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

bookmark

在仁宗朝,包拯是享譽朝野、揚名四海的名臣、老臣、廉正之臣,甚至有“大漢第一肅臣”之稱。包括他的政治對手們,也從不否認其能幹與節操。

包拯的去世,使朝野內外無數有識之士扼腕嘆息的同時,關於他的死因,還引發了大量猜測。有說他累死的,有說他病死的,還有說他是被氣死的,以及被奸黨害死的.

而“被害論”流傳最廣,引發的討論最多,調動的情緒也最高。至於事實如何,並不是那麼重要,關鍵在於這種傳言最符合士民百姓對權貴、對官場的預期與想象。

而這,也能反映出一些正統二十一年前後,大漢帝國的政治形勢,是怎樣一種狀態:緊張乃至渾濁。

從帝國內外廷的格局來分析,傳言中所指的“奸黨”,大抵指兩派人,相黨與閹黨。這裡的相黨,單指尚書令王士廩一黨,閹黨則以內侍後省蔡訣爲首的當代閹宦集團。

先說閹黨,宦官集團在任何一個王朝,都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羣體,畢竟他們是作爲皇權最可靠的附庸。在大漢帝國,宦官的能量,也從來不容忽視,僅看建國一百多年來,內廷之中出了多少“大宦官”就知道了。

當然,一直以來,宦官的影響力,主要限制於內廷,作爲皇權最忠實的爪牙而存在。這其中,固然有帝國政治體制的約束,也跟過去幾代帝王“成材率”比較高有關,使得宦官勢力在壯大過程中,呈現一種利大於弊的結果。

但進入正統朝後,情況就發生變化了,宦官勢力持續壯大,並且按捺不住爪牙,由內廷向外廷擴散。出現這種問題,根子還是在皇帝身上。

正統皇帝劉維箴,或許短於智慧,怠於政事,但對於自己的權力地位,看得還是十分重的,也盡力在維護。除了提拔王士廩等親信之臣外,最重要的依靠,便是團聚在他身邊的那些宦官了。

而帝國的宦官機制架構,可是由世祖皇帝構建了,經過百年的發展,權責職能已經相當成熟完善,內侍前後省+皇城司,基本能否覆蓋整個宮廷。

也正是靠着一干忠心的奴僕走狗,劉維箴安居龍牀的同時,方能對朝廷局勢有個相對清楚、及時的瞭解。

在正統前十年,是帝國臣權最強的一段時間,那時宮廷還很平靜,宦官爪牙也還算安分。然從范仲淹罷相之後,劉維箴的帝位也到了無人可動搖的時候,宦官也開始露出鋒芒了。

簡單地講,就是宦官有些不甘於繼續待在“傳統領域”了,開始把手往外廷伸,開始干政了,明目張膽的那種。

而這,顯然是不爲當政權貴所容忍的,要知道,在世祖皇帝時期,都不斷有朝臣敢於諍言,何況在他劉維箴。

於是,在正統十四年,時任尚書令的曹倫來了個大的,帶領羣臣,一起向皇帝施壓,請罷閹黨,杜絕宦官干政,以正朝廷風氣。

雖然當了十幾年皇帝,劉維箴哪裡經歷過這等陣勢,他軟弱的本質由此暴露,應對失措。最終迫於衆情,選擇了妥協,將石全彬、陳巍等幾名權宦給黜落,風波由此平息。

然而,皇帝畢竟是皇帝,不是那麼好得罪的。曹倫藉此,獲得了巨大聲望,但很快,就被王士廩給取代,畢竟影響了劉維箴對皇后的感情(雖然那時候劉維箴對曹皇后只剩下相敬如賓了)。畢竟都是曹家人,甚至可能影響到太子劉修遠。

同時,在罷了石、陳之後,劉維箴又迅速提拔新人,蔡訣就是這個時候上位的。蔡訣,別看是個宦官,但此人絕非凡人,文武雙全,足智多謀,出身也不普通,他的養父乃是世宗朝時皇城使蔡敬。

也正是在蔡訣的建議下,包拯才得以成功拜相,官拜都察使。須知,作爲朝廷的第一大清流,包拯事實上一直是被當權者所排斥的,就是因爲這個人“不畏權貴”。

包拯這個人,品性、作風如何,從他當年擔任洛陽府尹如何,就能可窺一斑了,朝中掌權者也都清楚,把這麼個人,擡進政事堂,絕對是自找麻煩。

因而,寧與封疆,也不可使其高居相堂,當年范仲淹曾嘗試過,但最後還是因阻力太大,而外放東南轉運使之職。

在這樣的背景下,蔡訣向皇帝建議,把包拯從嶺南巡撫使的位置上的調入中樞,拜相,還是都察使這樣一個位置,對帝國權貴來說,是怎樣一種約束與震懾。

事實上也是如此,包拯擔任都察使以來,朝廷風氣是有所扭轉的,即便,包拯的努力,只是一種“唐吉坷德式”的衝鋒與堅守。

當然,包拯並不領蔡訣的舉薦之恩,他只是在其位,謀其政。同時,他也始終堅持禁止宦官干政,約束特務爪牙。在任以來,除了打擊貪瀆官僚、不法勳貴,對宦官集團仍舊重點“照顧”。

也就使京中傳播着一種流言,說蔡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當然,“包都察抗爭權閹”的戲碼,僅僅存在於民間的傳奇故事之中。

事實上,包拯與蔡訣之間,從沒有直接衝突,蔡訣上位後,並沒有縱容宦官,相反對那些“宦子宦孫”,多有約束規制。包拯攻訐打擊的宦官,也僅是就事論事。

只不過,權宦的名聲,實在不太好聽罷了。

再說相黨,王士廩作爲從龍之臣,也堪稱劉維箴力壓皇叔、成功承繼大統的第一功臣,劉維箴在登基之後,予以了極其豐厚的回報。

從少府,到吏部尚書,哪怕是曹倫秉政時的財政使,無不是朝廷一方大佬,權力巨擘,並且,他始終被視爲“帝黨第一臣”,皇帝的良師益友。

曹倫之後,當王士廩向尚書令之位發起衝擊時,也得到了劉維箴的支持。正統皇帝雖然是個垂拱天子,但他若真下定決心支持某一方,那哪一方獲得優勢也是無比巨大的。

因此,王士廩最終如願,將曾公亮、富弼、龐籍幾名主要競爭對手力壓身後,順利上位,成爲權掌中樞、宰執天下的帝國第一臣。

王士廩才幹絕對是有的,謀略見識,放眼內外,都是佼佼者,政治能力強悍,治事經驗豐富,善於揣摩人心,對帝國體制之運轉也有極深的認識,再兼深得皇帝信重,這樣一個人掌握大權,對朝局而言,至少不會是什麼太壞的事。

而過去的五六年,也證明了這一點,或許帝國自上而下,滋生着諸多問題,但整體而言,還算穩定,在賑災、濟民、固邊、平亂、剿賊事宜上,更有突出表現,對關鍵事務,王士廩從不含糊。

只不過,同范仲淹那樣的賢相不同,王士廩並沒有太多家國情懷,在他身上,也基本上看不出什麼“理想性”,這只是一個出身宦官、精於權謀的官僚,一個務實派,一個平衡家。

王士廩執政期間的很多決策考量,往往基於自身利益以及皇帝好惡,而非傳統意義上的爲國爲民。

比如賑災濟民,他調糧派餉,並不遲疑,但最終對救災官吏的考覈評功,不是因爲救了多少人命,而是看哪裡的動亂最少,誰治下盜賊、流民最少,他看重的,是官員的“維穩”手段與能力。

而這種理念,顯然與“民重於社稷、重於君”的思想相悖的,雖然一直以來都是如此,但王士廩在執政過程中,表現得過於赤裸。

因此,在王士廩執政的這些年,他的名聲並不是太好,當然這份“名聲”主要指那些士林、清流。但根本不影響大局,作爲當權者,他根本不需要紆尊降貴去迎合那些清談之輩,而士林、官僚之中,也最不缺附庸羽翼者。

在帝國統治階級,尤其是那些真正的掌權派眼中,王士廩這個尚書令,幹得實則還不錯。大漢帝國這艘鉅艦,在歲月的侵蝕下,已漸漸顯出陳舊斑紋,但在他的掌控下,還算平穩地向前航行着。

包括包拯在內,也是一般,即便打心裡,反對王士廩的理念,鄙視其德行,但本着一個“相忍爲國”,也還能忍受,在自己的職權範圍之內,爲國盡忠,爲民盡責,同樣也匡補王士廩的不足(比如對權貴、貪腐、浪費的打擊)。

真正讓包拯對王士廩不滿,並引發直接對抗的原因,還在於王士廩的戀權專政,不肯引退。到正統二十一年,王士廩擔任尚書令,已經整整五年了。

按照從世宗時期起,就徹底形成的關於尚書令任期的政治原則,王士廩該退位讓賢了。然而,已經逾期半年多了,王士廩竟一點卸任的跡象都沒有,相反,他加緊在朝廷內外攬收權力、安插人手、培植黨羽。

這樣的行爲,目的可謂昭然若揭,並且一定會引起公憤。而在衆多口誅筆伐中,包拯是態度最爲堅定與激烈的,他深深地明白,王士廩戀權佔位之舉,如果成功了,對帝國政局穩定的破壞與傷害。

於是,在過去的幾個月間,包拯做了許多工作,包括且不限於私下勸說、上表陳情以及堵皇帝的門,希望劉維箴能夠干預朝局,撥亂反正,朝廷迴歸正軌。

包拯自然失敗了,皇帝的態度很曖昧,對王士廩尚沒有一個結論,但對包拯也沒有太多的好感。而經包拯的處處作對設阻,王士廩對他是深恨不已,也秘使黨羽,與其爲難,甚至認爲包拯也有心染指首相之職。

隨着時間的推移,二者的矛盾,也越發尖銳。但是,包拯雖掌管都察院,又是德高望重的老臣,與尚書令直接誒對抗,也是力有不足。

當王士廩調動政治資源,全力打壓包拯時,他的地位也是搖搖欲墜。包拯固然是清廉自律,忠於職守,從他個人身上,基本挑不出什麼毛病來,但他的下屬、家人、同學,可就不一樣了。

在“王包之爭”日趨激烈之時,包拯卻突然撤火了,並很快死了,自然難免帶給旁人諸多猜測。即便,包拯真的只是突發急症,不治而亡。

把包拯之死與“相黨”扯上干係,自是爲了引發士民百姓的同情,“迫害論”能夠得到廣泛傳播,背後顯然少不了一些權貴的推動,而其中隱含的政治目標、針對對象,不言而喻。

而包拯死後,針對對他蓋棺定論的問題,朝廷內部也爆發了一場大爭論,王士廩那一派自是要竭力打壓,這種作爲,更加引起公憤。

於是,大量臣子上表,爲包拯說話,力護其清名、高名。比如大學士歐陽修,哀惋之餘,親自著了一份祭文,盛讚其品性、操守與功績。

在羣臣的爭取之下,包拯方得一個“文肅”的諡號,當然,這其中,也跟王士廩的鬆手有關,或許他聯想到了自己的身後之事.

但也從包拯開始,大漢帝國爆發了一場持續多年的黨爭,激烈程度,堪稱開國之最,就圍繞着王士廩戀戀不捨的尚書令之位。

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380章 投漢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19章 幸西京第337章 特權第1708章 格局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60章 “暴斃”第118章 棉第1752章 放手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55章 符氏姐妹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章 父母兄弟第297章 怪圈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06章 誘惑第13章 市井之聲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99章 又窮了第76章 太子還京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771章 襄陽王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6章 名將第286章 宗室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37章 覆滅在即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39章 那一腳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70章 大禮第50章 下定決心第40章 濮州案(3)第7章 貴戚解權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16章 態度迥異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465章 遼奸第95章 掘地求生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18章 查抄第35章 坐不住了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380章 開寶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9章 獨眠孤館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12章 大朝會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80章 博弈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21章 登乾元第384章 反響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61章 淑妃病危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85章 趙礪案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82章 矛盾第379章 蕭思溫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
第333章 勳貴的態度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380章 投漢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19章 幸西京第337章 特權第1708章 格局第144章 兩月滅蜀?第60章 “暴斃”第118章 棉第1752章 放手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55章 符氏姐妹第334章 喜訊傳來第2108章 太宗篇終 一個時代的結束第2章 父母兄弟第297章 怪圈第33章 兩廣運動第106章 誘惑第13章 市井之聲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99章 又窮了第76章 太子還京第208章 君臣密議第1771章 襄陽王第69章 “鐵桿”盟友先掉鏈子第26章 名將第286章 宗室第27章 謀算無用,危第37章 覆滅在即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79章 楚昭輔之政第2076章 太宗篇23 進入深水區的稅改第339章 那一腳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57章 父子雙相位,一門兩國公第305章 舊稅制下的地方現狀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70章 大禮第50章 下定決心第40章 濮州案(3)第7章 貴戚解權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16章 態度迥異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465章 遼奸第95章 掘地求生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118章 查抄第35章 坐不住了第314章 門庭若市第215章 郭、李之爭第65章 開封府尹的問題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380章 開寶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9章 獨眠孤館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第12章 大朝會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80章 博弈第508章 最後的旅途7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121章 登乾元第384章 反響第157章 河東風雲(4)第61章 淑妃病危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85章 趙礪案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來做第82章 矛盾第379章 蕭思溫第51章 詔令西進第263章 高麗想伸手了第420章 老年喪子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9章 輕取江陵3第1760章 無聊的雍王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