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

聞得十餘萬漢騎將前往仰光集結,巽加和哀勞使臣真真駭得魂飛魄散,他們派駐漢都長安已久,可沒少閱讀華夏典籍,豈會不曉得假途伐虢的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併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晉獻公便將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向虞國借道攻打虢國。晉軍四月滅虞,班師回國時,順帶將虞國也滅了。

非止有晉國假途伐虢,亦有楚國借蔡滅息,秦國假息伐蜀,總之華夏多有先例,給強國大軍借道,討伐鄰國的小國,多半沒甚麼好下場。

巽加王朝雖擔憂漢軍藉故再度犯境,卻倒不至擔憂被滅國,好歹有近愈三千萬屬民,六十餘萬常備精兵,就憑十餘萬漢軍,若似之前般一擊即走倒還罷了,若是想攻城掠地,一旦被巽加徵調百萬大軍合圍,勝敗熟難預料的。

哀勞國可就沒此等自信了,饒是國土廣袤,奈何地廣人稀,屬民不足六十萬,傾舉國之力,能徵調十餘萬成年男子從軍已是極限,漢軍的十餘萬鐵騎若是不計傷亡的攻入山林茂密的哀勞境內,足以將之踏平。

哀勞使臣心知肚明,依照漢軍近年對外作戰那等無所顧忌的殘暴作法,深山老林已不足爲屏障了,爲避免太大傷亡,漢軍是真敢縱火燒山的。

在大漢境外,甚麼生靈塗炭,甚麼屍殍遍野,漢軍是壓根不在意的,漢廷亦向來持默許的態度。

大漢皇帝陛下,在漢人眼中,或許是位愛民如子的仁君聖主,但在番人眼中,卻是可止孩童夜啼的修羅。

非但巽加和哀勞使臣有此猜忌,便連大漢的諸多王侯權貴也覺着漢軍此番集結在仰光別有用意,故對兩國使臣的拜帖是不敢接的,禮品更不敢收,免得到時戰端一起,憑白擔上裡通外國的嫌疑,豈不冤枉?

兩國使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奈何近年漢廷的大朝會已不召外邦使臣登殿朝賀了,貌似當今天子已然厭倦了甚麼萬邦來朝的戲碼,漢官們也覺着化外蠻夷着實沒甚麼資格登殿面聖,有大行府屬官將他們安置妥當就好了。

好在大行令張騫還算“厚道”,在大朝會結束後,忙裡偷閒的接見了兩國使臣,好言寬慰幾句,同時信誓旦旦的用自身清譽擔保,漢軍對兩國絕無犯境之意,甚至都不打算借道,抵達仰光後,若要征討百乘王朝,會搭乘戰艦出海的。

漢人向來重信諾,張騫位列九卿,又乃皇帝的姊夫,兩國使臣對他的話還是信任的,漢軍若真有犯邊之意,他們也阻止不了,張騫確實沒必要賭上自身清譽來妄言欺騙。

巽加使臣放下心中大石,哀勞使臣卻是無奈苦笑,依大行令所言,漢軍會先在胥浦城集結,再從陸路橫貫中南半島,前往仰光,雖是沒向哀勞“借道”,實則是把近年修築的連通胥浦和仰光的仰胥大道視爲大漢領土了。

夫甘都盧已然被大漢仰光太守實質轄制,滇國也已現出臣附大漢的苗頭,哀勞國的數千裡疆域幾乎已被大漢牢牢圍住,漢軍若是想覆滅哀勞,隨時可分出數股大軍,從不同方向分進合擊,讓兵力本就不足的哀勞更爲捉襟見肘。

爲之奈何?

以小事大,無法可想,只能忍氣吞聲,苟全圖存。

兩國使臣得了大行令應諾,又懇請他撰寫份近似邦約形制的公文,遣快馬發往巽加和哀勞國都,讓派駐在的漢使轉呈兩國國君。

有了這公文,他們這些派駐在漢都長安的使臣,也好就此事向自家國君有個還算說得過去的交代。

張騫倒不覺爲難,即刻提筆揮毫,寫就了兩封言辭懇切的外交公文,吩咐大行府的信使即刻執公文啓程,儘速送到派駐兩國的漢使手中。

兩國使臣自是道謝不已,告辭回府,各自寫了文書,詳細敘述此事,遣侍衛即刻送回國都,將之呈報國君。

十餘萬漢軍集結在仰光,兩國該戒備還是要戒備,調集重兵穩固防禦是應當的,但切勿挑釁漢軍,儘量避免衝突,以免給漢軍興兵犯境的藉口。

兩國使臣皆是本國君主頗爲信重的心腹親信,本身亦出身高貴,否則也不會被派駐漢都,處理與這強絕大國的邦交事宜,故他們呈報諫言沒太多避諱,多是實話實說,也不怕國君閱看後會因此遷怒他們。

不得不說,大多駐外使臣皆是有顆拳拳愛國心的,華夏如此,化外蠻夷亦如此,有些事只因國力衰微,實在無從抵擋強國壓力罷了。

譬如後世清廷的某些使臣,雖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但若將賬都算到他們頭上,也未免太冤了。

外交,永遠僅爲軍事的延伸!

以小事大雖可用智,然力有未逮,饒是智計通天,如蘇秦般口若懸河,卻又怎敵張儀的三寸不爛之舌?

合縱不成,連橫功就,非蘇秦不如張儀,實乃秦國勢大,六國莫可奈之耳!

現今之大漢,其勢如川,四夷尚有可御者乎?

莫之能御,自當謙卑事之,但求苟全罷了。

得以苟全,已屬不幸中之大幸,真正不幸的,乃是那些想要苟全性命,也不得其門之人,譬如大漢東北的海外倭奴。

數月前,烏桓各部接到漢廷軍令,命他們徵調十萬烏桓大軍,只待前往倭島清剿倭奴的,豈料漢廷突是變更軍令,僅允四萬精銳騎射入塞,隨漢軍南下胥浦,再轉道征伐身毒之國。

凜冬已至,餘下的六萬烏桓將士沒了着落,留在烏桓山脈越冬,憑白消耗糧食,也沒甚麼進項。

況且集結大軍的開銷不小,烏桓不似大漢,既無完善的徵兵和募兵制度,常備兵員也不多,可以說是全民皆兵,也可以說是全民皆民。

每逢大戰再即,烏桓各部便會各自徵兵,小部族出個三五百,大部族出個萬八千,總之湊夠人頭就行,打了勝仗,再按各部出兵數和斬獲的軍功分潤戰時繳獲。

非但烏桓如此,昔年包括鮮卑在內的其餘東胡部族皆如是,若非如此,東胡也不會被冒頓單于的匈奴大軍打得分崩離析,各自逃到深山老林裡,苟且偷生了。

烏桓更是被匈奴逼入烏桓山脈,在匈奴人的殘暴壓榨下忍辱偷生近百年,慘得不能再慘。

匈奴之所以強大,正因其擁有更爲完善的軍制,且組建了大規模的常備軍,冒頓單于在世時,麾下有控弦之士四十餘萬,比漢軍還多,且大多皆爲弓馬嫺熟的騎兵,別說烏桓,鮮卑,月氏,就是打敗了西楚霸王的漢軍,見了匈奴都得忍氣吞聲,和親,進獻,少不了的。

現今匈奴式微,烏桓各部又頗爲識趣的臣服大漢,日子過得愈發滋潤,然在漢廷的刻意壓制下,烏桓仍未能建構起完善的軍制。

倒不是烏桓首領們愚昧無知,恰恰相反,他們精明得緊,曉得若露出半分整軍經武的苗頭,漢軍怕是二話不說就要血洗烏桓山脈了。

尚未斷奶的貓崽子,在猛虎眼皮子底下磨牙,那不是自尋死路麼?

正因如此,從各部族臨時徵募十萬大軍,還要籌集兵械馬匹,調集大量糧草,烏桓首領們開銷頗大,本是打算戰後能從繳獲中回本,甚至如過往數次大戰般獲取暴利。

孰料漢廷最終僅徵調了四萬精銳,餘下的六萬大軍放着豈不賠了血本?

大行丞宋遠與烏桓貴族們打了十餘年交道,對他們的心思瞭解的極爲透徹,便是替他們向皇帝陛下請旨,可否讓餘下的六萬烏桓將士仍依原定謀劃,前往倭奴列島清剿倭奴。

皇帝劉徹接到這道奏章,不禁啞然失笑。

常言有道,賠錢生意沒人做,殺頭生意有人接,果真是要道理的。

北海水師雖抽調了三百艘風帆戰列艦前往身毒參戰,然十萬烏桓大軍也分出四萬精銳騎射前往仰光,倒是正好減輕了北海水師艦羣搭載烏桓大軍前往的倭奴列島的壓力。

於是乎,皇帝陛下“勉爲其難”的准奏,又頗爲體恤的給那六萬烏桓大軍賜了大量糧食,冬衣和火油,供其越冬所需,待得開春雪融後,再出前往玄菟郡的北部邊塞,在漢軍的接引下逐批入塞,從東暆軍港登艦,前往倭奴列島。

一如過往清剿北方蠻夷的條陳,倭奴首級可換萬錢,不分男女,無論老幼,漢軍會向烏桓大軍低價出售兵械糧草等各類軍需。

若想吃飽喝足,滿載而歸,就以戰養戰,血洗倭島吧。

皇帝的聖旨和太尉府的軍令同時頒下,烏桓堪稱舉族載歌載舞,整個烏桓山脈處處歡騰,竟是比喜迎年節的大漢郡縣都熱鬧。

前來頒旨的大行丞宋遠見狀,啞然之餘不禁扶額,只覺烏桓人如此“淳樸敦厚”,實在是……大大滴良民啊。

漢七十七年,被後世史家稱爲“血祭之年”,卻是在萬衆歡騰中,緩緩拉開序幕的。

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電堆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
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電堆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當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義滅親第七十一章 所謂伊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議政第七百四十三章 敲詐勒索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黴藥膏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二百六十五章 爲何而戰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七百八十章 邁向成熟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五百零四章 伴讀入宮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兒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蕩少年第六百五十四章 適材適所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氣象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七百零二章 廣設書院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八十五章 瘋狂認購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一百五十八章 劉榮投繯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四百四十五章 長安學區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賭賽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六百三十八章 國之重器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六十七章 國之羽翼 第五百二十七章 對外貿易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爲拘束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六章 未央風起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三百三十二章 宮寒之症第七百四十章 購奴門路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訪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識人新書徵詢,免費章節,請大家務必看看,拜託!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帳 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陣決戰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五百八十章 或爲帥才第三百二十六章 僱傭戰艦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師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賜笄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隸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慫恿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轉型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四百零一章 今歲除夕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