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

兩國和談時,被迫主動求和的一方無疑居於劣勢,巽加使臣早在離開王都時便已做足了心理準備,巽加王案達羅迦也授予了他不小的權限,若漢廷沒提甚麼太過火的條件,他便可代表巽加王朝與漢廷議定和約的具體條款。

待巽加使團抵達仰光軍鎮,使臣見得列陣“迎候”的萬餘漢騎,看到那槍戟如林,馬刀森寒,心中不禁苦笑,頗有人爲刀俎,我爲魚肉的無力感。

他身負王命,絲毫不敢拖沓,剛在大行令屬官安排好的屋舍落下腳,便急着要面見……不,是“求見”大行令張騫。

雖說巽加王朝未曾徹底戰敗,然若繼續任由漢軍的十餘萬鐵騎在境內肆虐,怕就非元氣大傷這般簡單,而是真會動搖國本。

巽加王案達羅迦賦予使臣此行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先想辦法說服大漢早日罷戰,若能儘速撤兵就更好了。

張騫是何等機智之人,猜到能猜到巽加君臣的心思,硬是晾了巽加使團小半個月,待入得五月,輪調的水師艦羣從安達曼羣島運回第二批罌粟汁,他才接見了巽加使臣。

巽加使臣枯等多日,早是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他是曉得巽加王朝的境況,用風雨飄搖來形容也不算誇張。

巽加王朝現今真面臨着極大的內部壓力,即便案達羅迦王再霸道,也不敢大舉彈壓國內的婆羅門大貴族。

若說以國王爲首的剎帝利貴種掌握着巽加王朝的政權和軍權,則婆羅門貴種則是掌握着身毒諸國的神權,婆羅門貴種主管宗教祭祀,壟斷了身毒諸國宗教和文化的權利,多是僧侶貴族,亦有不少參與政治,若他們真對巽加王不滿到極點,未必不敢造反,甚至會號召其餘身毒國度出兵,聯手推翻巽加王朝。

此乃神權高於君權的最大弊端,倒是類似中世紀宗教改革前的歐洲諸國,只是基督教的教義相對婆羅門教稍微人性化些,抑或說是更具有欺騙性吧。

婆羅門僧侶是甚麼德性?

不事生產,偏卻驕奢意淫,坐享着萬民供奉,他們多是沒甚麼家國觀念的,總之無論如何改朝換代,只要身毒諸國仍信奉婆羅門教,仍是雅利安人當家做主,婆羅門大貴族們就仍能享受榮華富貴。

所謂的雅利安人,意即高貴之人,是指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三大種姓,據說他們的祖先乃是千餘年前從北方南遷到身毒的“征服者”,故他們的膚色大多較淺。

原本的身毒土著被雅利安人蔑稱爲黑皮膚,塌鼻子,說着邪惡語言的“達薩”或“達休”,也就是現今從事着最底層僕役事的第四種姓首陀羅。

剎帝利統治着吠舍和首陀羅的身體,婆羅門卻掌控着雅利安人的信仰,孰高孰低,實是顯而易見的。

昔年普西亞米陀將軍之所以能輕而易舉的篡奪孔雀王朝的基業,創立巽加王朝,無非是仗着婆羅門貴種的大力扶持,現下的巽加王案達羅迦又如何敢違逆婆羅門僧侶傳達的“神諭”?

神說,要和談。

於是,巽加便要遣使向大漢求和。

巽加使臣知曉,若他此番無功而返,便是案達羅迦王都護不住他,不遵神諭的罪名足以讓他全族皆被押上祭壇,獻祭給天神。

正因如此,張騫接見過巽加使臣後,和談進展頗爲神速,漢廷提出的條件大多無需多費口舌,便是議定談妥。

賠款,不難!

巽加使臣掂量過大漢金錠的分量,若真如大行令所言,此金錠用大漢度量是爲一斤,一斤黃金稱爲一金,則漢廷要求的兩百萬金賠款,盛產黃金的巽加王朝賠得起,況且還能用白銀以一比十的對價抵扣,着實不算太難籌措!

解禁,廢話!

巽加舟兵已覆滅大半,本就無力繼續禁海,即便重整旗鼓,組建更龐大的舟兵,建造更多的戰船,也絕抵擋不了現下仰光軍港停靠的那些大漢鉅艦,巽加使臣親眼見過漢軍戰艦後,早已得出了確信無疑的結論。

通商,好事!

巽加與哀勞之間的陸地商道從未斷絕,途徑的夫甘都盧乃是弱國小國,夾在兩大強國中間,壓根沒甚麼話語權,巽加貴族們本就極爲追捧精緻奢侈的漢貨,若能直接與大漢進行海上通商,那是天大的好事。

納貢……

大家都是要臉面的,討個商量,就不用“納貢”這字眼,也別提甚麼“納歲幣”,每歲讓巽加王朝“贈送”大漢些財貨,用以“鞏固邦誼”,如何?

張騫是個厚道人,見得巽加使臣如此爽快,也就“退讓”半步,給巽加君臣留點面子,答應和約上不用帶有臣屬性質的字眼,但每年巽加送來的“贈禮”多少得再加點,否則他日後不好向大漢皇帝交差。

巽加使臣也曉得多說無益,只得悶聲悶氣的應下了張騫的訛詐,每歲要贈送漢廷價值五十萬金的財貨,金銀且不論,旁的貨物就以今後仰光邊市的身毒貨物市價計算。

巽加使臣覺着挺合理,卻沒細細深思箇中貓膩,日後巽加王朝可是因此條款被漢人坑到吐血,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和約內的大多條款皆是議定,唯獨奴隸貿易的相關事宜,久談不攏。

不得不說,現今的身毒諸國雖尚處於奴隸制,然卻是相對性的奴隸制,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大漢還“先進”些。

大漢現今是有大量奴隸的,大漢君臣也不想徹底消滅國內的奴隸制度,否則若沒有外族奴隸作爲廉價勞動力,大漢老百姓哪能發家致富奔小康?

只不過大漢除卻外族奴隸,還有不少淪入奴籍的漢人,多是犯了重罪或是遭了牽連,既有官奴,也有被權貴買去的奴婢,或如衛青般的奴生子。

皇帝劉徹雖想逐步解除漢人奴籍,卻也曉得此事急不來,華夏曆朝歷代都不乏有賣身爲奴之人,所謂救急不救窮,老百姓太窮纔是根本問題。

爲今之計,先讓老百姓富裕起來纔是硬道理,至於諸多漢奴,就先通過制定律法,儘量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乃至生活水準,讓主家不敢隨意打殺或虐待他們即可。

對於奴生子,就不再歸入奴籍了,若漢奴養活不起,可送去各郡縣的慈濟觀,由長秋基金撥專款興建館舍,爲其“代養”,且允許父母不時前來探望自家孩子,日後若生活境況好了,也可接回家養。

如此一來,隨着既有的漢奴逐漸老去乃至亡故,漢奴數量應能大爲減少,得以潤物細無聲的妥善解決這個大難題。

不得不承認,身毒諸國在這方面比大漢做得稍微好些。

雅利安人一般是不允許淪爲奴隸的,如出賣或抵押孩子爲奴隸的家長,要受到極重的處罰,出身雅利安人的奴隸,應由其親屬儘早贖回,以恢復自由之身。

對於不屬於雅利安人的第四種姓首陀羅,即便他們大多身爲奴隸,奴隸主卻也不可隨意虐待,若讓首陀羅奴隸代替達利特賤民搬運屍體,清掃糞便,或打罵奴隸,破壞女奴隸貞操等,就要給予受害的首陀羅奴隸自由。

後世不少史學家將之稱之爲“溫和奴隸制”,不似華夏奴隸制時期對奴隸那般殘暴。

不過!

然而!

請注意!

身毒所謂的溫和奴隸制,是相對四大種姓而言的,別忘了身毒還存在第五種姓達利特,即“不可接觸”的賤民,他們的身份世代相傳,不能受教育、不可穿鞋、也完全沒有社會地位,只被允許從事非常卑賤的工作,例如清潔穢物或喪葬。

四大種姓之人嚴禁觸碰到賤民的身體,賤民走過的足跡都要清理撫平,甚至連影子都不可以交疊,以免玷污他人。

“不潔”的達利特不是人,比螻蟻都不如!

大漢之所以有衆多漢人淪爲奴隸,乃因先秦時的華夏沒太多外族奴隸,且從秦皇推進封建制至今也不足百年,離消除奴隸制還爲時尚早,何況擄掠外族奴隸是大漢必須長久延續的國策。

對外族奴隸,沒甚麼殘暴不殘暴的說法,正如身毒人對達利特賤民的看法,他們之所以對首陀羅奴隸頗爲“溫和”,也只是不想激起這個龐大族羣的反抗,可不存在甚麼仁慈之心。

(PS:作者君向來實事求是,希望不要有聖母表借題發揮,又說作者筆下大漢反人類。)

正因身毒諸國存在此等詭異的種姓制度,故出身大漢的張騫因思維侷限性,沒預料到巽加使臣會對奴隸貿易如此牴觸。

或許也算不得牴觸,而是心存顧慮。

若硬要將大批首陀羅奴隸發賣給漢人,多少是會違背婆羅門教的基本教義,況且巽加使臣在仰光軍鎮沒少瞧見漢人是如何馴化奴隸的,絕對的血腥殘暴,他真怕這夥“異教徒”爲了獲得足夠奴隸,會做出與婆羅門教義衝突之舉。

張騫見得巽加使臣硬是不鬆口,便是和顏悅色的出言問及他的顧慮。

巽加使臣遲疑許久,終是坦言相告。

張騫聽罷,不禁啞然失笑,心道確是自身考慮不周,沒想到此節。

“哈哈,此事怨本官糊塗,沒與使臣說清楚,我大漢也不在意甚麼不潔之人,你巽加既是不便大舉發賣首陀羅奴隸,就將那些達利特賤民賣給我大漢便好。”

張騫撫掌輕笑,拍着巽加使臣的肩膀,復又道:“本官知曉你巽加人最是厭惡那些賤民,恨不能離他們遠遠的,既是如此,讓我大漢將他們押往萬里之外,你巽加又可掙得無數貲財,豈非一舉兩得?”

巽加使臣聞言,不禁雙眸熠熠,只覺這話在理,依着大行令早先的提議,三口奴隸約莫就能抵扣一斤重的大漢金錠,若是將來押運到這仰光邊市賣給漢商,或許價錢還能更高不少。

若真辦成此事,返國覆命後,非但案達羅迦王不會怪罪他向漢廷退讓太多,怕是婆羅門貴族們更會重重獎賞他啊!

於是乎,兩人一拍即和,就此將和約中的各式條款盡皆議定,並詳細的撰寫下來,做成一式兩份的國書,只待互派使臣出使兩國都城,向大漢皇帝和巽加王遞交國書,蓋印用璽後公告天下即可。

張騫爲表達大漢善意,願提前讓巽加境內的漢軍先行罷戰撤兵,北返大夏。

巽加使臣終是鬆了口氣,又暗中得了不少好處,拉着漢廷贈送給巽加君臣的數百車駕“贈禮”,引領張騫遣往巽加的大漢使團返國覆命,且允諾歸國後會儘速請準案達羅迦王向長安派遣使團,呈遞國書和條約。

至此,大漢帝國與巽加王朝長達月餘的和談宣告結束,罷戰和約亦算得定下,後頭的繁瑣事宜無非是走流程。

後世史家將此和約視爲大漢與外邦首次簽署的“殖民條約”,史稱“仰光條約”,對大漢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無疑極爲深遠。

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
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八十四章 發行股份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漸涌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一百零五章 樑王劉武第一百章 企業劃分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三百五十八章 劉舜請旨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戰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篩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三百二十二章 鑄鋼爲犁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二百五十五章 年節過後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三百八十章 城頭失守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國來朝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設慈濟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來襲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陳倉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稅新法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一百七十四章 鑄幣亂源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七十三章 化工環保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機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三百零九章 麥棉複種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團 第七章 太子廢立第三百五十七章 劉舍辭官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訓子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車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三百零七章 項王藏寶第八百零一章 攪屎棍子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國伊予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過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