柱人一路北遷,一直跑到高加索地區方纔止步,在伏爾加河流域休養生息。

一個部族在向上發展的時期總是具備堅強的意志與充分的韌性,塞爾柱人證明了這一點,在陌生且形勢複雜的高加索地區待了數年,在融合了一部分可薩人餘部與東斯拉夫人後,又踏上了南遷之路,再度一頭扎入中西亞的文明大戰場,給安西王朝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

後事不提,但建隆六年河中城大成殿上的中秋大典,算是安西王劉文澤最高光的時刻,他在中亞享受了一種“萬邦來朝”的盛況。

有呼羅珊的波斯貴族向劉文澤提議,劉文澤該效當地傳統,加冕“衆王之王”的尊號,這一提議,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尤其是當地貴族們,從心底,他們希望能用這種辦法,慢慢地將劉文澤“皈依”過來。

然而,對所謂“衆王之王”的稱號,劉文澤顯得很蔑視。不過,從這場中秋慶典之後,“天王”的稱號正式開始在安西體制內流傳,並向世界的中西方遠揚。

在北廷王劉文共的眼中,這場中秋慶典,實則就是劉文澤的一場“加冕儀式”,他看到了中亞各族的臣服,看到了安西的強盛,看到了劉文澤的得意與驕傲,而這一切都讓他五味雜陳。

在中亞三國的劉姓王室中,劉文共是其長,出身最好,資歷最深,然而,他所統治的北廷國,卻由於先天條件的緣故成爲了吊車尾,這種現實的落差,讓他很受傷,尤其在面對如今的安西王劉文澤的時候。

作爲趙王劉昉的長子,作爲與劉旻、劉曄二皇叔一同征戰中西亞的北廷開國之王,劉文共心裡怎能沒有驕傲?

因此,即便劉文澤接受了劉文共的歉意與謝禮,劉文共的心情也一點都輕鬆不起來。

返回北廷的時候,一路經過安西統治下七河流域的城池與土地,一向豪邁的劉文共難得地掛相了,他的心裡幾乎在怒吼:世祖不公!

而見劉文共心情抑鬱,與他如魚得水的張寒主動勸慰了。張寒認爲,安西已極盛,如劉文共能保持清醒,謹守基業,消除國內矛盾與積弊,那麼還能繼續保持下去,否則,盛極而衰,必不可免。北廷國的希望,在未來。

對此,劉文共卻頭一次發出“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的感嘆!

相比於心情沉重的劉文共,康王劉文潛就要輕鬆得多了,畢竟,已經佔了實惠,折點面子算什麼,得到和州的補足後,這些年一直處於半起飛的狀態。

不過,等回到北廷國後,劉文共就收拾心情,繼續投入他的“築基”大業,除了一貫與大漢的緊密聯繫與人口政策外,他也下定決心,繼續向北擴張。

土地倒是其次,深入北境,征服那些遊牧部落,獲取他們的人口與牲畜纔是主要目的。此前,劉文共還想着保留一絲漢人的“純粹”,但這種理想在國家發展壯大的現實需求下,不得不靠後。

劉文共將國內全部的騎兵部隊集結起來,交給睿侯劉繼琨,由其率領北征。從建隆六年開始,劉文共用了六年時間,拓地兩千裡,征服了北部衆多遊牧部族,將之納入北廷國統治之下,極大地充實了北廷國力。北廷的據點也在鄂畢河、額爾齊斯河流域延展開來......

又三年,北廷的開國之主劉文共薨,享年六十。他是北廷國的建立者,他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在荒涼偏僻之地,爲後人打下了一片堅實的基業。

即便在劉文共死之時,北廷國力依舊大大落後於安西國,但他半生的努力,纔是之後北廷國徹底崛起的基礎......

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31章 鳴沙匪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4章 外戚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21章 大朝第24章 巡遊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46章 驕將第185章 賜宴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7章 郭威病了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25章 頌公亭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45章 靖江軍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444章 揣測者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3章 新皇詔制完結感言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380章 投漢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1章 邊公在任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46章 黃羊平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77章 耶律妃第492章 事發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35章 瑤華春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20章 折家第102章 絕境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384章 反響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世宗篇終 駕崩第385 禮賓館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44章 聽政湖湘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118章 商賈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42章 嶺南在望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46章 流光園第1708章 格局第261章 大捷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65章 楊無敵第195章 遼帝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49章 邊情第42章 難得積極第242章 戰後第94章 善後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27章 西京風波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25章 頌公亭第37章 回鶻使者第43章 “梳理”、“優化”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337章 特權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484章 不對勁!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67章彈冠相慶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
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31章 鳴沙匪第64章 楊業卻敵第14章 外戚第441章 登聞鼓又響了第121章 大朝第24章 巡遊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46章 驕將第185章 賜宴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27章 郭威病了第43章 “梳理”、“優化”第125章 頌公亭第322章 再啓西進第45章 靖江軍第307章 算盤打得很美,終究落空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444章 揣測者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3章 新皇詔制完結感言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156章 亡國之君第380章 投漢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31章 邊公在任第150章 爲將軍踐行第146章 黃羊平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241章 錦州陷落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177章 耶律妃第492章 事發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35章 瑤華春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20章 折家第102章 絕境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229章 孟昶:七寶溺器,好用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384章 反響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世宗篇終 駕崩第385 禮賓館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44章 聽政湖湘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118章 商賈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42章 嶺南在望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46章 流光園第1708章 格局第261章 大捷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107章 練將如礪劍第265章 楊無敵第195章 遼帝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349章 邊情第42章 難得積極第242章 戰後第94章 善後第1725章 見微知著第27章 西京風波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125章 頌公亭第37章 回鶻使者第43章 “梳理”、“優化”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25章 成長與成熟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201章 擎天保駕之臣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337章 特權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1770章 總要殺些人第484章 不對勁!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67章彈冠相慶第95章 掘地求生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30章 監察系統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