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再臨大江

足足花了四日的時間,劉皇帝方纔把受召前來的河南官員一一接見完畢,在整個過程中,他是一個傾聽者、記錄者、考察者。

事實證明,過去的奏章交流,如隔重山,而通過與這些地方官員們的直接溝通,對於河南道州府縣的治理狀況,劉皇帝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當然,這還需同實地考察相結合起來。

但不管如何,劉皇帝很享受這樣的過程。劉皇帝算是個十分親民實在的君主了,但常年與公卿高官接觸,與下邊州縣有一定的脫節,這是難以避免的,放下身段,深入地瞭解地方,聽聽這些官員的聲音,也是提升劉皇帝對這個國家認知的一個方法。

而對於這些長在地方,久不聞天音、見君顏的官員們來說,則是一場難得機遇。在皇帝面前,暢所欲言,展示自己的才幹,表達自己的施政方針與理念,一輩子或許就這麼一次。

當然,機遇擺在這裡,能夠把握得住的,也是寥寥無己。有些事情,想象一下也就罷了,想要一朝贏得皇帝的親睞,也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而劉皇帝當政這麼多年,什麼樣的大才賢士沒見過,什麼樣的治國政策沒想過,想要討得他的歡心,又豈是那麼容易的。

不過,在這約兩百來名官員中,還是有幾人,讓劉皇帝另眼相看。這些人,不是有多麼敏捷的頭腦,抑或多麼驚豔的才情,而是,在對皇帝施政思想以及開寶政略的認識上,比較深入。

而通過調查得知,這幾人,不像大部分官員,在施政的同時,或多或少會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他們只是一板一眼地貫徹朝廷的理念方針。

這就很中劉皇帝心意了,這麼多年來,劉承祐已經很少讓別人教他該怎麼治國馭民了,他需要的,正是一批能夠徹底遵從他的意志,按照他所指方向爲政做事的人。

就像整個過程下來,沒有處置任何一名官吏一樣,對於那些中意的人,劉皇帝同樣也沒有直接提拔,只是讓人記錄了一下,而這個記錄,將成爲他們今後仕途升遷的一大助力。

接見完河南官員後,劉皇帝在行在設了一場御宴,招待衆人,再勉勵一番,便放其還職了。其意是,不願讓各州府縣主官長時間不在任。

在歷城,劉皇帝沒有駐留太久,到四月十日,御駕起行,徑往東行,布政使李洪威隨駕,一路巡過淄青登萊,直抵海灣。

大漢的壯麗遼闊,劉皇帝早就見識過了,此番倒也不是爲了聽海、觀海,而是爲了檢閱東海水師。

大漢在沿海的水師,原本基地是在密州,不過平南之後,主力便遷至了萊州,所針對的目標明顯,就是海對面的遼東。

到開寶五年,大漢的水軍也已經成體系了,雖然相對於陸軍,仍舊是後孃養的,但有劉皇帝的照顧,發展還是可觀的。

內河水師,基本佈置在江淮一帶,而以海船爲主要戰艦的外海水軍,則分爲兩部分,大部在萊州,控制巡視北方海域,兵額兩萬。剩下的,則佈置福建,由水軍將領張彥卿率領,如今正隨劉光義一道,跨海擊流求,或許等到劉皇帝南巡長江,捷報也就來了。

萊州灣,大抵是如今大漢北方最繁榮的海港了,同遼東、高麗甚至日本的聯繫,基本都要經過此地。

劉皇帝巡視海港時,發現,不知覺間,萊州也是異族扎堆之所,諸族胡商、避難的政治人物,以及大量浮海來討生活的普通人。

不知覺間,大漢對於東北亞各族人民的吸引力,已到了十分高的程度。親眼一覽,方纔認識道,這些年登萊人口數量暴增最直接的原因了,這裡有大量歸化的人羣。

劉皇帝車駕遊於市,淨街淨市,一應胡人全數被屏退在外,然而當御駕過時,一應人等,都長拜於地,磕頭不止,口中唸叨不已,匍匐畏服的姿態彷彿最虔誠的信徒在敬拜神祇。

胡音遍登萊,這樣的景象,在隨行的大臣中也引起了一番爭議,有的人認爲這是威信布四海以來遠人,是大漢良政的體現。有的人還是秉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想,覺得該當對這些胡人警惕,進行控制打壓。

這股議潮,甚至鬧到了劉皇帝這邊。而劉皇帝的態度呢,也很明確,胡人可教化者納之,不服王化者即斥之。

對於胡漢問題,劉皇帝也算看得分明,只要自身強盛,自是四夷臣服,而如果國家衰弱,爲亂的又豈止胡人。

不過,表面上展現出一種海納百川,包容萬物氣度,但私下裡,劉皇帝對於登萊官府的示諭,還是要加強對胡人的管控,對於戶籍的發放標準,更要提高......

同時,讓武德司的人,對登萊胡人的監視,也提升一個檔次。在劉皇帝看來,這些胡人中,絕對少不了他國的細作間諜,尤其是遼國的密探。

在萊州,劉皇帝待了足足五日,除了檢閱水師之外,便是接見當地賢達。順便,還請定居於此的那些原定安國貴族。

對於這些定安遺族,朝廷倒也沒有過於區別對待,對其有妥善的安置。當然,這些人帶來的大量財產,也對登萊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另外,就交談得知,這些人被同化的厲害,哪怕只過去了短短几年,已然徹底打消了復國之心,開始享受在大漢的安逸生活,積極入籍,每一家都改了漢姓漢名。

事實上,定安國本就不能算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渤海遺民組成的聯盟罷了,因此,可以預料,這一批渤海遺民,遲早會被大漢徹底消化掉。

巡視完萊州後,御駕轉道向南,視察密州與沂州,有意識地加快了速度,但以地理限制,終是沒能快得起來。

沒能忍得住,中途改道西進兗州,到泰山走了一趟,不爲封禪,只是進行了一場祭祀儀式。劉皇帝意圖很明顯,算是爲他日再來,做一個準備,同時,不得不說,泰山真的不高,劉皇帝完全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體會。

其後,南下徐州,過宿州入淮,等劉皇帝抵達楚州,與石守信所率領的水路行營匯合時,已經進入五月了。

這一次出巡,走得十分緩慢,大抵有一半的目的,是爲了放鬆的緣故吧。對淮東,劉皇帝這也是故地重遊了,順着運河南下,所觀所見,自然是一片繁榮景象。

時不時地停下,還有追憶一番十五年前,親征淮南的鐵馬金戈,揮斥方遒,雖然當年他主要的足跡在淮西。

走走停停,等御駕抵達揚州時,已是五月下旬了。揚州,是當初他步履所至的最南端,這一次,劉皇帝終於可以大張旗鼓,跨江南下,越過這條天塹,實實在在地踏上江南的土地。

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26章 冬至宴2第12章 令人陶醉第85章 浮雕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94章 善後第27章 父子座談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48章 處處矛盾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80章 博弈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6章 進士樓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381章 功臣閣第26章 潘美守城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44章 堂審278章 軍務第216章 初夏第52章 聯姻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7章 父子座談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242章 戰後第3章 不宜擴大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57章 上京叛亂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15章 荊南來使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707章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94章 楊邠案(2)第380章 投漢第361章 “龍宮”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09章 太后崩逝淺談兩點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49章 降表
第176章 接風洗塵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22章 奏章滿案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126章 冬至宴2第12章 令人陶醉第85章 浮雕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21章 名將團隊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94章 善後第27章 父子座談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48章 處處矛盾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318章 碩果僅存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159章 河東風雲(6)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366章 將士百戰歸第180章 博弈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6章 進士樓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174章 互揭其短第381章 功臣閣第26章 潘美守城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139章 隨駕帶着御史第66章 商業互吹第144章 堂審278章 軍務第216章 初夏第52章 聯姻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4章 冬季北巡第27章 父子座談第169章 遼國政壇的暗流第495章 市場的形成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242章 戰後第3章 不宜擴大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57章 上京叛亂仁宗篇1 正統時代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15章 荊南來使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77章 渦口之戰(1)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707章第411章 政治危機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94章 楊邠案(2)第380章 投漢第361章 “龍宮”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361章 皇長子的氣度第109章 太后崩逝淺談兩點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149章 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