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殿試

“臣陶谷(趙上交)參見陛下!”趙上交與陶谷二人,雙雙入殿,恭謹地拜道。

“二卿免禮,賜座!”

日常性禮節過後,劉承祐有點迫不及待地問起選材情況。

趙上交色黑,美姿儀,仍舊一副風度翩翩模樣,臉上洋溢着喜悅之情,看起來此次所獲應該不少。

不過哪怕感受着天子迫切的心情,趙上交仍舊保持着他的儀度,不疾不徐地,說道:“啓稟陛下,此次制舉,入京與考者,共計一千兩百三十八人,其中進士科八百三十六人,明經科兩百三十七人,餘者皆爲明法科、明算科及史科......”

“人也不多啊!”劉承祐嘆息一句,又趕緊問道:“及第多少人?”

“陛下,經臣等省試考察過後,進士科取士八十二人,明經科取三十六人,其餘諸科,取士二十三人。”陶谷也積極地站出來,稟道:“以國家乏才,求賢甚急,此番制舉,臣等篩選條件略作低放。”

聞報,劉承祐暗暗琢磨了片刻,按着這個比例,確實算大了。

“進士時務策,考察哪幾條?”劉承祐問。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關於制舉所考,劉承祐並沒有過於插手,任由趙上交與陶谷發揮,他對於雜文、帖經,並不是過於看重,僅在策問之上,降諭劃定了一個範圍:乾祐新政。

“吏治清肅事;京糧乏困事;刑律不倡事;漕運怠滯事;監察不興事;臣等各擬題察問!”趙上交拱手稟道。

“所察之事,倒是條條貼近時務,然參考士子,及第之人所答,皆能切中綮肯?”劉承祐想了想,問道。

聞此問,陶谷十分積極地應道:“士有優劣之分,自不能人人應答如流,經臣等所察,應考士人中,獨有二人,洞悉諸務,言之有序,當屬一等!然論以何人爲優,臣等爭論日久,難出結果,排名未定,故奏以陛下聖裁!”

“哪二人?”劉承祐興致愈高。

“鄆州王樸,太原王溥!”陶谷說道。

眉頭一揚,劉承祐的臉上,閃過極爲明顯意外之色,不過意外之餘,帶着喜色,並且很快恢復平靜。連見趙匡胤,劉承祐都能平和以待了,而況於這區區“二王”,實在難讓他心裡起太大的波瀾。

不過,耳聞賢才,喜悅是避免不了的。正史上,歷後周一朝,王溥與王樸二者,都是十分有名的大臣,劉承祐對這段歷史小有涉獵,雖談不上詳知,但也有所耳聞,至少二王的名字印象還算深。至於是否同名而非其人,劉承祐倒不覺得有那麼“巧”。

王溥入仕後漢,卻早爲郭威所發掘,經廣順一朝,累遷至宰相。郭威給郭榮留下了不少賢能勇將,王溥便是其中佼佼者,在郭榮勵精圖治,威震八荒的過程中,扮演了極具份量的一個角色。

至於王樸,屬於大器晚成的典範,則爲郭榮所舉,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同郭榮一道,打造出了一個顯德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則短暫,卻足夠輝煌。一篇“平邊策”,提煉出一個“先南後北”的戰略,便流傳於世。

“這是二人考舉之時,所作辭賦、策文!”見劉承祐果一副感興趣的樣子,自袖中掏出了兩份冊頁,上呈。

劉承祐拿着,閱覽起來,辭賦劉承祐沒那個興趣,欣賞水平也不夠,稍微瀏覽了一遍,着重在策論上。果如趙、陶所說,鍼砭時弊,言之有物。王樸大概是年紀長上不少的緣故,世事洞察,言辭不露鋒芒,倒是王溥,顯得年輕氣盛,直透時務,盡顯見識能才。

放下冊頁,劉承祐意態愈顯從容。

щщщ ¸TTkan ¸℃o

聽趙、陶之彙報,對於此次制舉,劉承祐心裡也大概有所瞭解,少作思吟,朝二者擺出一副溫和的面孔,道:“辛苦二卿,操勞制舉之事了,朕很滿意!”

對視了一眼,縱使相看兩厭,但趙上交與陶谷還是十分默契地回道:“爲國選材,臣等不敢言苦!”

劉承祐點着頭,眼神飄了飄,吩咐着:“制下,經省試考察通過諸科進士,明日辰時進宮,於廣政殿,不分科別,朕親自出題考覈,點定狀元,重定名次。着諸宰及三館羣英,作陪共監。”

兩個人不由互視,俱感訝然,這“殿試”在唐高宗朝便已有先例,但在經過制舉省試考定名次之後,再加一輪殿試,可是少見,就爲了一個“狀元”?

心裡雖有所疑問,但二者回應起來卻還是很乾脆。

劉承祐突起念頭,卻是想到了自宋元之後,貢舉選材的三級考察規矩,施行了那麼久,總歸有其道理,可以效仿。不過這一回,是完全拋棄“省試”的結果,一論而定優劣次序。

並且,劉承祐作此考慮,更重要的是,他要表示對士人,對賢才的重視。另一方面,經殿試之後,也可以着力宣傳“天子門生”的噱頭了。

趙、陶二人,匆匆應命而去,他們得迅速地做好殿試的準備,考舉流程,張告公榜,通知及第的那一百多名士人。劉承祐就給了一天的時間,可有些趕。

事實上,此次制舉,參考的大部分士人,基本都還老實地待在登記的居所,等着朝廷的後續安排。基本上,就是等着皇帝的處置。

很快,殿試的消息便傳開了,反響不小。通過省試的一百好幾十名士人,不少人對此有所非議。雖然此次參考人數不多,錄取的人數不少,但是陶谷所言降低要求,只是相對於此前而言,具體的試題,仍舊很難,尤其是時務五條。

好不容易及第了,又被告知要加試一輪,名次重定。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講,卻是喜悅,興奮。殿試,皇帝親自出題,衆臣監考,御點狀元......

似乎,士人的春天,將要來了。

除了少數的倒黴蛋,不在東京,得以錯過盛事之外,皆老實應考。

皇城南門,一大早,百多號人集於此,老實規矩地候着,直到天放亮,憑藉着前昨日貢部發放的身份憑證,入宮,引導至廣政殿。

籌備地倉促,劉承祐也不喜繁瑣,簡化流程過後,一百多人,落座,等候考題。

辰時一至,由趙上交親自舉着劉承祐所書考題,進入大殿,高聲宣讀。

就三個字:平邊策。

第122章 奏章滿案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413章 分食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98章 事泄了第285章 家務事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69章 東出太行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61章 晉陽來人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7章 風波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37章 新政第147章 德勝渡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52章 聯姻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9章 新官上任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80章 春夜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04章 平息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96章 反響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1章 西巡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79章 長教訓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26章 名將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77章 間策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30章 “寬刑簡政”第378章 父子交心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44章 聽政湖湘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97章 新山陽第83章 抉擇第2章 父母兄弟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76章 宣戰行爲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273 王晏鎮洛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
第122章 奏章滿案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237章 七九不和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413章 分食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101章 劉知遠在洛陽第298章 事泄了第285章 家務事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69章 東出太行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471章 另起爐竈第61章 晉陽來人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1818章 慈母敗兒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69章 虞國公也走了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74章 十八日,御駕幸淮南第7章 風波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37章 新政第147章 德勝渡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52章 聯姻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9章 新官上任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56章 南平王讓朕好等啊第64章 郭威支持穩第80章 春夜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289章 捷報齊至第103章 強勢、陰謀第87章 秋後算賬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05章 盧多遜急了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04章 平息第97章 再臨井陘第296章 反響第343章 逐漸窒息的局面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56章 磨礪與考驗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21章 西巡第401章 王彥升之死第99章 全面對抗的兩司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79章 長教訓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26章 名將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77章 間策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30章 “寬刑簡政”第378章 父子交心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44章 聽政湖湘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97章 新山陽第83章 抉擇第2章 父母兄弟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76章 宣戰行爲仁宗篇2 正統六年第343章 趙府君當權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273 王晏鎮洛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