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層

火神澱只是文德縣境內一片淺湖,佔地不廣,水草密佈,整個契丹大軍營屯,順着澱湖展開,煞氣森森,早早地將澱中嬉戲覓食的秋鴨都給驚跑。

皇帝御帳,扎於中央,衆星捧月一般。偌大御帳,空間很足,裝飾異常奢華,除了金玉器物之外,有太多透着漢家文化符號的東西,鹵簿、儀仗、紋飾等等精緻之物,與胡人的粗野氣息交織在一起,很有些格格不入。

大量的宮侍、婢女正自忙碌着,整理席位,擺上瓜果、酒釀、美食......他們奉命皇帝耶律阮之命,正在準備一場盛大的筵席,邀請南征諸軍中的將校共宴,算是白日祭奠的後續,順便給壓抑已久的貴族將領們降降壓。

御帳最內部,被簾幕隔出一片空間,一張巨大的地圖掛在裡邊,其上詳細地標註着河北而今的軍事形勢,尤其是幽燕一域。契丹主耶律阮同幾名心腹將領站在一起,嚴肅地討論着。

同樣是契丹貴族,這幾名將領,是在耶律阮繼位之後的既得利益者,對於耶律阮還算支持,如果所有契丹貴族都反對他,早就被趕下皇位了,也聚不起此大軍。

“陛下,南樞密院已從遼西、遼東之地徵召兵馬,再加南部安撫之軍,屯於檀、薊,計有五萬餘軍。”一名將領,伸手在兩條線上劃了一下,說道:“我兩路大軍,可戰之軍,十五萬以上,分左右齊進。待我軍稍作休整,陛下統軍出居庸關,走昌平,南樞密使出檀、薊,走懷柔、三河。攻漢大軍,其勢不下於當年太宗滅晉!”

耶律阮神情嚴肅,點了點頭:“攻城器械準備如何?”

“回陛下!”另外一名將領出來,卻是一名漢將,此番被耶律阮拜爲南面招討使的趙匡嗣:“臣入秋即奉命,於儒、武兩州,集中國內漢人工匠,伐木採林,打造各類攻城器械,悉存於懷來!”

臉上終於露出了點笑容,耶律阮點頭說道:“韓將軍辦事,朕放心,不愧是太宗皇帝看中的人才。國家要是再多些似韓將軍這樣的人,何愁佔不住中原,坐不穩天下!”

“陛下謬讚了!”韓匡嗣趕緊表示謙虛。

而今因爲遼主重用漢臣,打擊國內貴族,契丹內部的矛盾已經到十分尖銳的地步。現在帳中的雖然都是皇帝的親信將領,但耶律阮仍說出這種親漢臣而鄙遼人的話,韓匡嗣可不願意在這方面上冒頭。

“此次南征,朕也算是以舉國之力了,不容有失!”不管耶律阮在此時的契丹貴族中是如何的昏庸自負,但此時,作爲契丹皇帝,大軍統帥,耶律阮還保持着冷靜:“朕已下定決心,此戰就先圍幽州,吸引漢軍援兵北上,而後發揮我大遼鐵騎的進攻力,於冀中、北廣大平野之間,對其進行無休止的襲擾、分割、殲滅!”

比起宣揚的口號,畫的大餅,真正動兵之後,耶律阮心裡還有點譜的。從始至終,他胃口都沒有那麼大,心裡此次南征最主要的目標,還是奪取幽州,再度取得對中原的完全壓制。

爾後於幽燕養精蓄銳,即便屆時休養幾年,再行南下,也是可以商量的。幽州在漢人手中,讓耶律阮也是如鯁在喉,畢竟是他當政之時丟掉的,而他也時常憂患,深恐有一天,漢軍依靠幽州之堅利,來一次突襲,將儒、武、檀、薊等地反奪回去。

一旦那樣的局面形成,那麼耶律德光當初十載辛苦所謀,從而取得的對中原的戰略優勢,就等於在他手裡丟了精光。無燕山之險在手,胡騎再想肆意南下,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據耶律阮對漢家文化、制度、歷史的研究,一旦到那等地步,必然是中原王朝恢復實力重新強大。中原王朝一旦強大了,便輪到北方草原受難了,那羣漢人,定然會揮舞着刀槍,騎乘着戰馬,大舉出塞,嘴裡口呼着“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然後大肆屠殺草原的部民,搶奪牛馬羊駝......

這是耶律阮根據以往的漢家歷史,得出的結論。而以漢廷那位年輕皇帝的作風,顯然也是做的出來的。就像劉承祐始終關注着周邊的大敵,耶律阮又何嘗不在關注着漢朝的局勢。

原本以爲,劉知遠死,漢天子以幼弱之年繼位,再是有能力,主少就是難以收拾江山。但是後續發展,完全出乎耶律阮的意料,那漢天子力行中央集權,這幾年來,對漢廷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大都取得不錯的成效,使得國力大大提升。每有消息北傳,都讓苦於內鬥的耶律阮心中憂患,加深一層。

直至今歲,再也忍他不住。

是故,在耶律阮看來,他此次率軍南下乃是前瞻之舉,是爲了國運,是爲大遼長久昌盛。以兵戈血腥,阻抑漢朝復興之勢,以契丹軍隊的鐵蹄踏斷中原王朝的脊樑。

只可惜一番苦心志向,卻得不到支持,只能各種壓力一肩挑。當政這四年以來,耶律阮是深切地體會到其間的不容易,尤其是想做個聖主明君。對於利益二字,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當年欒城之戰過後,那麼多支持他繼位的宗室、貴族、大臣,在事成之後,眼瞧着一步步走向他的對立面,就因爲沒有了述律太后的壓制,以及無法滿足彼輩對權力與財富的貪慾......

雖然,心裡不斷地催眠自己,自己有多偉大,有多英明,是何等的忍辱負重,不被理解。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藉此戰鞏固權力,掌控軍隊,打擊政敵,也是一個很強烈的動機。

目光牢牢地盯在幽州上,耶律阮目光稍顯迷離,擺了擺手:“你們先退下,好生統兵,安撫士卒!”

“是!”

若打僅打一個幽州,是不需搞出這麼大的動靜的,耶律阮調動這般龐大的兩路軍隊,一是爲了加強對軍隊的控制,提升他這個皇帝在部卒中的權威;二則是想要以幽州爲誘餌,調動漢軍北上,予以殺傷,削減其戰爭潛力。

在運動之中,漢軍絕不是他大遼鐵騎的對手,這點自信,耶律阮是有的。

甚至於,耶律阮都考慮好了一系列的後手。

漢軍若不上當,那麼便集中實力,把幽州城拿下。破城的法子都有考慮,幽州城再是堅固,但那般龐大,軍力也就那些,準備充足的情況,總能破之的。還有麾下的“漢卒”可以用,再不濟驅使漢民攻城。

而一旦拿下幽州,拔除背後的釘子,屆時對漢決策,餘地則更大了。無論是戰,是穩。當然,在耶律阮的考慮中,還是要與漢軍幹一場的。一旦漢軍稍有挫敗,他還有更多手段,中原、河北那麼多方鎮,在他看來,怎麼可能真正臣服於大漢朝廷。

過去幾十年以來的歷史經驗,告訴耶律阮,漢人還是由內部瓦解來得快些,輕鬆些,但前提是他要從外部給內部人以機會。

歷史經驗很重要,但耶律阮顯然忽視了一點,全憑歷史經驗,也是會吃虧的,最重要的,時代已經在悄然之間,發生變化了。

但不管怎麼樣,大概在如今的耶律阮看來,他就是站在了第五層,把什麼都考慮到了,是愚夫蠢貨們難以理解的......

【送紅包】閱讀福利來啦!你有最高888現金紅包待抽取!關注weixin公衆號【書友大本營】抽紅包!

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811章 歸來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96章 反響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57章 劉老四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95章 遼帝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18章 查抄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62章 兵事第348章 老皇帝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53章 有詩云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23章 老臣凋零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7章 貴戚解權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77章 耶律妃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227章 延州事第309章 衡釀第313章 日常第90章 關右節度第330章 小市民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32章 進宮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65章 選擇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55章 符氏姐妹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693章 安西王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9章 武夫第23章 皇帝的底氣
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96章 劉皇帝就是定海神針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麼簡單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1811章 歸來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296章 反響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795章 父子夜談第157章 劉老四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95章 遼帝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24章 目標大理第118章 查抄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62章 兵事第348章 老皇帝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6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53章 有詩云第506章 最後的旅途6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95章 漳泉獻地第23章 老臣凋零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7章 貴戚解權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22章 慈父的關懷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學堂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53章 運籌千里王樞密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808章 老來喪女第82章 四件大事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177章 耶律妃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227章 延州事第309章 衡釀第313章 日常第90章 關右節度第330章 小市民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163章 開封修不修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32章 進宮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294章 唐粵問題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2章 祥瑞遍地,改革方向第65章 選擇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55章 符氏姐妹第43章 劉皇帝訓子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55章 山上山下第1693章 安西王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514章 最後的旅途13第244章 邊帥變動第94章 大動干戈的節奏第81章 下蔡大捷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9章 武夫第23章 皇帝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