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

垂拱殿內,一聲沉重的嘆息,帶着些許的感傷,縈繞於樑柱之間。劉暘、劉煦兩兄弟以及石熙載候在御前,劉皇帝擡眼,面色很快恢復平靜,伸手指示道:“你代朕,也代朝廷,去送送滎國公,以表哀思!”

這話是對劉煦說的,又扭頭瞧向石熙載,吩咐道:“擬詔,滎國公盡忠王事二十餘年,丹心赤誠,天不假年,薨於任上,廢朝三日,以彰追懷。你親自擬寫一份神道碑文……”

“是!”二人拱手應命。

顯然,乾祐二十四功臣再去一人,這一回,乃是滎國公史弘肇。對此,劉皇帝已然能平和看待,見得多了,也就習慣了,而自太后崩後,能讓劉皇帝再哀慟悲傷的事情也不多了……

劉皇帝與史弘肇之間的關係,是逐漸從矛盾走向統一,劉皇帝對他的態度,也是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早年的時候,因看不慣史弘肇的跋扈作風,劉皇帝很是厭惡,甚至因爲他影響到自己的帝位而動過殺心。

對史弘肇而言,比較幸運的是,做了一段時間的工具人,並且,在乾祐大時代的浪潮之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終與劉皇帝君臣相宜,成就一世功名。

史弘肇受猜忌的原因,在於他曾是掌握軍權甚至干涉朝政的武夫,但也正因爲他只是個武夫,纔沒有似楊、蘇、王幾位開國元勳那般境遇坎坷。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史弘肇無保留地向劉皇帝臣服了,對於朝廷也足夠忠誠,哪怕一定程度上他並沒有什麼機會背反叛逆。

二十多年下來,史弘肇的履歷也可以用“勞模”來形容了,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坐鎮地方。

並且,除了三年的西京留守,已經兩年休養之外,其餘時間,全都待在條件艱苦的地方,爲大漢西陲的安寧做着不那麼耀眼卻深沉紮實的貢獻。即便在洛陽任職時,也不是舒舒服服的,三年的時間,得罪了大量的舊貴族勳臣。

靈州十年,西脅甘肅,東制夏綏,掌控着河西要口,像一根鐵楔深深地釘在西北,守土御邊,作爲西北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恰如西北擎天之一柱,也爲大漢西進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蘭州六年,在褒國公王景西拓的基礎上,鞏固新復之領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爲朝廷持續消化隴右地區保駕護航。

可以說,史弘肇把他的後半生,都投入到了對大漢西北邊陲的維護與鞏固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他能夠位列二十四臣最主要的原因,可不只因爲他的資歷。

因此,蓋棺定論史弘肇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也值得銘記的一生。

於是,在一系列哀榮追贈的基礎上,劉皇帝再度下詔,令榆林道官府,於靈州立一座滎公廟,以供後人銘記祭奠。

厚此薄彼是不可取的,於是其他已故功臣的立廟也提上日程,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這個資格。經過考量,先決定給高行周、王樸、王景、範質四人。

不過,大漢的功臣閣,也要正式修建了,並着畫師繪像,就建在西京洛陽。

……

“臣李處耘叩見陛下!”

李處耘入殿覲見時,劉皇帝正同劉暘講述着當年他與史弘肇之間的故事。

“平身!”

得知滎國公靈柩過西京之事,李處耘自然也發表了一番感言,顯得十分遺憾。

看着他,劉皇帝則淡定地問道:“卿來得正好,滎公辭世,蘭州軍務卻不可廢弛,卿以爲,何人可擔當隴右之任!”

聞問,李處耘稍微意外了下,也就沉下心來,一邊思考着,一邊說道:“西北四道,仍處於由亂歸治的過程中,鎮守之人,當智勇兼備,同時,需要熟悉西北軍情風俗,最好由西北邊將中選拔……”

“嗯,有理!”聽其言,劉皇帝頷首,直接問:“李卿屬意何人?”

下意識地注意着劉皇帝的表情,李處耘沉吟了會兒,道:“蘭州指使曹翰,多謀善戰,戰功卓著,又從滎公鎮守隴右多年,可委以重任!”

李處耘“就近”做了個選擇,不過,劉皇帝則直接批駁道:“曹翰貪財貨而好殺戮,這些年收到關於他的彈劾可是不少了,以一州一軍付之,尤需時時敲打叮囑,何況一道。以其鎮隴右,以其手段作風,恐怕生事端!”

對此,李處耘是有些不解的,在他看來,以曹翰的能力,鎮守隴右是綽綽有餘的,至於其缺陷,完全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不過,劉皇帝既然否了,他又在腦中搜索着合適人選,舉薦道:“夏州指揮使崔翰勇而有謀,領兵多年,素得軍心,歷任延、夏,已達十載,可安隴右!”

聞之,劉皇帝又道:“崔翰雖富勇略,卻短察時機之變化,讓他支持大局,恐生錯漏……”

“不過,崔翰都在西北十年了啊,也該有所調整了!”

見劉皇帝又否了自己的舉薦,李處耘的眉頭都皺了起來,他不由懷疑,是不是皇帝以此來表示對自己的不滿。

這自然是李處耘有些想多了。一個曹翰,一個崔翰,兩個人同樣都有勇有謀,不過爲人以及處事風格卻是完全相反。曹翰貪婪好殺,崔翰則輕財樂施。

但是,如果要從中選一個人主隴右的話,劉皇帝更傾向曹翰,因爲河隴地區,需要狠角色。從史弘肇到王彥升、郭進,哪怕是王景,這些人可沒有一個是善茬。

而曹翰爲人所詬病的貪財這一點,則是他表現得很坦蕩,從不避諱此點,沒有引得劉皇帝的惡感,反而覺得他真性情。只要一不侵官資,二不犯民財,三不觸刑法,就無傷大雅。

而不用曹翰,最主要的原因則在於,他是郭威、柴榮帶出來的人……

西北已經有個楊廷璋了,再以曹翰主隴右道軍事,怎麼看,都是不合理的。

李處耘不明白劉皇帝的想法,因此又琢磨了好一會兒,再度提議:“靈州指揮使康再遇如何?”

簡潔明瞭的提議,對此,劉皇帝的迴應同樣乾淨利落:“可!”

於是,繼史弘肇鎮守隴右的人選,就這麼出來了。

第340章 定論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119章 幸西京第239章 進退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04章 駕臨歷城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76章 處置決議第68章 婚宴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70章 大禮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92章 劉銖案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376章 拷問第133章 西征!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98章 秋獵第126章 冬至宴2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761章 新問題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82章 李氏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3章 田畔問對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73章 西北隱患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80章 饒樂國第196章 橐駝兒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80章 過鄴都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52章 聽政3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9章 寫得不錯!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97章 心虛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96章 反響
第340章 定論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238章 杯酒釋權第119章 幸西京第239章 進退第368章 宰相們的異見第2050章 最後的旅途21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99章 北使南歸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84章 滅佛伊始第104章 駕臨歷城仁宗篇4 範公秉政,苦苦支撐第76章 處置決議第68章 婚宴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獵天子第70章 大禮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231章 主動調整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453章 注水的開寶功臣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05章 率意南趨以覓食第192章 劉銖案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376章 拷問第133章 西征!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11章 棉稻,後疾第70章 未來宰相的安排第65章 君臣相宜第443章 板子來得毫無徵兆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98章 秋獵第126章 冬至宴2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91章 這個都不好遷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367章 禮遇隆重第256章 遼帝的決斷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1761章 新問題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擇君,兄弟之間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82章 李氏第64章 和約是拿來撕毀的第3章 田畔問對第1717章 郭威終於走了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僞唐第73章 西北隱患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408章 兄弟之間第380章 饒樂國第196章 橐駝兒第30章 韓通與向訓第117章 新洛陽城,邙山隱者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236章 南口大戰5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180章 過鄴都第36章 李業告狀第152章 聽政3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1703章 如釋重負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義子第9章 寫得不錯!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97章 心虛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86章 鬚髮花白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296章 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