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燕王心跡

bookmark

“大王,經臣連續審查,鞫問黨羽,共得趙思綰罪狀十條,這是罪供,請大王審閱!”宋琪向趙匡贊稟道。

事態嚴重緊急,宜從權變,是故宋琪斷事,也是從快,估計也熬了一整夜。看着他手中那一摞的案卷,趙匡贊問道:“趙思綰都認了嗎?”

“供認不諱!”宋琪答道。

招了招手,趙匡贊接過案卷稍微看了看,表情倒還算平靜。雖然宋琪共列了趙思綰罪狀十條,但核心只有兩條,一是密通契丹、陰謀作亂,二則是殘忍好殺、草菅人命,至於其他什麼貪污、傷人、姦淫、巧取、豪奪之類的,都是“小問題”了。

即便如此,看完宋琪的總結,趙匡讚的表情仍舊不免沉凝。尤其看到,趙思綰在這些年間,私下裡殺人取樂,恣意戮害百姓是73人,趙匡贊威嚴的面容間更是怒意涌動,狠狠地拍了下大案,厲聲道:

“孤素知趙思綰兇狠,卻仍未料到,其竟殘忍若廝。使無辜百姓,亡於其手,而未能及時發覺糾正,是孤之過也。孤的身邊,竟然長期蟄伏着如此豺狼,思之後怕啊!”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趙思綰心如蛇蠍,作惡多端,自取滅亡,此之謂也。天都難以挽救他,今爲大王所擒,亦是上天欲假大王之手,爲民除害,懲治此大惡之徒......”宋琪向趙匡贊說道。

聞之,趙匡贊卻搖了搖頭,糾正道:“孤何德何能,豈敢代表天意?如宋公之言,趙思綰咎由自取罷了。再者,孤此前對其多加寬縱容忍,燕民之難,亦有孤的罪過!”

“大王有此心,堪稱仁德,不必過於自責!今能糾察其行,批捕問罪,使其不再爲害,可見大王之明睿!”宋琪拱手誇讚道。

對於宋琪這樣的士大夫而言,趙匡贊這種引咎自責、攬罪己身的品德,是值得讚揚的,也符合他們的價值觀。如果每個君主,都有這等覺悟,世間豈不是士大夫的極樂世界?

揚了揚手,趙匡贊恢復了嚴肅,吩咐道:“時下,邊情有變,戰端或發於迅雷之間,當以守禦幽州爲要。趙思綰暫且收押,等時局安穩後,再依法處置,給軍民一個交代。”

“是!”宋琪應命,擡首,又請示道:“大王,幽州職吏之中,平日有不少與趙思綰往從甚密者,其府上也有一些才士,而今這些人,都已成擒,如何處置,還請大王示下!”

聞言,趙匡贊瞥了宋琪一眼,稍作沉吟,說道:“這些人,就交由宋雄仔細審查,無罪釋,有罪罰!”

“是!”宋琪面上露出少許的鬱悶。

宋雄乃是與宋琪並稱“二宋”的幽燕名士,涉獵文史,善談論,有氣節,士流多推許之。時任幽州判官,素來斷事公正,從無偏私。

看着宋琪,趙匡贊又說道:“倘若大戰起,幽燕的民力、錢糧、布帛、軍器,都需你主持調度,這些事務,再沒有比你更熟悉更能勝任的了!”

聽這話,宋琪終於露出了滿意的神色,拜道:“多謝大王委重,在下必竭力以報!”

收回落在宋琪身上的目光,趙匡贊心中卻微微一嘆,面前這位,堪稱幹才,佐弼自己多年,建樹頗多,以其才幹,就是爲大國之相,也是沒有太大問題。就是愛攬權,好結黨,多少令主君不喜,趙匡贊已經是寬容的了,能重其才幹,而容其小節。

“大王,那趙思綰想要求見!”告退前,宋琪向趙匡贊稟道。

“他還有何話想同孤說?”聞之,趙匡贊忍不住嗤笑一句,不過稍加考慮,還是說道:“命人把他帶上堂來吧!”

“是!”

沒有等太久,伴着一陣鐐銬的拖動聲,趙思綰被兩名孔武有力的衛士,押上堂間。鐐銬加身,畢竟趙思綰確實頗負勇力,以免其暴起發難。

此時的趙思綰,還穿着一身錦服,只是一身貴袍,並不能掩飾他的狼狽。見到趙匡贊,還是行了個禮,然後倨傲地站着。

見其這副姿態,趙匡贊怒由心起,死死地盯着他:“你追隨我父子凡二十餘載,孤念你多年效力之功,這些年來,可曾薄待於你?卻不料你豺狼心性,背主忘恩,竟欲引遼軍南下,謀取幽州,害我性命!”

面對趙匡讚的詰問,趙思綰卻笑了笑:“大王此言,有失偏頗。先王也曾投靠契丹,爲其大臣,替其守治幽燕,契丹滅晉,先王亦統率我等,從徵立功。大王能有今日的地位,也是遺澤於先王,從效力契丹開始就有所鋪墊。

先王能夠做得,我趙思綰爲何做不得?大王要做朝廷的順臣,我一直頗不以爲然,向使大王當初能夠聽取我的建議,我又何至於此!”

“呵!好一番悖言逆論,你狼子野心,竟至於廝!”聽其狂言,尤其是對自己亡父評頭論足,趙匡贊更生憤怒,冷笑道。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金or點幣 限時1天領取!關注公 衆 號 免費領!

趙思綰也是放開了,昂首道:“我趙思綰,跟隨大王,也是出生入死,戰場之上,哪次不是身先士卒,亡命搏殺。先王病故,又是誰護送大王北上接位,力保王駕?契丹南寇,帶領將士,與之浴血對抗的,還是我趙某人!

大王對我確實有恩,但我也以死報之!即便如此,我也決定,功成之後,留大王一命,絕無害你性命之意!”

聽他這麼說,趙匡贊以一種審視的目光看着他,道:“如此說來,還是孤薄待於你,還要感謝你對孤的寬仁嗎?”

趙思綰默然幾許,爾後道:“只可惜,我籌謀多時,竟壞於一下吏之手,又爲心腹所叛,以致功敗垂成。”

“你以爲你失敗的原因,僅在於此嗎?”聽其言,趙匡贊諷刺道:“自以爲是,不識大體,看不清時局變化,看不見人心向背,意以一己私慾而行逆天之舉,焉能不敗!”

“罷了,事已至此,多說無益!”趙思綰悶着聲音說道。

趙匡贊卻是眉頭一挑,譏笑道:“你主動求見孤,就是爲了在孤面前,發此一番狂言厥詞嗎?”

聞言,趙思綰這下收斂了許多,迎着燕王的目光,跪倒在地,抱拳說:“大王,我自知罪責重大,族誅也不爲過,並無求活之心,我有三個兒子,兩子年長,享受了我的福廕,可隨我伏法。

唯有幼子,歲不滿一年,唯望大王能夠全其一命,給我留下一絲血脈。至於我,聽憑大王處置,無論何種死法,都無怨言。

若有來世,我仍願效力於大王!”

趙思綰這番話,倒也發乎於肺腑,帶着幾分真情,這個滾刀肉的般的武夫,終究還是有其記掛的地方。微微一嘆,趙匡贊說:“孤不至於害一孺子!”

這算是答允趙思綰留他一血脈,悉之,趙思綰以頭磕地:“拜謝大王!”

直起身,趙思綰再度鄭重地說:“大王,請再聽我最後一言,務必警惕朝廷。燕軍自成一系,遲早爲朝廷所忌,還請當心!”

趙思綰顯然是徹底鑽進牛角尖,到死都拔不出來了。趙匡贊則道:“此事,孤自有主張,就不必你再費心了!”

等趙思綰被帶下去,趙匡贊又是一嘆,畢竟是多年追隨的宿將,落個這樣的結局,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事實上,對於燕軍的處境,趙匡贊心裡怎會沒有個數,夾在漢遼之間,在朝廷逐步剪除南面割據勢力的大環境下,他這個燕王與燕軍的處境,只會越發尷尬。

他只有兩個選擇,一臣漢,二投遼,至於左右逢源,那纔是真正的取死之道。趙思綰狼子野心,選擇投遼,趙匡讚的心裡,則始終更親近大漢,畢竟淵源頗深,他父子事業的第二春就是在乾祐皇帝的支持下煥發的。

至於趙思綰一貫所說,漢廷會猜忌,但是,投靠遼國了,契丹君臣就會相信他們?當年,他父親趙延壽替耶律德光效力十多年,治理幽燕,結果又如何,異族的猜忌一起,後果要嚴重劇烈得多。若非一場欒城大戰,趙延壽當更早在契丹人的猜忌之下至死了。

“大王,高使君來了!”在趙匡贊沉思期間,衛士彙報。

回過神,趙匡贊立刻吩咐召見,還下意識整了整衣冠。盧龍觀察使高防,“潞州三傑”之一,當年在劉承祐率龍棲軍東出之時投效,並獻上潞州。

劉承祐登基後,因幽州多變,邊情不穩,在趙匡贊繼位燕王之時,調高防北上,這一待,也差不多十年了。

高防實際上,算是朝廷駐幽州的代表,在趙匡贊對幽州的鞏固方面,提供了不小的支持,畢竟代表着朝廷的權威。在與朝廷的聯絡交流之中,維繫兩方關係,消除誤解矛盾方面,更付出了不少的精力。對劉承祐而言,幽州的維穩工作,高防有大功,同時兼有一定的情報工作。

事實上,對於高防所扮演的角色,趙匡贊是心知肚明的,對他的才幹與品行,也素來敬重,多年下來,兩個人配合得很有默契。

“不知大王喚下官何事?”高防已經54歲了,人蒼老了不少,見到趙匡贊,保持着禮節。

“孤這裡有一份上呈東京的奏章,想請高公給孤指點一二!”趙匡贊拿起一份親自寫好的本章,交給高防。

高防心中猜測,是關於幽州變局、契丹陰謀的事,但拿到手閱讀後,面色爲之一緊,變得嚴肅起來,看向趙匡贊:“大王欲請朝廷北伐?”

趙匡贊頷首:“契丹先動兵南侵雁門,又陰謀奪取幽州,顯然其政策已變,漢遼之間,不復和平,大戰隨時可能爆發。與其被動等待遼兵來攻,戰於國境,莫若集兵北上,奪取燕山諸塞,將契丹勢力,徹底趕出塞南!”

聞言,高防想了很久,顯然在慎重考慮,終於躬身應道:“下官願與大王,一同署名!”

事實上,趙匡贊這封奏章,也算是徹底向朝廷表態,表明心跡了。他主動邀請漢師大舉北伐,王師之來,幽燕也基本就徹底歸服朝廷了。

同時,趙匡贊也是有些受夠了被契丹人壓在頭上,時刻有兵臨城下之危的日子,憋了近十年的怒怨,也需要發泄。

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756章 海豐號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73章 道府之爭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68章 婚宴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30章 陳橋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67章 遺表第58章 正面互懟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52章 對峙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5章 王樸走了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77章 小賢王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80章 饒樂國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21章 登乾元第201章 捐資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9章 長沙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80章 饒樂國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736章 試炮第187章 瑣屑第25章 擬一份名單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6章 潘美守城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77章 小賢王第316章 不裝了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20章 屯務廢改第129章 叔父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695章 袁家莊第286章 宗室第364章 沉默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21章 矛盾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96章 楊邠案(4)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47章 談話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9章 新官上任第261章 大捷第22章 “鄭州站”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88章 童謠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78章 滄州府
第278章 給老大一個機會第1756章 海豐號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73章 道府之爭第30章 可以準備善後了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68章 婚宴第43章 “梳理”、“優化”第222章 鑾駕臨幽州第130章 陳橋第 283章 皇帝還朝第67章 遺表第58章 正面互懟第257章 黃花谷之戰第52章 對峙第49章 安東都督府第67章 劉煦娶親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第1776章 東平王府內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21章 最難啃的骨頭,最輕鬆地啃下了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5章 王樸走了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77章 小賢王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290章 燕王在京,軍制改革第380章 饒樂國第59章 病榻陳情第121章 登乾元第201章 捐資第183章 李相爲帥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9章 長沙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80章 饒樂國第294章 剎車,碎葉河畔戰鼓鳴第1736章 試炮第187章 瑣屑第25章 擬一份名單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仁宗篇5 徹底固化的統治階級第24章 人事調整第1757章 勳貴子弟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138章 請立太子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26章 潘美守城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77章 小賢王第316章 不裝了第344章 王師已過大江來第260章 誘敵之計落空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20章 屯務廢改第129章 叔父第1789章 “猴子”的反應第1695章 袁家莊第286章 宗室第364章 沉默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21章 矛盾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456章 剛愎的劉皇帝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350章 隱退陳情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遺產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96章 楊邠案(4)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191章 “從諫如流”第347章 談話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112章 趙大之勇略第9章 新官上任第261章 大捷第22章 “鄭州站”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253章 其他戰場第2195章 仁宗篇12 海上貿易的真正爆發第136章 太子的認識第196章 開寶八年第335章 改到自己頭上第358章 手執硃筆第2048章 最後的旅途19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394章 還欠着外債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88章 童謠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78章 滄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