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羅馬權鬥

(特別緻歉:國慶期間臨時接了外派任務,昨天剛回來,還在倒時差,也不奢求大家諒解,接下來計劃休長假,努力碼字,訂不訂閱也沒甚麼,完本再看也行的,總之我會盡快依照大綱,按質按量的完本,回報大家長久以來的支持,感恩。)

大漢威懾萬邦,正自籌謀西南之地,欲清臥榻之側時,國祚已近四百年的羅馬共和國卻是陷入戰亂中。

馬其頓行省已徹底陷落,匈奴鐵騎馬踏伊利里亞,色雷斯人、馬其頓人、斯巴達人,剽悍善戰的三大種族盡皆揭竿而起,在巴爾幹半島“爲禍作亂”。

“叛亂!”

“這是無恥的背叛,罪無可赦!”

“不能再拖延,要派出最強悍的軍團,以叛國者的頭顱和鮮血震懾世人,維護羅馬的榮耀與尊嚴!”

時任執政官的克奈烏斯·屋大維出席元老議會,對三百元老揮舞着拳頭,瘋狂的咆哮道。

他此時已出離的憤怒,若非元老院的成員不斷扯皮,同爲執政官的提圖斯·魯弗斯又時時掣肘,導致他遲遲無法獲得調動軍隊的授權,向巴爾幹半島增派援軍,局勢也不至糜爛至此。

眼瞧着匈奴大軍在伊利里亞肆虐,屋大維實在不敢想象,若任由匈奴大軍從東阿爾卑斯山脈的南麓繼續西進,攻佔亞得里亞海北部沿岸的的裡雅斯特城,羅馬將會面臨何其可怕的處境。

的裡雅斯特,本是東阿爾卑斯部落卡爾尼人的聚居地,在五十年前被羅馬佔領,建立了軍事殖民地,囤駐着不少士兵,以威懾領土貧瘠卻廣袤的屬國伊利里亞,亦扼守着亞平寧半島東北部的咽喉要道。

一旦匈奴攻佔的裡雅斯特城,再渡過皮亞韋河,就可直抵亞平寧半島北部,在一馬平川的波河平原,以重裝步兵爲作戰主力的羅馬精銳軍團,想要驅逐乃至剿滅匈奴騎兵,無疑更爲困難。

屋大維雖是堅信羅馬軍團戰力強悍,但絕不願讓羅馬將士們付出更多的無謂傷亡,況且戰爭過後,美麗豐饒的波河平原必是遍地創劫,身爲北方出身的大貴族,他絕不能容許匈奴騎兵的馬蹄踐踏自己的家鄉。

抽調大軍,前往的裡雅斯特城駐守,非但能阻絕匈奴大軍,更能伺機而動,進軍伊利里亞,若能重創匈奴主力,指不定能發起反攻,重新奪回巴爾幹半島,驅逐色雷斯人,鎮壓叛亂的馬其頓人和斯巴達人。

然而,面對此等刻不容緩的軍情大事,元老院仍是爭拗不休,遲遲無法取得共識。

屋大維看向無動於衷的魯弗斯,憤怒的緊握雙拳,強自抑下揮拳砸爛他那無恥面孔的衝動。

作爲大貴族,他深知權勢的重要,卻仍是無法諒解,在羅馬陷入戰亂之際,同爲執政官的魯弗斯竟爲奪取更大的權柄,明目張膽的串聯諸多元老院成員,讓他們在元老議會上否決他的議案。

屋大維站在議事殿堂的中央,望着爭執不休的元老們,不禁喟然長嘆,緩緩鬆開緊握的拳頭,朗聲道:“我提議,根據緊急事態法案,設立獨裁官,且我放棄競逐的權利。”

此言一出,滿堂沉寂。

原本支持屋大維的元老們,無不瞠目結舌,眼中滿含着無法置信,更有種猝然遭受背叛的憤怒。

羅馬共和國採取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結合了君主、議會和共和的基本特點,權力架構以王權、貴族和公民爲基石。

所謂的君主和王權,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王,而是從貴族階層選出的執政官,且是彼此獨立且相互制衡的雙執政官。

兩名執政官地位平等,掌管國內事物,指揮軍隊作戰,一年一任,不得連任。

正因如此,羅馬共和國真正的權力實際掌握在各大貴族派系手中,元老院和貴族議會推舉出的執政官,無疑肩負着爲身後派系謀求利益的責任。

然事有例外,如遇非常時期,經過元老院提名,可設立所謂的獨裁官,以代替雙執政官,任期僅爲半年,獨裁官有二十四名扈從,肩苛插戰斧的一束,此權標就是後世***的來源。

獨裁官,顧名思義,就是指可越過議事制度,獨攬軍政大權,實行專制統治。

半年任期內,獨裁官的地位幾乎等同於君主,除卻不得撼動最根本的共和體系,其權力超越並且凌駕於一切之上,包括行政、軍事、立法、司法、文教等一切大權。

爲免引發太大反彈,獨裁官或許不敢做得太過火,但若想借故打壓異己,扶持自身所屬派系,削弱對立派系,手段多得是,足以讓對方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屋大維背後的諸多貴族派系,本在爲其謀求成爲獨裁官費盡心力,卻猝然聽聞他要放棄競逐的權力,真真恨不得殺了他。

執政官的任期不過短短一年,且不得連任,無非是特定貴族派系推舉出的利益代表而已,雖不至悲催到任人擺佈的傀儡,本身也要具有相當的才能和威望,但若不能“盡職職責”的爲所屬派系謀求利益,那就是背叛者!

況且,屋大維此時的作爲,等若將獨裁官的位置拱手讓給同爲現任執政官的魯弗斯,這是何等愚蠢而瘋狂的行爲?

無法諒解!

短暫的沉寂後,諸多曾堅定支持屋大維的貴族元老紛紛怒吼着反對,絲毫不顧平日的竭力維持的風度,魯弗斯的支持者們卻是欣喜若狂,轉過來支持屋大維的議案。

屋大維環顧環狀議場,冷眼看着神情各異卻皆是聲嘶力竭的議事元老們,心中不免哀慼和頹喪,羅馬的權力階層已腐朽若斯,饒是國力再強,軍力再盛,若無剜肉刮骨般的徹底改革,必將走向衰落,就如同曾強盛無比的希臘帝國。

衆人皆醉,我獨醒麼?

屋大維有着捨生取義的大覺悟,卻終歸受限於大貴族的出身,無從體會到底層人民乃至中下階層貴族急於求變的心態。

他無從知曉,若依照原本的歷史進程,八十年後,名爲凱撒之人,將成爲羅馬的終身獨裁官,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且厲行改革,徹底撼動共和體制。

他更是萬萬想不到,整好百年後,他的後裔蓋烏斯·屋大維,將以凱撒甥外孫和養子的身份,在凱撒遇刺身亡後,繼承其遺澤,改組政府,成爲羅馬神聖而偉大的“奧古都斯”,真正意義的君主乃至帝皇,將羅馬帶入了長達兩個多世紀的更爲強盛和繁榮的帝國時代。

只可惜,在遙遠的東方,朔歷史長河而上的小小蝴蝶,扇動着翅膀,不但將大漢帝國引領向亙古未有的盛世,更是將闔待變革的羅馬共和國推向了深淵。

這一世,羅馬只怕再等不到內部變革的機遇期,又何來的凱撒大帝和奧古都斯大帝?

此時的屋大維,只能無力的看着羅馬漸漸滑入衰敗的萬丈深淵,心中的悲憤和頹喪,不足爲外人道。

屋大維已作出表態,原本維持中立的貴族元老紛紛出言支持魯弗斯出任獨裁官,促使此項議案表決通過,甚至已在心中迫不及待的盤算着,自身在未來半年內如何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益。

至於所謂的外患內亂,他們多半覺得屋大維有些危言聳聽。

羅馬屬民近愈兩千萬(含平民與奴隸),且多半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亞平寧半島,依照羅馬的兵役體制,凡十七歲到四十六歲的公民,全都有義務應徵入伍。

作爲渴求疆土、喜好掠奪且重視軍功的好戰民族,兵役對羅馬公民而言,與其說是一種義務,倒不如說是一種代表榮譽的高貴權利。

相較於同時期的大漢帝國,羅馬共和國反倒更有種全民皆兵的味道,畢竟大漢兵役的明定役期僅兩年,從軍者一年爲府兵,一年爲邊軍,更多是肩負守土之責,真正對外作戰時,朝廷直屬的常備軍纔是真正的主力。

羅馬共和國卻是不同,服兵役者需自備裝具,且根據裝備的不同分入不同兵種。

譬如無力自備重裝步兵所需裝備者,充當輕步兵;擁有一定財力的青壯年可編入重裝步兵軍團;富裕的公民乃至小貴族,則往往自備戰馬,以騎兵或是騎士身份出戰。

至於爲數衆多的常備軍團,且不提駐守在其他行省的兵力,光是拱衛國都,直屬於兩位執政官,就足有十個最爲精銳的百戰軍團,饒是不算其附屬營團,也高達四萬精銳將士。

只要獨裁官就任,頒佈緊急徵兵的政令,光是亞平寧半島就能在月餘時間內組建起數十萬大軍。

這就是當世強國的底氣,屬民數量遠超安息帝國,軍事體制遠勝巽加王朝,若非如此,後世史書又豈會如此推崇,將羅馬與大漢並舉?

相較匈奴騎兵的外部威脅,羅馬的貴族元老們反是更無法容忍來馬其頓人和斯巴達人的叛亂,這就叫“寧與外人,不予家奴”。

至少,在羅馬人看來,被他們征服且奴役多年的馬其頓人和斯巴達人,不懂安分就是不知感恩,是不可寬恕的大罪。

早知如此,昔年就該血洗巴爾幹半島!

志得意滿的新晉獨裁官魯弗斯順應“民意”,命屋大維領兵,抽調戰船,搭載五個常備軍團的兩萬精銳,橫渡最窄處僅百餘里的奧特朗托海峽,在巴爾幹半島的西部沿海登陸,以鎮壓叛軍。

隨後,他又頒佈緊急徵兵令,徵調五萬民兵,由心腹將領統率,前往的裡雅斯特駐守。

出兵伊利里亞?

不可能的,短短半年任期,又已將屋大維支走,身爲獨裁官的他再無人能掣肘,自然要留在羅馬城,憑藉凌駕一切的權柄,以最大限度的攫取利益。

有權不用,過期作廢!

這道理,他懂的。

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
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五百零二章 增設預學第二百一十六章 賀蘭在望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二百二十一章 舉杯陶然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團西行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七百一十七章 開拓北美第六百五十八章 餓狼出城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百六十八章 黃埔軍學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後之事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六百七十四章 貴女怨念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氣風發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購新宅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七百零六章 考較太子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歸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連連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六百一十二章 鬧出大事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驚雷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隨軍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五百六十一章 馳道路軌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膠漆嬌妻第九十三章 無奈秦立 第四百七十二章 竇後崩殂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五百八十一章 贏家爲誰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爲何來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戰爭第五百九十八章 遠交近攻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過後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衝突第七百章 注輦歲贈第七百九十二章 劉興教妻第五百三十九章 長安坊市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發大夏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一百五十一章 掙錢差事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設軍校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創四贏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二十七章 新華書局 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割地第六百八十三章 朝議始開第五百零五章 大農六部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四十章 王府緝兇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戰第八十三章 庶民經濟 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纏綿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一百九十一章 國事家事第七百一十三章 諸事妥當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九十二章 帝國物流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論理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業發展第六百五十章 交辦太子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一百一十章 漢軍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