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6章 藏兵於民

秋陽如絲如縷,照進袁宅後園,這袁家後園,沒有假山碧湖、亭臺樓閣,很是簡陋,只有一片草坪,零星的紅柳,以及沿牆的一排蝟菊,勉強算是裝飾。

而整個後園,就是一座校場,規模雖然不大,各項佈置,有板有眼的,一切依照軍中條例來,這後園在近兩年也成爲了袁宅禁地。

就是袁恪的妻妾,想要賞景遊玩,都只能去莊外,到明湖之畔,抑或去定邊城。

“一!”

“二!”

操練的口號在後宅內迴盪,此時校場中有大約三十人,一眼便能看出,都是精悍之士,手裡拿着的也是精煉的鋼刀。

袁恪還屯有一批制式橫刀,不過,太過顯眼,袁恪也不敢給他的莊丁配上。朝廷對於軍事裝備的管控,並不包括刀劍這樣的輕裝備,而在鹽州這樣的邊遠地區,民間幾乎人手一刀,其中大部分,還是朝廷發放的,就是讓他們能有自保之力。

事實上,除了開國初年,朝廷資源匱乏,曾經從民間大規模收繳鐵器、銅器以鑄造兵器之外,後續隨着冶鐵技術及產量的提升,在鐵器使用方面,是對民間大開放的。

朝廷掌控着鐵的開採、冶煉、運輸及售賣,但對於民間鐵器的冶煉鍛造卻是大力支持,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大漢民間已然密佈鐵器、兵器作坊,大者如鐵器工場,小者如作坊,即便是基本的鄉村單位,也有一兩個鐵匠鋪。

而擅長冶鐵煉器的鐵匠,始終都是大漢民間最爲吃香的職業之一,而、民間數量最多的學徒就是鐵匠學徒,雖然這行業辛苦,但確實屬於技術工種,學得手藝,出師之後,就基本不愁吃穿了。

而原本由朝廷經營的一些工場,也逐漸將一些普通鐵器、農具的生產給放棄了,因爲民間已有足夠的替代者,並且,規模更大,產量更高,即便沒有朝廷工坊生產的那麼精緻,但足用。

大漢武德充沛,其中有一點大概就體現在民間充足的兵器上,此所謂藏兵於民。但凡事總有利弊病,大漢地方治安之所以始終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隔幾年就要就行一次整治,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暴力武器往往是人的膽,小兒持刀,尚能殺人,民間一言不合,便動手殺人的情況,也實屬常見。

對於地方官府而言,單獨的殺人案,抑或強盜殺人越貨都不算什麼,最頭疼的,要屬鄉村之間的械鬥了。

雖然這是漢法嚴厲禁止的,但是每年總能發生那麼幾起,而一旦爆發,便是死傷慘重,因爲他們用的械可不是扁擔鋤頭,而是“十八般武器”。

爲此丟官的人不在少數,即便漢法明文規定,殺人者死,但在這種羣體性事件上,也無法完全適用的。

漢法雖嚴,卻也沒嚴到秦法那個份上,若嚴格依法執法,連基本的取證都難以做到個人,再加上法不責衆這一條,最終往往只是抓幾個典型殺了以震懾百姓。

至於完全的從嚴執法,除非涉及到謀反,否則不可能對普通民衆大加刑刀的。

曾有人言,朝廷殺官乾脆利落,官府殺人卻畏手畏腳,這裡的朝廷,當然指的是劉皇帝了。

有鑑於民間治安事件頻發,械鬥不止,盜匪猖獗,去年便有人認爲,民間兵器不禁是治安不穩最大的原因,並向劉皇提議,希望能效仿國初之時,收繳民間兵器,並禁止普通百姓擁有刀劍弓槍武器。

只不過,這則建議,經過劉皇帝稍加權衡就否決了。劉皇帝給出的道理很簡單,一把菜刀,一把鋤頭,乃至一根扁擔都能殺人,於民間禁兵,且不提其難度,就是真做到了,就能避免民間的流血嗎?

其根本原因,還在人身上,平民多缺乏教化,不知法,也難守法,出了問題,其過首在地方官吏。

朝廷用他們牧守地方,教育百姓,維護治安,本就是他們的職責,因此治安不穩,就把原因歸結到兵器上,是貪圖省便、畏難懶政的表現,也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至於殺人者,罪責在人,不在殺人的刀劍,依律判刑即可處置即可。盜賊爲患,自有捕役、官兵,這本是他們的職責,倘若地方盜匪不清,爲害百姓,那首先要問罪的,還是地方的官員。

於是,緊隨其後,劉皇帝又讓政事堂制定項規定,那就是地方凡是出現械鬥,導致損傷者,首先問責主官;凡有盜匪爲患,而不能肅清者,首先問責主官。

而不論是御史還是武德司,在對地方的監控上,從此也多增加了一項,而這一項監察,並不困難。此政一下,廣佈天下,頓起波瀾,不少人疾呼,官不聊生。

當然,關於民間武器,有些說法,也的確引起了不少官員的擔憂。那就是,藏兵於民卻有好處,但在太平時光,不需百姓保家衛國,民有兇器,就是禍亂之源,倘若用之以對抗朝廷呢?

誠然,百姓殺人犯法、持刀械鬥乃至嘯聚爲匪,對朝廷而言,都不算什麼要緊事,朝廷自有應對機制,很難直接危及自身統治。

對統治階級的掠食者而言,蒼生如螻蟻,黎民如草芥,螻蟻之間的生死鬥爭,傷亡再多,損失再大,都不重要。

即便是那些爲害作惡的盜賊土匪,從本質上而言,也只是一顆顆韭菜罷了,他們頭上頂着大漢的天,那片天的名字姓劉,他們殺的人是漢民,搶的錢上印着“乾祐通寶”抑或“開寶通寶”。

但是恰如有一些官員的擔憂,倘若掌握了刀劍的賤民,用這些武器來反抗朝廷,這豈不是莫大的隱患?

就是劉皇帝,也被這種看法嚇了一跳,然而,劉皇帝終究不是被嚇大的,他想得也很清楚,朝廷掌握着最強大的暴力機器,要有鎮壓一切的實力與信心。

而更爲關鍵的是,倘若帝國真到了,百姓羣起而反的地步,那時候限不限兵器根本不重要,那意味着帝國該亡了。只要朝廷不出問題,那就一切安好,而倘若出了問題,也絕不只這一點。

事實上,由於眼界的關係,往往存在一些倖存者偏差,在有些人眼中,看到是兵器氾濫,是紛爭死傷。

然而,總體而言,大漢還是安寧的,尤其是內地那些大漢的核心統治地區,即便不禁武器,也不是家家帶劍,戶戶有刀,尋常百姓,菜刀、斧頭、砍柴刀就夠了,正經人誰去買把兵器備着,那價錢可不低,打一把犁頭、鋤頭不好嗎?

而相比於內地,邊地武器可就是切切實實的泛濫爲患了,比如如今的鹽州,不帶把刀,都不敢出門,不論農民牧民,在勞作的過程中,腰間也是常備武器的。

過去,朝廷曾出臺了一系列對漠北契丹的限制政策,鐵器是最要緊的一條,然而,一邊封禁,一邊又允許邊境百姓持有武器,這最終的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即便大宗的貿易不存在,小規模的,小批量的交易,是絡繹不絕。

當然,由於劉皇帝態度的關係,對契丹的封鎖哪怕到開寶二十一年依舊存在,雙方仍舊處於敵對關係,然而,民間的交流,卻是越發頻繁。

邊境邊市上,願意冒險與契丹交易獲取暴利的人,可一點都不少。對此,有關部門也沒有窮追猛打,否則,走私的人沒了,要緝私職官何用?

甚至,如今漠北契丹部民,除了以物易物之外,日常使用的貨幣,就是大漢的通寶,金銀這樣的貴金屬,也是根據大漢的“匯率”來,可以說,大漢雖然始終難以從武力上征服漠北,但經濟上的影響,卻在悄然之間加深了。

倘若不是那則禁令在,放開了交流貿易,效果可能更佳,但誰教雙方結仇數十年,“仇深似海”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袁恪的貿易對象中,就有契丹人,不過,由於距離太遠,風險太大,損失慘重。

而袁恪是不缺武器的,至少不缺刀劍這樣的普通武器。

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48章 處處矛盾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8章 詔議國策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481章 行宮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61章 淑妃病危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64章 監國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65章 舊邸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22章 連鎖反應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53章 交代後事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25章 頌公亭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51章 以鎰稱銖第8章 楊蘇還京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751章 結束了第285章 家務事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51章 凋零第43章 接見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751章 結束了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85章 善後爭議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48章 最後一仗
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54章 主動出擊的回鶻人第48章 處處矛盾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8章 詔議國策第436章 乾元之巔攬月臺第246章 遼軍又何去何從?第481章 行宮第458章 小器、雍王進言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動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206章 武德司獄第339章 走向“詞帝”之路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第311章 爲太子劉皇帝也是操碎了心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61章 淑妃病危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64章 監國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234章 南口大戰3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165章 舊邸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22章 連鎖反應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109章 治政以安軍民第389章 分封與否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53章 交代後事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125章 頌公亭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254章 難得嘮叨的劉皇帝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51章 以鎰稱銖第8章 楊蘇還京第51章 以鎰稱銖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304章 過去的三年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90章 交趾收復第400章 晚節不保第1751章 結束了第285章 家務事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151章 凋零第43章 接見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1751章 結束了第12章 令人陶醉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東不安第498章 六十年來第一遭第144章 趙家父子第354章 扯後腿的在朝中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75章 敖萊小城第332章 廣德殿婚宴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1723章 秦王的請求第85章 善後爭議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342章 勢如破竹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99章 北巡結束第148章 最後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