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

淒冷的冬風,帶着江水的潮氣,通過門窗瓦檐的縫隙瘋狂地鑽入澄心堂內,給聚在此處的江南主臣提神醒腦。然而,冬風的溼冷,終究不如心中寒涼,尤其在徐鉉帶回漢帝嚴厲而決絕的答覆之後。

時局滑落到如今這個局面,哪怕一直主戰的陳喬,一時之間,都不知該說些什麼,來繼續鼓動李煜,激勵他繼續堅持下去了。

在場的這些金陵朝臣,說到底,也只是一個文人,勉強稱得上是政客,根本沒有一個政治家。讓他們治國,尚需謹慎,而況於這等危亡之際,讓他們挽救,那確實是爲難他們了。

“國主,漢帝統一之志,堅不可折,臣無能,難挽其意!”徐鉉再度開口,打破了沉悶,做出東京一行的總結。

聞之,李煜倒也表現出他的大度,說道:“遣徐公北上,本是無奈之舉,權作嘗試,今漢軍圍城,又豈有罷兵可能?”

停頓了一下,李煜看着徐鉉,問:“徐公,以你之見,當何去何從?”

聞問,徐鉉先是默然,而後擡首,鄭重地對李煜道:“臣,誓死追隨國主,擁護國主決議!”

嗯,徐公這話,就說得比較聰明瞭,在李煜面前,反倒沒有對話劉皇帝與李谷時那般強硬,針鋒相對,志不可奪。徐鉉的意思,也很明顯,是戰是降,他都追隨李煜。

文人吶,有的時候就是矯情。

又是一陣沉默,李煜嘆了口氣,拿起案上的那份李谷手書,對羣臣道:“今漢軍主帥修書一封,讓我投降,諸卿以爲如何?”

衆人互相看了看,表情眼神都很豐富,不過就是沒人主動發表意見,似乎都等着其他人接茬。過了好一會兒,在李煜年輕的面龐間越顯苦澀之時,鍾謨主動站了出來,並且言辭肯定,毫不廢話:“國主,臣以爲,當降!”

此言落,其他人瞧向鍾謨,都露出相似的神情:果然是你,鍾謨!

當漢軍兵臨城下之後,鍾謨的聲音也開始高了起來,也開始活躍起來。在與漢軍取得聯繫時,也在聚攏同志,爲迎接大軍入城做準備,乃至考慮到戰後協助朝廷穩定江南政務民生。當然,如果能夠鼓動李煜出降,免一場攻防戰禍,於鍾謨而言,就是一份功勞了。

“國主萬不可聽鍾謨之言,輕易放棄!”陳喬也站了出來:“祖父創業不易,守業尤艱,子孫後輩,如何輕言捨棄,做那不孝之君?”

聽陳喬這麼說,鍾謨忍不住嗤笑一聲,反駁道:“今大軍臨城,金陵危如累卵,城內人心惶惶,軍心動搖,以孱兵弱旅,如何能抗中原強兵?

國主若降,尚不失王侯之位,若負隅頑抗,強兵破城,不止傷及黎民,國主安危亦難預料!若宗廟盡毀,李氏絕嗣,他日父祖,無人祭祀,可是孝義?”

鍾謨言落,李煜下意識地哆嗦了一下,他的想象力是豐富的,腦中自動勾勒出宮城告破、強兵肆虐的場景來,簡直是不寒而慄。

說到底,李煜只是個文弱書生,在錯誤的時間待在錯誤的位置上,也沒有真正經歷過什麼挫折,遭遇這等危局,是難以從容應對,也容易受人影響左右。

而面對鍾謨的駁斥,陳喬則是瞪大雙眼,朝着李煜,慨然勸道:“自古無不亡之國,降亦無由得全,徒取辱耳,請背城一戰。”

動嘴皮子,是不需要什麼成本的,陳喬對江南,也算是一片丹心了。情緒有些激動,直接朝李煜建議道:“鍾謨乃背主之徒,請殺之祭旗,以表抗擊之心!”

此言罷,鍾謨頓時一個激靈,心中大罵的同時,面上也是撕破臉皮,向李煜道:“國主,陳喬爲一己之志,而欲陷國主及數十萬軍民於死地,此誠爲奸臣,請殺之,以表臣服之意,保闔城安寧!”

“臣以爲,當降!”

“鍾尚書所言甚是,陳喬當殺!”

“臣附議!”

“......”

這一回,直接亮明旗幟,支持鍾謨的人多了起來,在場直接跳出了十多名朝臣。都到這個時候了,再不表明態度,擺好姿勢,投向朝廷,可就真晚了。

見這場面,鍾謨稍微鬆了口氣,陳喬的面容眼見着擰在一起難看至極,李煜的臉色實則也不怎麼好看。要說心情最複雜的,還要屬他這個國主。

李煜這個國主,做得再不到位,那也是南面稱尊的一國之君,哪怕山窮水盡,投降的決定,也不是輕易就能做出來的。更何況,於金陵而言,還沒到真正意義的窮途末路,城池尚且堅固,守軍還有數萬,民衆還有數十萬,糧食軍械暫時也不缺。

遲疑幾許,李煜看向馮延魯:“馮卿,你以爲如何?”

馮延魯也是神情肅然,略作沉吟,拱手道:“天下大勢如此,億兆子民皆向統而望安,真主既出,逆勢而爲,終不可取。臣深受與主上厚恩,今國家危難,別無他求,唯全力追隨國主!”

馮延魯的意思,也表達得很明白,天下一統,勢不可阻,投降是唯一的出路,他馮延魯願意追隨國主投降。

李煜當然不是個笨人,也聽得明白,考慮了一會兒,意興闌珊地說道:“今日就議到這裡,降與不降,我還需請示國母,祭告宗廟!”

一場朝會,再度在一種壓抑的氣氛中結束,並且到了也沒得出個結果,不過,就今日的內容而言,可謂是重大突破。至少,在此前的諸多議論中,沒有這麼多人大聲喊出“投降”二字。

散會之後,李煜直接找到其母,言辭悲切地道明如今的情況,希望能從母親這裡得到支持,投降的支持。鐘太後賢慈溫婉,只是個相夫教子的女人,也從不幹政,李煜以此問她,哪裡能夠得到什麼有力的支持。

說到底,還得靠李煜自己決斷。在漢軍正式發起進攻,破城之前,他都還有些時間考慮。

相較於李煜的糾結、遲疑、恐懼、無助,鍾謨這邊,出宮之後,卻是輕鬆了許多。有一干朝臣,直接聚到他家裡,舉行了一場宴會,沒錯,哪怕漢師圍城,對於這些官僚而言,歌舞飲宴,仍是常備活動,似乎絲毫不受影響。

不過,稍微小心點的是,鍾謨先是私下裡與幾名關係親厚的官員說道:“事已至此,依殿上情況來看,國主已有投降之心,只是尚在猶豫,非陳喬之流所能勸阻。接下來,我們當於金陵百姓之中,散佈流言,鼓動投誠,只要民意主降,國主也可順應天時人心,開城歸降!”

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4章 中原易主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227章 延州事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43章 東京聲色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413章 分食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45章 剝削者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164章 監國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26章 問罪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47章 陶谷自薦第82章 不手軟第127章 皇城司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755章 良平島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45章 靖江軍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334章 交待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57章 劉老四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5章 堂議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96章 缺人了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35章 瑤華春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83章 抉擇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7章 武德司第484章 不對勁!第200章 禦敵第444章 揣測者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4章 西南事務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459章 挫折第86章 發落南臣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52章 聯姻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
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變遷第4章 中原易主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227章 延州事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92章 欒城之戰(4)第43章 東京聲色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1721章 再沒有比飽暖更真實的了第413章 分食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45章 剝削者第475章 吃人的河隴備災第164章 監國第137章 終於埋了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當國,得安半載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126章 問罪第194章 蕭護思眼中的強漢第48章 不安寧的四、五月第366章 安東不一樣!第47章 陶谷自薦第82章 不手軟第127章 皇城司第177章 同榻臥談第144章 兩個選擇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503章 最後的旅途3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321章 駕幸樞密院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結論第277章 閒有目光向河西第1746章 需要個說得過去的理由第192章 遼帝南狩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755章 良平島第160章 河東風雲(7)第45章 靖江軍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96章 三處餘音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334章 交待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113章 將目光投向北邊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157章 劉老四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27章 西路奇兵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63章 朝廷應對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109章 制舉收尾第5章 堂議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296章 缺人了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741章 壓力轉移第40章 荒唐太子第19章 趙匡贊北上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35章 瑤華春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83章 抉擇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7章 武德司第484章 不對勁!第200章 禦敵第444章 揣測者第32章 潞州震動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4章 西南事務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459章 挫折第86章 發落南臣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52章 聯姻第419章 劉皇帝請客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