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詔

未央宮之北,龍首塬下,除卻長安學區和北闕甲第南坊,尚有數條特殊街巷。

譬如藁街,有蠻夷邸,爲外邦使團居住之處,又譬如佔地最大的街巷,是爲公府巷。

公府巷,非是指公府諸官的府邸所在,而是供各郡縣官員及待詔士人暫居的諸多館驛。

所謂待詔,始於秦朝,漢承秦制,上書求官或應皇帝求賢的進京士人,公府會臨時指定其待詔的官署,聽候皇帝詔令或公府冊籍,待得有官缺且適才適所時,待詔之士可入仕任官,形同候補官吏。

因待詔並非正式官職,所以沒有俸祿,朝廷爲能維持其生活,也會給予一定的補助,且可暫住在長安公府巷。

近些年,太學漢學院和政經官學皆向待詔士人開放,允許他們旁聽講席或到圖書館借閱典籍,甚至可向公府申請入學,進修深造。

三年多前,太常府奉皇帝旨意,在關中、中原、燕北、江南和巴蜀這五大地域,共擇選出二十座大城,廣設書院。

書院下轄於太學,形制低於太學卻又依循於太學,採兩院並舉制,內裡劃分爲漢學院與科學院,實則等同後世的文理分科。

因太常府頗爲刻意的“重理輕文”,限縮各處書院中漢學院的規模,加大對科學院的師資投入,故就讀科學院的學子佔比偏高。

各郡縣百姓,無分家世出身,凡在官辦學舍完成蒙學與預學課業者,可在郡縣本地進行官學考舉,在學監的監督下,考取相應的評分和評鑑,以此爲憑前往各處書院,再接受該書院的所謂招生考試,通過者即入書院就學,爲期三年。

凡在書院完成學業,且課業優異者,得爲“秀才”。

此秀才非彼秀才,不是後世科舉制度下的名頭,而是“秀異之才”。

究其源起,乃出自《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爲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爲士者,則足賴也。”

書院教出的人才,足以爲士,亦足賴之,故爲秀才。

得爲秀才者,持書院鑑語,每歲皆可接受各郡吏曹的考鑑,直接在各郡縣入仕任官,只不過是較爲底層的官吏,將來得按部就班的晉升,謂之“郡考”。

郡考不限戶籍,考題也是與當地實務和實際官缺緊密相關,饒是嶺南秀才,若志在遼東,也可跑到遼東參加郡考。

所謂人才流動,朝廷是頗爲鼓勵的。

郡考之上,更有國考,乃是在各書院最爲出類拔萃者,得了山長和學監的舉薦入京,通過公府主持的國考後,即爲待詔之士。

此類京中待詔的秀才,將來官途自然比昔日同窗要更爲順暢,至少起點就高出不少,但凡入仕,雖未必是京官,外放也絕非底層小吏。

公府考鑑小吏?

真當官署諸公閒得發慌麼?

經待詔之途入仕的秀才,一旦任官,官秩絕不下二百石。

饒是政經官學的學子,也僅是省卻“郡考”,國考還是要參加的,待詔也肯定要待詔的,只是未必會入住公府巷罷了。

家族在長安有車有房,自是無須“擠佔公府資源”,朝廷和皇帝陛下皆是鼓勵長安的世家子弟“居家待詔”。

當然,該發的生活補助分文不少,實在是公府巷的館驛有限,尤是每歲臘月,各郡縣主官僕射返京述職時,公府屬官皆爲如何安置煩惱不已。

郡守之類封疆大吏倒還罷了,他們皆在北闕甲第擁有自己的官邸,非是所有家眷皆隨任地方。

郡府掾史、縣令乃至計曹集曹,攏共不下萬人,非是人人都在長安購置有宅邸的,公府更不可能給他們分配官邸,故多半要安置在公府巷暫住。

入得帝都,郡官和縣官的名頭,真真未必夠看。

年節將近,該述職的述職了,該上計的也上計了,待過得正朔大朝,郡縣官員便可隨上官離京,返歸治地,故暫時閒了下來。

公府巷內,常常見得待詔之士登門拜謁郡縣官員,官員們亦願與這些秀才交好,有道是“莫欺少年窮”,將來指不定有人平步青雲,後來居上。

同鄉、師門、八竿子打不着的遠親姻親,但凡真想攀上關係,總能找着說頭。

秀才們未必皆是刻意鑽營,之所以登門拜謁者,也有真心求教的,理政治民和爲官之道,世家子弟可得長輩悉心教導,寒門士子卻沒這條件,只能靠自身的勤學好問。

現下得此良機,自是要登門求教,若能結下“忘年交”,將來持續做“筆友”,收穫無疑更是不可估量。

兩相有意,自是其樂融融。

莊蔥奇便是如此,出身樑地,雖說長輩常以“莊子後裔”自居,然家道敗落,比尋常百姓家也好不了多少,撐死就算富戶,在世家大族眼中何曾有過樑地莊氏?

莊蔥奇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人前素來不攀“莊周”,甚麼祖上榮光皆是浮雲,若真如此,更顯後人無能,徒教旁人恥笑,何苦來哉?

發懸樑,錐刺股,寒窗苦讀,方是正道;

入書院,過國考,公府待詔,行來艱辛。

現如今,入仕在即,任官可期,他更是努力用功,只求厚植底蘊,將來方可有所建樹。

若在往昔,樑地士子多是投靠樑王,現今卻是不同,王侯京居令和推恩令已頒佈多年,各諸侯國名存實亡,朝廷雖未盡數除國置郡,實則與尋常漢郡毫無差異。

所謂樑國,大漢臣民皆已習慣稱爲樑郡,饒是擁兩郡之地的江都國,更早已分爲廣陵郡與會稽郡,江都王都名號都改成“賢王”了,哪裡還有甚麼江都國?

趙王、魯王、廣川王……

王爵還是王爵,也只是王爵,壓根就再沒踏足過所謂的“封國”,估摸着他們自己都忘得差不多了。

年歲大的百姓也僅是偶爾想起,自個貌似曾是某位王侯的治下之民,年歲稍小的,打從出生就不曉得有“封國”這檔子事。

況且,太子殿下昔日爲“沐王”,也都沒封地,旁的王爵還想“封國”,還想讓咱們向其繳納稅賦?

怕不是想錢想瘋了?

啐你滿臉唾沫!

莊蔥奇等寒門士子更是如此,遙想士族前輩,昔年想覓得晉身之階,真真難如登天,現如今他們只須按部就班,入官辦學舍就蒙學和預學,再晉書院踐“大學”,便得施展才學抱負的舞臺。

相較世襲取官,這已是頗爲公平公正公開的取仕之法了,使得寒門士子也紛紛冒出頭來,甚至在廟堂佔據衆席之地。

太過愚笨或是不肯刻苦之人,怨天尤人之輩,給他們再好的條件,也無甚大用。

精英治國,素來是貫穿華夏曆朝歷代的政治理念,皇帝劉徹自也踐行之,素來不搞齊頭式平等的愚民之舉。

莊蔥奇正是官學體系培養的秀才,且是精英中的精英,相較於旁的待詔士人,他的公府評鑑尤爲優異,故冬月纔剛國考,臘月間就已傳出將外放任官的風聲。

具體的官職已然定下了,只待頒下敕書,到公府領了官服和印綬,便可離京赴職。

莊蔥奇自是知悉內情的,畢竟公府在放官前,要就具體官職對待詔之人進行再度評鑑,以求適材適所,他已順利通過,曉得自己要外放何處,官職爲何。

然在敕書頒下前,低調爲上,不宜大肆張揚。

饒是知交好友詢問,他也是滿含歉意,三緘其口,免得徒增紛擾。

即便如此,真正的有心人,瞧他近日登門拜謁的數位郡縣官員,多半也能猜出是要外放汝南,卻不知是郡府還是下轄的某處縣府。

汝南郡,居汝水之南,淮水之北,是土地肥沃的大平原,更是貫通中原南北的水陸樞紐。

汝南西邊,便是南陽郡,現今中原最興盛的工業重鎮,待得京南鐵路全線貫通,更將與關中京畿緊密相連。

大農府早已着財部和工部共同研擬,要將京南鐵路繼續延展,直抵淮水和汝水交匯處的超大型水陸碼頭。

規劃中的鐵路勢必經過汝南,汝南的交通樞紐地位也勢必更爲重要,治下百姓也勢必更爲富庶,現任的汝南官員或行將外放汝南之人,未來不愁沒有政績。

也無怪莊蔥奇不欲張揚,皆因此乃實打實的美差,多少跟腳硬實的世家子弟搶破頭都撈不着,偏生出身寒門的他撈着了,若再不懂低調,那就是自找麻煩了。

得意忘形之輩,想來公府也是不喜的。

當然,低調歸低調,對未來的上官和同儕,該有的禮數還是要有。

年節將近,汝南太守的官邸不好登門叨擾,暫住在公府巷館驛的汝南官員們,還是要去拜謁求教的。

莊蔥奇可不是書呆子,現今大漢的官學教育極爲看重實用,頭腦不靈活的,也極難出頭。

手頭再緊,薄禮還是要備的,不在價值幾何,權看態度,禮數若是做足,一片臘肉也教人收得歡喜。

要曉得,過往拜師求學,束脩多有臘肉,現今漢人雖衣食富足,然拎片臘肉登門,仍寓意將對方敬爲師長,特來拜謁求教之意。

漢官秩俸極高,未必在意那點薄禮,卻好官聲和顏面。

尤是莊蔥奇這類前程似錦,卻又初入仕途者,郡縣官員對他們頗爲隨和,既可結下善緣,又能得着幫扶後進的好名聲,何樂不爲?

誠然,官場亦不乏妒賢嫉能,打壓後進之人,然終究是上不得檯面的陰私計較,若非悠關切身利益,誰會傻到沒來由的四處得罪人,憑白壞了名聲?

不管是否真心,對登門拜謁的莊蔥奇,汝南官員們皆是和顏悅色,好生勉勵的,不因其出身寒門或謁禮微薄而慢待他。

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帳暖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
第三百一十章 營養早膳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四百五十一章 鳴炮賀壽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三百二十四章 調控畜牧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動仇恨第八百二十八章 長安會談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變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請罪第四百一十章 長秋醫學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二百一十三章 諸將領命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誘第六百四十二章 過載保護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一百九十六章 陳氏阿嬌第一百二十一章 騎兵對決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師整軍第二百一十一章 癡女渣男第二百二十章 秭歸項氏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軍遲來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一百二十九章 關城大捷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三百三十三章 兩代醫者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五百二十三章 舉步登樓第一百三十一章 謀劃絲路 第五十七章 醫學見習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諸事第七百三十一章 漢帝之謀第二百二十四章 魚餌香甜第三百九十二章 敗家婆娘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七百五十二章 東風客運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辯第八百零八章 新婦難爲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尋仇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四百八十二章 糧食傾銷第三章 冊立太子第五十一章 諸般算計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資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來婆家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內亂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壯大漢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達布山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錢 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帳暖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八百零五章 欲徵漠北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節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陰狠第三百二十章 兵發西域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寶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兵團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馬青梅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種子第三百八十一章 擊潰前軍第一百六十七章 烏桓來使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風寒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一百零四章 驗證炸藥 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將亡第六百九十七章 發展代價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節將近第八百三十章 長安協定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書檯閣第一百三十六章 喪鐘敲響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五百四十三章 呂宋淘金第七十四章 工業血液 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還漢第三百九十五章 處置薄氏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