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史話·話說林邑

在安南國因“文萬之亂”而戰火連天之時,周遭各國可謂是密切關注,尤以隔壁的林邑國爲甚,其王劉繼戎甚至徵召組建了三萬大軍,陳於北部的平州。

而平州以北,就安南國的化州,那可是安南南部重鎮,峴港所在,是個歷史悠久,政治經濟相當發達的地方,在整個中南半島,都是排得上號的城市。

而劉繼戎此舉,名義上是御備亂賊南躥,並且在義安戰事吃緊之時,劉繼戎還專門遣使走水路北上交趾,呈送他的親筆信。

在信中,劉繼戎“誠摯”地表示了他對“文萬之亂”的深切關心,並言明他已備好軍隊,若事不濟,可隨時發兵北上,協助平叛云云。

劉繼戎的來信,自然引起了交趾朝廷的重視,準確地講,該是忌憚與防備纔是。且不提那些勳貴大臣們反應,就劉繼丹自己,都警惕不已。

對於南邊這個族兄(劉繼戎乃是林邑先王劉文演長子,生於雍熙八年,比劉繼丹大6歲),劉繼丹可是很不喜歡的,沒辦法,劉繼戎性剛烈、喜征伐,並且野心勃勃。

當年還在劉太后攝政期間,初掌政權的劉繼丹,受到劉繼戎的邀請,南下赴會,雙方於峴港聚宴三日,就兩國往來之事進行協調商討。

在那場聚會上,劉繼丹全程被壓制,形象很難看,雖然彌合了一些兩國邊境與貿易上的衝突、紛爭,但劉繼丹很掃興。從那之後,劉繼丹再沒有接受過劉繼戎的邀請,國家往來之事,只遣特使商談處置。

因此,在國家內亂之際,收到劉繼戎這樣一封來信,都不需旁人提醒,劉繼丹就難得地英明一把,指出這個族兄居心叵測,不懷好意。

劉繼丹本想直接忽視劉繼戎意見的,但經安平公主劉瑛一番勸說,還是遣使回覆,全了一份體面。

劉繼丹同樣讓安南的學士寫了一封回信,上邊首先肯定並感謝了劉繼戎的關心與好意,也追憶了血脈相連的兩國關係,最後在強調了宗藩體制之餘,表示文萬之亂,安南猶有力平之,若事不成,他是不會顧惜顏面,而不請兄弟邦國之兵援濟的,云云。

在回信的同時,交趾朝廷卻又急令發往南方的順、化二州,要求當地職吏官兵,提高警惕,嚴防死守,只不過這一回,除了防備北邊作惡的叛軍之外,重點要放在南邊的兄弟之國。

因此,在驩州之戰決戰以前,林邑國這邊的行動,從事實上,是減輕了文、萬叛軍壓力的。而面對交趾的回信,劉繼戎除了嗤笑劉繼丹那軟蛋也能搞出這樣一封有禮有節的答覆之外,也並沒有更多的動作。

劉繼戎的確是野心勃勃,但不意味着他沒腦子,一味莽。舉兵出平州,跨過兩國邊境,並不難,難的是邁出那一步後,他與林邑國將承受的壓力。

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性質,比安南國內的叛亂還要嚴重!

於是,劉繼戎選擇了繼續觀望,期待着安南亂局的進一步變化,只不過,他的期待落了空。隨着驩州之戰結束,二侯狼狽西逃,劉繼戎便清楚,沒機會了。

只能在一聲可惜之後,下令軍隊南撤,離開兩國邊境。但是,集結起來的軍隊,卻並沒有解散,而經過一番海、河運的大範圍轉移後,調往洞裡薩湖地區。

在那裡,劉繼戎集結了四萬步騎(騎軍分馬兵與象兵),向西出征,目標直指已然拋棄舊都,向西遷徙的真臘餘孽。

正統二年的真臘國,在林邑三代國王幾十年的持續攻伐下,已經徹底崩潰了,而重要標誌,正是建隆十八年(1035年),劉繼戎領軍北征真臘,將其最後一支“中央軍隊”殲滅,破其都,滅其國,夷其君臣,徹底實現對洞裡薩湖地區的征服佔領......

林邑自世祖分封以來,立國已54年,傳至劉繼戎,已歷三世。作爲世祖九子的劉曙,這個年輕時常年犯渾的荒唐貴胄,卻是林邑國的奠基者,由他開啓並鞏固了林邑國的國運。

從封國之初僅數州占城舊地,到他去世時,已經全佔原時空越南中南部以及洞裡薩湖以南廣大地區。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林邑國能有那般大的發展,主要得益於世子劉文演以及大將劉珙的軍事征服,但若沒有劉曙的善用以及全力支持,那二人又豈能擁有這般大的成就。

劉曙在林邑王位上,足足三十五年,一直到建隆五年(1022年),方纔薨逝,並且死在大漢,享年67,算是無疾而終。

卻是自建隆三年東京宗藩大會之後,劉曙就沒有南返,而是一直待在東京納福,那個他從小成長的地方。到了人生暮年,混不吝的楚國公、林邑王,也爆發了鄉土之戀,世宗皇帝也同意了劉曙的逗留。

等劉曙薨逝,已經實際掌握林邑軍政的世子劉文演,沒有任何波折地登上王位,也開啓了林邑國的新時代,那個時候,劉文演也已經四十五歲了。

劉曙留給劉文演的家底還是很豐厚的,漢夷人口一百五十餘萬,除了富庶的沿海平原、港口,還有一個經過初步開發的湄公河下游三角洲平原,並深入到發展成熟的洞裡薩湖地區。

事實上,在早年劉珙的建策之下,經過劉文演、劉珙輪番的攻掠,真臘國當時已經不支了,畢竟連都城都已經不安全,屢次遭受林邑騎兵的侵襲,其對洞裡薩湖的統治,更是搖搖欲墜。

在劉文演繼位之初,實則就已經具備大規模北上,一舉攻滅真臘中央朝廷,實現對半島東南部平原沃野的全部佔領。

然而,由於君臣失和,引發了一場林邑內部的動盪,也就錯過了這個時機。具體地來講,還是劉文演、劉珙這二人,作爲林邑軍神般的存在,劉珙在軍隊內部的威望,甚至一度超過劉文演。

二者的對比,也持續了二十多年,過去有劉曙的調和,但當劉文演成爲王之後,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185章 趙礪案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397章 指點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75章 在滑州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483章 南巡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321章 矛盾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46章 郭榮奏事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51章 凋零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37章 特權第324章 交代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370章 劉鋹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2章 荊南既定第242章 戰後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38章 請立太子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17章 輕狂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70章 御宴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3章 夜宴第26章 潘美守城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43章 總結第1章 何謂開寶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5章 馬楚內亂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7章 貴戚解權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2章 河東之患第329章 遊市第383章 敞開談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1767章 心頭髮慌
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185章 趙礪案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397章 指點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第137章 趙普的黑材料第230章 壓力都不小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75章 在滑州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257章 上京叛亂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69章 夫妻密談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483章 南巡第91章 吉兆動兵,再臨壽春第321章 矛盾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44章 皇子赴軍第46章 郭榮奏事第48章 瑤蠻的格局第151章 凋零第158章 河東風雲(5)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476章 內外黨同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337章 特權第324章 交代第417章 慶典一般的刑場第235章 南口大戰4第370章 劉鋹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76章 效郭威戰法第22章 荊南既定第242章 戰後第310章 海路主將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66章 請辭?不許!第291章 淮東大案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38章 請立太子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17章 輕狂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74章 東亞海盜的興起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192章 再得兩子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諫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30章 “寬刑簡政”第170章 御宴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01章 正面交鋒第23章 夜宴第26章 潘美守城第236章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43章 總結第1章 何謂開寶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2章 一心求財王巡檢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253章 皇帝的敬酒第91章 今日開寶第15章 馬楚內亂第353章 楚蠻歸化的標誌性人物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7章 貴戚解權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12章 河東之患第329章 遊市第383章 敞開談第78章 三百與十萬第154章 河東風雲(1)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309章 江淮將帥第251章 此冬二三事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40章 《開寶總類》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1767章 心頭髮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