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4章 鹽州

第1694章 鹽州

秋八月,榆林道,鹽州。

鹽州地處榆林道南部,西接靈州,東連夏宥,是大漢西北最主要的軍事重鎮之一。早在三十年前,朝廷就開始經營此地,在劉皇帝專心統一,無力西顧之時,鹽州更是朝廷維護對西北統治、對党項諸胡監視最重要的支點。

王彥升就曾坐鎮此地長達十年,“啖耳將軍”的名聲至今流傳當地,胡人聞之色變。由王彥升一手訓練出的定邊軍,編制依舊保持着,兵員雖然換了幾輪,但其精神與傳統是保留下來了的。

時下,由於李繼遷的叛亂,党項離心,整個榆林都有些不穩,但鹽州卻始終安定,三千定邊軍顯然起到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當然,都司對李逆的窮追猛打,以及至今爲止平叛都以夏州兵馬爲主,未曾調用定邊軍,也是原因之一。

三十年經營,朝廷對鹽州的統治,還是很牢固的,當年強力推行的移民政策,其中有很大一批遷戶,其目的地就是鹽州。

前前後後,鹽州遷入的漢民,足有三千多戶,這個數量,從整個移民體量來看,實在微不足道,但於一州而言,卻實在不是一個小數字。朝廷對鹽州的重視,可見一斑,有些邊遠州縣,所得移民,多則千戶,少則數百戶,在整個榆林,也就夏州、靈州能稍微勝過鹽州。

加上一些流放的罪人,漢人遺民,以及這些年的自然增長,到開寶二十一年,鹽州當地的漢人,已經突破六萬口。

再兼以境內的党項及諸胡,鹽州人口,超過三十萬,在偏僻的榆林,已經是個不小的成就了。這個人口規模,就是拿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也是排得上號的,在榆林地區,就更顯可貴了。

當然,整個榆林道的人口分佈,也基本圍繞着夏、靈、鹽、銀、綏五州展開,而以整個榆林道來看,總人口卻不足兩百萬,這還是在有朝廷移民實邊的基礎上。

爲此,榆林道曾經上朝廷請求,希望將南部的環、慶、延幾州劃歸榆林治下,這一點朝廷不及表態,就引起了關內道的強烈反彈,最終不了了之。

而從劉皇帝的想法,榆林道設置,目的有三,一是鎮撫諸胡,二是拱衛秦隴,三則是提高行政效率,自然要輕裝上陣,哪怕不考慮關內道的意見,也不可能同意擴大轄地。

回到鹽州,此地有着榆林乃至西北地區最顯著的一些問題,胡漢雜居,民族矛盾,隨着時間的流逝,非但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日益深重。

鹽州轄地,超過一萬平方公里,這麼大的地盤,哪怕有不少沙磧荒漠,但宜耕宜牧的也不少,供三十萬人生存,是沒有任何問題。

更何況,以鹽爲名,因鹽得利,作爲西北最重要的青白鹽產地,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經濟繁榮,堪稱榆林之最,比夏、靈二州也不差。

但是,青白鹽這個過去党項人最依賴的財源,被官府給掌控了,這是硬生生割党項人的肉,從供鹽者,變成購鹽者。

即便後來朝廷開禁鹽事,其中的利益,也被權貴及漢人商民佔據,党項人根本難以從中分一杯羹,這也是党項人不滿朝廷的根本原因之一,再沒有比利益之爭更爲深重的矛盾。

大量漢人的涌入,也從事實上壓縮了党項人生存的土壤,比起那些摧毀党項傳統的民族政策,此二者,纔是榆林的根本民族矛盾。

在榆林道,向來是一等官,二等漢,三等党項,四等雜胡,這是党項人眼中的階級。但是實則在漢人眼中,党項人也只在諸胡之列,與那些雜胡並無異二。

那些雜胡且不提了,當初党項勢大時,他們就仰人鼻息,如今只是換了個主人罷了,二而大漢官府的統治下,他們的生存危機反而得到了緩解,至少,漢人能夠提供的東西可比党項時期要富足多了。

唯一尷尬,心理落差巨大的,也只有党項人了。當然,一些被強迫遷徙當地,流放的罪人,他們屬於少數。

鹽州當地的党項人,以平夏諸部爲主,輔以相當數量拓跋部屬,當初李氏崛起,就是依靠這些東山部族聯盟,哪怕時移世易,滄海桑田,拓跋李氏在當地的党項人中,依舊殘留着少許影響。

當然,這份影響,是要結合當下的形勢與環境來看的。事實上,當李繼遷舉叛的消息傳來後,在鹽州的党項人中,還是取得了一些反響的。

李繼遷打着党項獨立復興的旗號,對如今的党項人着實具備不小的誘惑力,而隨着李氏全族被押到東京斬首之後,李繼遷已經成爲拓跋李氏最根紅苗正的繼承人。

去年,因爲李繼遷叛,朝廷對拓跋李氏採取了堪稱殘酷的處置,其族衆數百,被悉數捕捉,包括李繼捧這個族長在內的李氏老老少少、嫡系旁出,悉數斬殺,只有少數人,見機迅速,隱姓埋名逃掉了。

而行刑規模,比之大漢任何一次清理貪官污吏,都要來得龐大,當然,鮮血淋漓,影響深刻,是相似的。

不這則消息傳到榆林後,固然震懾了諸多蠢蠢欲動党項人,同樣也引起了一些對拓跋李氏的同情,這份同情的背後,代表着對李繼遷的支持。

而在前不久,鹽州的党項部民中,突然興起了一則流言,朝廷打算把所有的党項人趕盡殺絕,這引起了恐慌,雖然由鹽州官府,找了一些名高望重的族老出面,稍加安撫,但謠言的威力,就在於對人心的佔領。

如今在榆林,党項人對朝廷,已無多少信任可言,離心離德,也到了一個危險的邊緣。因此,近半年的鹽州,氛圍也像夏銀那邊一樣,詭譎中帶着壓抑。

事實上,到此爲止,榆林的上層人士都意識到了,榆林之亂,不在李繼遷,而在党項。李繼遷爲何屢撲屢起,剿之不絕,哪怕遭受了兩次慘敗,仍舊在興風作浪,癥結還在那些與朝廷離心的党項部族。

如果,党項人的問題不解決,那麼即便消滅了一個李繼遷,還會有另外一個冒頭。更何況,如今這個李繼遷,還頑強地堅持着。

在今年六月的時候,有感處境艱難,反漢事業正經受着嚴重危機,爲求破局,李繼遷率領手下僅剩的六百餘騎再度南下,襲擾夏州,攻打明堂川邊的橫山堡。

由於夏州乃是漢軍勢力最強的地區,有不少部下反對此議,他們建議向北攻擊豐州或者勝州,但被李繼遷拒絕,決議要打夏州。

李繼遷心裡也很清楚,他想要成事,能夠依靠的,只有党項人,若不能把幾十萬党項部衆發動起來,那他跳得再歡,也只是一小丑,對朝廷的打擊,也只是隔靴掻癢。

而經地斤澤被襲之後,不只叛軍力量遭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就是党項人的信心,也開始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李繼遷不得不冒險南下,他的目標,也不是要殺多少漢軍,掠多少漢民,只是爲了向夏州的党項人證明,他李繼遷並沒有被漢軍消滅,他還在堅持抗漢大業。

因此,橫山堡一戰,李繼遷丟下了十幾條性命後,便在緊隨而來的圍剿漢軍抵達前,迅速北撤了。

漢軍並沒有損失什麼,橫山堡甚至還因此獲得了斬首十幾餘級的功勞,但是,兗國公王侁卻有些惱羞成怒了。他如今,已經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劉皇帝目光,彷彿能穿越兩千裡直落他身上,讓他不寒而慄。

然而,雖然對叛軍,每次都能戰勝,前後也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但是,眼下的情況,卻實在讓王侁如鯁在喉,來自東京的諭令更讓他如坐鍼氈。

尤其,李繼遷大膽的南下之行,更加證明了其有死灰復燃之態,爲此,王侁又不得不調兵遣將,進行又一次圍剿。

眼下,整個榆林,除了遠在北邊豐勝,其餘党項聚居的地方,都處在一種敏感緊張的氛圍中,鹽州這邊亦然。

不過,除了夏州那邊,由王侁主持着對李逆的鎮壓,其餘州縣,都處在自守的狀態中,各自彈壓地方,安撫部民,對党項人的監視,也嚴密起來。

以鹽州爲例,定邊軍取消休假,已經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了,其兵力,除了投放在鹽池、州城之外,便是四處巡察。

由於人手不足,甚至漢人與雜胡中徵召了一批民兵,監視党項,用以維穩。這種區別的對待,太過明顯了,如何感受不到。

事實上,若是榆林所有的党項人,都是叛逆,都支持李繼遷叛亂,那也是不可能。可以說,至少半數的人覺得與我無關,民族的利益雖然遭受了侵害,但繩索沒有勒緊脖子之前,少有人會採取激烈的反抗手段。

剩下的,即便有些同情者,願意追隨李繼遷的也不多,真正的激進分子,只是少數。然而,在大環境下,一小部分人,卻能挑動起集體的情緒。

鹽州的党項人日漸不穩,榆林道亦然。

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39章 長沙第465章 遼奸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7章 貴戚解權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38章 回宮第30章 “寬刑簡政”第9章 王峻歸來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76章 雍王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149章 降表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340章 定論第85章 安心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7章 附議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384章 反響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34章 亡國之族第61章 晉陽來人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58章 正面互懟第321章 矛盾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461章 癲狂?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76章 雍王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243章 總結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89章 談話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7章 貴戚解權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336章 怪圈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29章 叔父第5章 堂議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97章 新山陽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254章 應州大軍
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494章 輕輕放下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39章 長沙第465章 遼奸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7章 貴戚解權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38章 回宮第30章 “寬刑簡政”第9章 王峻歸來第178章 帥府籌謀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76章 雍王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90章 老將可用第158章 劉昉的下一步工作安排第149章 降表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340章 定論第85章 安心第427章 饒樂國的困境第17章 附議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371章 慰問=送行第280章 慮難備戰於前第384章 反響第191章 財制變動第34章 亡國之族第61章 晉陽來人第222章 閹宦之慮第58章 正面互懟第321章 矛盾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461章 癲狂?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76章 雍王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243章 總結第124章 定難軍事第110章 郭榮之斷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130章 御漢大計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126章 再度南征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241章 至此戰罷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爭儲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第245章 遼帝的決心第62章 難得遲疑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499章 有些事從未改變第325章 裁判下場第405章 即將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89章 談話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7章 貴戚解權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336章 怪圈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42章 武德使之死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29章 叔父第5章 堂議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97章 新山陽第50章 下定決心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33章 西巡結束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91章 作別西行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14章 範質薨,帝不豫第445章 捐資捐款,天災不斷第254章 應州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