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

秋祭過後,劉徹原以爲可稍稍緩口氣,過幾天輕省日子,豈料朝堂又爲擴建長安城之事鬧得不可開交。

隨着近年長安周邊的作坊不斷增多,朝廷又刻意放寬工匠遷移至京畿三輔的諸多限制,長安城的人口數量驟然暴增。不算來往商旅,單是城中的常住居民,駐軍,官吏和皇室宗親,已然超過三十萬。

眼見大漢的工業化尚未開啓,城市化卻先行來臨,太子劉徹甚感悲催。

據史籍記載,漢朝的長安城最繁榮時也不到三十萬人,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漢武帝大肆擴建宮殿,佔據大半城區,把大量居民遷出城外的緣故。

無論如何,此時的長安城已人滿爲患,即便中尉張湯心狠手黑,卻仍難以阻止長安城朝着髒亂差的方向不斷髮展。

怨誰呢?

當然要怨老祖宗,選的地不好!

要知道唐朝的長安城最繁榮時曾容納了近兩百萬人,依舊能不斷增添新的宮殿羣,可見是多麼寬敞。

如今劉徹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偏生就是沒地方擴建。

漢長安和唐長安其實只隔了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爲龍首塬。

昔年漢高祖劉邦聽了謀臣建議,決定定都關中,見得渭水南岸平原上竟隆着這麼塊高坡,又有個這般霸氣的名頭,便以此爲基,興建長樂宮,其後又在長樂宮西側興建未央宮。

.未央宮和長樂宮東西並立在龍首塬上,俯瞰四方,盡顯帝皇威儀,且控制全城至高之處,便於宮城的防守。

想法雖是不錯,建得也很好,偏生在增建新殿和官員宅邸之時犯了傻,硬是往北邊擴建,或許是想着北臨渭水,西瀕泬水,守城時能直接當做護城河使用,卻壓根沒考慮過日後該如何擴建。

待到漢惠帝要修建城垣時,方纔發覺自家老爹犯了傻,可也沒辦法,建城必須遵循固定的形制,又因先建宮殿居宅後圍城垣,裡面有建築物的限制,外面又有泬水和渭水的限制,爲獲得足夠的空間,只能沿着渭水和泬水修建城垣,花了五年多,六十里城牆方纔完工。

故而長安城的城牆除東面平直以外,其他三面均凸凹曲折,壓根沒法再擴建了。

劉徹對老劉家的祖宗滿腹怨念,瞧瞧人老楊家和老李家,人家就知道在龍首塬的南面建都城,想怎麼擴建就怎麼擴建,住個百來萬人仍是寬敞得很。

大漢羣臣朝議數日,爭執不休,卻依舊議不出個好法子。

不少朝臣傾向於將大量城中居民遷移至陵邑。

歷朝歷代的皇帝,大多喜歡幫自己提前修建陵墓。

高祖修建長陵時,將兩千戶中原鉅富及其家眷大量遷徒關中,伺奉長陵,並在陵園附近修建長陵縣邑,供遷徒者居住。惠帝修建安陵時,亦效仿高祖,在陵園附近修造安陵邑,遷來不少中原的豪富之家。

陵邑的最大作用,無非就是將大漢的豪門富戶大量遷入長安周邊,以便儘可能削弱中原諸侯的實力。

大農令曹欒竭力反對將城中居民遷至陵邑,並非他有甚麼以民爲本的高尚情操,而是不願耗費大量的貲財。

百姓們又不傻,誰會自願從天子腳下遷去守陵?

要麼朝廷適當給些補償,要麼就只能強遷。

依着皇帝和太子的性子,想來不會冒着引發民憤的風險,選擇強遷的。

那朝廷就必得補償要遷移的百姓,旁的且不說,至少得先在陵邑幫他們建好房屋吧?

且那些屋舍還不能太差,長安城的百姓可不似窮鄉僻壤的農人那般好應付。

曹欒想想那等龐大開銷便是肝顫,端是數以億計啊。

見大農令執意不肯從國庫撥出錢來遷移居民,朝臣們也沒有辦法,只得繼續爭執,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層出不窮,便連重建新城遷都的主意都冒了出來。

劉徹着實再看不下去,擺手讓他們肅靜下來。

他環視羣臣,緩聲道:“城中居民是要遷些出去的,但必得讓百姓們心甘情願才行。”

曹欒聞言,神情愈發苦澀,照着太子的意思,可不就是要花錢遷移居民麼?

然而不待他出言相勸,卻聞得劉徹話鋒一轉:“從國庫撥出款項補償移民卻也是個蠢法子。”

羣臣皆是愣怔,心道殿下非但前言不搭後語,更是自相矛盾,莫不是迷糊了。

劉徹無奈的搖搖頭:“誒,如此簡單的事,你等竟朝議了數日,還想不出解決之道?”

丞相袁盎忙是問道:“殿下可有良策?”

劉徹頜首道:“讓內史張貼布告,待過得年節,城內各類作坊的商稅皆提高五成。另在泬水西畔劃出塊合宜的地界,年節過後,遷入此地界的作坊皆減稅三年,稅率爲原本的五成。”

朝臣們皆是瞠目結舌,唯有曹欒眼神大亮,出言問道:“殿下是想誘使城中的諸多作坊搬遷至城外的泬水西畔?”

“不錯,外地工匠之所以想遷居長安,無非是因城中作坊衆多,給的工錢又高。若那些作坊都遷到城外,工匠們自然也會跟着遷走,何須諸位勞神費心?”

劉徹頓了頓,見朝臣們大都明白過來,方纔繼續道:“那地界便稱作泬西新區,將其劃分南北兩闕,南闕遷入工坊,北闕則交由皇室實業大舉興建民宅。”

內史王軒忙是起身出列,躬身提醒道:“殿下,泬水西畔毗鄰上林苑,建那泬西新區怕是會侵佔到皇苑之地。”

“無妨,上林苑遼闊廣袤,真正圈養着野獸的獵苑只佔去小半山林,泬水西畔不過是上林苑的邊緣,百姓平日皆可入內,哪算得上甚麼皇苑?”

劉徹不以爲意的擺擺手,又不是甚麼自然保護區,與其放着拋荒,不如好好利用起來。

史籍記載,漢武帝還在那挖了個昆明湖呢,白瞎了那麼大塊地,將之劃爲工業園區,將作坊盡數遷過去,長安北闕只留商業區和少許居民區就好了。

王軒本就不是刻意反對,出言提醒無非是本身職守,此時見得太子發了話,便也不再多言。

劉徹望向旁的朝臣,問道:“諸位可還有異議?”

羣臣皆是搖頭,他們着實想不出比這更好的法子。

曹欒略帶猶豫的問道:“殿下,那泬西新區可要興建城垣?”

“不用建!若外敵能攻到長安城外,我大漢與亡國又有何異?”

劉徹毫無忌諱,坦然道:“若後人當真如此不成器,留城牆給他們又有何用,頂多困守孤城,苟且偷生,還不如盡數死了的好。”

“……”

朝臣們皆是啞然,這話太子敢說,他們可不敢聽啊。

“若無事再議,便退朝吧。”

劉徹擡眸望向殿外日冕,儼然已近午時,徑自道。

見得羣臣無人出言,他便是起身離席,往內殿去了。

劉徹回到太子府,正待吩咐近侍李福備膳,便見得阿嬌邁入殿門,匆匆而來。

“你不是正跟那卓文君學經史麼,怎的今日得閒?”

劉徹笑着打趣道,也不知那卓文君用了甚麼法子,短短數日便將阿嬌收拾服帖了,每日皆是老老實實到她那埋頭苦讀。

阿嬌頗是自得道:“先生誇我近來愈發勤勉,學得也快,便讓我歇個半日。”

劉徹笑而不語,心道那卓文君怕是瞧清了阿嬌的脾性,端是頭順毛驢,順着捋就熨帖了。

阿嬌似是想到了甚麼,拍了拍腦門:“險些忘了正事,你是不是有三十六策的正本?”

劉徹不明所以,疑惑道:“甚麼正本?”

“便是那本《皇后是如何煉成的》裡的三十六策啊。”

阿嬌自顧自的斟了茶,仰頭飲盡,瞪着大眼道:“先生說了,那三十六策必有正本,絕非僅是你故作玩鬧寫的那些小手段,而是真正的大道理。”

劉徹聞言,險些沒吐出口老血,訝異道:“你竟將那書讓她看了?”

阿嬌理直氣壯道:“那是自然啊,不讓先生看,她怎的知道我想學甚麼?”

“……”

劉徹端是無言以對,只得叮囑道:“那書你可不能再讓旁人看到了,更不能說是我給你的。”

阿嬌得意道:“你當我傻麼?我只讓先生看過,且還騙她說是南宮給我的。”

“是,你不傻,我傻!”

劉徹不禁搖頭苦笑,復又問道:“你要那三十六策的正本作甚,那原是本兵書。”

“先生說了,那些手段雖頗有奇效,卻失之堂皇,不過小術耳;唯有真正悟透根本,持之以正,方是大道。”

阿嬌柳眉微揚,認真道:“依我的性情和出身,行此等陰私手段無異以己之短,攻人之長,反是落了下乘,失了身份,唯有行光明正大的陽謀,以大義逼人,以大勢壓人,方纔最是合宜。”

劉徹訝異道:“這些都是卓文君對你說的?”

阿嬌臻首輕點:“是啊,先生不許我說與旁人聽,我便連南宮都未漏半句。”

“嗯,是不能對旁人說。”

劉徹微是頜首,復又嘆道:“若非她特意提點,我怕反是會害了你,待哪日得空,是該見見她。”

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
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三百四十八章 烏孫滅國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軍第三百六十一章 脫崗培訓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六百六十四章 雙擁基金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六百零九章 官辦醫館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殺人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攝政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六百章 非友即敵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隨行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異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門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間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三百九十四章 長輩震怒第四百三十五章 鮮卑南遷第二百七十八章 長安四月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四百六十二章 單車問世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七百八十八章 陽春三月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擴編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二百二十六章 羣臣譁然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準備第二百九十章 渡過天災第四十七章 廠房落成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三十六章 背後真相 第六百八十五章 社福基金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八十六章 烏桓助陣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問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三百四十三章 艦隊停靠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三百四十章 經濟作物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百三十九章 雖遠必誅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訓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九十章 火燒密林 第六百零五章 權貴人脈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二百五十六章 對朝方略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四百一十四章 組建暗衛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四百零三章 春滿人間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七百六十八章 歐亞大戰第八百零三章 東方先生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驚現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四百三十九章 鑄鋼爲炮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業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鐵路第七百九十章 諸般應對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