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

(最近頻繁出差,更新不定時,隨寫隨更,大家可不急着追文,完本再看亦可,但凡有更新,絕對保證質量,抱歉!)

陰山橫貫東西,峰巒疊起的山脈綿延兩千餘里,山北是水草茂盛的大草原。

大草原再往北,便是一望無垠的礫石荒漠,匈奴稱之爲大戈壁,漢人卻習慣稱爲大漠,並將大漠的南北分別稱爲漠南與漠北。

北方大漠不同與尋常沙漠,地表大多非黃沙覆蓋,而是裸岩礫石。

烈日當空,大漠荒涼孤寂,唯見得一縷若隱若現的孤煙,無風而起,徐徐嫋嫋,直入雲霄。

就在此時,天地間響起陣陣馬蹄踏地聲,肉眼可見的滾滾熱浪中,兩道輕騎飛馳而來,在高聳的殘丘下,尋了出陰涼,下馬小覷。

“阿爸,我何時才能得冊漢籍啊。”

騎手身着漢民服飾,嘴裡說的卻是帶着烏桓獨特腔調的東胡語,問話的年歲較小,原名輾遲烏仫,新近卻改了漢姓漢名,是爲展逐。

非止是他,烏桓輾遲部的族人都已以“展”爲姓,期盼着能早早歸化入漢。

至漢廷不但將烏桓最精銳的四萬騎射“歸化入漢”,且將其親眷逐批遷入漢境,冊入漢籍,導致烏桓人口驟降十餘萬,現如今,烏桓全族已不足四十萬,其中更不乏老弱婦孺。

昔年的烏桓,困守烏桓山脈近百年,仍能迅速整備出二十萬騎射,今時今日,爲漢人在漠南牧羊採礦,生活雖日漸富足,卻不得在漠南牧馬,又被不斷掏空精銳,戰爭潛力卻日漸枯竭了。

烏桓人再愚昧,也不會瞧不出漢廷的盤算,況且這是明晃晃的陽謀。

烏桓各部大人早年封了漢室侯爵,本以爲天高皇帝遠,不過是個名頭罷了,孰料隨着大漢愈發強盛,漢軍大展兇威,動不動就誅絕不臣夷狄,使得現今塞北外夷就唯獨剩下烏桓。

現如今的烏桓諸侯,享有的權利地位不如漢候,所率部衆又不斷被漢廷削弱,不禁悔不當初,早特麼不想繼續待在烏桓山脈了,過往什麼故土難離,不過都是想割據塞北,與漢廷討價還價的藉口,現今沒有半點籌碼,還不如早點舉家遷往大漢帝都來得實在。

沒瞧見赤勃部的巴魯和薄奚部的忽都麼?

前些年,兩人還想爲所謂的“烏桓王”爭得你死我活,現今早已拋下諸多部衆,拖家帶口的跑漢都長安享福去了。

旁的烏桓諸侯,多是封的關內候,而非巴魯和忽都的列候,就因赤勃部和薄奚部是烏桓最強大的兩個部族,歸化入漢的精銳部衆最多,兩人自然受到最好的優待。

兩人舉家遷京,赤勃部和薄奚部未有資格歸化入漢的部衆等同被遺棄,兩大部族徹底崩了。

沒有部族,就沒有歸屬,是所謂的流浪牧民,自然也沒有任何地位可言,雖比奴隸多了自由,但和後世吃飽沒事者追求所謂的自由不同,人是羣體性動物,一旦徹底脫離羣體,雖少了束縛,但失落和彷徨卻是不可避免的。

好在漢廷在漠南探勘出大銀礦,並在烏桓山脈的東南山口修築了塞城,就近駐軍,且供大量漢人監工居住生活,調來大量外族奴隸,又從朝鮮徵募大批精壯前來採礦。

赤勃候和薄奚候也不算絕情絕義,還是特意向皇帝陛下請旨,讓他們被遺棄的部衆能聚居到塞城周圍,得到些許託庇。

餘下的事,就要看個人的努力和造化了,若能立下功勞,得以歸化入漢,就能如過往的烏桓精銳般,拖家帶口的冊入漢籍,遷入漢境定居。

正因如此,烏桓山脈東南山口的那座塞城,被烏桓族人視爲冀望入漢之地,常年負責烏桓事務的大行丞宋遠,特意請準皇帝陛下,將此塞命名爲“北冀”。

大漢連年裁撤邊軍,將愈來愈多的軍費投入到水師和精銳騎營,故而不打算在北冀塞囤駐太多邊軍,只是逐年輪駐近萬軍士,且多是服兵役的新員,已服過一年府役,再調來服這一年邊役,兩年兵役期滿,若是仍沒能晉升低階將官,就退伍還鄉了。

兵員素質不錯,軍械精良,屯糧充裕,操練亦不曾懈怠,但要論起實戰經驗和真正的戰鬥力……

嚇嚇朝鮮勞工和烏桓牧民還行,仗着城高池深也能至少能頂着十萬大軍強攻,堅守到大漢騎軍揮師來援,但真要出城野戰,連太尉府的將帥們都不報任何期望。

故而,駐守北冀塞的漢軍步卒,尋常時候是不準大舉離開塞城的,只會派少數斥候輕騎巡視周邊軍情,免遭大股敵軍突襲。

匈奴雖已多年不敢南下牧馬,但防備卻不能懈怠,更遠的大漠地帶,當地駐軍就會招募烏桓部分精壯,讓他們幫着巡視。

倒不是將自身安危交託於這些烏桓僱傭兵,僅是聊勝於無,反正花不了多少貲財,有的是想爲漢廷立功的烏桓人,搶着去做。

沒發現匈奴敵情最好,若是真能有所發現,讓北冀塞的駐軍多出些時日早做防備,有充裕時間驅散或安置好附近的朝鮮勞工和烏桓居民,無疑能減少許多損失,無疑是很划算的。

漢廷在北方塞外的漠南草原,劃定了廣袤的放牧區,凡在牧區內縱馬執兵的外族,皆殺無赦!

烏桓僱傭兵亦不例外,是絕對不能踏入牧區的,只能從北冀塞的西北面,進入大漠巡視。

輾遲部,赤勃部和薄奚部徹底崩解後,烏桓現今最大的部族,亦是最識時務的部族,部族大人輾遲候從沒奢望做什麼烏桓王,又不似巴魯和忽都般心狠,不忍拋下部衆,故而主動攬下了爲漢軍巡視大漠的差事。

輾遲部的族人,都已改姓“展”,凡能歸化入漢者,輾遲候都不阻攔,任他們舉家遷入漢境,包括他自己的兒女們。

他老了,不奢望在百年之前,見得所有部衆都得以歸化入漢,只是盡其所能的關照好阿爸交託到他手中的族人,唯求心安。

亦因如此,輾遲候是現今烏桓族人們最爲敬重的老首領,大漢皇帝陛下聞之此等情形,則是保持着不褒獎也不貶斥的態度,於個人而言,劉徹還是挺敬佩這種無私精神的,但於國而言,漢廷自不樂見烏桓出現什麼精神領袖。

若非現今烏桓已廢,再鬧不出什麼亂子,劉徹是絕不吝於命人滅了輾遲候的。

前頭提到的展逐,也就是輾遲烏仫,其父輾遲樓丘正是輾遲候的庶出孫子,已改名展丘。

展丘的生父,爲輾遲候的庶子,得封漢爵十三等,是爲公乘,距離高爵十萬八千里,所能廕庇者,僅限嫡子嫡孫和庶子,意即得賜漢籍者,不包括其庶出孫子。

wωω ⊙ttkan ⊙C 〇 展丘雖得冊漢籍,卻未隨父母和兄弟姊妹們遷入漢境,只因捨不得拋下自家骨肉,尤是他最疼愛的兒子展逐。

早知如此,昔日漢廷要徵調烏桓騎射征伐身毒百乘時,他就該向阿爸請求隨軍出征的。

現如今,他也只能主動留在北冀塞,用自身“勳貴子弟”的特殊漢人身份,爲自家骨肉向塞城官吏謀求些特殊優待,爭取多積攢些功勞,看能否讓他們早些爭取到歸化入漢的名額。

是的,歸化名額!

爲鼓勵朝鮮勞工和烏桓部衆替朝廷效力,大行府特意向三大公府申請,準北冀塞可依功績分發相應的歸化名額,每歲數量不定,但要求不低,數量不多,名額很難得很珍貴。

皇帝劉徹聞之此事,不禁曬然失笑,若非想保證漢室血統的純正性,不想搞出民族大融合的移民國家,他怕不是要弄個移民局,再搗鼓出綠卡申報制度什麼的。

有感於大漢羣臣的治政思維愈發廣闊,劉徹倒是大感欣慰,光靠他一個穿越衆,又如何能治理好泱泱大漢,讓全社會真正步入變革?

展逐不過是個十四五歲的毛頭小子,又是烏桓人,自是不知南邊的大漢正發生着亙古未有的大發展大變革,心心念唸的只想早些獲得歸化名額,前往那夢想中的富饒之地。

之所以如此渴望,蓋因他前些日子,在北冀塞遇着了兒時的玩伴郝任,贈了他不少好物件,還給他講了不少新奇事。

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
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勢大好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二百六十章 侵擾朝鮮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軍制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一百零七章 平虜沙盤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軍班師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二百四十七章 貴婦入夥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擊鹽商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導輿論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陽孔僅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錢莊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四十二章 路在腳下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陽南侵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烏桓第六百二十一章 鮮衣怒馬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宮稟報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陣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四百二十七章 劉乘心醉第四百一十一章 劉乘飛天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蔥嶺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五百八十五章 細君翁主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來援第三十七章 遺孤內院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五百九十一章 劉乘之子第五百七十四章 勞工權益第五十三章 內院探奇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一百九十八章 貴女登門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一百七十七章 發行國債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闖禁區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區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六百九十四章 極大誘因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四百二十章 創投基金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爲帝第六百八十八章 牽馬歸府第二十章 造紙辦學 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約第六十章 紡織工藝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灘登岸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爲皇商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四百九十二章 衛生防疫第三百二十三章 難得糊塗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戰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