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諸將遷調

漢六十八年,冬月。

朝鮮國東北沿海重鎮夫租城陷落,意味着中部山地丘陵地帶以北的疆域盡數落入烏桓之手。

天降大雪後,十萬烏桓騎射本已打算撤兵,趁着不鹹山脈南麓尚未被冰雪封山前回返烏桓山,不料竟在撤兵前夕,夫租城內的朝鮮軍民突是開城投降了,簡直是意外之喜。

既是有了越冬避寒的大城,還撤兵作甚?

其實朝鮮和三韓所處的狹長半島是應排除朝鮮北部的,朝鮮中部山地以北是和大漢遼東郡緊密相連的遼闊地域。

夫租城之所以被視爲朝鮮重鎮,正因朝鮮北部和中部的連接部極爲狹窄,東面沿海的夫租城距大漢遼東郡東南端的番漢塞僅二百餘里。

夫租城陷落後,朝鮮國就如被扼住了咽喉,北部與中部已被完全隔絕開來。

烏桓將士們皆是欣喜不已,夫租城離遼東邊塞如此近,能輕易從大漢邊市換取糧草酒肉乃至兵械,何必徒耗馬力回返烏桓山,就在夫租城裡好吃好喝的越冬,待得開春雪融繼續燒殺擄掠,豈不妙哉?

朝鮮君臣卻皆如喪考妣,深知大勢已去。

朝鮮南部沿海近年慘遭漢人捕奴隊血洗,除卻被擄爲奴隸的精壯男子,老弱婦孺皆被盡數屠戮,端是屍橫盈野。

現今朝鮮剩餘的數十萬軍民皆困守中部的丘陵地帶,聚集在國都王儉城周邊,北面的烏桓大軍不撤兵,南面的漢人捕奴隊不罷手,朝鮮的存糧只怕撐不到來年秋收。

冬月中旬,朝鮮派出使臣跪求遼東太守竇嬰,懇請其向大漢皇帝呈報,朝鮮願遣年僅十二的太子衛長前往長安朝賀,並向皇帝陛下上表乞降。

竇嬰不敢擅自做主,忙遣信使數千里加急,前往長安城向陛下請旨。

近年燕北大道和京北大道陸續完工,緊急軍政情勢的傳遞比過往更爲迅捷,不到半月光景,竇嬰便是收到皇帝陛下的旨意,簡簡單單一個字:準!

劉徹之所以有心接受朝鮮乞降,自有旁的盤算。

朝鮮中部多爲山地丘陵,不好打的,莫忘了後世裝備精良的美帝與華夏志願軍打得多慘烈。

依史籍記載,隋唐兩朝與高句麗的戰爭打得更是辛苦,不是小敗就是慘勝,實在是因朝鮮半島的部分地域易守難攻,每每將戰局拖到寒冬,隋唐軍隊就撐不住了,只能鎩羽而歸,更屢屢在撤兵途中遭到熟悉地形的敵軍襲擾。

別說現下朝鮮中部尚有數十萬軍民,就算只存萬餘精兵,盡數躲進山地丘陵裡落草爲寇,都是大麻煩。

何況朝鮮半島南部還盤踞着三大部族聯盟,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要將之盡數剿滅太費勁,不妨驅使朝鮮出手對付他們。

然而朝鮮中北部都得盡數割讓給大漢,讓朝鮮軍民盡數遷到南部去。

劉徹倒沒打算儘速開發遼東乃至朝鮮北部,只想將遼東邊軍的東南防線前移,囤兵駐守那狹長半島的“窄頸”部位,尤是地勢險要的朝鮮國都王儉城必須佔據。

東部邊陲徹底穩固後,就可驅使烏桓大軍北上,清掃沃沮,挹婁乃至鮮卑,繼續用物資換奴隸,買人頭,能殺多少是多少。

唯有如此,後世華夏的大東北才能乾乾淨淨,平平順順的納入大漢版圖。

北方外族就似塞外野草,若不除根,春風拂過又會萌芽生長,只能來回殺,不斷的殺,殺到萬里無炊煙,至少能換來大漢北疆數十載的安寧。

至於朝鮮和三韓,且先坐看他們相互廝殺,日後看看倭島有甚麼動靜,再做打算好了。

倒是那十萬烏桓騎射着實有些扎眼啊!

若非匈奴未滅,劉徹真不願留下烏桓這個隱患。

臘月間,朝鮮使團從國都王儉城啓程,入大漢遼東邊塞,由千餘遼東郡騎隨行監控,晝夜兼程趕往漢都長安城。

大漢羣臣皆已知曉朝鮮要遣使乞降之事,皆是訝異不已,心道皇帝陛下怎的心慈手軟了,昔日不是說除非朝鮮王衛右渠當殿跪求,否則絕不受降麼?

福榕候鄒餘善卻是暗自冷笑,衛右渠那廝太蠢,若是親自前來乞降,或許還能似昔日東甌國和閩越國般得以內附大漢,衛右渠也能似他和歐貞鳴般得封大漢列候,好歹留得全族性命,安安穩穩的富貴傳家。

現下派了個年幼的太子來,就不怕朝鮮日後如南越國般,被立個傀儡般的國君麼?

到時朝鮮的衛氏王族除卻這太子衛長,怕是都要如南越的趙氏王族般,被漢軍徹底屠絕了。

劉徹倒不曉得自個在鄒餘善眼裡是這般心狠手辣的,在東甌和閩越舉國內附後,不管是兩國原本的貴族還是平民,大漢朝廷可都是厚待有加啊。

要知道南越非但是趙氏王族,便連尋常貴族都被大將軍郅都屠殺大半,唯有老實聽話的才能留得性命,可不似對東甌和閩越這般寬仁。

何況南越的軍隊已被盡數遣散,甌騎和閩騎卻還得以組建騎營,似胡騎和羌騎般納入漢軍編制,可見劉徹這大漢皇帝對東甌和閩越的將士還是比較放心的。

嶺南地域廣袤,現今卻僅餘四座大城,是爲番禺,蒼梧,布山和合浦。

除卻屯駐在此四城的漢軍和少數居民,大部分南越百姓皆已遷徙到嶺北的漢境,

皇帝陛下已頒下聖旨,着張騫除丞相司直,調任南越國相,輔理南越王治理國政,秩二千石;着公孫昆邪除細柳校尉,調任南越中尉,掌南越軍政武職,秩比二千石。

大漢羣臣皆是心知肚明,甚麼南越國相,甚麼南越中尉,實則就是治理嶺南四城的郡守和都尉。

南越王位上那傀儡般的小娃娃,也不知甚麼時候就會暴斃夭折,讓朝廷順勢除國置郡。

對於張騫出任南越國相,朝臣們也覺着合宜,畢竟他歷練完整,本道是要接任御史大夫的,沒想到外放去做了封疆大吏。

沒人會因此輕視張騫,覺得他失去聖眷,若在封疆大吏的任上做出政績,日後返京指不定就能更進一步,在華夏官場上,文臣的資歷向來多是如此慢慢熬出來的。

武將想加官進爵倒是有捷徑,打場大勝仗就行,不過風險也大,誰都不敢擔保百戰百勝,刀頭舔血的營生是靠命去搏的。

總之文臣武將是兩條不同的路數,不可能讓皇帝隨便拔擢個人就出任公卿重臣,即便羣臣不敢吭氣,諸御史也會往死裡糾正彈劾。

公孫昆邪做南越中尉更是沒人反對,現今的大漢武將排出來,威望和戰績比他高的可沒幾個,讓他出任南越中尉反是屈就了。

不過考慮到大將軍郅都已在南越待了兩年有餘,公孫昆邪去接替他也算不得太過委屈。

大將軍非常置之職,皆是戰時臨設的,郅都回京覆命後必會重新以驃騎將軍之位轄理三軍,以便與李廣這掌大漢軍政的太尉區隔職守,甚至彼此制衡。

簡單而言,郅都會返京轄理屯駐京畿的五大騎營,李廣管好全國軍政就行了,別再碰兵權,尤其是京畿駐軍的兵權。

大漢朝臣皆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狐狸,這裡頭的貓膩皆是心知肚明,李廣也沒甚麼怨言,他雖是個莽夫,但卻向來謹守分際。

愚蠢與機智,往往僅在一念之間。

後世宋朝的岳飛怎麼死的?

北伐就北伐吧,還牛氣沖天的提出迎回“二聖”,宋微宗和宋欽宗若是迎回來,宋高宗趙構往哪裡擺?

站在後人的角度自然覺得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宋高宗眼裡,他不是功高震主,不懂分寸的權臣又是甚麼?

秦檜替趙構背了近千年的黑鍋,他冤不冤?

後世史官都是站着說話不腰疼的,若推己及人,換了他們是宋高宗,又會怎麼做?

何況沒了岳飛,南宋也沒跨;即便岳飛北伐成功,就宋朝那等重文輕武的尿性,怕是也頂不住其後崛起的蒙古騎兵。

治大國如怒海行舟,穩定,壓倒一切!

嚴重危害社會穩定的人和組織,該屠絕就得屠絕,不要在意甚麼國際貓犬組織的叫喚,真怕影響不好暗地裡滅了也行。

漢武揮鞭的作者在說甚麼,相信大家懂的。

……

剛纔有人敲門查水錶了,迴歸正題。

大漢朝臣們對張騫和公孫昆邪的遷調都沒甚麼意見,就是空出來的細柳校尉之位可就讓衆多世家垂涎三尺了。

細柳騎營的員額雖縮編爲兩萬,與其他漢軍騎營相同,但作爲戰功顯赫的精銳騎營,細柳騎營裝備之精良,戰力之強悍,除卻虎賁衛外,還真沒哪支騎營可與之硬槓的。

或許郎衛和羽林衛的戰力也很強,但論到正面戰場的兩軍對衝,壓根是兩碼事。

得入細柳騎營,將來必有建功立業的機會,這是大漢數千萬臣民的共同認知,更遑論成爲細柳騎營的主掌僕射了。

然而沒等羣臣舉薦,皇帝劉徹便是再度下旨,着膠東王劉寄除宣曲校尉,遷任細柳校尉;着廣川王劉越除宣曲監軍,遷任細柳監軍;着宣曲軍候公孫敖升任宣曲校尉。

羣臣聞得聖旨,皆是腹誹不已。

公孫敖乃是公孫昆邪的族侄,僅是弱冠之年,自然懾服不了細柳將士,皇帝陛下讓兩位親王去統率細柳騎營,再將公孫敖拔擢爲宣曲校尉,擺明是想維持公孫世家在漢軍中的地位,繼續制衡秦氏和李氏。

囤駐京畿的五大騎營,中壘校尉爲秦立,建章校尉爲李當戶,宣曲校尉爲公孫敖,戰力最強的虎賁衛和細柳騎皆是死死拽在天家手裡,皇帝端是好算計。

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
第五百章 夷滅東鯷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須多言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醬血案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戰況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廟及冠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歸化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設計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三十八章 長沙王妃 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四百六十七章 齊萱求見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難爲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禍相倚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滅烏孫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術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賊第十三章 騎兵利器 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一百三十五章 隴西豪強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飾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十章 天上人間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謀劃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發電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當第一百二十六章 關城血戰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鋒抵達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現世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將軍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六百零八章 商貿代表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二十一章 高額月例 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作壁上觀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二百一十四章 揮師出塞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十二章 虎賁羽林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國科院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業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一百六十章 懾服中原第二百四十四章 綠林好漢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一百九十二章 驚天大案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