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

“都說完了?”殿帳內,耶律璟小刀割肉,搭配着烈酒享用,擡眼瞟了一下安平王耶律敵烈爲首的一干貴族將領。

見耶律璟反應平淡,幾個人面面相覷,有那麼片刻的尷尬,耶律敵烈說道:“陛下,如此良機,百年難遇,若是遲疑不決,耽誤了只怕後悔莫及啊!”

顯然,這幹貴族是從此次兩國皇帝會面中看到了機會,按捺不住躁動的心思,想要建功,並籍此一舉扭轉漢遼之間強弱形勢。

這樣的想法,不能說愚蠢抑或無自知之明,只是收益巨大,倘若真的能趁機把劉皇帝給解決了,那對南面大漢帝國而言,無疑是重創。

那麼,施加於遼國身上的壓力,那不斷勒緊脖子的繩索,立時消散。把未來想得美好點,還能一舉扭轉遼國的頹勢,重新反攻大漢,甚至鐵騎南下中原也不再是妄想......

再加上,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不論怎麼看,對大漢天子而言,塞上會見,都是他安危保障最弱的一次。錯過了,就真的不會再有了......

“你們想要謀南朝皇帝,人豈能無備?”耶律璟精明起來的時候,是無比精明的,面對衆人所請,慢條斯理地說道:“那漢帝是何人?從太宗皇帝時起,就是大遼的強敵了,二十餘載間,大遼在其手上,可曾佔得一絲便宜?以其精明,他既出塞來邀,豈能置自身於險地?”

“或許是漢帝志得意滿,而生驕慢之心呢?”耶律敵烈忍不住道。

看了這個四弟一眼,不論過多久,不論怎麼變,這急功近利的性格從來沒有改變過。這也是這些年來,他更加倚重五弟耶律必攝的原因之一。

“性命攸關,家國興衰的大事,能莽撞賭博,靠揣測判斷行事嗎?”耶律璟不客氣地斥責了一句。

耶律敵烈不說話了,但表情反應就一個意思,不服氣。這個時候,南樞密使蕭護思走進帳中,向耶律璟稟道:“陛下,漢帝遣人再報,約定於九月五日!”

“另外,南面傳來消息,這幾日,南朝長城諸關都加強防備,兵馬調動頻繁,動靜很大,集結於焦山口的漢軍,只怕不下三萬之衆,恐有所圖,還請陛下提高警惕!”蕭護思嚴肅道。

“聽到了嗎?照此情勢,反倒是我們需要提防漢帝圖謀!”耶律璟說這話時,目光是落在耶律敵烈身上的。

“北相,當年你曾率軍,同漢軍在山陽糾纏,依你之見,憑我們眼下手中的力量,能夠擊敗漢軍嗎?”耶律璟又問北府宰相耶律賢適。

當年,在遼軍北撤,是他留下,帶着漠南遼軍與部族,替遼守住了大片的國土,否則,以當時遼國的形勢,即便大漢後繼無力,遼國的勢力範圍也還將向北退縮。

在與漢軍對陣方面,耶律賢適也算遼國貴族大臣中比較有發言權的了,因此,稍加思量,沉聲應來:“漢軍邊軍戰力不弱,漢帝身邊的禁軍必然也是精銳,以行營眼下的實力,戰勝的成算不大!且白水濼距離漢關不遠,隨時可得到支援!”

耶律賢適這話,說得也算直白了。勝算如何,經歷過當年漢遼大戰尤其是南口攻防戰的人,心裡都有個數。

不過,這十年過去,遼國的軍隊也在更新換代,貴族、軍隊之中,也不乏勇壯派。作爲北方霸主,志氣也沒有被徹底打掉,一些站得低,看不遠,不瞭解如今大漢究竟有多強大恐怖的人,也是沒有太多敬畏之心的。

比如耶律敵烈,他身份或許夠高,但卻是個“大契丹主義”者。一聽耶律賢之言,當即道:“北相爲何自滅威風?漢軍戰力強,大遼就沒有精兵猛將了嗎?”

“漢軍既然大舉調動,兵力不足,我們也可以立刻徵召部卒,調集戍兵,在草原上,何懼他三兩萬漢軍!山陽漢軍,人數並不算多,若能堅決,不是沒有功成的可能!”耶律敵烈聲音也高了些,神情激動地說道。

可惜,他這一番話,沒能得來耶律璟的認同,反而遭來一聲嚴厲的質問:“你想掀起與南朝之間的全面大戰嗎?十年前的慘痛教訓,忘記了嗎?”

以耶律敵烈的性子,估計也是壓抑地久了,此時面對的皇兄的訓斥,爆發了,直接道:“若不謀漢,漢必謀我,不求主動出擊,難道還要等着漢軍來伐嗎?陛下莫不是畏懼漢軍,不敢再向他們亮出我契丹兒郎的戰刀?”

“安平王,不得無禮!”一旁,在座的漢族大臣韓匡嗣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耶律敵烈似乎也放開了,輕蔑了看了韓匡嗣這個“軍醫”一眼,冷冷道:“我是契丹勇士,習慣不了你們漢人的規矩禮儀!”

韓匡嗣一家,是靠着與述律太后的關係而發跡,逐漸上位,成爲遼國內部舉足輕重的漢族世家。也得益於此,耶律璟在位其間,韓家榮寵未衰,哪怕如今漢帝國勢盛的情況下,韓家的子弟仍舊受到重用,比如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如今就在耶律璟身邊任通事。

“放肆!”而耶律敵烈的態度,也徹底激怒了耶律璟,冷聲斥了一句,而後舉起手中的刀子,朝外一指:“滾出去!”

面對神情嚴厲的耶律璟,耶律敵烈終究沒有硬到底,冷哼一聲,轉身便去。殿帳中的氣氛,因爲這場風波,顯然沉悶了許多。

耶律敵烈退出,請命冒進的貴族將領們,也都不作話了,其他人,也都默然,等待着皇帝耶律璟的示諭。見到這副場面,低調地坐着耶律賢,頭又低了幾分,只是雙目之中,閃過少許的異色。

良久,耶律璟下定了決心:“攻漢之議,就不要再談了!”

“是!”一干文武,也沒有再就此爭執。

“南樞密,你遣人答覆漢帝,朕定然如期赴約!”耶律璟對蕭護思道。

“遵命!”

又瞧向耶律賢適,指示道:“漢帝既然大張旗鼓,率衆而來,我們也不得不防,具體事宜,就由你主持了!傳詔行營,放慢速度,如期抵達白水濼!”

“是!”

遼主行營如今所在的地方,距離白水濼已然不足兩日的路程。一場爭議結束,衆臣退去,留下的耶律璟則忍不住重重地嘆息了一聲。

原本面上的強勢表情,消散一空,一種難以名狀疲憊感籠罩着耶律璟全身。不只是常年飲酒與作息昏亂造成的身體虧空,還有心累。自從耶律屋質死後,他再沒遇到一個能夠全心全意爲他謀劃軍國大事的賢臣了。

如今,雖然沒有胡亂嗑藥,但耶律璟的精神狀況也確實是出問題了,大抵是身心承受的壓力太大了吧。

事實上,對於耶律敵烈等人的建議,耶律璟又何嘗不動心,十年前的慘敗,喪師失地,二十萬大遼兒郎死傷,這樣的結果,怎能不刻骨銘心,怎能沒有恥辱感。

只是,也正因爲記憶太深刻了,他纔不得不慎!雖然從未謀面,但劉皇帝的大名早遠揚四方,對耶律璟而言,劉皇帝則更像一個夢魘,始終縈繞於大遼上空,隨時可能再度露出猙獰的獠牙。

這樣的敵人,耶律璟哪裡敢小瞧,又哪裡敢莽撞行事。

就這般,在各懷鬼胎,在潛流暗涌間,漢遼兩國帝王,於秋高氣爽之際,在一個龐大的陣仗下,相會於白水濼畔會面了。

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771章 襄陽王第55章 符氏姐妹第99章 又窮了第433章 聖訓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43章 接見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93章 班師第42章 李郡公一怒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676章 慘重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70章 大禮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401章 老郭威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380章 饒樂國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34章 回府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48章 還京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66章 朕要親征第65章 君臣相宜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9章 武夫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11章 請教第125章 頌公亭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78章 滄州府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331章 泰來樓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6章 告一段落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40章 開拓之志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1713章 機遇第1736章 試炮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52章 聯姻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75章 少林寺第132章 做媒第75章 高貴妃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97章 擴*整頓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41章 小風波第131章 鳴沙匪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205章 既往不咎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2章 河東之患第240章 家宴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
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1771章 襄陽王第55章 符氏姐妹第99章 又窮了第433章 聖訓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第43章 接見第197章 開封擴建第93章 班師第42章 李郡公一怒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12章 一舉蕩平第280章 傳國玉璽的消息第210章 一錘定音的人第124章 海外擴張第238章 皇帝還是怕皇后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387章 契丹終被打回原形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1676章 慘重第46章 郭榮的激進建議第70章 大禮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401章 老郭威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380章 饒樂國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44章 蘇逢吉案結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34章 回府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148章 還京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66章 朕要親征第65章 君臣相宜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9章 武夫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11章 請教第125章 頌公亭第51章 如今的大漢第78章 滄州府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331章 泰來樓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67章 先震後蝗第6章 告一段落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40章 開拓之志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1713章 機遇第1736章 試炮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52章 聯姻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國舅第1733章 王侁要倒黴了第375章 少林寺第132章 做媒第75章 高貴妃第64章 楊業卻敵第316章 皇后的寬慰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97章 擴*整頓第2054章 太宗篇1 變天第41章 小風波第131章 鳴沙匪第50章 打他一仗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205章 既往不咎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12章 河東之患第240章 家宴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第152章 壓抑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