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

出使歸來,第一件事自然是面謁皇帝,不過趕到御帳,合情合理地沒能第一時間見到耶律璟。不過,倒也沒有受到慢待,由北府宰相蕭海璃親自接待。

蕭海璃容貌魁偉,形象上佳,契丹北府貴族出身,爲人廉謹,達政體,斷事悉情公允,頗孚人心,是個十分具有才幹的遼國大臣。

早年因爲耶律察割叛亂,稍受牽連,不過作爲皇親近戚,沒有大的問題,兼具才幹,耶律璟又賞識其勤篤重,後來將之提拔爲北府宰相,十分信用。而蕭海璃如今也才四十歲,卻已總知軍國事,佐理大政。

這些年遼國宗室諸王,爭相反逆,與蕭護思一味迎合耶律璟,從無勸阻進諫相比,蕭海璃斷獄公正,略無冤屈,是故名聲一直很好,爲人稱讚,諸多宗老大臣,也未因他“年輕”就對他有所小視。

耶律璟在正史的名聲並不好,睡王昏主,嬉鬧而無節制,但細察之下,可以發現,在其當政期間,遼國的上層,實則涌現出了一大批具備治國理政才幹的大臣。

至於爲何聲名狼藉,確實有些賞罰無章,不視朝政,嗜殺無度等昏亂舉措,晚年尤甚,但更多的因素,估計還在於後人的評說。耶律璟之後的景宗耶律賢,可是耶律阮的兒子,帝位再度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作爲太宗嫡子的耶律璟,放大他一些爲政生活上的缺點進行抹黑,也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事情。

同爲遼國北面官系統內的重臣,一爲北府宰相,一爲北樞密使,二人權力、地位並不懸殊,交流起來也是以一種平等的姿態。

“陛下還在行獵?”引入偏帳落座,蕭護思問道。

“正是!”蕭海璃沉毅的面容間,露出一點無奈的表情,點了點頭。

聞言,蕭護思也不意外,直接問道:“陛下怎麼想起南下雲州行狩了,莫非對漢事務有變?”

顯然,作爲一個經驗豐富,高政治敏感的人,蕭護思不免心生猜測,尤其在方出使北歸,又與趙思綰密會過的情況下,實在忍不住多加聯想。尤其是,耶律璟也當了七年多皇帝,還是頭一次如興衆南下,並關注起南面事務來。

蕭海璃搖了搖頭,說:“陛下心思,不是我們能夠猜測的,這幾年巡視下訪諸域,或許只是一時興起,南來體察,畢竟,南面諸州縣部,也是我大遼的國土要地!”

說着蕭海璃對蕭護思道:“此番北樞密奉命出使漢國近半年,至今方還,想來收穫頗多吧!”

提及此,蕭護思的神情不由得嚴重起來,微微一嘆,說:“漢國建立至今不過十二年,如今卻已爲我大遼強敵,必當進言陛下,早作防備,南方之患已深,如不制之,他日必然危及大遼!”

蕭護思平日裡,是個十分謹慎持重的人,此時,見他都露出這種態度,並直接吐露對於北漢的忌憚與擔憂,蕭海璃也跟着嚴肅起來。

事實上,在遼國內部穩定,國力逐漸恢復的當下,諸多遼國上層,也難免把目光投向南方的大漢。畢竟,遼國上層,並不乏有識之士。

經三代的奠基,如今的遼國,早已不能單純地當作遊牧國家來看待了,幽雲及遼東地區的攻取,漢文化的融入,君主制度的確立,使得遼國的封建屬性大大加強,並且這幾乎是個不可逆的過程。雖然耶律璟在位這些年,漢化的深入改革進程受阻,但其上層,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受足了漢文化的薰陶與影響。

以史爲鑑,似乎耶律屋質這些貴族大臣,也是學看漢家典籍的,遼廷內部也不乏漢臣,都能看明白,一個統一的、強大的中原王朝,對於他們的巨大威脅。

是故,兩強並立的當下,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後,不把注意力放到南邊的大漢,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在如今的大漢,鋒芒畢露,展現出強大的進攻性之後,更引發了不少人的擔憂。

即便在正史上,周世宗勵精圖治,東征西討,遼國也從來沒有停止過扯後腿的行爲,河北地區是侵擾不斷。

周師討北漢,也是大軍援應,致力壓制。正因深受其擾,柴榮纔會在攻取淮南後不久,便迫不及待地揮師北伐,收復幽燕固是大志,打擊遼國,扭轉北方防禦的被動局面,纔是主要目的,只是後繼乏力,難竟全功,病重而返。即便如此,也收復了瀛、莫,兵脅幽州,爲後來的三關防線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而大漢之所以能保有比後周更好的國際環境,更輕的邊防壓力,除了與正史相類的遼國權力變故、政局動盪之外,其根源還在於欒城一戰,使其軍力、國力大損。軍隊的傷亡,帝位的變遷,一切戰獲盡數損失,不能彌補國內,以致於,在後來的數年乃至十年間,並不能有足夠的實力對起勢的大漢進行有效壓制打擊。

當年的耶律阮,也能算是有先見之明,並且有決心,親提重兵,要與大漢扳扳手腕。那個時候,大漢才真正安穩了兩三年,整體實力還不是特別強,如果讓耶律阮成功掀起漢遼大戰,即便不能滅亡大漢,也會大大削弱其國力,阻遏其統一的步伐。

但是,一場火神澱之亂,將耶律阮的一切謀劃,化爲泡影,甚至丟了性命,帝位系移。而趁着這難得的寬鬆環境,大漢君臣則牢牢地抓住了良機,改革圖強,削服南方,收取土地、城池、人口,越打越強。

偏帳內,聽蕭護思之言,蕭海璃露出了認真的表情,看着他說道:“這些年大遼致力於安內,漢國志在統一,其威脅壯大,雖則感觸不深,但也可察之。依北樞密之見,今日在漢國,可能興師北伐?”

聞問,蕭護思想了想,語氣很堅定:“以我探之,漢國已有北伐實力,但其政猶在南方的小國勢力,待其削平,南顧無憂,必定掉頭北上,與大遼爲敵。遼漢之間的戰爭,終究不可避免!”

蕭護思這麼講,蕭海璃也越發慎重,說:“此番出使的經歷見識,北樞密當詳細陳說與陛下!”

“我正有此意!”蕭護思頷首。

“北相,北院大王來了!”二人敘談間,侍衛前來稟報。

“快請!”蕭海璃道。

兩人同時起身,準備前去迎接。因扶立的功勞,再兼具博學與卓越的政治才幹及一定軍事能力,耶律屋質被耶律璟封爲北院大王,爲遼國北面官系之首,管理北五院部事。

身份上,遼國內部還有諸多比耶律屋質更高貴的,但論及政治地位與權力,與他相當的,幾乎沒有。是故,對於這個兩度止內亂,保存契丹實力的貴族大臣,蕭海璃與蕭護思都很敬重,不敢有所怠慢。

不過,還沒等二人出帳,耶律屋質已然掀帳入內。

“拜見大王!”二人行禮。

耶律屋質正是年富力強的歲數,器識從容,風度尤佳,常年的高位,更使他自帶一股威嚴。擺了擺手,耶律屋質直接將目光投向蕭護思,開門見山地說道:“聞北樞密歸來,我是特意前來,略作問候,也想聽聽你南下的見聞啊!”

顯然,耶律屋質也關心着其事。

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59章 明貶實升第89章 談話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330章 小市民第53章 兵制改革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97章 再臨六合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08 狀元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3章 考校第33章 真正目的第3章 取士不公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403章 抓起來!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世宗篇47 封禪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151章 聽政2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393章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73章 日常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31章 進軍令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95章 玩陰謀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67章 請辭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149章 降表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34章 亡國之族第126章 冬至宴2第295章 難第178章 會獵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32章 潞州震動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112章 整風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97章 隰州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59章 不知死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474章 補漏匠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93章 升遷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375章 少林寺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31章 邊公在任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半島史話·桓王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31章 進軍令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8章 巡視第1695章 袁家莊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372章 封王
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59章 明貶實升第89章 談話第43章 大公主回來了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330章 小市民第53章 兵制改革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97章 再臨六合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126章 近臣之殤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08 狀元第315章 趙匡義有個大膽的念頭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59章 明貶實升第13章 考校第33章 真正目的第3章 取士不公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403章 抓起來!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世宗篇47 封禪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151章 聽政2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393章第225章 恩愛與恩典第173章 日常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31章 進軍令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95章 玩陰謀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167章 請辭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149章 降表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34章 亡國之族第126章 冬至宴2第295章 難第178章 會獵第50章 小滿與臨盆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32章 潞州震動世宗篇27 南洋勾吳第112章 整風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97章 隰州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59章 不知死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06章 癥結難以解決第474章 補漏匠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93章 升遷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353章 楊城大捷第375章 少林寺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31章 邊公在任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178章 頭腦清醒的乾祐帝半島史話·桓王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31章 進軍令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18章 詔議國策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8章 巡視第1695章 袁家莊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372章 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