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遠徙萬里

(抱歉,抱歉,更新晚了,今天要報備部門復工自查,實在太忙,非常時期,大家見諒。)

漢八十二年,仲春二月。

南方各郡的漢人正忙着春耕時,近愈五十萬哀勞百姓已逐批進入嶺南,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遷徙。

哀勞已被除國,廣袤豐饒的故土已然劃歸漢疆,六十餘萬哀勞人卻只有不足半成得以歸化入漢,也就只是零頭罷了,餘下哀勞百姓皆不得滯留在大漢境內。

遠徙萬里,老弱病殘皆是累贅,故真正遷徙的頂多五十萬,走不了跟不上的,倒是可以埋屍故土了。

對外族夷狄,漢廷的殘暴,漢軍的兇狠,漢人的冷漠,皆是理所當然且無意掩飾的。

漢初數朝,多用募民戍邊之舉,每每開疆拓土,多會設郡治政,徵募和遷徙數以萬計的內郡百姓,前去屯田戍邊。

新郡會另開籍簿,爲這些徙民重新冊籍,並提早爲徙民挑選適宜耕種、草木茂盛之地,讓其營造房屋,併爲其劃定阡陌,分配田畝,更有甚者,連婆娘都“包分配”。

今上登基後,大興教化,繁榮工商,饒是頒佈各項政令鼓勵臣民生育,然至今仍是勞力匱乏。

畢竟女子生育不似母豬下崽,況且華夏百姓自古重視子女教育,生而養之,養而教之,除卻要花錢,更是要費心勞神的。

雖不至人人都似孟母,爲子三遷其家,然現今大漢民智漸開,官學教育又已大範圍普及,老百姓都曉得子女養而不教,幾乎等若白養,將來多半沒甚麼好出路。

八千六百餘萬!

此乃大農府去歲臘月彙總各郡上計籍簿,得出冊籍在簿的漢人總數,饒是難以做到太過精確,然就算有部分沒能統計到,也必是超不過九千萬。

畢竟華夏自先秦就已出現了冊籍制度,秦漢兩朝更是不斷規制完善,今上登基後,諸多惠及萬民的仁政也是與戶籍緊密掛鉤的。

戶籍很重要!

購宅置地、佃租官田、務工營商、子女入學……

沒在當地官府冊籍的“黑戶”,必是活得異常艱難,況且漢廷已嘗試逐步減免乃至有意徹底取消所有的丁稅口賦,不再按人頭向臣民額外收稅了,老百姓着實沒必要爲了少繳稅而瞞報,蓋因非但沒甚麼好處,反是壞處不少。

熙熙攘攘皆爲利來,熙熙攘攘皆爲利往,但凡好的政令,多半無須朝廷強制推行,治下百姓也會欣然遵循的。

不足九千萬臣民,平均年齡偏低,且普及官學教育僅十餘載,離“人口紅利”大爆發的到來還遠。

發展及維持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至少需要八千萬接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口基數,除卻提供合格勞動力,亦要提供足夠大的內需市場。

後世歐洲諸國之所以放下歷史恩怨,簽訂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創立歐盟,主因正是在此。

現今大漢的工業化方興未艾,且是橫跨一次和二次工業化的跳躍式發展,八千餘萬臣民是不足的。

外族奴隸,只能作爲牲口使用,饒是勞力缺口再大,皇帝劉徹和朝廷羣臣也已不會容許外族奴隸涉足真正的技術性勞作。

大漢的尋常百姓都曉得,這是原則問題,檢舉有獎,誰犯誰死!

便連昔年靠羌族女奴紡織發跡的田氏商團,現今也已將提花繪本等技術性工種盡皆換了漢家女子接手,以免被大農府工部和商部課以重罰。

在這般情形下,漢廷自是不會再大舉募民戍邊。

發展內郡工業都勞力不足,遷徙百姓到邊郡屯田?

腦子沒進水吧?

十餘年來,各郡縣多是風調雨順,沒甚麼大範圍的天災,糧食產量嚴重過剩,長安太倉和各地常平倉的儲糧都爆倉了,沒瞧見漢廷都迫使西域諸國改變飲食結構,必須向大漢購糧麼?

漢糧價廉物美,早已徹底擊潰西域諸國本就脆弱的當地農業,加之漢廷極端霸道的在西域頒佈禁伐令和禁墾令,凡擅自焚林墾荒者,殺無赦!

毫不誇張的說,現今敦煌邊塞一旦封禁,不出數月光景,已接近百萬的西域胡人必定鬧出大饑荒。

風險自然不小,但就算出甚麼岔子,死的也不是漢人,漢廷自是不會在意的。

糧食在運送途中的損耗也不小,然買單的是西域諸國,作爲傾銷方的大漢,只求儘量減少境內糧食過剩造成的損失,避免糧價崩盤,旁的也不甚在意。

降低糧食產量?

不可能,現今的糧食過剩無疑是短期現象,隨着大漢人口不斷增長,將來必定能消化掉這些糧食餘量,甚至難保不會出現供給不足。

若非如此,皇帝劉徹爲何心心念念想早些搞到美洲原產的玉米、番薯和土豆等高產作物。

目光要放長遠,非但不能減產糧食,還得提高農耕技藝,在維持現有耕田畝數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增產,做到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昔年漢軍誅絕烏孫,橫掃西域,倖存的西域胡人不到六十萬,現今卻近愈百萬,多半是靠吃漢糧養出來的。

漢人身爲西域胡人的衣食父母,薅薅羊毛,每歲徵役收稅,那是給胡人機會,報答養育之恩。

⊕ttkan ⊕¢〇

五十萬哀勞百姓,將由西域百餘小國和城邦分而接納,不收也得收!

西域的國君和城主們皆是深知,漢廷若想要他們的命,都無須漢軍親自出手,一道詔令頒下,多的是想取而代之的本地貴族。

多年來,西域諸國皆不得整軍經武,只能以吏卒維持境內治安和保障商道,便連遇着大批悍匪馬賊,都要上報西域都護府,請漢軍出兵清剿。

命不由己,又豈敢對漢廷有半分違逆?

收就收吧!

好在西域胡人不似漢人般歧視外族,倒不是他們道德高尚,而是放眼四顧。論起開化程度,西域胡人着實偏低,唯一值得自豪的,就只是比中亞諸國更早成爲大漢藩屬,託庇於漢廷的羽翼之下。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但凡強盛到一定的程度,跪下來舔靴子的外族,也會深以爲榮的。

崇洋媚外嘛,也不是後世華夏的公知精英們獨有的脾性。

總而言之,漢廷諸公不缺大規模遷徙百姓的經驗,西域諸國也極爲識趣,乖乖依照漢廷頒佈的各式條陳着手準備,以便妥善安置將要到來的哀勞徙民。

大漢君臣皆是知曉,哀勞徙民必定對漢廷乃至漢人抱持着不小怨恨,易地而處,誰被迫拋下年老孱弱的親眷不顧,背井離鄉,遠徙萬里,心裡都難免悲憤。

雖說這些哀勞徙民鬧不出甚麼亂子,然也不可讓他們在西域之地大量聚居,得儘可能打散,讓他們與近百萬西域胡人混居。

語言不通,文化不同?

不打緊的,大不了相互械鬥嘛。

只要不阻礙商道,不襲擊漢商,不聚衆造反,西域胡人和哀勞人就算打得頭破血流,反是漢廷喜聞樂見的。

若真是鬧大了,要煩勞漢騎止暴制亂,那就盡數擒下,順理成章的押爲奴隸。

怎的算都不虧!

西域胡人若是真和哀勞徙民相處融洽,漢廷反倒要多多提防了。

皇帝劉徹本就存心藉此衝擊西域諸國原有的人口結構,西域內部的族羣分裂愈嚴重,治下屬民愈難齊心協力,對大漢反是愈是有利。

後世美帝在中東搞的那些破事,差不多也就這個道理。

天下大同?

莫要說笑了,大同之天下,乃漢之天下,化外之地,化外之民,自是愈亂愈好,劉徹可不是教化四夷的“天可汗”,只是抱持着極端民族沙文主義的大漢天子罷了。

故而,大批哀勞百姓必是要遷往西域的,餘下的老弱病殘,也是要殺的!

五十萬哀勞徙民在虎賁和中壘兩大騎營的“護送”下,逐批離境,首任安南郡太守公孫敖遂縱兵屠戮仍滯留故土的十餘萬哀勞“遺民”!

參騎和觜騎更是遣大批騎隊,“巡狩”中南半島,凡遇漏網流竄的外族蠻夷,殺無赦!

至此,若開山脈以東,皆爲漢疆!

太常府文教司特意校訂刊印了新版的大漢疆域圖志,在各郡縣的新華書局上架販售,銷量頗爲火爆。

從嶺南到西域,萬餘里漫漫遷徙之路,貫穿了大半個漢帝國,近愈五十萬拖家帶口的哀勞徙民,少不得要走上大半年。

好在沿途郡縣皆已得了朝廷通令,又有過往募民戍邊的詳細條陳可供依循,只須按部就班的做,爲路過的軍伍和徙民提供相應糧草物資,既出不了甚麼亂子,也可讓徙民減少輜重,行進速度倒也不至慢得離譜。

入伍從軍,自古就是刀頭舔血的玩命差事,若這點念想都沒有,哪裡撐得下去?

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
第三百零八章 速難平原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一百四十三章 長安獻俘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三百九十一章 驅使烏桓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佈局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愛如斯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親征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四百九十一章 殘暴奴律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五百九十章 覬覦太子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六百二十四章 國之爪牙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貴女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請戰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電機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邊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四百二十三章 悽惶衛長第八百零九章 揮軍北上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雲動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一百一十七章 劉徹領軍第六十五章 雁門行商 第七百六十章 不負相思第七百六十四章 開鑿運河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聯賽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準府司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二百五十四章 經商之道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三百五十章 諸越形勢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來第七百三十八章 漢已八旬第四百章 隆冬臘月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運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三百五十三章 議定發兵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問世 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三十章 長安望雪 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三百一十一章 長安械鬥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